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非遗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乡村创收,乡村振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文章选取三江县非遗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进行研究,从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角度,提出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非遗旅游促进侗族汉语普及和文化凝聚、乡村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农业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孙学智 《南方农机》2021,(7):160-161
本文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学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培养扩招学生创新能力。学院把非遗文化引入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程改革、思政教育、实践教育、二课堂、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效结合,重视本地区区域文化的影响,突出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在校园中发掘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分"三步走",2020年是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的重要时期。山东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十百千工程,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与非遗工艺的保护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和非遗工艺保护两方面挖掘现存问题,探讨了二者协同关系,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应对措施和意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潘海鹏  梁龙  吴雪梅 《南方农机》2024,(6):110-113+117
当前,围绕水族马尾绣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要想找准水族马尾绣文化遗产的发展定位,守护好、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使马尾绣摆脱自身发展的桎梏至关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以贵州省三都县为例,在调查、收集、整理马尾绣产业发展相关资料后,通过问卷调查和SWOT分析的方式探寻乡村振兴背景下水族马尾绣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三都县水族马尾绣产业发展目前存在传承主体流失、产品缺乏创新、销售渠道单一、知名度低、宣传力度不够、规模较小、经营缺乏资金及贷款难度高等问题,应该从培养传承主体、提高文化产品多样性、强化品牌知名度及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企业规模等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扶持非遗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以期为三都县马尾绣产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徐庭焕  黄丹  孙虎 《南方农机》2023,(23):63-67
【目的】实现对农具与农具文化的有效保护,提高大众对于农具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方法】以逆向工程理论为指导,以排灌农具翻车为例,运用设计学、人机工学和力学等领域的知识对翻车外观、结构、材料、设计特点和使用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和再创造,分析中国传统农具设计中体现的造物思想、先民智慧和农耕文化。通过解析翻车独特的设计特点和蕴含的文化内涵,探讨了农具文化的保护方法,并建立了基于逆向工程的翻车文化遗产保护框架。【结果与结论】逆向工程技术在农具文化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农具的设计角度出发,建立了更合理有效的农具文化保护体系,强化了传统农具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遗产提供了实际方法和框架,有助于实现农具及其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家浦 《南方农机》2019,(13):216-216
泸溪傩面具继承了宋代傩面雕刻技艺。一般使用杨柳木和香樟木。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传统的手工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傩面具模型数字化为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刘宇 《湖北农机化》2022,(3):108-110
传统村落在悠久的中华历史和农耕文明传承中逐渐形成,具有明显的地域传统文化、建筑技艺和村镇空间格局等特征,是古代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也开启了旅游发展之路,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破坏性也极强,火灾事故频发,多个历史悠久、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被毁于一旦.因此,研究并制定传统村落...  相似文献   

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掀起了特色小镇建设浪潮,特色小镇文创产业的发展对实现产业特色化建设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课题组通过实地考察广州市从化区罗洞工匠小镇引入的非遗传统技艺和特色工艺产业发展现状,采用调研访谈及查阅资料的方法,探索小镇在构建文创产业时适宜的发展路径,经分析研究发现罗洞工匠小镇文创产业存在类型单薄、自主研发欠缺、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非遗+文创”商业模式、构建衍生工作室、进行品牌特色产业链打造等系列优化路径,为小镇文创产业发展提质提效。  相似文献   

9.
王舸泓  王晨斐 《南方农机》2023,(21):121-125
万载古城以其非遗文化和赣派特色建筑风貌为核心载体,加之保留大量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古祠堂群落,是江西旅游文化的活字招牌。课题组以万载古城为例,根据景观基因理论和识别方法,从村落选址布局、传统民居构造、主体性公共建筑、民俗文化等多角度来进行基因识别,梳理提炼其保护手法和特色景观风貌营造手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性总结,并提出指导性建设策略。结果表明,以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结合江西地域历史和特色,立足生态本底,构建多元生态宜居体系成为传统村落留住原住民、实现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凤仪村历史沿革一千余年,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明显,传统文化种类丰富,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近年来,凤仪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存在乡村人口流失、环境开发过度、现代文化冲击等问题,为此,笔者建议从人才培养、适度开发、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等途径加以解决,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朱伟 《农电管理》2023,(9):59-6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针,为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等重要文件,从制度、机制、项目层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在重视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乡村建设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经济层面,带给人们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包括了乡村文化,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对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乡村的振兴。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文化,探究了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作用,提出在乡村文化逐渐衰退的情况下借助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文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和传承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对茶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校园传承和发展茶文化给出了具体建议,对构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育人机制进行了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4.
吴为  孙银 《南方农机》2019,(7):165-165,168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应用,三维动画设计与虚拟现实技术已成为高校动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改革内容。一方面,三维动画设计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适应了新时代背景下新思想和新技术不断产生的创新趋势;另一方面,三维动画设计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是一项应用范围极广的新兴技术,它使得教学过程更具有展示性强、学科高度交叉等特点。本文以教学研究为出发点,旨在打破传统学科与新兴技术之间的分割,对三维动画设计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艺术传承与科技之间紧密相连,数字艺术馆的建设应运而生。把虚拟现实技术(VR)应用到艺术馆建设中,让传统艺术馆与数字技术有机的结合,增强艺术馆的职能传播和教育意义,也为艺术馆提供了新的可实施的运作方式,拓展了艺术馆服务的时空,改变传统艺术馆的劣势情况。可以说,数字艺术馆已成当代艺术馆成长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尽管贵州是中国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但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苗族文化渐渐被淡化,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不到好的传承,发展堪忧。本文就贵州部分地区苗绣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践调研,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并了解到即使是从小生活在苗族文化的熏陶下,也很少有年轻人会苗绣,大部分都是祖母及父辈一代的老人还保留着苗绣技艺,其中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年轻一代思想发生改变,当地传承保护意识薄弱以及苗绣操作繁杂且无法以此解决自身温饱问题等。本研究以期为贵州苗绣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晓晨 《南方农机》2019,(8):247-247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红色文化的研究不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时也要保护红色文化的资源,与时俱进,从而保持红色文化的传承和进步,让红色文化历久弥新。为此,文章围绕红色文化的内涵与意义进行研究,并针对红色文化在弘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谭林 《南方农机》2022,(5):179-183
羌年是羌族文化的突出体现,也是非遗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将传承载体特征、表达形式特征、民俗信仰特征、文化意象特征四个特征维度作为羌年的主导性基因特征,进而构建起羌年景观基因识别的指标体系.研究指出,传承羌年须依托祭祀塔、柏枝等关键性空间载体,同时,羌年传承的产品载体具有典型的"六畜"符号特征.此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复杂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实践操作和深度理解的需求。该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发展现状与问题,构建虚拟现实教学软件系统,并通过对比试验验证该技术在教学过程及学习效果的应用优势,结果表明,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了高度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和深度理解,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反馈。  相似文献   

20.
智慧文旅平台主要通过VR技术进行接近现实的产品演示,通过场景中的虚拟人物进行平台的导游,为用户创造与产品、服务互动的机会。课题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商品的结构与性质展示出来,让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拉近用户和商品之间的距离,促进消费,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VR技术有利于将商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给用户,使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更加全面,从而达到完美的体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多元化和多方位发展,人们也对虚拟现实技术有了更深的认知。VR技术给保定市智慧文旅平台增加了更多的功能,并更好地弘扬了保定红色文化,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