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经营在增强二氧化碳吸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本文阐述了《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我国的履约目标,并评估了 2005 年和 2010 年广东省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领 域的固碳量。结果显示广东省 2005 年森林生物量生长碳吸收合计总量为 47.02×109 kg 二氧化碳当量,乔 木林固碳占总固碳量的 88.87%,采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 11.47×109 kg 二氧化碳当量,采伐消耗温室气 体排放二氧化碳当量占总排放量的 76.12%。2010 年固碳量增长 11.68%,采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了 19.85%。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广东省林业碳汇的提升潜力及方向。  相似文献   

2.
利用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法,从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储量变化及森林转化碳排放两方面对省级 LUCF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2010年 LUCF 净吸收温室气体1720.54万 t CO2当量,其中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储量变化净吸收温室气体1764.54万 t CO2当量,森林转化净排放温室气体44.0万 t CO2当量;通过增加乔木林碳储量,相当于吸收 CO24195.64万 t 。湖南省2008年的特大冰灾导致2010年 LUCF 活动吸收温室气体量比2005年减少了30.93%。  相似文献   

3.
伊泰集团杭锦旗碳汇造林项目地位于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地区,项目区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严重。本项目活动采用耐干旱、耐沙埋、耐盐碱的乡土灌木以及乔木树种实施造林,造林模式因地制宜,监测结果显示,项目碳储量为325891.07 tCO_(2)-e。其中,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占项目碳储量的19.65%;灌木生物质碳储量占项目碳储量的75.30%;木产品碳储量占5.05%;各碳库中,地上生物量碳库碳储量为119759.40 tCO_(2)-e,占项目碳储量的36.75%;地下生物量碳库碳储量206131.67 t CO_(2)-e,占63.25%。项目减排量为325891.07 tCO_(2)-e,年均减排量为54315.18 tCO_(2)-e。本造林项目在提高项目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碳汇量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生态系统净碳汇能力的影响,为毛竹林固碳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排除地形因子等影响,选取施肥量和采伐方式2个因素,每个因素分别设置3个水平,共9个试验组合:大量施肥强度采伐、大量施肥中度采伐、大量施肥弱度采伐、中等施肥强度采伐、中等施肥中度采伐、中等施肥弱度采伐、不施肥强度采伐、不施肥中度采伐和不施肥弱度采伐,研究2010—2013年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生态系统净碳汇能力的影响。【结果】2010和2013年两期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显著(P0.05),而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贮量差异不显著(P0.05);两期植被总碳储量和毛竹碳储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而两期林下植被总碳储量差异不显著(P0.05);样地外运输总泄漏量仅占样地内施肥总排放量的7.32%;中等施肥弱度采伐处理与大量施肥强度采伐处理净碳汇量差异显著(P0.05),中等施肥弱度采伐处理林分的净碳汇量最多,达到64.721 tC·hm~(-2),而大量施肥强度采伐处理林分的净碳汇量最少,为-14.237tC·hm~(-2),说明过度集约经营可能造成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排放,而合理经营方式有利于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积累;土壤碳库变化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70.99%±12.30%,毛竹碳库变化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23.37%±11.24%,林下植被碳库变化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0.63%±0.37%,运输泄漏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0.40%±0.16%,施肥排放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4.60%±4.85%,其中土壤碳库和毛竹碳库的变化量之和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94.36%。【结论】在碳汇项目计量监测时,为了节约成本,可以忽略林下植被碳库和运输泄漏以及施肥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施肥强度采伐的毛竹林常规经营方式不仅植被总碳储量增加较少,而且还引起了明显的土壤碳排放,不利于毛竹林生态系统净碳汇量的积累。采用中等施肥弱度采伐的生态经营方式,不仅使植被总碳储量增加最多,同时土壤碳储量也增加最多,是一种最有利于毛竹林增汇减排的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与日俱增,定量核算城镇温室气体排放对城镇制定低碳发展政策尤为重要。建立了城镇层面温室气体清单核算方法,以中山市所属某镇为例分析其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并提出了针对性低碳发展的建议。结果表明:该镇范围一和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分别为46.27 tCO_(2e)和158.20 tCO_(2e),总排放为204.47 tCO_(2e),其中能源活动产生的排放占比达到99.6%。第三产业排放占范围一比例最高,为51.92%,第二产业排放占范围二比例最高,达到74.32%。该镇万元排放为0.17 tCO_(2e)/万元,排放水平领先深圳市,仅次于澳门。  相似文献   

6.
结合林木生长周期和森林资源经营模式,设定合理的森林资源利用计划方案,细化林分与优势树种,以材积源生物量测算方法为基础,根据林龄与蓄积的动态变化建立生物量与碳密度的关系模型,分树种、龄级和林分对不同资源利用方案的乔木层地上碳储量及碳汇潜力进行比较估算。结果表明:假定未来50年不进行规模采伐,林木固碳量在2065年将达到8 739.47万t,其中新造林占比71.74%;假定对原有乔木植被中处于碳密度增量较小时段的人工林优势树种进行采伐更新,林木固碳量则将达到8 799.95万t,其中新造林占比73.34%。表明是否采取人工采伐更新方案对于乔木层活立木总固碳量变化不明显,而定期新增林地造林与采伐更新造林能获得较大的固碳贡献,也能保障森林资源的社会经济功能,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林业资源管理》2013,(3):17-22
基于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综述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领域的排放源确定、碳库选择与碳计量方法。根据收集到的UNFCCC附件I国家与非附件I国家缔约方向UNFCCC递交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数据,对比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碳汇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所占的比重及源汇情况。我国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碳计量方面与主要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需要加强研究,完善我国森林资源清查体系,提高我国的履约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江西省婺源县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结果,结合森林优势树种蓄积量、林龄结构、生物转换量、含碳率、根茎比、木材密度、年均生长率等参数计算江西省婺源县基准年(2005年)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结果表明,婺源县森林优势树种总碳存储量约为188.85万t碳,其年碳汇潜力为77.29万t二氧化碳当量,散生木、四旁树、疏林地生物质碳汇潜力为3.04万t二氧化碳当量,婺源县的固碳潜力可达80.33万t二氧化碳当量。另外,婺源县中幼龄林占68.29%,具有较强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9.
区域层面的森林碳汇估算研究有利于为整体层面持续固碳增汇的森林经营提供科学参考,评估森林碳汇对减少区域内碳排放的贡献。采用温室气体清单估算法,对2000、2005和2010年贵州省森林碳汇进行估算,分别为1 538.0万t、2 244.7万t、2 431.4万t CO2当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占全省碳排放量的10.32%~14.47%。贵州省尚有161.70万hm2宜林地,如果能用于发展碳汇林业,每年可吸收CO2237.9万t,30年内将吸收CO2达7137.0万t。贵州省正处于碳排放增长阶段,相对于森林碳汇而言,本区域碳减排工作任重道远,森林碳汇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清水河56号国有林进行小班区划,利用标准地调查获取思茅松林平均胸径、林分密度、林龄,采用思茅松林分密度控制模型和地位级指数,结合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估量不同森林抚育强度下项目区思茅松的碳汇量。得出基线情景的碳汇量累计为5 0424.50 t CO_2-e,项目情景的碳汇量累计为63 961.69 t CO_2-e,是基线情景的1.3倍;项目净碳汇量为13 537.20 t CO_2-e,年均增汇减排量为676.86 t CO_2-e/年。结论表明,通过科学经营和人工抚育,选择合适的采伐量和采伐方式,是挖掘森林固碳潜力一种有效途径,运用林分密度控制模型和地位级指数,结合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体现了不同森林经营模式下的林龄、立地条件和林分密度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为估量不同森林抚育强度下的碳汇量提供了有益示范。  相似文献   

11.
CO2是工业和化石燃烧的排放气体,不断加剧温室效应,森林大量吸收固定大气中CO2,成为巨大的碳汇.为减缓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林业正在经历发展方向的调整与转变,固碳林业悄然兴起,包含碳汇造林、保护森林碳库、发展低碳经济和碳替代措施等4个方面.在唱响“生态家园”,发展绿色GDP的目标下,摸清当地碳汇能力,开展碳价值测算,为低碳经济发展和保护碳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四川省苍溪县为例,开展林业碳储量、固碳能力、固碳潜力及固碳价值的测算和研究,为今后绿色GDP计量、发展低碳经济、碳汇融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邵武市二都国有林场为例,对林场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采伐剩余物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林场生产经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96.14%,生产保障、林木采伐作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分别占总量的2.41%和1.45%。  相似文献   

13.
方染 《新疆林业》2010,(6):34-34
<正>通俗的说,碳汇林业就是指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化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中国目前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0%。森林是利用太阳能的  相似文献   

14.
以清远市为例,在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并完善了市县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相关方法,并对2010、2012、2014和2015年清远废弃物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清单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清远废弃物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占清远各领域总排放的比例也不断升高,主要来源为废弃物填埋处理排放甲烷,约占清远废弃物处理总排放的88%~91%。  相似文献   

15.
为预测近成过熟林及低产低效林改造的森林经营碳汇,借鉴《森林经营碳汇方法学》原理和采用相关树种材积或生物量方程,计算分析长汀县松林改造试点项目种植阔叶树后至2030年与2060年的项目碳汇量和项目减排量,对比假设未开展改造的基线碳汇量,并筛选适宜南方水土流失区的固碳树种。结果表明:(1)试点项目碳汇量较基线碳汇量显著提高,2030年与2060年的项目碳汇量分别为3237.04 MgCO_(2)-e与48645.69 MgCO_(2)-e,是同期基线碳汇量的28.69倍与234.34倍。(2)试点项目减排量逐年提高,2030年与2060年的项目减排量分别为537.81 MgCO_(2)-e与2095.60 MgCO_(2)-e,减排量累计值分别为2545.17 MgCO_(2)-e与42896.86 MgCO_(2)-e;2021—2060年项目年均减排量为1072.42 MgCO_(2)-e。(3)实施试点项目将大幅提高森林碳库碳密度,2060年达54.79 Mg C/hm^(2),是同期基线碳密度6.48 Mg C/hm^(2)的8.46倍。(4)南方水土流失区固碳树种应优先选择单位面积碳储量高的树种,如枫香、其他硬阔(江南桤木、千年桐、山乌桕、火力楠、闽粤栲及紫花泡桐等)、木荷和杉木等。  相似文献   

16.
气候危机是由温室气体高排放造成的、也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这已成为科学定论。因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成了全球共识和共同使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一种经国际实践检验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也成为我国推动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林业碳汇市场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自愿减排市场,通过抵消机制进入碳市场,在顶层设计中,其市场规模由碳排放总量和林业碳汇产品供给能力等决定。我国林业碳汇市场刚刚起步,其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光明,现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山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基础上,笔者依据《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估算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量碳储量、森林转化生物量碳、枯死木碳库的年度变化,通过主要参数、数据源、森林碳变化量等指标的分析得出,山西省林业碳汇量2012年比2010年有明显增加,呈正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 ,选取1992~2012年时间区间 ,利用枟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枠中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和能源排放系数缺省值 ,从碳源和碳汇两个源头分析了广东省的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 :广东省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 ,碳强度逐年下降 ,能源利用率有所提高.1992~2012年间 ,广东省的碳排放量随着广东省GDP增长而增加 ,年均增长率为7% ;森林碳汇量逐年增加 ,年均增长率为4% ,森林碳汇的增加得益于森林蓄积量 ,而非森林面积 ,广东省仍存在较大的碳汇缺口.  相似文献   

19.
林业碳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手段。本文介绍了林业碳汇的概念和计量方法,对延边州发展林业碳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CDM林业碳汇市场前景及碳信用的交易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目前CDM林业碳汇市场交易量、碳信用价格、碳信用有效期、市场需求及未来承诺期<京都议定书>谈判进展的分析,分析未来承诺期CDM林业碳汇市场的前景及出售林业碳信用的交易策略.结果表明:目前CDM林业碳汇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在2012年以后的未来承诺期,其发展空间会更大.第一承诺期结束时,可实现的交易量至少达到7 500万tCO2-e;2012年可能是CDM林业碳汇市场最为活跃的一年;鉴于CDM林业碳汇市场及项目的特点,我国项目开发商在签订ERPA时,应该选择灵活的交易量和交易期、灵活的付款方式、固定碳信用价格、出售ICER等交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