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苹果蠹蛾卵在梨园中的分布特性和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布于叶背面.苹果蠹蛾对梨树空间层次的产卵选择在第1代和第2代成虫产卵高峰期均表现为:中层>上层>下层.在第1代卵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采用Iwao方法确定了苹果蠹蛾卵量调查的最适抽样数和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2.
不同温度下苹果蠹蛾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15、20、25、28、31、34℃的恒温条件下,测定了苹果蠹蛾Cydiapomonella(L.)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产卵量,组建了苹果蠹蛾实验种群生命表,以探讨温度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15~31℃范围内,苹果蠹蛾各阶段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在15、20、25、28、31℃时分别为112.0、46.8、33.3、29.6、26.2天;在34℃时,苹果蠹蛾发育受阻,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延长为31.4天。成虫寿命亦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单雌平均产卵量在25℃时最高,为92.7粒;在15和34℃条件下,没有有效卵产生。生命表分析显示,种群趋势指数(I)在20~31℃时均大于1,25℃时苹果蠹蛾种群内禀增长率(rm)和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分别为0.0972和39.70。研究表明,25℃左右是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温度过高或偏低均不利于苹果蠹蛾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的人工大规模饲养,对国外学者已经报道的半人工饲料配方进行改良,比较了取食5种饲料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并组建苹果蠹蛾在20、24、28、32℃条件下取食最优配方时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来自我国西北疫区的苹果蠹蛾,在以豆粕、蔗糖、面粉、小麦胚芽为主要成分并添加酵母粉配制成的配方B饲喂后,与传统饲料配方相比显著影响苹果蠹蛾的发育历期和种群参数,提高存活率至50.24%、缩短幼虫发育历期至20.18 d、增加蛹重至26.54 mg,并提高单雌产卵量至85.30粒。生命表结果显示,24℃时种群趋势指数最高为16.42、单雌产卵量最大为62.44粒,28℃内禀增长率最高为0.08、雌性比例最大为0.55。表明我国西北疫区的苹果蠹蛾在24~28℃条件下,取食优化的半人工饲料利于其种群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金塔县苹果蠹蛾发生与综防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苹果蠹蛾(LaspeyresiapomonellaLinnaeus)又称苹果小卷蛾,国外原是欧洲南部果树的重要害虫,现已在世界50多个国家有发生。在我国1980年以前仅在新疆发生,1995年甘肃省酒泉市果树产区也发现其为害。本市金塔县农技站、县林业站于1995年、1997年、1998年在本县金塔乡、鼎新镇2郾1hm2果园内5点次挂苹果蠹蛾性诱剂,均未诱到该虫。2002年8月11日在芨芨乡芨芨村2组发现其为害。此后近3年来本站与县林业站技术人员通过性诱剂诱集、果园每2d1次观察、大范围普查等方法,基本查清苹果蠹蛾在本地发生情况。同时,进行了综合防治的试验、示范工作。1虫源…  相似文献   

5.
苹果蠹蛾是世界上具有毁灭性的重要果树害虫。据报道,目前已在六大洲近40个国家分布。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内地其他各省区未见报道。该虫在新疆分布普遍,为害严重,和内地毗邻的东疆哈密,苹果蠹蛾大发生。为严防苹果蠹蛾从国外或新疆传入内地,这是各级植检工作者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已在我国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对我国苹果、梨等果树产业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控苹果蠹蛾的主要措施,化学农药大量使用导致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影响果实品质及人类健康,因此研发新的生防制品具有重要意义。昆虫病原线虫具有主动寻找寄主害虫的能力,具有生物防治苹果蠹蛾越冬幼虫的应用潜能。本文从防控苹果蠹蛾的昆虫病原线虫高效品系以及影响其防控效果的因子(温度、湿度、紫外线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田间有效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控苹果蠹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光周期L∥D = 16 h∥8 h、温度(25±1)℃条件下对苹果蠹蛾 [Cydia pomonella (L.)]成虫的羽化、产卵及卵的孵化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①苹果蠹蛾主要在白天羽化,羽化高峰主要集中在08:00-13:00,此时段羽化数占总数的50.18%。②雌虫羽化当天不产卵,羽化后第2天开始产卵,可持续到羽化后的第9天;产卵主要集中在羽化后的2~5 d,其产卵量占总卵量的91.9%。③雌虫日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18:00-22:00,日产卵高峰期为19:00-21:00,高峰期产卵量占总卵量的70%。④卵在白天孵化,孵化时间集中在05:00-18:00,其孵化数占92.8%,08:00-09:00达到卵的日孵化高峰。  相似文献   

8.
苹果蠹蛾(Cydisa pomonella(L))是严重危害果树的蛀果害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因此限制苹果进口.1989年苹果蠹蛾从新疆传人甘肃省敦煌市,并向东扩散蔓延,目前已在酒泉、张掖、嘉峪关市的部分县发生,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释放赤眼蜂防治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胁迫寄生和田间自然寄生相结合的办法,以筛选新疆南部荒漠绿洲生态区果园环境条件下对苹果蠹蛾有效的赤眼蜂蜂种,明确赤眼蜂对苹果蠹蛾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经过高温驯化的耐旱松毛虫赤眼蜂对苹果蠹蛾有较好的寄生效果,室内外试验对苹果蠹蛾卵寄生率最高分别达到79.92%和30.16%,田间罩笼试验释放赤眼蜂最高防效可达83.48%。田间多点示范表明,采用释放赤眼蜂结合喷施生物源农药等为重点的果树主要害虫生物防治配套技术对果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较好,蛀果减退率最高达74.34%,平均为56.58%,释放赤眼蜂配合双向迷向丝蛀果减退率达85.93%,化学防治为89.06%,连续释放赤眼蜂持续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L.)是重要的果树害虫,为了提供较多的检疫处理方法,我们在新疆中科院分院物理所钴源室协助下进行了钴60辐照处理试验,兹将初步结果简报如下: 致死处理共设15个剂量:5,6,7,8,9,10,12,15,20,25,26,27,28,29,  相似文献   

11.
苹果蠹蛾 Laspeyresia pomonella(L.)是毁灭性果树害虫之一,除为害苹果外尚为害梨、沙果、桃等多种仁果类果实。我国对内对外均列为检疫对象。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新疆有其发生的记载,其他地区则未见报道。为进一步摸清苹果蠹蛾在我国的分布,农牧渔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于1984—1985年会同全国植保总站组织甘肃、陕西、辽宁、河北、山东、青海、宁夏七省(区)植保植检站和北  相似文献   

12.
宋东宏  白桦 《植物检疫》1993,7(6):442-442
苹果蠹蛾是为害苹果、梨、沙果及桃、杏等果树且较难防治的害虫,我国将其列为外检及内检对象。1957年张学祖首次报道苹果蠹蛾在我国新疆有分布。以后陆续有学者报道:新疆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为了查清该虫在我国的分布为害情况,1984~1985年由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会同有关单位在甘肃、陕西、河北、山东、辽宁、北京等省市苹果产区,利用人工合成的苹果蠹蛾性诱剂进行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3.
不同食料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室内研究了红玉苹果、红元帅苹果、张掖2号苹果、沙果、苹果梨、早酥梨、杏对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食料对苹果蠹蛾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雌成虫寿命、雌成虫产卵量等有显著影响。幼虫取食沙果、早酥梨、红玉苹果最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取食红元帅苹果和张掖2号苹果的影响居中;而取食杏和苹果梨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不利性,主要表现为幼虫死亡率增加,幼虫期延长,蛹期延长,蛹重减轻,雌成虫寿命缩短,单雌产卵量降低。  相似文献   

14.
正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是世界性果树害虫,在我国南北果区尤其是果树混栽区大面积发生,已成为桃、梨等果树优质、高产栽培的重要制约因素(杨小凡等,2013)。昆虫的产卵行为是繁衍后代、维持种群数量的重要环节,可随昼夜交替等外界光照条件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节律反应,研究光照对昆虫产卵节律的调控作用,对于明确其产卵活动  相似文献   

15.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属鳞翅目卷蛾科,是全球仁果类水果种植地区最重要的果树害虫之一,也是我国重大农业入侵物种,对全球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当前主要采用高效氯氟氯氰菊酯等杀虫剂对苹果蠹蛾进行防治,杀虫剂的频繁使用导致其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了抗性。针对苹果蠹蛾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问题,该文综述了全球苹果蠹蛾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现状,指出由编码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P450)、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解毒酶基因过表达导致代谢能力增强是其最普遍的抗性机制,提出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并对苹果蠹蛾的绿色防控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是重要的国际检疫性害虫。本文根据苹果蠹蛾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对苹果蠹蛾及其相似种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表明,不同虫态的苹果蠹蛾均能够与近似种类区分开来。该技术可快速准确地鉴定苹果蠹蛾,为检疫性害虫苹果蠹蛾的检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苹果蠹蛾在我国西北发生危害情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苹果蠹蛾严重威胁新疆和甘肃的林果业发展,其不仅造成果树减产,而且影响优势农产品出口创汇。已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社会参与、增加投入、加强检疫、综合治理、长期防治才能控制和消灭苹果蠢蛾。  相似文献   

18.
苹果蠹蛾的监测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 Linn.)是毁灭性的果树害虫之一,除为害苹果外,尚为害梨、沙果、桃等多种仁果类果实。我国对内对外均列为检疫对象。自1957年张学祖教授正式报道在我国新疆有分布以来,新疆植保工作者对该虫的发生与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控制其蔓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新疆与其他省  相似文献   

19.
苹果蠹蛾在甘肃敦煌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果蠹蛾是危害苹果、梨、桃、杏等果树的毁灭性蛀果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苹果、梨、桃、杏等果实,造成大量落果,苹果和梨的蛀果率普遍在50%以上,严重的可达70%~100%,1996年被列入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1987年由新疆传入甘肃省敦煌市,目前已向东扩散,并有继续向东扩展的势头.本文在阐明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苹果蠹蛾在张掖市发生与为害规律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苹果蠹蛾在张掖市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主要在树干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及主枝分又缝隙中结茧室越冬,卵主要产在果实和叶片上,卵在果树上的分布垂直差异不显著,幼虫多从果实胴部或两果实连接部位蛀入。通过发生与危害规律研究,明确了化学适期和农业防治措施,并对防治器械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