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得益,近几年来被我县新发展蚕桑生产的社队逐步地予以应用。实践证明:河滩地当年栽桑只要措施(以保树养型为主、养蚕为辅,及时地对桑园加强管理)得当,技术跟上(适宜采叶饲养秋蚕、合理进行间作套种),是完全可以做到既养好树势、又能当年收益。我县80—81二年中都出现几个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受益的单位、根据同年秋季桑园调查结果证实,这几个单位桑树都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2.
<正> 栽桑养蚕是我县的一项传统性副业生产。建国后,我县蚕桑生产有很大发展。1958年全县产蚕茧20020公斤。1985年全县桑园面积曾达16734亩,1984年养蚕703张,产茧24680公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栽桑养蚕已成为我县群众的扎根副  相似文献   

3.
<正> 栽桑养蚕,在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栽桑模式、养蚕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七十年代主要是四边桑,以大队、生产队集体养蚕,量小面大。八十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四边桑逐步向小桑园、间作桑发展、分户养蚕。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亩栽3000株桑的速成密植桑园,仍分户养蚕,虽然养蚕量、产茧量有较大增加,但质量没有提高,蚕桑生产大起大落,为了稳定发展蚕桑生产,提高蚕茧生产质量和效益,笔者认为,集中发展,规模经营,是今后蚕桑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 宝鸡县是我省蚕桑基地之一,近几年来蚕桑生产发展较快,现全县共建成片桑园6463亩,81年养蚕3952张,产茧115,869.9斤,嫁接桑苗1,200万株,育实生苗286亩,桑园面积、产茧量、嫁接、育苗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宝鸡县天王公社是宝鸡市恢复发展蚕桑生产较早的一个公社。共23个大队,其中15个大队栽桑养蚕,全社现有桑园面积1,247亩,其中去冬栽桑376亩。81年战胜了春旱、秋涝、高温、多湿等自然灾害,养蚕1958张,产茧70,466.8斤,比80年增长4.3%,亩产茧80.1斤,其中二、三年生的桑园,亩产茧112.6斤。春季除自接外,支援兄弟社队接穗  相似文献   

5.
陈培玉  董瑞华 《蚕桑通报》1993,24(1):34-36,39
海宁市位于杭嘉湖平原,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养蚕历来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茧丝一直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为了进一步发展蚕桑生产,提高亩桑产茧量,提高桑园土壤肥力,我们在全市重点蚕桑产区对高产桑园的施肥技术和土壤培肥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研究,并结合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及1990年桑园土壤肥力监测结果,现就不同土壤桑园高产施肥技术的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推行省力化栽桑,提高桑叶产量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丝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目前我国的蚕桑生产,从栽桑、采叶、养蚕、收茧等大都手工操作,花费很多的劳动力。为使蚕桑生产在高科技高效益的竞争时代得予发展,必须研究一套省力、高效、优质、高产、低成本的栽桑、养蚕技术。我所桑园在推行省力化栽桑,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桑叶产量质量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生产实践调查,80年代初,我所栽桑每1/15公顷花劳动力全年105工,当时一个人管理桑园面积0.2公顷,平均1/15公顷产1800公斤。至90年  相似文献   

7.
<正> 栽桑是养蚕生产上的一项基础建设。其内容包括桑园的规划、类型、栽植密度、栽植技术等。 栽植时期和技术是关系到桑树栽植后的成活和生长,也是桑园丰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秋栽桑是四川多年来采用的较佳时期,优点是,利用农时间隙时间不与农忙逗工,气候适宜,雨水多,栽植后成活率高,生长发芽快,能尽快建成丰产桑园。  相似文献   

8.
<正> 射阳县特佣乡王村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蚕桑专业村。全村468个农户中有396户养蚕,桑园面积800亩,1987年全村栽桑养蚕收入59万元,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46.3%,一、三、五组农户收入的90%来自栽桑养蚕。栽桑养蚕不但壮大了村级经济,还有力促进了全村各业的综合发展。一、选准路子抓发展。王村在1981年人平收入只有52元,随着党在农村经济政策的  相似文献   

9.
《江苏蚕业》2017,(1):32-34
为化解蚕桑产值逐年下降,蚕桑生产不断萎缩的困境,探索蚕业家庭农场对推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桑园利用率和产出率,笔者从农场选址、规划、建设、管理、生产等环节逐一介绍述蚕业家庭农场建设,收集、记录原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调查研究,总结了现阶段发展蚕业家庭农场,有效解决了蚕茧质量、产量不高;生产者、经营者经济效益低;栽桑养蚕先进技术及省力化养蚕、上蔟技术无法推广应用,劳动成本居高不下,蚕农丧失栽桑养蚕积极性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泾县位于皖南山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是安徽省传统的栽桑养蚕大县。蚕桑生产收入曾经是该县蚕农家庭年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养蚕规模显著萎缩,到2014年全县有桑园面积2 500hm~2,养蚕农户有1.6万户,年饲育蚕种仅3万盒(其中春蚕2万盒;中秋0.1万盒;晚秋0.9万盒),秋蚕的饲养量更少,只有春蚕的一半。当前影响泾县蚕农养晚秋蚕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正> 桑树是养蚕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是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在长达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首创并发展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在桑树病虫害防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蚕业的稳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确定为中国的值保方针以来,桑园也开始实行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PM)。在广大蚕桑科技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下,蚕桑综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内涵已从单一技术  相似文献   

12.
曹拥军 《中国蚕业》2005,26(4):57-59
栽桑养蚕是如东县传统的农业项目和结构调整后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拥有桑田4670hm2,年发种量近20万张,平均667m2产值达2600元左右,全县农民养蚕收入近1.5亿元,为本县的经济建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回顾如东蚕桑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以前,栽桑养蚕以农村家庭式分散、小规模生产为主;二是建国后,栽桑养蚕以生产队、生产大队为单位进行集体生产;三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集体桑田分散承包给各农户经营,不少农户在自己的承包土地上增扩或新拓了较大面积的桑园,使蚕桑生产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但随着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栽桑养蚕业原有的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经营方式暴露出新的矛盾,必须以新的经营理念发展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淳安县威坪镇蚕桑产业现状的分析,认为威坪镇蚕桑产业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蚕茧价格与蚕农期望值差距较大,蚕农的栽桑养蚕积极性不高;二是养蚕劳动力数量下降、体能变弱,蚕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广且工价高,养蚕劳动力从养蚕行业转出;四是桑园培管粗放,桑叶和蚕茧的产质量变差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现有桑园桑树品种更新力度,结合桑树品种更新集中连片发展消灭插花地;加大桑园土地流转力度,逐步培植养蚕大户;加强桑园基础培管,夯实桑园基础;推行"十天养蚕法"新模式,加强示范点建设;加强村级蚕桑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养蚕整体技术水平;抓好蚕茧外部市场监督管理,保障蚕农利益;加强蚕桑保险,降低养蚕风险等助推威坪镇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泾县是典型山区县,也是蚕桑生产大县,一直以传统生产方式栽桑养蚕来发展蚕桑业。全县现有桑园2533hm2,直接从事栽桑养蚕的农户达1.6万户。近年来,受蚕桑生产劳动力成本增加、生产资料成本上涨和茧丝价格频繁波动等因素影响,茧丝绸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镇巴栽桑养蚕面临劳动力紧张,养蚕区域规模缩减,桑园荒芜、毁损严重,应加强桑园管理和现有养蚕人员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小蚕联户共育和省力化养蚕技术,走"强村大户"道路,推动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桑-芥菜(青菜头、菜头)-魔芋”间作模式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四川蚕业》2012,40(3):34-35
<正>广元市过去曾是四川优质茧出口产地,自然条件宜桑宜蚕,随着社会的发展,桑园仅仅单纯的栽桑养蚕已没有竟争力,必须进行综合开发,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综合效益,我市旺苍县汶水蚕桑生产示范园区开展桑园间作,摸索总结出了桑园间作芥菜(青菜头、菜头)-魔芋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吕同生 《蚕桑通报》2010,41(4):55-56
<正>每年11月至次年2月,蚕农都要进行桑树冬季管理,修葺蚕室添置蚕具桑园冬季清洁及清毒工作,我们习惯称之为冬季桑园管理三项工作,它是增加来年栽桑养蚕效益的基础工作,在整个栽桑养蚕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杂草的防除是桑园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杂草与桑树争肥、争水,且易引起病虫害的滋生,易使桑园树势衰败,桑叶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随着省力化栽桑养蚕技术体系的发展,化学除草被普遍应用,生产上应注意这样四点:  相似文献   

19.
磐安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较快,蚕桑生产成为磐安农村经济的一大主要产业,桑蚕茧曾是磐安农业“四龙(香菇、蚕茧、茶叶、水稻)”之一。今年春茧全县养蚕农户达1438户,养蚕种2848张。全县桑园面积321hm2,其中成年桑园147hm2。为了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养蚕模式,提高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增加蚕农收入,磐安县蚕桑专业合作社于去年组织技术人员、养蚕大户代表专程赴山东考察“3+1(3亩———约2000m2桑园加1个大棚养蚕)”新模式,并结合当地实际,当年夏、秋期即在冷水镇的冷水、小章村开展这一大棚养蚕新模式的初步探索,并在今…  相似文献   

20.
<正> 如皋县吴窑乡为了适应新的生产体制形式,坚持做好服务工作,把蚕桑生产技术传到千家万户。使全乡蚕茧生产连续三年张产、张产值、总产、总产值逐年稳步上升。他们的做法是:1.当后盾,与专业户搞技术承包。吴窑乡根据本乡栽桑养蚕的现状,组织蚕桑技术服务员与蚕桑生产专业户搞技术承包。沈王村三组范云承包桑园5亩,在服务员陈仁甫同志的指导下,1986年该户养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