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育苗控温设施的普及使用,鱼虾蟹贝全年人工育苗得以实施。单细胞藻类作为贝类、鱼和甲壳类幼体的优质适口饵料,其培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育苗生产成败。单细胞藻在冬夏两季日常管理操作上有诸多不同,其原因在于单细胞藻生长过程中面临的环境不同。夏季高温、多雨,单细胞藻容易下沉、老化、生长菌膜、被原生动物污染。冬季低温,单细胞藻繁殖速度慢,极易发生藻类饵料供应不上。我们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对单细胞藻类冬夏两季培育技术要点进  相似文献   

2.
在单细胞藻类的生产培养中,金藻类很容易被原生动物污染,一旦被原生动物污染,原生动物在培养液中生长繁殖,当其数量增多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对培养藻类的生长繁殖产生影响。被原生动物污染后的藻种不利于再扩大培养,甚至造成培养的失败,特别是在高温季节,金藻类的大量培养难度更大,不易保证生产中持续稳定的供应。原生动物污染是造成单细胞藻类培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单细胞藻类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生产实践,当金藻类在生产培养中出现原生动物污染时,采用酸化处理的方法来抑制和杀灭藻液中的原生动物,取…  相似文献   

3.
对单细胞藻类大规模的培养,我国目前普遍采用开放式半连续培养法。此法虽简单易行,但在大量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易被敌害生物所污染,特别是原生动物的污染,往往能危害藻液。在原生动物中,有的种类本身能分泌抗生物质,对藻液起毒害作用;另外有些较大型的原生动物,除了分泌有毒物质外,还能直接吞食单细胞藻类。由于上述原因,造成饵料生产极不稳定,有时竟会造成“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4.
单细胞藻类的敌害生物与有害藻类的溶藻微生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单细胞藻类是水产养殖植物性生物饵料的主要类群之一,能够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降解水中富营养化成分而净化水质和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条件。自然水域或非密闭条件培养单细胞藻类时,水中难免发生杂藻、菌类、原生动物和昆虫幼虫等等,如不采取特别措施,这些生物将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5.
单细胞藻类不仅是一些养殖生物幼体的开口饵料,而且是贝类幼虫不可缺少的饵料;也是净化水质的重要物质。但是在单细胞藻的培养过程中(包括初级培养、二级培养和多级培养)往往易被一些有害菌类污染。这些有害菌类不仅与其争光、争气(指二氧化碳)及营养盐,而且还直接破坏单细胞藻类的生长,特别是丝状菌类更为明显,它能将许多藻细胞粘连在一起,使细胞失去悬  相似文献   

6.
海参、海胆、虾蟹的育苗生产都离不开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单细胞藻类具有生长快、易繁殖、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是水生动物幼体的良好饵料之一。单细胞藻类作为水生动物人工育苗的饵料地位目前尚无法被取代。单细胞藻类具有容易培养、可以节约育苗成本等优点,在环境条件差、生产成本不足的情况下培养单细胞藻类作为幼体的开口饵料显得更加重要。一、准备工作一级扩种培养主要用250~5000毫升三角烧瓶,  相似文献   

7.
海产单细胞藻类是经济海产品如鱼、虾、蟹、贝类幼体培育阶段的理想鲜活饵料,在防止水质污染、提高幼苗成活率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西南珠集团每年进行的珍珠贝育苗过程中,全部采用海产单细胞藻类作为其幼苗饵料,因此所培养的藻类质量的高低、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青苗的成败。由此可见,海产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工作在育苗工作中是相当重要的。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法,现谈谈我们的几点体会。一、建立苗种空为了能拥有多样化、高纯度的藻种,建立自己的藻种室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珍珠贝…  相似文献   

8.
亚心型扁藻(Platymonus spp.)属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扁藻属。亚心型扁藻为一种海洋产的单细胞浮游藻类,适应性强,生长繁殖迅速,能够自身合成并富集高浓度的PuFA,常作为鱼、虾、贝类幼体的开口饵料及饵料动物的饵料。在我们进行的香鱼人工繁殖试验中,为给香鱼及其饵料动物—轮虫提供饵料,进行了亚心型扁藻的室内培养试验,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简单介绍如下:一、培养设施为防止杂藻污染及提供最佳的人工培养条件,宜在室内进行亚心型扁藻的培养。培养室要求光线充足,培养池(三级培养用)上方一米处安装日光灯。一、二级培养容…  相似文献   

9.
盐藻(Dunaliellasp.)是一种嗜盐性较强的海产单细胞藻类,是海参幼体(耳状幼体、樽形幼体)的优良饵料。因此,在海参人工育苗过程中,盐藻培养的好坏及其生长繁殖的快慢,将直接影响海参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育苗的成败。  相似文献   

10.
王军 《科学养鱼》1999,(7):16-17
幼体培育是河蟹育苗生产中技术、人力、物力高度集中的阶段,主要通过控温、调光、繁殖单细胞藻类、投饵及防病等措施,创造一个蟹苗生长的较佳生态环境,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单细胞藻类的应用:单胞藻是Z1(河蟹Ⅰ期状幼体)最佳开口饵料,同时它还可以净化...  相似文献   

11.
<正> 传统的单细胞藻类培养是敞水体静水培养,采取施肥、增加光照等辅助措施。这种方法占地面积大,藻细胞生长繁殖速度慢,易受污染,生产周期长,产量低且不稳定。1983年我们进行了单细胞硅藻的充气法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扁藻与金藻类生产性培养中敌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扁藻与金藻类是虾、蟹、贝类及其它海产品动物早期幼体的优质饵料,但其在生产性培养过程中常会被腹毛虫、尖鼻虫、急游虫等敌害生物污染,这些敌害生物在藻类培养液中生长、繁殖,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的密度时,即对培养藻类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被污染后的藻液轻者不利于再扩大培养,重  相似文献   

13.
单胞藻类多数适应性强,生长繁殖迅速,易于培养,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脂肪酸,是虾、蟹、贝类及其他海产品动物早期幼体的开口饵料和饵料动物的饵料,但其在培养过程中常会被大量眼虫(Euglena)、草履虫(Paramoecium)、变形虫(Amoeba)等原生动物污染,轻则不利于进一步培养,重则培养失败,造成培养者精力的浪费,财力的损失。本文旨在通过观察分析藻类实验室培养中原生动物侵入的起因、过程,尝试利用物理、化学、生态等方法,尽可能降低原生动物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为藻类培养过程中原生动物清除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曹红军 《科学养鱼》2007,(11):66-67
单细胞藻类培养是贝类工厂化育苗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解决贝类养殖特别是种苗培育阶段饵料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贝类人工育苗的成败。近三年以来,本单位开展了青蛤人工育苗,获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单胞藻饵料培养是关键,藻类饵料培养无菌操作是核心。单细胞藻类培养按培养规模大小和培养目的分为一级培养、二级培养和三级培养,即分为藻种培养、中继培养和生产性培养。  相似文献   

15.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 ,本文所讨论的培养方法归为连续分级培养。即培养工艺为 :保种培养 ,在 30 0 0毫升三角烧瓶小规模接种→接种 ,转移到较大玻璃器皿内扩大规模培养→接种 ,转移到培养池内大规模培养→养成并输送至贻贝育苗池。1 保种培养种类作为厚壳贻贝苗种饵料的微藻主要是金藻、扁藻、褐指藻和小球藻。藻种一定要选择生长良好 ,生活力旺盛 ,色泽鲜艳 (硅藻类为黄褐色、绿藻类为鲜绿色 ) ,无沉淀及无明显附壁现象 ,镜检无其他混杂种类、浮游动物、原生动物之类污染的藻种。培养用的海水是经煮沸或过滤除菌法消毒后的海水。…  相似文献   

16.
泥蛐苗种生产中,饵料曾用过螺旋藻粉,干藻粉、冷藏单胞藻或酵母,而直接培养的新鲜单胞藻是泥蛇苗期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优质饵料,是蛐苗生长和变态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青苗的成败,并且,在育苗过程中具有保护和改善水质的作用。因此结合1994至u1998年我们在乐清币东港水产育苗场和本中心藻类研究室所进行的试验,将该培养技术总结如下。一、保种培养l.种类作为泥蛐苗种饵料的微藻主要是金藻、扁藻和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等单细胞金藻,个体小,无细胞壁,游动缓慢,易被摄食,而且蛋白质含量高,但易受污染,老化快;扁…  相似文献   

17.
单细胞藻种的培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细胞藻类是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水域中的生物。由于它们都是以单个细胞为生物体,故以单细胞称。单细胞藻类中的饵料种,大多数具有生长繁殖快,  相似文献   

18.
激光辐射对两种饵料单胞藻的活化与复壮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惠如  高如承 《水产学报》2007,31(3):405-410
单细胞藻类是鱼、虾、贝类等苗种生产的基础性活饵料,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高产优质饵料藻种的选育已成为规模化人工育苗过程的关键性环节。目前,在微藻生物饵料的生产过程中,藻种常因种质衰退而出现生长缓慢,产量降低,抗逆性减弱等问题,因而造成饵料供应的严重不足。而应用传统方法进行藻种复壮或重新选育优良藻株的周期比较长且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单细胞藻类饲养青蛤稚贝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试验以几种单细胞藻类为饵料,研究青蛤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率。经21天饲养证明,小球藻、扁藻、三角褐指藻、底栖硅藻都是青蛤稚贝的适宜饵料,其成活率均达90%以上,其中又以投喂底栖硅藻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20.
海洋单细胞藻可以快速生长繁殖,自身合成并富集高浓度的PUFA。目前海洋单细胞藻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做鱼和虾的开口饵料,以及贝类和饵料动物的饵料。笔者通过单胞藻的生产实践以及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初步总结出单胞藻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报告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