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岳西县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岳西翠兰是中国驰名商标,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业是岳西县农业支柱产业,是岳西脱贫攻坚第一产业。岳西县狠抓岳西翠兰品牌,岳西茶产业知名度不断提高,茶产业效益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花卉生产大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发展速度最快、生产规模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也是中国花卉业发展的现实和亟待破解的难题。从花卉生产大国迈向产业强国,中国需要走多远?业界专家认为,通过与世界花卉强国横向对比,就会找到差距、找到空间,也会找到我们释放能量的办法和途径。品种不新,洋花远比土花香"我国的花卉新品种选育与花卉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主要商品花卉品种、栽培技术和资材等基本依赖进口。"《中  相似文献   

3.
正1背景金寨县现有茶园面积12139.4hm~2,茶叶产量7600t,综合产值13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全县第一大产业,先后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县"、"全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今年六安瓜片荣获全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在茶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下,全县贫困人口由2012年6.13万户、17.48万人减至2017年的  相似文献   

4.
正"十二五"以来,湄潭县坚持"五在茶"理念1,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快速发展。在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和全县茶人的共同努力下,湄潭茶产业发展实现了在全国业界增比进位。湄潭是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2011~2015年连续获"全国重点产茶县",2012年获"全国十大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2013年获"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  相似文献   

5.
竹山县是湖北省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茶产业是竹山县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和精准扶贫第一产业.文章总结了竹山县近年来在茶叶产业规划现状、茶园基地建管、生产车间建设、技术引领、质量控制、品牌打造、产业融合多方面的举措与成效,以期为茶产业系统化建设提供发展措施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总人口和农业人口最多的大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国家很重视"三农"问题,已经连续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剑指"三农"问题,但又不得不承认,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和乡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增大,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必须依靠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主体是40岁以上的农民,而留在农  相似文献   

7.
大柘镇是遂昌县的第一产茶大镇和省级特色优势农产品(茶叶)强镇,为实现茶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转型中做大做强茶产业,本文结合日新月异的旅游业发展,把茶产业与旅游业两驾马车有效联姻,分别从"观"、"游"、"娱"、"购"、"乐"五方面叙述了大柘镇的具体做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茶业通报》2010,(4):190-190
<正>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茶业蓝皮书》发布,该蓝皮书是我国第一本茶产业蓝皮书。该书在深入研究我国茶产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目前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基本  相似文献   

9.
本次考察的雅安市、峨眉山市是川西北的重点产茶市,两市通过挖掘历史,共同打造"蒙顶山"品牌;推广"茶+李"种植模式等方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出:政府重视是茶产业发展的前提;茶农产业自信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茶文化是茶产业发展的灵魂等启示。并提出强力整合项目资源,集中突破资金瓶颈;支持知名品牌培育打造,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培植带动型强龙头企业,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产业组织理论观点出发,分析了现阶段中国茶产业基本经济特征,指出了影响产业经济绩效提高的市场结构方面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茶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和目标、基本要求和条件、实施对策等。  相似文献   

11.
岳龙 《贵州茶叶》2006,34(1):28-31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如今在世界饮料年消费量中茶的消费比例已占25%左右,位居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产业之一,并具有独特的意义。悠久的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与茶产业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茶生中国,根在西南,贵州是古老的产茶区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深厚,茶叶品质优良。贵州境内民族众多,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我国茶产业稳步发展,呈现出了产销两旺的势头。如何加快推进我国茶产业发展?什么才是健康发展的中国茶产业?中国茶何时才能重振雄风,引领世界?诸多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茶叶行业的反思。本人无意尝试解答上述重大的问题,仅基于近年来对中国茶产业耳闻目睹的现状,就几个小话题谈自己粗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1中国茶与外国茶几年前,上海有个记者问我对"中国7万茶企业抵不过一个英国立顿"的看法,这句话听起来很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通过青年鸡产业的发展及峪口禽业对蛋鸡行业的理解、思考,与大家探讨一下中国青年鸡的发展方向和态势。以下主要从我们的行业、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对策三个方面来介绍峪口禽业的具体做法。一、我们的行业1.我国是养鸡大国我国是鸡蛋产量连续30年排名世界第一的蛋鸡大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只占世界总量的18.61%,到目前已上升至45.83%,满足了世界近50%的中国市场需求。2.我国养鸡品种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茶产业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与当地经济文化长期融合、发展,深深地影响着当地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当地重要经济支柱之一。然而,黔东南茶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始终存在较大差距。通过SWOT模型分析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作为茶树原产地的先天优势,使得这里的茶产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而交通条件差、在历史上开发晚、对产业优势的利用不够充分,以及竞争形势严峻等,是黔东南茶产业难以赶超省内外先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1歙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茶产业作为歙县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茶产业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开展名优茶开发与产品结构、茶叶加工设备改造与加工体系调整、茶树品种更新与无性系良种推广、质量安全体系构建与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茶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与品牌宣传以及茶叶税收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针对性工作,歙县茶产业得到了较陕发展,先后被农业部等单位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农业标准化(茶叶)示范县”、“2012年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安徽省茶产业十强县”。  相似文献   

16.
夏涛 《茶业通报》2006,28(2):51-52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祥地,也是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茶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300亿元以上,无以比拟的资源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茶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但与之极不相称的是,本应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和较高声誉的中国茶,不仅没能拥有行销全国、享誉世界的茶品牌,而且市场竞争力日益减弱,价格越卖越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竞争将会愈加激烈,集中表现在市场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因此,要进一步提升中国茶产业的竞争力,重振中国茶雄风,唯有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才是振兴我国茶业经济的必由之…  相似文献   

17.
正茶叶是屏山县农业优势产业之一,是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屏山炒青具有区域特色,也是屏山县产业支柱产品,在一定区域内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先后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工商总局"证明商标"登记注册,为屏山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简要分析了屏山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茶树种子繁殖与幼苗优化培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种子繁殖的研究是茶叶优质新品种选育的关键环节,优质幼苗培育是茶叶栽培生产中的第一步.研究解决茶树种子的化学成分、生理生化特征、种子休眠与成熟、种子活力与发芽、茶叶优质幼苗培育技术等对于茶产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本研究从茶树种子繁殖的生物学、遗传学等角度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人工植物种子、种子引发等新技术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并对我国茶产业发展中种子繁殖优势利用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创中国芸豆品牌 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芸豆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特别是我国实现粮食安全供给的情况下,芸豆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出口数量越来越多,已成为世界第3位的芸豆生产大国,仅次于印度和巴西.总产量超过82万t,平均单产超过世界单产两倍以上.为确保中国芸豆品牌.发展芸豆产业、出口创汇,不仅要保持现有优势品牌,还必须选育优良新品种,创芸豆新的品牌.  相似文献   

20.
有机茶在中国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有机农业和茶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评估中国有机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已取得的业绩的基础上,从区域、市场、管理体系、关键技术和认证等角度分析当前有机茶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有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