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国产阿维菌素驱杀绵羊内外寄生虫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隔离饲养的条件下,02mg/kg 、03mg/kg 国产阿维菌素片剂和02 mg/kg 气雾剂对绵羊颚虱、绵羊足颚虱、消化道线虫和丝状网尾线虫的驱杀效果均达100 % ;对绵羊虱蝇杀灭率分别为9064 % 、9499 % 和8771 % ;对草原革蜱的杀灭率分别为7442 % 、8491 % 和7632 % ;原园科线虫减少率分别达8317 % 、9076 % 、8566 % 。因此,在放牧条件下,推广使用阿维菌素片剂是防治内外寄生虫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阿维菌素片研制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阿维菌素片是阿维菌素系列产品中的一种新制剂,是由1%或2%阿维菌素粉加辅助材料制成颗粒后压制而成的,每片含阿维菌素B12mg、2.5mg。羊口服0.2mg/kg,驱杀羊体外寄生虫,驱杀率:羊血虱100%,羊蝉蝇96.7%,羊体内寄生虫线虫,除毛首线虫98.1%以外,其它均为100%。猪口服0.25mg/kg,治疗仔猪疥螨病疗效为100%。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2016~2018年伊吾县部分养殖场感染绵羊无浆体病的情况,实验采用统计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羊体表媒介蜱进行种群结构分析,对疑似羊全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鉴定出硬蜱2属4种,璃眼蜱属为该地区羊体表寄生蜱的主要群落物种,残缘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染蜱率、蜱指数较高,亚洲璃眼蜱蜱指数最低为0.15;吐葫芦乡种群结构较为丰富、多样,盐池镇、淖毛湖镇种群结构参数相似;蜱源性病原检测仅小亚璃眼蜱检测出携带绵羊无浆体,蜱源性无浆体病总阳性率为3.96%,血源性绵羊无浆体总阳性率为14.60%(87/596),其中淖毛湖镇绵羊无浆体阳性率最高为20.13%(30/149),1n≤2年龄段的绵羊无浆体感染较高为7.55%(45/596)。本次调查结果为伊吾县媒介蜱和绵羊无浆体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阿维菌素对贵南县304只绵羊寄生虫病的远期驱虫效果进行了监测,用药90天后,驱虫组绵羊虫卵感染率为84.23%,每克粪中虫卵数(EPG)平均为21.4个,虫卵减少率平均为96.67%;未驱虫组绵羊虫卵感染率为100%,每克粪中虫卵数(EPG)高达614.3个,实验结果表明,在我省大部分地区推广应用阿维菌素,可有效驱除绵羊内外寄生虫,并减少羊只春乏死亡。  相似文献   

5.
用阿维菌素对海晏县726只绵羊寄生虫病的远期防治效果进行了考核。3月份用阿维菌素驱虫的羊群在5月份检查时,成年羊的粪便中线虫卵减卵率为75.20%,虫卵转阴率为25.62%,幼年羊粪便中线虫减卵率为71.69%,虫卵转阴率为8.59%,证实用阿维菌素驱虫两月后,对多数羊只仍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综合多方面资料分析,对我国羊蜱蝇的分类学位置及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该虫无翅和平衡棒,周身有密集刚毛,主要寄生于绵羊。在我国近年较频繁的报道中,对羊蜱蝇的命名较为混乱,如绵羊蜱、绵羊虱蝇和羊蜱等,应该命名为羊蜱蝇或绵羊蜱蝇。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永靖县羊血液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 2 0 0 0年对永靖县血液原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等调查 ,查明其病原为羊泰勒虫和绵羊无浆体 ;该病流行于东部和西南山区 7乡 38村。羊泰勒虫感染率为 5 0 .1% ,1岁以上与 1岁以内羊感染率分别为 2 5 .4%、5 5 .9% ;绵羊无浆体感染率为 5 9.6 % ,1岁以上与 1岁以内羊感染率分别为 5 0 .9%、6 1.7% ;发病季节为 3~ 5月份 ;发病年龄为 1岁 (含 1岁 )内羔羊 ,尤以 2~ 5月龄羔羊发病率最高 ,有的高达 6 3.9% ,致死率达 5 7.8%。绵、山羊发病率无差异。调查发现流行区蜱种有革蜱属、血蜱属和璃眼蜱属 3属 4种 ,共采集鉴定 15 45只 (森林革蜱 5 86只 ,草原革蜱 39只 ,青海血蜱 2 6 8只 ,麻点璃眼蜱 6 42只 )。青海血蜱和森林革蜱为流行区羊体寄生的广布种。羊泰勒虫传播媒介为青海血蜱 ,绵羊无浆体传媒为草原革蜱。麻点璃眼蜱在我县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应用阿维菌素气雾剂在青藏高原对放牧羊群进行绵羊消化道线虫及外寄生虫驱除效果试验和毒生试验,同时与同类伊维菌素气雾剂进行比较,结果按每千克体重使用阿维菌素气雾剂0.2mg组和伊维菌素气雾剂0.18mg组对绵羊消化道线虫和体外寄生虫的驱虫率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9.
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查明永靖县羊血液原虫病的病原为羊泰勒虫和绵羊无浆体;流行区域是:关山、徐顶、陈井、三条岘、盐锅峡、太极、刘家峡、杨塔、王台、红泉等10个乡镇56个村;羊泰勒虫病的传播媒介是青海血蜱;绵羊无浆体传播媒介为草原革蜱;发病季节主要是3—5月份,9—10月份也有少量羊只发病。羔羊和从非疫区引进的羊只发病率高,平均发病率达58.72%,致死率达55.62%;成年羊发病率为22.09%,致死率为30.23%;3—6月份羊带虫率分别是:羔羊83.69%,成年羊52.43%。绵、山羊发病率无差异。流行区蜱种有:森林革蜱、草原革蜱、青海血蜱和麻点璃眼蜱3属4种。青海血蜱和森林革蜱为流行区羊体寄生的广布种。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中部地区羊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的是甘肃中部地区永靖、七里河等10县区的羊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的调查。共调查羊466只,其中绵羊374只,山羊52只,黄羊40只,每只羊抹血片2张,共镜检血片932张。发现绵羊泰勒虫和绵羊边虫两种病原。绵羊泰勒虫的感染为主,羊只感染率平均为45.24%,高的可达63.46%。共采集蜱1971只,经鉴定有青海血蜱、长角血蜱、森林革蜱和银盾革蜱4种。青海血蜱是绵羊泰勒虫的媒介蜱。  相似文献   

11.
伊福丁粉剂、阿维菌素混悬剂对藏羊颚虱、蜱蝇的杀灭效果刘生财蔡进忠彭毛(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810003)为验证伊福丁粉剂、阿维菌素混悬剂对藏羊颚虱(linognathusovilus)、羊蜱蝇(Melophagusovinus)的杀灭效果,我...  相似文献   

12.
选择1.5~2.0岁自然感染线虫和外寄生虫绵羊150只,分别按体重0.1、0.2、0.3mg/kg剂量口服伊维菌素干混悬剂,同时设口服伊维菌素片剂对照。结果显示,口服伊维菌素干混悬剂0.2、0.3mg/kg组绵羊的消化道线虫虫卵转阴率分别为93.3%和100%,减少率分别为99.2%和100%;原圆科线虫幼虫转阴率分别为90.0%和100%,减少率分别为94.5%和100%;平均驱虫率分别为98.4%和99.9%;绵羊颚虱、绵羊足颚虱全部被杀死,羊蜱蝇的转阴率分别为83.3%和87.5%。口服0.1mg/kg组绵羊的线虫虫卵(幼虫)转阴率、减少率、驱虫率均次于0.2、0.3mg/kg剂量组,对绵羊颚虱、羊蜱蝇的杀虫率较低。绵羊口服0.5mg/kg伊维菌素干混悬剂未出现明显异常反应。表明伊维菌素干混悬剂与片剂有同等的驱虫效果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在果洛地区应用阿维菌素、丙硫咪唑对放牧绵羊进行冬季(1~2月)一次投药后的防治效果进行监测。结果:阿维菌素、丙硫咪唑投药羊与末投药羊比较,绵羊胃肠道线虫卵平均EPG分别低43.34%和67.31%;肺线虫幼虫分别低74.27%和90.57%。证明二种药物均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绵羊体内低荷虫量,能有效阻止线虫春季高潮,减少春乏死亡。  相似文献   

14.
用从甘肃省甘南地区临潭县采集的饥饿、半饥饿的青海血蜱攻击感染2004号到2017号绵羊。它们的染虫率高达15.0%-20.0%,体温高速42.2℃-42.3℃,同时对羊泰勒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试验证实了临洒县3—5月发生的死亡率高速50.0%-65.0%的羔羊是由羊泰勒虫引起的,青海血蜱为该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伊维菌素浇泼剂对绵羊体表寄生虫的效果,本实验在不同温度下应用0.5%伊维菌素浇泼剂按0.2、0.5、0.8mg/kg·bw剂量对绵羊沿背中线皮肤一次浇泼给药,并以不浇泼伊维菌素做对照,以羊颚虱和羊蜱蝇转阴率为考察指标,评判不同剂量和不同温度下伊维菌素浇泼剂驱杀绵羊体表寄生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0.2mg/kg·bw、0.5mg/kg·bw和0.8mg/kg·bw伊维菌素浇泼剂对羊颚虱转阴率分别为95%、100%和100%,对羊蜱蝇转阴率分别为81.3%、85.7%和92.8%。随着平均温度从13.8℃升高到28.9℃,伊维菌素对羊颚虱和羊蜱蝇转阴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2月下旬按0.2mg/kg体重剂量投服国产阿维菌素,对绵羊消化道线虫成虫的驱除率为99.85%,对幼虫的驱除率为99.94%,对原圆科线虫幼虫的驱除率为100%,对网尾线虫幼虫的驱除率为73.3%。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证实灭虫丁地甘南藏系绵羊体外寄生虫和体内线虫的驱杀效果,灭虫丁片剂按每千克体重0.2mg剂量对碌曲县尕海乡加仓三队和郎木寺乡贡巴四队的两群1370只藏系绵羊进行了驱治试验和防治示范应用。试验前检查两群试验羊体外寄生虫的感染率均为100%;加仓和贡巴两村羊群消化道线虫感染率分别为84.2%和80.1%,肺线虫幼虫阳性率分别为73.7%和54.1%。灌服灭虫丁后羊体表寄生虫的杀灭率为100%,消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四川省石渠县羊蜱蝇巴尔通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情况,采集藏绵羊体表羊蜱蝇,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羊蜱蝇总DNA,PCR扩增巴尔通体gltArpoB基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和OmpB基因,对阳性产物测序、比对及构建进化树,从而确定羊蜱蝇感染巴尔通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种类及感染率。在石渠县的4个乡镇总计采集到407只羊蜱蝇成虫,4个乡镇均检出了Bartonella melophagi,总感染率为14.0%(57/407)。在阿日扎镇、呷衣乡和长沙贡马乡检出了Rickettsia raoultii,总感染率为11.1%(45/407),且长沙贡马乡感染率显著高于阿日扎镇和呷衣乡(P<0.05);在新荣乡检出了Rickettsia sp.,感染率为6.6%(8/121)。本次试验中,未发现混合感染。石渠县藏绵羊源羊蜱蝇携带巴尔通体和立克次体,首次在石渠县藏绵羊源羊蜱蝇中检出了B.melophagiR.raoultiiRickettsia sp.。  相似文献   

19.
山羊泰勒虫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羊泰勒虫病属梨形虫目的一个科,我国羊泰勒虫病的传播者为青海血蜱.它主要寄生于绵羊,山羊.青海学蜱为三宿主蜱,不能经卵传播,它每年有两个吸血季节。本病一般是从4月上旬开始,6月下旬终止.5月达到高潮.9月份有个别羊只发病。以1-6个月羔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羊次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查明甘肃省羊血液原虫病的病原 ,制订控制技术而开展本调查。方法 于 1 998~ 2 0 0 1年在病情流行的 1 1个试点对羊只进行检查。结果 检出病原为羊泰勒虫 ( Theileria.sp)和绵羊边虫 ( Anoplasma ovis)两种 ,主要致病病原为羊泰勒虫 ,羊泰勒虫病发病季节为 2~ 6月 ,4月下旬到 5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流行区查出硬蜱 4属 7种。麻点璃眼蜱属我省首次发现和报道。黄羊感染羊泰勒虫病目前未见资料报道。结论 羊泰勒虫人工传播试验证实青海血蜱是我省羊泰勒虫传播媒介 ,麻点璃眼蜱不传播羊泰勒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