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里的公园是城市生态文明的象征,也是城市发展的缩影。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旧公园面临设施更新与文化延续的问题。为了提高城市品味,扩大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很有必要开展城市公园的水土资源优化利用研究。以西安市桃园路劳动公园为例,结合公园的现状景观、自然环境、文化要素等特点,对其进行了功能划分,针对各功能区域的突出问题设计了其水土治理利用方案,并对设计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可为城市类似旧公园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简介重庆市渝北区双凤公园的概况,分析公园存在的不能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不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不能体现出现代公园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等问题。结合公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改造双凤公园的总体构思与原则,在水系、植被、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景观要素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使改造后的双凤公园呈现全新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3.
借助新时代各种生态技术,建设符合可持续性要求的城市生态环境,改造设计公园植物景观,能够满足人们对城市审美、绿色及舒适的要求,扭转城市内涝、土地干旱等不良局面。为将植物景观所具有的生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传统的公园景观为对象,基于"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的指导,对海绵城市的公园植物景观的改造设计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公园作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做好公园景观的配置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社会构建工作的逐步推进,公园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因此强化公园主要景观植物配置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其科学可持续发展.为此,针对公园主要景观植物配置要点及病虫害防治展开全面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良好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免费公园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完善园区景观,满足市民、游客的需求,以济南森林公园为例,从规划定位、绿化配置模式、道路广场梳理、雕塑文化塑造等方面提出森林公园景观改造思路,以期对同类型城市公园的景观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是日前非常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矿区内存留的矿业遗迹,建立矿山公园,是该类矿业城市进行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矿业遗迹是矿产已被人类开采利用或已被采空的特定空间地域,探讨矿业遗迹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矿山公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矿业遗迹进行定义,并对矿业遗迹景观资源进行分类;同时分析了国内外对矿业遗迹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现状,提出矿业遗迹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意义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湿地景观是湿地公园的主要景观,湿地景观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提供生态服务的作用。湿地公园兼具休闲游览、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普教育的作用,对湿地公园进行合理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以冷水滩湘江湿地公园为例,提出湿地公园建设与发展的具体方式,为促进湿地公园合理建设、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根据科学和艺术的原则对中心绿廊公园植物造景进行优化,优化内容包括公园整体景观、各功能区域的景观和道路景观。同时对植物与其他造园因素组合造景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中心绿廊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9.
宁德市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并结合GIS软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宁德市区公园绿地的景观结构和格局.结果表明:宁德市城市公园绿地斑块的形状指数较小,均低于2.5.从不同公园景观类型的破碎度来看,市区级公园景观破碎化最低,仅为0.006 80,而专类公园、街旁公园斑块破碎化程度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各类公园绿地景观的分维数普遍较低,均小于1.25,斑块形状相对规则,绿地景观斑块边界较为简单.这种布局不利于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不利于营造自然化绿地景观.所以,今后宁德市在公园绿地建设中,应重点加大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公园绿地建设力度,提高广场、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和带状公园的比例,力求各类斑块配置合理,满足当地居民生活休闲需求和绿地生态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城市大发展的推进,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去追求生活品质,各地特色文化景观建设日益得到重视。如何在公园景区建设中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已成为山体公园规划优先考虑的首要课题。基于此,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特点,以济南市药山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山体公园项目中突出地域文化,塑造独具特色的景观,增强景观文化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平原区农田景观及其要素的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田景观中的防护林、道路和沟渠是土地整治等农田工程项目的重要对象,对于这些要素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对农田景观要素功能、质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本研究以农田景观要素为评价对象,借鉴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北京市平原区农田景观评价体系,通过半定量模糊评价法结合实地调研,以北京市平原区的通州、顺义、大兴3区作为案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市平原区农业景观整体与各要素都处于一般、中等水平,3个调研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对4个农田景观要素的评价结果则存在显著差异,道路和沟渠的评分高于中等水平,而防护林和大田低于中等水平;3)4个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显示,与沟渠相比,防护林和道路对大田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实地调研显示由于在已有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缺乏对景观生态功能的考虑,北京市平原区农田景观要素存在农田防护林和绿化植被多样性低、大田开阔性不高、道路硬化过度、沟渠污染严重的问题,需在今后的农田工程项目中予以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12.
植物景观改造是提升森林公园景观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森林植物合理的选择、配置和改造,兼顾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此,以广东地区森林公园植物景观为例,对林木景观现状进行分析,为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提出建议,整体提升森林公园的观赏价值与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国内外关于雨洪管理的理念及资源化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内废弃砂石坑的水资源现状及植被景观特点,并计算了废弃砂石坑现状汇水量及容积。基于雨洪管理的先进理念提出废弃砂石坑改造设计,具体措施有清淤、防渗处理、生态护岸、植物配置,将昔日公园废弃砂石坑改造成坑塘,使其在发挥蓄水功能的同时能够净化水质,而且还具有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安城市运动公园景观植物配置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作为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而且具有景观意义。公园植物造景不仅能绿化、美化生活环境,给人们提供休息和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给人们生活提供美的享受。基于此,调查研究西安城市运动公园部分区域的植物种类,并对其观赏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贺坤  武斌 《南方农业》2012,(4):27-30
社区公园是现代居住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重庆市巴南区水鸭凼社区公园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对公园基地现状、高差进行全面分析,结合该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理念与设计构思,从道路景观、水体景观、绿化种植景观3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因地制宜,依托原有地形及周边景观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环境宜人的生态社区公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简要分析,结合各山体的自然条件、历史人文资源特征和所处功能分区的差异,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森林结构,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生态功能完善、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体系为目标,提出了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各山体森林景观资源改造的原则、方向和技术措施等,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具有类似条件的其他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庭位于昆明市红塔东路中段,属于临街的公共环境区域。设计中将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庭分为整体构图,局部的水体、道路铺装、植物种植、景观设施等。改造方案设计完成了"将该前庭改造成一处公共绿地性质的,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空间变化丰富、园林组成要素多样的现代景观"的任务。文章对设计手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根据对该项目的设计经验对公共环境的景观设计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浅论重庆山地公园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环境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山地景观的建设较之平原地区也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和矛盾.结合重庆山地城市的特征,借鉴城市规划、建筑学、行为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山地公园景观空间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格局与分区调控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乡村地域多功能作为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支点,有效识别其空间格局特征与障碍功能,是优化乡村要素配置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在解析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空间自相关、协调度、障碍诊断模型识别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区格局,并明晰不同区域障碍功能及其调控措施。结果表明:1)山东省乡村地域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均值分别为0.4298、0.4635、0.574 2,综合度与协调度分别介于0.28~0.76和0.51~0.99,表现出"生活功能较弱、生产功能中等、生态功能较强"的特征;2)山东省乡村地域多功能Moran’s I指数均高于0.4,空间分布呈正相关性、且低功能值集聚较为明显,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热点区到冷点区分别以点-面式斑块状、环绕式条带状、分割式面状和不规则镶嵌式面状格局由胶东半岛过渡到鲁中再到鲁西南和鲁西北;3)耦合综合度与协调度关系将山东省乡村地域多功能分为优先提升区、重点提升区、潜在提升区、协同优化区和适度优化区,不同区域的障碍功能具有明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生活居住功能是各区域共同障碍,非农生产功能和环境维护功能对不同区域的障碍程度有所差异;4)山东省乡村地域多功能调控应以"双高"为目标,按照"找短板,齐发展"的路径,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地域功能局部重点提升与整体协同优化,为新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规划为公园改造的初期方案,以台儿庄大战为背景开展主题,定位为纪念性公园。围绕纪念主题,分析项目背景,从规划思路及定位到规划方案成果的生成,用现代景观形式表达历史性极强的纪念性景观,探讨如何将无形的设计立意蕴涵到有形的园林中,从而体现纪念性景观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