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黑化牙鲆不同部位皮肤黑色素细胞和鳞片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牙鲆无眼侧色素沉着过多的黑化现象,在人工养殖群体中普遍存在,目前对于牙鲆黑化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深入研究牙鲆黑化现象的作用机制,对黑色素细胞和鳞片的形态描述和比较分析是必要的。通过对黑化牙鲆各部位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和鳞片形态学观察发现:(1)黑化牙鲆的无眼侧白色皮肤未发现黑色素细胞存在,但无眼侧黑化皮肤出现了"成体型黑色素细胞",并存在"仔鱼型黑色素细胞",无眼侧黑色素细胞的密度显著低于有眼侧正常皮肤(P0.05);(2)黑化牙鲆的无眼侧黑化皮肤的鳞片为栉鳞,无眼侧正常皮肤的鳞片为圆鳞;黑化牙鲆有眼侧正常皮肤栉鳞栉齿数都在5栉齿以上,而无眼侧黑化部位的栉鳞栉齿数都在5栉齿以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黑色素细胞的密度和栉鳞栉齿数显著相关(P0.05),黑色素细胞密度越高,栉齿数量越多;(4)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了黑化牙鲆无眼侧黑化皮肤和无眼侧正常皮肤中视黄酸合成酶相关基因(RALDH1、RALDH2、RALDH3)的表达,发现RALDH1和RALDH3在无眼侧黑化部位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无眼侧正常部位(P0.05),RALDH2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牙鲆黑色素细胞形成与栉鳞发生存在相关性,与视黄酸合成酶RALDH1、RALDH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解剖和HE染色观察患红皮病半滑舌鳎各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病鱼体表充血、出血,无眼侧皮肤溃烂、淤血,鳃丝溃烂、有大量粘液;肝胰脏和脾脏肿大、淤血出血;小肠充血、出血.皮肤变性坏死以及粘膜下层出血,肌纤维间有血红细胞的渗透和淤积,腮小腺上皮变性坏死,出鳃动脉充血.心肌纤维结构松散、出现大面积断裂,肝脏细胞水肿、细胞变性、细胞核集中.肾脏间质出现局灶性的大面积组织崩解和坏死小肠粘膜下层坏死脱落、出血.结果显示:患红皮病的半滑舌鳎多个组织器官表现为充血、出血和坏死.  相似文献   

3.
通过解剖和HE染色观察患红皮病半滑舌鳎各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病鱼体表充血、出血,无眼侧皮肤溃烂、淤血,鳃丝溃烂、有大量粘液;肝胰脏和脾脏肿大、淤血出血;小肠充血、出血。皮肤变性坏死以及粘膜下层出血,肌纤维间有血红细胞的渗透和淤积,腮小腺上皮变性坏死,出鳃动脉充血。心肌纤维结构松散、出现大面积断裂,肝脏细胞水肿、细胞变性、细胞核集中。肾脏间质出现局灶性的大面积组织崩解和坏死小肠粘膜下层坏死脱落、出血。结果显示:患红皮病的半滑舌鳎多个组织器官表现为充血、出血和坏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健康和尾部溃烂的半滑舌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该症状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测定血液红细胞数(RBC)、血沉(ESR)、比积(Ht)、白细胞吞噬活力,血清MDA含量、SOD活力、补体C3和C4含量、溶菌酶(LZM)活力、白蛋白/球蛋白(A/G)。[结果]2组半滑舌鳎的血液生理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生化指标中MDA含量、SOD活力、补体C3含量、A/G和吞噬率差异显著(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尾部溃烂的半滑舌鳎在血清MDA含量、SOD活力、补体C3含量、A/G和血液白细胞吞噬率等指标上与健康的半滑舌鳎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由于常出现低氧和高氧的情况,为了解溶解氧变化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的影响,本试验检测了低溶解氧(3 mg/L)、对照组(8 mg/L)、高溶解氧(14 mg/L、20 mg/L)条件下半滑舌鳎呼吸、生理生化指标和组织结构的情况。结果表明,低氧组半滑舌鳎在24h内呼吸频率显著增加,而高氧组呼吸频率显著降低(P<0.05)。在第七天低氧组呼吸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高氧组呼吸频率随溶解氧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第十四天后,低氧组呼吸频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高氧组呼吸频率随溶解氧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低氧组和高氧组较对照组均出现上皮细胞层增生现象,高氧组半滑舌鳎鳃组织较对照组出现较多空泡现象。低氧组肝脏组织结构异常,肝细胞广泛疏松水肿,细胞轮廓不清晰,而高氧组肝细胞轮廓清晰,胞浆红染,未见明显变性。低氧组血液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增高(P>0.05),红细胞比积较对照组减少(P>0.05)。高氧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积均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海藻希瓦氏菌(Shewanella algae)感染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肠道菌群结构及相关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肠道菌群和肠道组织相关功能基因在疾病发生及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致病性海藻希瓦氏菌人工感染半滑舌鳎后,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其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半滑舌鳎肠道组织中参与疾病发生和免疫应答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共测序获得118657条有效序列,按97%的序列相似度聚类后得到6732个OTUs.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以感染前(CG)的健康半滑舌鳎最高,在感染后12 h(12hpi)最低;感染海藻希瓦氏菌前后半滑舌鳎肠道优势菌门无明显变化,但不同类群的相对丰度发生变化.在属水平上,Elizabethkingia、曼噬甲壳菌属(Chitin-ophaga)、Brevinema、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Marivita和雷尔氏菌属(Ralstonia)的相对丰度在CG半滑舌鳎肠道菌群组成中占比最高,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Petrimo-nas、Proteiniphilum和Amin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在12hpi的占比最高,食酸菌属(Acidovorax)、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弧菌属(Vibrio)的相对丰度在感染后24 h(24hpi)的占比最高.半滑舌鳎肠道组织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变化表现为: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基因(ALDOA)的相对表达量在24hpi时显著高于CG(P<0.05,下同);磷脂酶B1基因(PLB1)、热休克蛋白70 kD蛋白1A基因(HSPA1A)、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1基因(HINT1)和γ谷氨酰转移酶1基因(GGT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G和24hpi;海藻糖酶基因(TREH)的相对表达量在12hpi时显著低于CG和24hpi.[结论]半滑舌鳎感染海藻希瓦氏菌后其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发生变化,肠道组织中免疫功能相关基因(HSPA1A和HINT1)及代谢功能相关酶类基因(ALDOA、PLB1、GGT1和TREH)呈差异表达,说明海藻希瓦氏菌感染引起半滑舌鳎肠道微生态紊乱,且肠道组织中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和代谢功能相关酶类基因分别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及疾病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对半滑舌鳎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400、500、600尾,池三种养殖密度梯度,选择同源、同批次且体重均为600g左右的半滑舌鳎成鱼在闭合式循环养殖系统中养殖153d。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密度对半滑舌鳎体重的增长有显著影响(P〈0.05),低密度组、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半滑舌鳎的体重平均增长量分别为671.35g、650.94g、474.07g,高密度组显著低于低、中密度组(P〈0.05)。随养殖密度的增大,半滑舌鳎的生长呈现减慢的趋势,并且出现了生长离差。分析表明,500尾,池的乔殖富度在实际养殖生产中较为适宜。结果提示,养殖密度是影响半滑舌鳎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过高的密度会抑制半滑舌鳎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哈萨克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iNOS)多态性与布鲁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进行哈萨克羊布鲁菌病血清学检测。参考GenBank中绵羊iNOS基因序列,针对其2,4,5外显子及其邻近内含子片段(exon 2/intron,exon 4/intron and exon 5/intron)设计引物,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231只哈萨克羊的iNOS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布鲁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经检测发现67只哈萨克羊为布鲁菌感染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9.00%。在哈萨克羊iNOS基因的exon 2/intron片段上检测出F2-C1910T多态位点,检测到CC、CT 2种基因型,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别是C和CC,其频率分别是0.924和0.848。在exon 4/intron片段上检测出F4-T11519C和F4-A11546G两个多态位点,其中F4-T11519C位点有2个等位基因T、C,有TT、CC、TC 3种基因型,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别是T和TC,其频率分别是0.714和0.528;F4-A11546G位点有2个等位基因A、G,有AA、AG、GG 3种基因型,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别是A和AG,其频率分别是0.714和0.528。在exon 5/intron片段上检测出F5-C12707T位点,有2个等位基因C、T,有CC、TT、CT 3种基因型,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别是C和CT,其频率分别是0.600和0.506。F2-C1910T位点为低度多态性位点,F4-T11519C、F4-A11546G和F5-C12707T位点为中度多态性位点。χ2检验表明,哈萨克羊iNOS基因F2-C1910T和F5-C12707T位点与布鲁菌易感性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F4-T11519C和F4-A11546G位点与布鲁菌易感性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哈萨克羊iNOS基因F2-C1910T位点的易感基因型为CC,F4-T11519C位点的易感基因型为TT、TC,F4-A11519G位点的易感基因型为AA、AG,F5-C12707T位点的易感基因型为CC、CT。【结论】哈萨克羊iNOS基因F2-C1910T和F5-C12707T位点与布鲁菌易感性无相关性,F4-T11519C和F4-A11546G位点与布鲁菌易感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试验将25日龄半滑舌鳎稚鱼放入不同浓度(1、3、10和30μg&#183;L^-1)的17β-雌二醇水溶液中,每天浸泡2h,连续处理65d。研究17β-雌二醇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性分化、性比、生长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7β-雌二醇使半滑舌鳎卵巢分化提前约5d,使精巢分化推迟20d;4种浓度17β-雌二醇处理组(1、3、10和30μg&#183;L^-1)的雌性率分别为74%、82%、88%和9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同时,17β-雌二醇处理对半滑舌鳎的早期生长和死亡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基因为候选基因,研究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及其与部分免疫性状的关系。【方法】根据红色原鸡IL-1β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一对,利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如皋鸡、文昌鸡以及安卡鸡IL-1β基因内含子1、2的SNP,同时检测了56日龄的血清IL-1浓度、异嗜性粒细胞/淋巴细胞(heterophil/lymphocyte,H/L)值、绵羊红细胞(sheep red blood cell,SRBC)抗体滴度、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抗体滴度、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抗体滴度5个免疫性状, 并进一步分析了SNP位点与免疫性状的关系。【结果】共检测出6个SNP位点,分别为T107G突变、T130A突变、C143T突变、A208C突变、T241G突变及T274C突变。经关联分析,发现107、208、241及274位点存在显著的基因型效应(P<0.05或P<0.01),基因型组合对H/L值及ND抗体滴度两个性状上存在显著效应(P<0.05)。【结论】241位点突变型个体3个免疫性状均优于野生型,有望在鸡的抗病育种中筛选为新的标记位点。利用基因型组合选择效果优于对单个位点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12.
POMC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中的表达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毛色绵羊皮肤中的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进行定位和表达差异分析,确定POMC与毛色形成的关系,进一步丰富有关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的理论知识。【方法】选取年龄相近的雄性黑色和白色成年绵羊各3只,用取皮器分别在臀部采集皮肤组织3块,对其中一块制作石蜡切片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确定POMC在不同绵羊皮肤中的定位,另两块置于液氮中冻存后分别提取皮肤总RNA和总蛋白,总RNA经反转录成cDNA后,经NCBI分析比对后设计POMC特异性PCR引物,采用QRT-PCR方法检测POMC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总蛋白经SDS-PAGE凝胶电泳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加入POMC多克隆抗体检测POMC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得出的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探讨POMC对毛色形成机制的调控作用。【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OMC在黑色和白色绵羊皮肤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部位都位于毛囊根鞘周围和表皮的皮肤角质形成层细胞内;QRT-PCR结果显示POMC在黑色绵羊皮肤中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2.5004±0.2577**,而在白色绵羊皮肤中POMC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1.0032±0.0350,黑色绵羊皮肤中POMC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白色绵羊皮肤的2.5倍,二者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Western boltting结果显示黑色绵羊皮肤POMC蛋白水平相对表达量为1.5253±0.0426*,而白色皮肤中POMC蛋白水平相对表达量为1.0005±0.0180,黑色皮肤POMC蛋白表达量是白色皮肤的1.55倍(P<0.05),两者差异显著。【结论】试验表明POMC可在黑色和白色绵羊皮肤中正常表达,且其表达位置一致,但POMC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组织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POMC的表达量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毛色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山羊MC1R基因c.676A>G突变与山羊皮肤色素沉积的关系,及其对黑色素合成和cAMP信号通路下游色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方面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酉州乌羊及其杂交后代群体(120个个体)MC1R基因c.676A>G的突变情况,用色差仪测量不同基因型个体的腹部皮肤色度值,分析c.676A>G突变与皮肤色素沉积的关系;另一方面,构建野生型(MC1R c.676A)和突变型(MC1R c.676G)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到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B16-F10)中进行过表达,利用酶标仪检测各组细胞黑色素含量的差异,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cAMP信号通路下游色素相关基因(MITF、TYR、TYRP1、DCT)的表达差异性。结果显示:酉州乌羊及其杂交后代群体中,c.676A>G位点均以GG基因型占优势,不同基因型群体的皮肤色度值差异不显著(P>0.05)。MC1R突变组(MC1R c.676G)细胞中的黑色素含量极显著(P<0.05)高于MC1R野生组(MC1R c.676A)。MITF、TYRP1和DCT基因在MC1R突...  相似文献   

14.
nm23与p53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nm23、p53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霉卵白素(SP)免疫组化技术对41例皮肤癌标本染色。结果:nm23阴性表达者肿瘤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均〈0.01);p53阳性表达者肿瘤浸润浓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均〈0.05)。结论:nm23基因缺失和p53基因突吕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了池塘人工培育下不同饲粮对虹鳟亲鱼所产2种颜色鱼卵中矿物质、维生素含量及对受精率、发眼率、破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橘红色鱼卵Ca、Mg、Zn含量略高于淡黄色鱼卵(20.8—67.0—ng/kg),其他6种矿物质均为淡黄卵略高于橘红卵(0.063~46.0 mg/kg);2种颜色鱼卵的维生素含量有差别:淡黄色鱼卵的4种维生素的含量均大于橘红色鱼卵的含量,淡黄色鱼卵中维生素D含量显著大于橘红色鱼卵(P<0.01);2种颜色鱼卵的受精率、发眼率、破膜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以花叶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 f.akebonosuji 10种不同颜色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转录组数据为基础,调查了花叶矢竹中转座子的种类、数量以及选择性表达特性。结果表明:花叶矢竹转录组中转座子类型丰富、数量繁多,其中RNA转座子明显多于DNA转座子,转座子LTR/Copia类型数量最多。绿叶的5个发育阶段中,转座子主要在第5发育阶段高表达,表明这些转座子可能参与了花叶矢竹叶片成熟过程。而在白叶5个发育阶段中,转座子主要在第1发育阶段高表达;对绿叶和白叶5个相对应的发育阶段分析表明,白叶中高表达的转座子多于绿叶,表明这些转座子可能参与了花叶矢竹叶色变异过程,也可能是逆境胁迫导致转座子转座激活。图3表3参25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SLC27A1基因对牛肉质性状的影响,选取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牛公牛、阉牛各20头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法分析SLC27A1的基因遗传多态性。检测到SNP位点为S5650:TC,该位点存在有3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频率较高(62.5%),TT基因型频率最低(12.5%)。采用GLM对肉质相关性状与SLC27A1基因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剪切力、肉色a、肉色b表型中,CC与TT及CT与TT差异均极显著(P0.01),其他性状间差异不显著(P0.05),阉牛与公牛间对肉质的弹性与咀嚼性差异显著(P0.05)。采用Real-time PCR分析,CC基因型在肌肉与脂肪中的表达量比基因型CT与TT差异显著(P0.05),阉牛与公牛之间的表达量在肌肉中差异极显著(P0.01)。SLC27A1基因S5650:TC位点突变对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肉质性状存在一定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朝鲜鹌鹑GNAS基因表达和多态性与羽色的相关性,取栗羽和白羽朝鲜鹌鹑不同发育时期胚胎翅尖组织,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NAS基因在朝鲜鹌鹑胚胎发育不同阶段和不同羽色鹌鹑胚胎翅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克隆GNAS基因的CDS全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集孵化至10 d胚胎翅尖组织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GNAS基因的特定序列,通过不对称PCR-SSCP方法结合测序确定基因型,分析不同基因型对朝鲜鹌鹑羽色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胚胎发育8~14 d时,GNAS基因在栗羽鹌鹑胚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P<0.01)高于白羽鹌鹑胚胎。GNAS基因CDS区开放阅读框长1 140 bp,含有14个外显子,编码含379个氨基酸的稳定性亲水蛋白。在朝鲜鹌鹑GNAS基因中检测到2个SNP位点,分别为外显子12区域的g.119221T>A和3'UTR区域的g.121181A>G。栗羽朝鲜鹌鹑的3种基因型(AA、 AB和BB)的频率分布与白羽朝鲜鹌鹑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表明,朝鲜鹌鹑组织中GNAS基因的表达量高低与其羽色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GNAS基因3'UTR上的g.121181A>G位点突变与朝鲜鹌鹑羽色性状之间具有显著关联性,可作为研究朝鲜鹌鹑羽色的一个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Mutator(Mu)诱变群体获得、验证叶色白化突变体的Mu因子插入位点;解析玉米叶色变异相关基因及其代谢网络。【方法】以含有活性MuDR转座子的W22∷Mu为父本,与玉米自交系综31(Z31)杂交产生的M2和M3家系群体为材料,经表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和Mu插入位点的分离获得白化突变体,经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白化突变体产生的相关基因,同时构建产生白化突变代谢网络。【结果】对870个M2家系的16000余单株和M3种植的36个家系近700单株进行考察,获得了遗传稳定的白化突变体41株。经Mu-TAIL-PCR分析获得35条Mu因子插入序列;对靶位点序列分析,获得的14个靶位点可能与叶绿素合成及光合作用有关;利用其中6个靶位点构建了5条玉米叶色突变产生白化的叶绿素代谢网络途径。【结论】初步证实了Mu转座子插入的27个靶位点与叶色白化突变体的关联;建立了6个靶位点的玉米叶色突变产生白化的叶绿素代谢网络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