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TOPSIS和BP神经网络的高标准农田综合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我国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标准农田的识别是建设前选址和建设后评价的基础。本文以耕地图斑为基本单元,融合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从本底条件、空间形态、建设水平、生态防护等方面,构建农田综合质量多特性表征体系,采用逼近理想点排序法(TOPSIS)进行初步评价,再以人机交互的方式选取各质量等级农田的真值样本,进一步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修正各特性权值,得到农田综合质量的精确评价结果,实现高标准农田识别。以吉林省大安市为研究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特性表征体系的农田综合质量评价方法精度达到96%以上;研究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耕地集中连片、道路通达、生态防护良好、具有农业现代化生产优势的东北部、中北部、西北部边缘和部分南部区域;当地已备案的高标准农田和未备案、有潜力的高质量农田区域均得到有效识别。  相似文献   

2.
基于TOPSIS和热点分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区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护优质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合理规划建设时序和空间布局是科学、高效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提。以河北省涿州市为研究区,按照国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的基本要求,构建了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规则网格为评价单元,基于TOPSIS模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并采用热点分析方法划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级优先区、二级优先区和不宜建设区。研究结果表明:涿州市中部和西南部区域耕地立地条件较优,基础设施较好,适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一级优先建设区和二级优先建设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8.4%和31.8%;西部和东部部分乡镇不宜建设高标准农田。研究结果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区选择提供指导,为下一步的整治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耕地质量评价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高标准农田划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优化农田空间布局,改善耕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而科学合理地划定建设区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环节。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构建了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个评价指标赋权。再结合理想点逼近法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及时序提出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焦作市耕地整体质量较好,且在空间分布上体现出了较强的正相关性;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可将耕地分为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  相似文献   

4.
以河北省涿州市为研究区,从耕地的立地条件、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生态保护4方面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赋值,综合计算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并采用物元模型对各评价条件进行综合关联度计算,结合限制因素组合法,对各限制因素进行等级划分和个数组合,通过建设条件和限制因素两方面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区。研究结果表明:涿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整体较好,其中优先划入区、适宜调入区、重点整治区、后备调控区面积比例分别为17.58%、48.60%、32.70%、1.12%,且优先划入区主要分布在码头镇、刁窝乡、豆庄乡北部以及松林店镇,适宜调入区主要分布在百尺竿镇东部、东城坊镇、义和庄乡西部、刁窝乡以及涿州市南部大部分地区,重点整治区分布在百尺竿镇、东城坊镇以及义和庄乡东部地区,呈现明显的聚集状态,后备调控区分布较少,零散分布于研究区内。研究结果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区合理划定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田块尺度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空间形态判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高标准农田工程布局、结构具有自身特殊性以及相较于一般农田具有空间形态上的显著差异,本研究基于农田田块尺度,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为评价出发点,从田块规模、田块形态、农田道路、灌排设施和农田防护等方面构建了一套高标准农田建设合规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布尔型赋值方式和短板原理综合评价高标准田块建设的质量和状况,并以吉林省松原市土地整治项目区为例进行试验实证。研究表明:从农田建设规范的内涵出发,构建的评价体系能有效测度不同维度和不同方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提出的方法体系可进一步挖掘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短板,为下一步改进工程措施和提高建设的合理性提供依据;试验区契合与不契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田块分别占总面积的78.2%和11.8%。  相似文献   

6.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耕地空间稳定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域,从耕地区位条件、耕作便利程度、规划约束和生态控制4个方面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新郑市高标准农田空间稳定性进行分级,遴选出空间稳定性高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新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度稳定地块面积28 989.6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52%;较稳定地块面积9 075.8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6.76%;较不稳定和不稳定地块面积16 102.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9.72%。从空间分布来看,西部和南部耕地稳定性明显高于北部和东部区域,空间稳定性差的区域主要为市区、乡镇、产业集聚区周边和道路两侧区域,且随着港区的不断发展,东部区域空间稳定性将逐渐减弱。该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新郑市各区域农田的空间稳定性状态,符合当地实际,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浩  穆建新 《节水灌溉》2012,(9):67-71,74
高标准农田是近年来我国新提出并大力倡导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尚未形成一套合理适用的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选取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系统、人居环境4方面作为准则层,提出氧平衡因素化学耗氧量(COD)、地下水埋深、排水设施完善程度等51项指标。  相似文献   

8.
在对研究区域15个断面实地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研究,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并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确定各指标层权重和计算方法,构建苏南农业社区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运用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和各准则层得分对研究区域河网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提出对策和建议。评价结果显示53.3%监测断面处于"亚健康",46.7%为"不健康"状态。各监测断面水体理化指标得分表明研究区域水生态环境健康程度受其影响较大,水利水文指标影响较小于其他指标。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治区田块空间形态变化遥感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监测和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成效,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以耕地图斑数据为约束,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识别田块,并构建田块级和区域级田块空间形态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田块面积、规整度、紧致性和连片性等4个指标为田块层级评价指标,选取田块密度、平均田块面积、最大田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周长面积分维数等5个指标为区域层级评价指标,并分别对两个层级指标进行去量纲处理,构建综合指标。分别以广西丘陵区和海南平原区的土地整治区作为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广西研究区整治前田块层级耕地空间形态综合指标分布在50~70,整治后提升到70~90,海南研究区整治前在70~90,整治后提升到90~100;广西研究区整治前区域层级田块空间形态综合指标值为41,整治后提升到83;海南研究区整治前为63,整治后提升到92。表征经过土地整治,两个研究区的田块形态均得到了较大提升。研究提出的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成效遥感监测和评价方法,可以为我国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监测和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TOPSIS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是保护优质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从耕地的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建设水平和生态景观条件4个角度出发,构建较全面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借助TOPSIS法对耕地综合质量进行评价;引入空间聚类的思想对耕地综合质量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依据各区域的耕地综合质量及空间聚类特征,将符合要求的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以河北省高碑店市为研究区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较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339.61 km2,占高碑店市耕地总面积的81.75%,划定比例达到国家相关规程要求。本文在耕地质量评价中加入生态景观因素,并结合最佳距离阈值和改进的反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聚类方法,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新时代耕地质量内涵,剖析已有规程标准、研究成果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完善耕地保护政策为目标指导,耕地精细化管理需求为结果导向,新时代耕地质量内涵为出发点,既吸收现有指标体系精华,同时结合区域实际的指标体系建立标准,构建土壤质量、管护质量、利用质量和生态质量4项准则层、13项指标层的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准则层土壤质量权重为0.4,管护质量权重为0.3,利用质量权重为0.2,生态质量权重为0.1和各评价指标权重、指标分级值及因素参考分,以期为陕西省粮食主产区乃至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各项建设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豫东平原区睢县周堂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将障碍度模型与层次分析法结合,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模型,探究农田建设的限制因子及建设内容。结果表明周堂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综合评价得分为0.732 8,农田建设水平一般,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选区的建设条件;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得,研究区内机井通电率、农田灌溉保证率、土壤有机质含量、机耕路通达度、农田灌溉设施完整度、农田高效节水面积占比、农田智能化管理、田间主干道绿化率等8项指标的障碍度值大于其平均值,为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亟待解决。研究表明,障碍度模型与层次分析法结合的研究方法,可准确识别研究区农田建设中的主要障碍因子,进而为项目区优先建设内容的确定提供指导,提高建设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水电站能效管理水平评价方法的不足,将层次分析法(AHP)和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引入评价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安全和管理3个方面的因素,构建了水电站能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九分位标度法的不足,采用指数标度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分别利用TOPSIS方法和专家打分法对定量指标、定性指标进行评分,并进一步实现水电站能效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价;以某实际水电站为例,分析和计算2018-2022年的水电站能效管理水平得分,结果表明该电站能效管理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植保机械适用性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综合评价植保机械的适用性,从技术指标、经济指标、作业条件指标3方面建立植保机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专家调查表进行汇总计算,采用专家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同时采用试验测评法、跟踪测评法和用户调查测评法交叉组合的方式获取3级指标分值,再通过分析计算,得到各级指标分值,从而构建植保机械适用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进行判定评分,从而得出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指标评价结果。建立植保机械适用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植保机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植保机械技术性能、作业质量等的优化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当前为增强国家粮食安全而推行的重要战略举措。依据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结合公主岭市耕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评价体系,通过分析耕地的限制因子,提出公主岭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优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热点分析理论,优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难易程度中基本具备级别所占面积最大,耕地面积为33 731.8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2.27%。根据农田建设难易程度,选取了5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涉及新村镇、城关乡、观音寺镇、梨河镇、八千乡和辛店镇等6个乡镇,可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 455.87 hm2。研究方法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政策·数字     
<正>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评价结果的通报》,对各地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总体来看,2018年各地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职能的顺利转换和衔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下步,各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一是要认真做好辖区内的宣传解读、贯彻实施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管理;二是严格开展自评  相似文献   

18.
正1明确"良田"建设重点为建设"旱涝保收、宜机作业、三通一平、五良融合"的高标准农田,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按照"缺啥补啥"原则,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科学合理地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制综合配套,实施"三网"配套、生态修复、循环利用、质量提升、环境保护五大工程,重点建设田型调整、农业灌溉、耕地质量和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  相似文献   

19.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抓手,是确保粮食产能的重要支撑。在梳理大量参考文献、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空间潜力不足、投资标准偏低、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总结归纳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总体构架,通过对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评价结果排名靠前和提升较快的省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调查研究,围绕管理体制、规划布局、建设标准、资金保障以及实施管理方面,提出系统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的对策建议,为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作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往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研究区进行评价时往往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确定的权重值较为主观,为了克服层次分析法定权的主观性,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组合权重,对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以蒲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符合蒲河流域自身特点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选取了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耕地灌溉率、人口密度、年人均GDP、万元GDP用水量、生态需水满足率、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等8个指标,运用组合权重计算各指标权重,对蒲河流域现状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蒲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总体水平处于适载与超载的临界状态,提升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