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宜艳  孙虎山 《水产科学》2005,24(12):14-17
采用分光光度技术对人工养殖的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血淋巴中部分免疫因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血清和血细胞中溶菌酶、非特异性酯酶(NSE)、过氧化氢酶(CAT)、髓性过氧化物酶(MPO)、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氧和H2O2的活力或含量均高于栉孔扇贝,两种扇贝除血清中MPO活力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组均差异极显著或显著。表明人工养殖海湾扇贝较栉孔扇贝的免疫力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石油烃分散液对华贵栉孔扇贝的急性毒性试验,经SPSS的probit分析结果表明,石油烃分散液对华贵栉孔扇贝的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和96 h LC50浓度依次是233.08、147.30、81.67和75.16 mg/L,安全浓度Sc是17.65 mg/L。通过生物富集试验结果显示,华贵栉孔扇贝在120 h内对石油烃的富集效果与浓度和时间成正比。石油烃分散液胁迫下对华贵栉孔扇贝血清中POD、 SOD酶活的影响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征,并对其肝、鳃组织AKP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浒苔多糖对华贵栉孔扇贝血淋巴中SOD酶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华贵栉孔扇贝体内注射了0.1%,0.25%,0.5%3个不同浓度的浒苔多糖后,在24,48,72 h分别测定了华贵栉孔扇贝血淋巴中SOD酶和溶菌酶活力。结果表明:0.1%和0.25%实验组扇贝血淋巴中SOD酶活仅在注射24h后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而0.5%实验组在注射24 h后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在注射48h和72 h后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实验组对扇贝血淋巴中溶菌酶的作用无显著影响,而0.25%和0.5%实验组对扇贝血淋巴中溶菌酶活力在不同测定时间都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0.5%实验组对血细胞中溶菌酶作用效果极显著(P<0.01);说明浒苔多糖具有增强华贵栉孔扇贝免疫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栉孔扇贝神经节一氧化氮合酶的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神经节内的一氧化氮合酶(NOS)进行定位研究。组织化学显示,存在NOS的部位如下:脑神经节内纵行的神经纤维和表层的少量小细胞;足神经节表层的大量小细胞,中央大量水平分布的神经纤维;脏神经节中部大量水平分布的神经纤维,前叶内大量小细胞和神经纤维,后叶内少量小细胞和许多环行神经纤维,侧叶内大量似放射状分布的神经纤维;脑足和脑脏神经索内的神经纤维。免疫组化定位表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整个神经系统内均呈阴性;足神经节和脏神经节内有少量神经细胞呈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强阳性;各神经节和神经索内的部分小细胞和神经纤维呈eNOS弱阳性。栉孔扇贝进化上为较低等的贝类,NOS阳性神经细胞应主要分布于外周器官组织内。神经系统内大量的NOS可在其神经传导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法研究了温度和盐度两个环境因子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虫存活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确立了存活的二次回归方程,同时进行优化处理得到温度、盐度的最佳组合。结果显示在华贵栉孔扇贝幼虫存活中温度与盐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其中温度效应较为明显。温度对存活率影响的一次项效应和二次项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01)。盐度对存活率影响的一次项效应不显著(P0.05),然而,盐度对存活率影响的二次项效应达到显著水平(P0.0001)。响应曲面法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虫存活率不同日龄同时进行优化,其结果显示最佳温度、盐度组合为24.68℃和28.03,此条件下20日龄存活率为48.25%,其满意度函数值达到93.04%。  相似文献   

6.
用质量浓度为0.05、0.5、5μg/ml的5-羟色胺与栉孔扇贝血淋巴孵育,采用生化方法,测定栉孔扇贝血清和血细胞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结果表明,3个5-羟色胺质量浓度下各试验组的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试验组的血细胞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5-羟色胺质量浓度为0.05μg/ml时,各试验组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5-羟色胺质量浓度为0.5、5μg/ml时,各试验组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3个5-羟色胺质量浓度下,各试验组的血细胞一氧化氮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说明5-羟色胺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起到了调节作用。5-羟色胺可能在栉孔扇贝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肌细胞增强因子(Myocyte enhancer factor-2,MEF2)是一种肌肉特异性转录因子,对脊椎动物肌纤维的形成和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研究MEF2对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闭壳肌肌纤维形成和发育的调控作用,实验克隆了华贵栉孔扇贝MEF2C和MEF2C-like c DNA序列,解析了其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的表达调控规律,分析了盐度对其表达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MEF2C和MEF2C-like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为1 302 bp和1 158 bp,分别编码433和35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MADS和MEF2结构域高度同源,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华贵栉孔扇贝和长牡蛎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华贵栉孔扇贝MEF2C和MEF2C-lik mRNA具有相似的表达规律,均在D型幼虫期及闭壳肌中显著高表达。在不同日龄的华贵栉孔扇贝闭壳肌中,MEF2Cs mRNA在60和120日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EF2Cs mRNA在盐度为28时表达量最高,说明可能在此盐度下更适合华贵栉孔扇贝生长。  相似文献   

8.
我国扇贝养殖规模占世界首位,栉孔扇贝( Chlamys farreri ) 、华贵栉孔扇贝( Chlamys nobilis ) 、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和海湾扇贝( Argopecten irradians ) 是4 种主要养殖扇贝种类。本文主要概述我国4种主要养殖扇贝微卫星标记开发现状以及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物种鉴定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为微卫星标记在扇贝类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流沙湾养殖华贵栉孔扇贝体色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雷州半岛西部流沙湾养殖的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群体进行了体色多态性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0个苗种来源不同、总抽样数量为5 954个个体的养殖群体中,壳色可分为6类,分别是橘黄色(62.31%)、枣褐色(14.51%)、紫白色(12.46%)、橘黄间紫色(6.43%)、紫顶枣褐色(3.46%)和黄顶紫黄色(0.82%);6类壳色群体的闭壳肌颜色均存在白、黄2色,且白色比例均显著高于黄色,其中黄色闭壳肌比例最高的是橘黄色(18.79%);华贵栉孔扇贝成熟的生殖腺颜色分为黄、乳白2色,分别代表雌性和雄性,性比与闭壳肌颜色相关。研究表明,华贵栉孔扇贝壳色以橘黄色为主(P〈0.05),闭壳肌颜色以白色为主(P〈0.05);壳色与闭壳肌颜色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带“黄”壳色个体黄色闭壳肌比例较高(P〈0.05);黄色闭壳肌群体雌性比例显著高于雄性(P〈0.01)。  相似文献   

10.
温度与pH对华贵栉孔扇贝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湛江乌石养殖群体随机选取30个华贵栉孔扇贝性腺成熟个体繁殖子代,比较温度和pH对华贵栉孔扇贝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pH对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均存在显著影(p<0.05).当温度在25~60℃之间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5℃和45℃;25℃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pH值为5.0.  相似文献   

11.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旅大沿海的特产海珍品,比日本的虾夷扇贝和南海的华贵扇贝肉嫩鲜美、营养丰富,颇受人们欢迎。最近,据国外资料报道,从扇贝肉中提取了一种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原素”,因此,栉孔扇贝的养殖以及利用,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我国海水养殖的现状来看,扇贝全人工养殖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且一直认为扇贝必需在1~2米的深水池中培育,虽然各地建了一些育苗室,但每年获苗量不稳定,加上投资又大,故对加速发展人工养殖扇贝带来一定困难。另外,我们注意到沿海各地为了发展海带养殖,建筑起来的海带育苗室,  相似文献   

12.
分别对海湾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的3种血细胞胞内酶: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酶(PO)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并对血细胞酶反应阳性率作了统计。结果表明,3种扇贝血细胞ALP阳性率相差不大,海湾扇贝为46.6%,虾夷扇贝为42.4%,栉孔扇贝为36.8%;3种扇贝血细胞POD阳性率相差较大,栉孔扇贝阳性率高达50.2%,海湾扇贝为44.2%,虾夷扇贝仅为17.2%。3种扇贝血细胞PO孵育反应后,由于海湾扇贝、虾夷扇贝PO反应活性很低,瑞氏染液复染后,无法区分阴性、阳性细胞。实验中仅对栉孔扇贝PO阳性率进行了统计,栉孔扇贝血细胞PO阳性率为39.3%。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法,研究了温度(19~31℃)和盐度(22~38)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贝淀粉酶和Na+/K+-ATP酶活力的联合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淀粉酶和Na+/K+-ATP酶活力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影响显著(P0.05);盐度对Na+/K+-ATP酶活力的一次效应影响显著(P0.05),但对淀粉酶活力影响不显著(P0.05);盐度对淀粉酶和Na+/K+-ATP酶活力的二次效应影响显著(P0.05)。温度和盐度对淀粉酶活力影响存在互作效应,且影响显著(P0.05),但温度和盐度对Na+/K+-ATP酶活力影响不存在互作效应。温度和盐度过高时,抑制Na+/K+-ATP酶和淀粉酶的活力。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温度和盐度对淀粉酶和Na+/K+-ATP酶活力影响的模型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9815和0.9582,表明模型的拟合度极高,可用于预测华贵栉孔扇贝幼贝中淀粉酶和Na+/K+-ATP酶活力的变化。通过模型优化和验证试验表明:25.60℃和盐度30.67时,淀粉酶和Na+/K+-ATP酶活力达最大值,分别为0.4809U/mg和0.0382U/mg,满意度为0.910。  相似文献   

14.
三倍体栉孔扇贝的生殖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繁殖季节,对人工诱导的三倍体栉孔扇贝的生殖腺进行了外观,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三本栉孔扇贝的生殖腺外观呈透明状,分不出雌雄,组织切片观察,三倍体雌性的生殖腺滤泡细胞数量少,为一大的空腔,沿滤泡壁排列着单层不连续的卵原细胞,呈不规则形态,另外有许多三倍体的生殖腺组织内含有大量的不定性细胞,可能是尚未分化的生殖细胞,分布在稀少的滤泡内及及其周围,未发现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无法根据滤泡的组织学牧场生区分雌雄,在检查的样品中未发现雄性个体,电镜下观察到了三倍体的精母细胞,细胞结构呈梭形,核开始收缩,细胞质内线粒体较发达,但与二倍体相比细胞及线粒体数量稀少,说明三倍体栉孔扇贝存在着雄性个体,生殖细胞增殖分化出精原细胞和少数初级精母细胞后即停止了发育。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通过测定内脏团中毒素的蓄积含量、氧化应激酶活性及其基因转录调控变化,探究栉孔扇贝暴露于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 PSTs)的初期应激响应机制。结果显示,PSTs在内脏团中迅速蓄积,实验第6天时毒素含量最高,实验第30天时毒素残留量高达62.4%;PSTs引发栉孔扇贝体内脂质过氧化,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应激(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组织病变,发现空泡化、染色质聚集和核质固缩等结构损伤。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细胞凋亡和谷胱甘肽代谢解毒通路显著应激上调,映射ALOX5、AfGST-σ11、caspase-8及Bax 4个关键转录因子。综上可知,除抗氧化应激外,栉孔扇贝可激活特征性细胞凋亡和以谷胱甘肽解毒代谢反应抵抗PSTs毒性作用。本研究可为深入探索栉孔扇贝应激与代谢PSTs的特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海藻磨碎液在栉孔扇贝暂养阶段的摄食效果,通过投喂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孔石莼(Ulva pertusa)、孔石莼+微绿球藻、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角叉菜+微绿球藻、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裙带菜+微绿球藻七组不同的天然海藻饵料来对栉孔扇贝的性腺发育和增重进行评价。30d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投喂孔石莼+微绿球藻的栉孔扇贝性腺指数增长量为0.036±0.002,显著高于其余饵料组(P0.05);其增重率为53.4%±6.3%,均显著高于其余饵料组(P0.05)。对比结果显示,孔石莼+微绿球藻饵料处理组能有效促进栉孔扇贝性腺发育和增加软体部的重量,在扇贝育苗中可作为替用饵料与单胞藻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用从病贝体内分离的非包涵体球形病毒感染栉孔扇贝,采用分光光度技术,分别于6,24,72h,测定栉孔扇贝血清和血细胞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结果表明,感染病毒后,血清中CAT活力在6,24,72h时,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6h时差异极显著,24h时差异显著,72h时差异不显著;血细胞中CAT活力在6,24,72h时,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6h和24h时差异极显著,72h时差异不显著。血清和血细胞中POD活力在6h和24h时,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均差异极显著。说明病毒感染后栉孔扇贝血淋巴中CAT和POD的活力增强。  相似文献   

18.
《海洋渔业》2021,43(4)
为研究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FTZ-F1基因功能,对其序列特征和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s, CDS)长1 668bp,编码555个氨基酸,含DBD (DNA binding domain)保守区、FTZ-F1盒(FTZ-F1 box)、LBD(ligand binding domain)保守区,其保守区与其他物种较为一致。采用半定量PCR(RT-PCR)和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了FTZ-F1基因在栉孔扇贝中的表达,发现在雌性栉孔扇贝的闭壳肌、肾、鳃组织和雄性栉孔扇贝的精巢、肝胰腺、闭壳肌、肾中表达较强,在其他组织中表达较弱;在性腺发育周期中,FTZ-F1基因主要在成熟期精巢中表达,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性腺,表明FTZ-F1基因主要在成熟期精巢中发挥重要作用,推测可能与成熟期精巢睾酮含量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不连续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及其杂交子一代的ADH、MDH、SDH、IDH、ME和SOD共6种同工酶的酶谱进行分析,以探讨双亲遗传物质在杂交子代中的表达情况及杂交子代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杂交子代的同工酶酶谱与母本栉孔扇贝的相似,而与父本虾夷扇贝的明显不同,说明父本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在杂交子代中没有表达。幼虫阶段的同工酶酶谱亦表明,父本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在杂交子代的幼虫阶段仍然没有表达。另外,在对母本栉孔扇贝群体和杂交子代群体的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在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杂合子,因此不能确定杂交子代是由雌核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热带地区华贵栉孔扇贝养殖群体的选择及优良品种的培育情况,对在三亚同一海区养殖的三亚、湛江两个华贵栉孔扇贝群体的成活率、壳高、壳长、壳厚和体质量等指标进行测量,并分析了两个群体的养殖效果、性状间的表型相关性及其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三亚群体的最终养殖成活率为84.75%,比湛江群体高9.42%;三亚群体壳高、壳长、壳厚和体质量的生长速度分别为224.24、227.34、73.09μm/d和0.27 g/d,湛江群体壳高、壳长、壳厚和体质量的生长速度分别为200.26、206.59、63.17μm/d和0.23 g/d,两个群体间差异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三亚、湛江两个群体壳厚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均很小,分别为0.168和0.182,说明壳高和壳长才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就三亚群体而言,壳高对其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是最大的,而湛江群体则是壳厚对体质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最大,这说明两个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两个华贵栉孔扇贝群体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_(三亚)=-78.91+0.846x_(SH)+0.693x_(SL)+0.914x_(ST),Y_(湛江)=-56.848+0.623x_(SH)+0.631经_(SL)+0.833x_(ST),回归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不同群体华贵栉孔扇贝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