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7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是:迁入峰次多、蛾量大,盛发期长;田间虫卵量高,残留量大;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重。分析认为其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迁入虫量大,迁入峰次多;气候条件有利于其卵的孵化和幼虫取食;防治期遇雨,方法不当,防效差;食料及田间小气候对其发生极为有利;田间高频次地使用化学农药,致使天敌控害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2.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7年秀山县稻纵卷叶螟大发生.主要表现为:迁入偏迟,但迁入峰次多、蛾量大;田间蛾量高,蛾峰期持续时间长,峰期蛾量大;世代重叠严重.危害期长;发生面广,危害重.发生原因有地理位置特殊、虫源充足、食料条件适宜、气候条件有利、自然控制力差、防治不力等方面.稻纵卷叶螟防治应以保护水稻三片功能叶为重点,按照防治指标,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同时注重选用抗(耐)虫品种、搞好肥水管理和保护天敌的综合防控策略及"压迁入代、控主害代,低龄幼虫期施药"的化学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对2007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情况分析后,指出迁入虫量大,气候条件有利及防治不当是导致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其危害轻重与水稻生育期有关。  相似文献   

4.
昭平县2007年稻飞虱大发生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发生程度具有日趋严重的趋势,对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威胁。2007年由于受到虫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昭平县稻飞虱大发生,迁入时间早、迁入虫量多,发生面积大、田间虫口密度高,为近年来所少见。分析其大发生的特点、原因,并提出几点防治对策,为今后的测报和防治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玉米粗缩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4年江苏连云港地区玉米粗缩病大发生。在总结其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大发生原因主要与1代灰飞虱迁入量大、带毒率高,1代灰飞虱迁入传毒高峰期与玉米敏感叶龄期高度吻合,品种混杂,防治工作不到位等因素有关;提出了推广抗(耐)病品种、适当调整播种期、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治虫防病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2020年水稻褐飞虱在上海市金山区大面积爆发,并呈现出成虫迁入期早、灯下迁入量大、峰次多、田间短翅型成虫始见早、田间虫量大、田块出现比例高等特点。分析认为,田间发生期提前、气候条件适宜、常用药剂抗性上升是造成2020年金山区水稻褐飞虱重发的主要原因。为有效防治水稻褐飞虱,需采取提高病虫害测报预警水平、提升科学用药水平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余庆县2020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其特点为成虫始见期比2019年晚、比历年早;主迁入期第3代成虫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蛾量大,迁入主峰期推迟;第3代残存虫量大,第4代田间蛾蜂期长、补充迁入蛾量大;田间第3代、第4代幼虫连续大发生,幼虫量第4代大于第3代;危害高峰期比历年早,危害期长,第5代发生比历年同期平均轻.原因如下: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雨日多、雨量大,有利于成虫的迁入、交配、产卵和卵孵化;5月份气温回升快,水稻大田移栽提早,迁入成虫很快扩散于稻田产卵繁殖;第3代残存虫量和第4代补充迁入蛾量大,田间积累虫量大;6月上中旬及7月上中旬低龄幼虫盛发期雨日多,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不利于防治工作的开展等因素,造成第3代、第4代幼虫连续大发生.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和特殊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防控必须进行统防统治,才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5-2016年大竹县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与迁入期、迁入量、气候等相关因素原因分析,提出了综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昭平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 ,由于受到异常气候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均达到大发生程度,害虫具有迁入峰期明显,迁入虫量大,发生面积大、范围广,田间虫口密度高,田间虫态结构复杂,为害严重等特点, 其原因主要与暴雨频繁、气候适宜、虫源地虫量充裕、成虫迁入数量大、田间残虫基数高、天敌控害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在实际生产中,应加强田间虫情监测,准确掌握最佳防治时期,治前控后,减轻主害代防治压力,科学用药,改进施药方法,以提高施药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宣州区五(3)代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在宣州区大发生,成虫迁入早、迁入量大、气候及苗情适宜、残虫量基数高、食料好、防治不到位、自然控制因素弱等是构成大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又是一褐飞虱特大发生年。其发生特点是’迁入峰早,迁入量大,短翅型成虫始见早,后期补充迁入量特大,田间虫卵量高,发生范围广。由于大面积防治及时,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一些防治不力的田块,产量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2.
稻飞虱是昭平县水稻生产上发生最为严重的害虫,近年来一直呈偏重发生态势。该虫发生面积大、迁入期早及峰次多、迁入量高,造成田间虫口密度高,为害重。该虫偏重发生原因与虫源基数高、气候、栽培方式、抗药性增强及施药技术密切相关,为此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第三代稻纵卷叶螟是昭平县早稻主要害虫,2005~2006年均达到大发生程度,其原因主要与暴雨频繁、气候条件适宜稻纵卷叶螟迁入和虫卵孵化及幼虫存活、成虫迁入量大、第二代残留基数高、寄主品种丰富、天敌控害能力下降有关。生产上主要制定了准确测报,掌握防治适期;及时做好第二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工作,减少第二代残虫基数;科学用药,采用防治效果好、对天敌相对安全的化学农药适时适量施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江苏省南京市水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是历史上有数据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年,表现出:主迁入峰早,峰次多,迁入量大,迁入持续时间长,田闻蛾、卵量居高不下,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在防治方面,由于采取“压前控后”与“治早、治小”的防治策略,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近10年的历史资料对比分析表明,2005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表现出发生期偏早、成虫峰期长、主峰期蛾量高、产卵量大、发生面积广、为害程度大的明显特点。重发原因是迁入大、气候条件有利、水稻栽培多样化及害虫适应能力增强、天敌自然控制作用减弱。对此,提出加强虫情监测,在1~2龄幼虫高峰期选用对路农药防治,提倡综合防治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介绍2012年建湖县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并对其重发原因进行分析,包括外来虫源迁入早、迁入量大、迁入峰次多、部分田块发生重与农户重视程度不足、使用药剂不对路等。  相似文献   

17.
白背飞虱在早稻具有迁入早、虫量上升快、数量大,在水稻前、中期猖镢危害等持点。白背飞虱暴发时,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4月份成虫迁入量和迁入频次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式,经验证,1990一2002年平均预测准确率达92.7%。同时根据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持点,制定出了“重点监测,治二压三”的防治策略和与之相配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近10年的历史资料对比分析表明,2005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表现出发生期偏早、成虫峰期长、主峰期蛾量高、产卵量大、发生面积广、为害程度大的明显特点.重发原因是迁入大、气候条件有利、水稻栽培多样化及害虫适应能力增强、天敌自然控制作用减弱.对此,提出加强虫情监测,在1~2龄幼虫高峰期选用对路农药防治,提倡综合防治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江苏金坛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动态与防控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003~2008年金坛市稻纵卷叶螟连续达大发生或特大发生程度,其主要发生特点为:迁入早,迁入量大,峰期长,田间虫卵量大,危害重。应通过加强测报,准确掌握其发生动态,调整药种,制定科学防治方法,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以来,贺州市八步区早稻第三代稻纵卷叶螟均达到大发生程度,其原因主要与暴雨频繁、成虫迁入量大、生境适宜、上代残留基数高、田间天敌控害能力下降有关;生产上主要采取加强虫情监测,掌握治前控后策略,减轻防治压力,推行科学用药,选用高效低毒对口农药,提高施药防治效果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