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6月4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一楼报告厅,正举行一场特殊的媒体沟通会。一个新名词"DH工程化育种"使本刊记者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曾经与某大学毕业的一位博士交谈,他在一家大企业做玉米育种,对玉米商业育种有了初步认识,可毕竟是生物技术背景,用了十年时间才刚刚入门。这对国家和企业都是难以容忍的资源浪费。我们可以举出相反的例子。从欧美受教育归来的L博士在先锋公司不过实习两年,就对玉米商业育种的基本原理和管理机制有了较深刻领悟。而在数量遗传学和  相似文献   

3.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们很难相信在我国内蒙古东部草原的深处有一位默默无闻长期从事玉米育种事业的杰出育种专家,他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育种成绩可谓硕果累累、非同一般.内蒙古第一个具有两个国审品种的育种人、内蒙古自主知识产权最多的育种人,目前还有7个玉米新品系在东北地区参加试验.  相似文献   

4.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以遗传诱导为基础,已成为玉米育种的关键技术,快速、准确地识别单倍体对玉米单倍体育种非常重要。本文就玉米单倍体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性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他小时候从未吃过玉米,甚至从未见过玉米。没想到的是,在过去的30年中,他的大部分时间却都献给了玉米育种事业。他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黄长玲。近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讲坛"上,黄长玲分享了当前玉米育种研究进展。"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我们的市场和农民还需要更多高品质的玉米品种,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我们有信心做得更好。"黄长玲说。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病毒性病害。该文从玉米粗缩病的致病因素、抗性评价、抗病育种和抗病基因QTL定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其在抗病育种中的研究现状,并对下一步的抗粗缩病育种工作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玉米生产中,良种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每进行一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粮食生产就上一个新台阶,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种质资源狭窄,育种方法落后等问题。笔者借鉴国内外玉米育种文献,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育种实践,提出一套玉米新品种快速选育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北京农业》2010,(11):45-46
太空青椒、太空番茄、太空玉米……当越来越多"太空食品"走上百姓的餐桌时,人们对航天育种与"太空食品"仍然存在着一些误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  相似文献   

9.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这是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院长,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在自己工作笔记扉页写着的一句话,这可能就是这个古稀老人跨越世纪的梦想,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培育优良玉米品种的信念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0.
本刊2010年6月中旬刊曾报道了关于“北京将借DH工程化育种打造作物“育种工厂”的新闻报道后,接到许多读者的来电.大家就DH育种工程化现状及发展前景话题极其关注,对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及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出浓厚兴趣。为此,本刊记者再次走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玉米首席专家赵久然研究员,请他就大家关心的共同问题做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11.
<正>现为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主任的傅同良研究员,是贵州省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由他主持育成的12个玉米新品种先后通过了省级和国家审定。因他在玉米育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  相似文献   

12.
《北京农业》2010,(10):7-8
8月21-23日,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是"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玉米种业"。  相似文献   

13.
在回顾辽宁省鲜食玉米育种研究历史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辽宁省育成的鲜食玉米品种和产业状况,对辽宁省鲜食玉米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前景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我国的三大作物之一,近年来市场对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只能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玉米的产量来提高总产量。在玉米育种爬坡阶段,专家提出了玉米的"三效利用"理论,利用玉米的F1代杂种优势、雄性不育增产机理和花粉直感(F0代杂种优势)3种效果来增加玉米单产,从而提高玉米总产量。简述了玉米"三效利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玉米的商业化需求导致玉米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发展,这是逐步构成诱导玉米商业化育种技术创新的诱导创新因素。在我国,不断提高产量毫无疑问是玉米的一个永恒话题,但就围绕产量,除了种质资源、环境限制、生态环境与耕作制度变迁以及赋予玉米的专用功能化、商品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等育种目标的诱导创新因素外,不断发展的产业化所带来的规模机械化玉米田间作业、管理,必将构成未来我国玉米育种目标的一个新的诱导创新因素。这将是我国玉米育种家未来不得不对玉米育种目标的选择做出调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玉米育种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量新技术引入玉米育种中,培育出了大量的新品种,使我国玉米育种得到了很大发展。我国玉米育种发展大致呈现以下四个趋势:通过抗逆性育种使玉米产量不断增加;高产稳产育种一直是玉米育种的一个主要目标;分子标记与转基因技术引入到玉米育种之中;特用与专用型玉米育种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选育一个优良的玉米品种,在北方需要经过十几年左右的时间,为加快新品种培育速度,缩短玉米育种年限,海南南繁成为玉米育种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环节,根据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南滨农场的多年南繁育种实践,阐述了玉米冬季南繁育种的内容和方式并对玉米育种的几点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总结归纳,以供育种工作者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系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东省80~90年代推广的主要玉米杂交种的系谱是以黄早4、Mo17、8112、330和E28等骨干自交系及其衍生系为主,与其他自交系杂交,形成了较大的品种系谱群。这些玉米杂交种对山东省的玉米生产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系谱分析还表明,美国种质对山东省的玉米育种效果影响较大。今后要改进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选育推广紧凑大穗型玉米杂交种,进一步加大密度,使玉米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利用玉米杂种优势,迅速选育杂交种是玉米增产的重要措施。但育成自交系一般需4~5代,照过去老办法,一年一代,需要4~5年。这样育成一个双交种需要8~10年,育成一个单交种也需要6~7年。因此,如何缩短育种时间,加速选育杂交种,提供生产应用,是玉米育种工作中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我国各地玉米育种工作者,为缩短育种时间,都采  相似文献   

20.
玉米双杂交种的育成是世界农业生产上的一次革命,它为玉米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中国育种家培育玉米单杂交种成功,标志着玉米育种进入一个新阶段,并显著地提高玉米产量。4 单杂交种的培育和紧凑型玉米的推广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场突发的“文化革命”使发展杂交玉米育种10年规划流产,大部分科研院所解散或下放,农业教育和科学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