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为了探明不同早期施肥模式对洞庭湖双季稻区机插晚稻养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基肥∶分蘖肥=5∶5(T1)、基肥∶分蘖肥=7∶3(T2)和轻简化一次性施肥(T3)等3种不同早期施肥模式,对机插晚稻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和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年份中,T2处理机插晚稻大田全生育期最短,均为98 d,T3处理大田生育期最长,分别为104 d和101 d; T2和T3处理株高最高,CK处理最矮;T2处理茎、叶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明显高于T1、T3和CK处理。各处理产量表现为T2 T1 T3 CK,施肥各处理间晚稻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T2处理最高,晚稻平均产量分别为8154 kg/hm2(2015)和6703. 5 kg/hm2(2016),比CK处理平均增产67. 36%和9. 16%。T2处理的植株对N、P、K素总积累量最高,T3处理次之,CK处理最低。因此,基于植株的干物质和养分积累、水稻产量等方面的情况,在洞庭湖双季稻区施用纯N 180 kg/hm2条件下,机插晚稻早期基肥与分蘖肥比例对物质积累与产量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2.
齐穗期施肥对水稻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在齐穗期施肥对水稻Cd积累的影响,完善对镉的防控技术,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齐穗前施肥量(基肥、分蘖肥和穗肥)一致条件下,设4个粒肥水平(T1,齐穗期施用尿素77.59kg/hm2;T2,齐穗期施用尿素116.39kg/hm2;T3,齐穗期施用尿素155.18kg/hm2;T4,齐穗期施用尿素193.75kg/hm2),在水稻成熟后采集植株样品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施用粒肥均可提高水稻产量,增加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玉针香和湘晚籼12号均在T4处理下增产效果最佳,较CK(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分别增产18.66%、34.59%。不同处理对水稻Cd积累存在显著差异,2个品种的根系和茎秆Cd含量在T1处理下最低,且与T4处理和CK差异显著,T4处理下最高;2个品种的糙米Cd含量均以T1处理最低,但玉针香以T4处理最高,而湘晚籼12号以T3处理最高,湘晚籼12号糙米Cd含量T1处理显著低于CK。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安全综合来看,建议大田生产中,粒肥施用量以77.59kg/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3.
采用裂区设计,探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有序机抛晚稻生长发育、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主区为施氮量(N),设3个水平,分别为120 kg/hm2(N1)、150 kg/hm2(N2)和180 kg/hm2(N3);副区为氮肥分配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设4个水平,分别为1∶1∶1(T1)、0∶1∶1(T2)、1∶0∶1(T3)和1∶1∶0(T4)。以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CK,氮肥用量120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5∶3∶2),另设一不施氮处理(N0)。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T2处理的水稻产量显著低于T1、T3和T4处理及CK,T4处理的产量高于T1处理和CK。表明施用基肥有助于提高有序机抛晚稻的产量。氮肥利用方面,T2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T4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NAE)显著高于T1和T3处理,但与CK差异不显著;T1、T3、T4处理和CK在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氮肥生理利用率(NPE)和氮素收获指数(NHI)等方面差异较小。可见,前期...  相似文献   

4.
生物调节剂作为新型制剂因其用量少、效果明显被广泛商用化。为探究不同生物调节剂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在柚子果实发育期叶面喷施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氯吡脲:T1;赤霉酸:T2;芸苔素内酯:T3;α-萘乙酸钠:T4)和3种生物刺激素(海藻精:T5;海藻多糖:T6;海藻酸:T7),以清水为对照(CK),对柚子果肉中12种常规果实品质指标和9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邻接树法分析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柚子品质指标方面,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明显促进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植物生长调节和生物刺激素均显著增加柚子葡萄糖和木质素含量,降低果胶和纤维素含量;在柚子矿质元素含量方面,总体上,生物刺激素处理增加柚子中微量元素含量,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微量元素含量无明显促进作用,二者对柚子氮磷钾养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综合分析发现,T3处理综合得分最大,聚类分析将T3处理划分为第一类群,其蔗糖、苹果酸和纤维素含量最低,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葡萄糖、柠檬酸含量最高,综合得分为1.57,总体果实品质最佳;通过邻接树法分析不同类群下果实品质因子对可溶性固形物的相对贡献进一步证实,不同类群叶面喷施处理下贡献排名前三的均为葡萄糖、蔗糖和木质素,影响柚子可溶性固形物的首要因子依次是可滴定酸、果胶和葡萄糖,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0.2%、36.0%和27.2%。  相似文献   

5.
以2年生的油棕幼苗为材料,根据温度的日变化规律,设置4个不同的温度处理,分别为CK(自然温度处理),16℃(T1处理)、12℃(T2处理)、8℃(T3处理),处理20 d后,分析在不同低温处理下叶片大量和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棕叶片氮、磷、钾和镁含量在T1和T2处理下比CK有所降低, 其中叶片氮、磷和镁的含量在CK、T1、T2处理之间都未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叶片钾和镁的含量在T3处理反而最高;铜和铁的含量在CK处理下最高,但各处理间差异不大;锰和锌的含量在低温处理下都比CK高,尤其在T2和T3处理下,和CK都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该结果为进一步探明低温对油棕养分的吸收和运转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材料,以常规施肥为对照(CK,施氮量300 kg/hm2、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7∶3),分别设计6个侧深施肥处理[基蘖氮肥为常规施肥处理的100%(T1)、90%(T2)、85%(T3)、80%(T4)、75%(T5)及70%(T6),穗氮肥量同CK],探讨侧深施肥对里下河地区单季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2个品种产量分别提高了9.49%和8.23%,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同时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但未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T3处理2个品种产量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提高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是一种优质稳产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咖啡氮肥肥料有效性,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NH4+和NO3- 2种不同形态氮吸收速率、5种铵硝比例(10∶0、7∶3、5∶5、3∶7、0∶10)对咖啡生长及其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素对咖啡的生长影响差异显著,铵硝混合营养下咖啡的生长明显优于单一形态氮素处理。在单一形态氮素条件下,咖啡对NH4+的最大吸收速率大于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当2种形态氮素同时存在时,铵态氮会抑制硝态氮的吸收,硝态氮促进铵态氮的吸收;铵态氮促进地上部分生长,但浓度过高反而抑制地上部分生长;硝态氮的增加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但抑制了咖啡地上部分的生长。因此,在咖啡苗期,铵硝比例控制在7∶3~3∶7有利于咖啡生长。  相似文献   

8.
探究不同生育时期施用硅肥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为优质食味粳稻合理施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CK1)和常规施肥(CK2)为对照,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分别设置硅肥浸种(T1)、硅肥浸种+苗期喷施硅肥15 kg/hm2(T2)、硅肥浸种+拔节期喷施硅肥15 kg/hm2(T3)、硅肥浸种+抽穗期喷施硅肥15 kg/hm2(T4)、硅肥浸种+苗期20%、拔节期30%、抽穗期50%喷施硅肥15 kg/hm2(T5)、硅肥浸种+苗期1/3、拔节期1/3、抽穗期1/3喷施硅肥45 kg/hm2(T6)处理,比较不同施硅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6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T5、T4、T3处理,T1和T2处理产量较CK2增幅较小;不同硅肥处理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较不施硅处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施硅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每穗颖花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结实率,T3、T5和T6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增幅较大。与CK2相比,T3、T4、T5和T6处理增加了水稻库容量、源强度及源库比,提高了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同时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及蛋白质含量。T6处理稻米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较CK2显著提高,而其他处理对稻米淀粉黏滞谱特性的影响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硅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大小依次为T6>T5>T4>T3>T2>T1。综合考虑硅肥投入、水稻产量及品质,在常规施肥加硅肥浸种基础上,优质食味粳稻推荐硅肥施用方式为:喷施量15 kg/hm2,苗期占20%、拔节期占30%、抽穗期占50%。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花生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明确新型花生专用肥的施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肥(CK1)和普通复合肥常规用量(CK2)为对照,设置黑控肥用量梯度,分别为750 kg/hm2(T1)、675 kg/hm2(T2)、600 kg/hm2(T3)、450 kg/hm2(T4),研究不同处理对花生生长发育及肥料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黑控肥处理可降低株高和侧枝长,提高主茎绿叶数和饱果数,其中T2、T1处理的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出米率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4个黑控肥处理的综合农学利用率均高于CK2,其中T2处理的肥料贡献率和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高于CK2;T2、T1处理的花生收益均较CK2增加。经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675 kg/hm2黑控肥(T2)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堆沤处理香菇菌渣复合基质对鲜食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A、B、C 3种堆沤方法对香菇菌渣进行处理,测定和分析发酵过程中菌渣温度和EC值变化,将处理后的菌渣与草炭、珍珠岩、蛭石组成复合基质,并以“鼎丰98F1”鲜食黄瓜为供试品种进行育苗试验。[结果]采用B方法进行堆沤处理温度高时间短,腐熟效果较好;复合基质T5和T6的理化性质基本都在理想基质范围值内;除在出苗率方面低于对照外,处理T5(腐熟菌渣∶珍珠岩∶蛭石=1∶2∶1)在株高、根长和干鲜重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CK),处理T6(腐熟菌渣∶珍珠岩∶蛭石=2∶1∶1)在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值上均为最大,且明显优于对照(CK)。[结论]复合基质T5和T6可以作为鲜食黄瓜的无土育苗基质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以紫甘蓝品种‘紫辉甘蓝’为试材,在南方塑料大棚内密闭式光照植物培养架中,采用新型LED光源研究了不同光质对紫甘蓝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R(红)、B(蓝)、8R2B(红光∶蓝光=8∶2)、5R5B(红光∶蓝光=5∶5)、2R8B(红光∶蓝光=2∶8)和荧光灯(对照CK)。结果表明:(1)在8R2B处理下,紫甘蓝幼苗地下部鲜重、地上部鲜重、单株鲜重、株高、根体积、根总表面积和根投影面积均最大;(2)与CK相比,不同光质处理均提高了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以2R8B处理最高;(3)与CK相比,除R处理的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外,其它处理均有助于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积累,以8R2B处理最高;(4)可溶性糖含量以R处理最高;(5)与CK相比,各光质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幼苗MDA含量,以B处理效果最显著,8R2B和5R5B次之;(6)各光质处理对紫甘蓝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与CK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光照模式对生菜苗期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以荧光灯为对照(CK),采用发光二极管(LED)调控光谱能量分布,设计LED红蓝配比(7:3、5:5、3:7)、光周期(12L/12D、16L/8D、20L/4D)及光照强度(100、150、200μmol·m-2·s-1)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共9个试验处理组。以"意大利"全年耐抽薹生菜为材料,测定苗期生长和品质相关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权数,通过模糊数学原理对生菜苗期生长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生菜苗期株高、茎粗、下胚轴长、整株鲜重、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硝酸盐的权重依次为0.101 8、0.046 6、0.078 0、0.273 6、0.148 7、0.054 8、0.054 8和0.241 8。综合评价结果为红蓝配比为5:5、光周期为20L/4D、光强为100μmol·m-2·s-1的光照模式栽培效果最好,其次是红蓝配比为7:3、光周期为20L/4D、光强为200μmol·m-2·s-1的光照模式。层次分析法对生菜不同光照模式的栽培效果的综合评价有较好的适应性,有助于获得南方设施工厂化生菜育苗最佳的光照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比例生物有机肥和复合肥混施对烟草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设置3种不同施肥处理,分析烟草不同生育期农艺性状、烟叶物理性状、烟叶外观等以及烟叶烟碱、总糖、还原糖等烟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单施复合肥处理(CK)前期烟草农艺性状优于不同比例生物有机肥和复合肥混施处理(T1和T2),平顶期T1和T2的农艺性状则较CK组有明显优势;烟草中部叶片物理性状表现为T1处理最优,T2次之,CK最差;烟叶品质方面,T2处理烟叶外观质量有所改善,但其化学成分烟碱含量降低。烟叶品质总体表现为T2最优,  相似文献   

14.
缓释肥是一种根据作物养分需求缓慢释放的新型肥料。为了解其对水稻生产增产、节本的作用,以南粳9108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缓释肥与尿素不同配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缓释肥比例的增加,水稻产量逐渐增加,最高增幅达13.26%;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水稻产量表现由大到小的配比方案(基肥中缓释肥与尿素质量配比)为A1(7︰3)> A2(6︰4)> A3(5︰5)> CK> A4(4︰6)> A5(3︰7)。  相似文献   

15.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水田水稻产量和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生产要求全面减施化肥农药的大背景下,综合评价四川冬水稻田区有机无机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效应具有一定意义。本试验在冬水稻田区,比较了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无N(CK)、单施化肥N、P、K(T1)、30%有机肥N+70%化肥N(T2)、50%有机肥N+50%化肥N(T3)、100%有机肥N(T4)等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和土壤肥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水稻产量较CK增加17.29%~31.43%,T2处理最高,且明显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机无机肥配施具有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的作用。可见,冬水稻田区适宜的有机肥替代方案为30%有机N+70%化肥N,既可稳定水稻产量、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氮素利用率和降低对农田环境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根瘤菌、植物生长调节剂、单一及复合肥料应用试验,研究其增产效果,寻找最佳增产方案.在全俄大豆研究所的2年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整个生长过程中,不同处理N、P2 O5和K2O的积累量与地上部于物重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大豆对N、P2 O5 和K2 O吸收比例为8.34:1.00:3.42;各处理产量均比对照(CK)明显增加,增幅达12%~25%.表现最佳的处理为混合制剂(钼酸铵、根瘤菌、生长调节剂),其干物质积累比CK提高55.4%,产量增加25%.  相似文献   

17.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研究不同生育期玉米形态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其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的条件下,化肥用量的增加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M15+F3(有机肥鸡粪15 m3/hm2+N 200 kg/hm2、P2O5 100 kg/hm2)处理茎秆强度较对照高40.8%,达到显著水平;叶面积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干物重积累较快;M15+F3处理获得最高产量,较对照提高11.19%。各处理间的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随生育进程推移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黄瓜嫁接苗愈合及幼苗生长的最佳光照模式,本研究选择南瓜‘壮士’品种为砧木,黄瓜‘大棚冬青’品种为接穗,顶插嫁接后0~3、4~6、7~10 d为阶段性递增光照模式,以(0-30-45) μmol/(m2·s)为对照(CK),设[(15-30-45)、(30-60-90)、(45-90-135)、(60-120-180)、(75-150-225) μmol/(m2·s)]分别为T1、T2、T3、T4和T5处理,研究不同梯度光照强度对黄瓜嫁接苗愈合生长及幼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嫁接后0~3 d适宜光照优于黑暗条件,光照强度梯度在处理T2~T5之间时,能显著提高接合部愈合效果(P<0.05);其中T3处理最有利于黄瓜嫁接苗愈合及生长,其地上部、地下部形态生长指标最佳,最有利于促进黄瓜嫁接苗雌花分化和早熟;T3与T4处理幼苗真叶生长势较优,而T2与T3处理有利于嫁接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运用隶属函数值法进行综合分析,各处理下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大小排名为:T3>T2>T4>T5>T1>CK。综合分析得出,T3处理即嫁接后0~3、4~6、7~10 d的光强梯度为(45-90-135) μmol/(m2·s),最有利于黄瓜嫁接苗的愈合生长及幼苗质量的提高,故T3梯度光照强度可作为黄瓜嫁接苗愈合期处理的最适光强模式。  相似文献   

19.
按尿素种类和施肥量共设6个处理,研究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能够提高大豆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且T6(控释尿素100%)提高最多。从R2到R6时期,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R4和R2期施肥各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T4(控释尿素50%+常规尿素50%)叶绿素值最高,但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叶面积指数(LAI)值先增大后减小,R4时期最大,施肥处理LAI显著高于不施肥对照,且以处理T4最佳。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极显著提高了大豆的产量,且以T4处理产量最高。控释尿素不同比例混施能够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并使蛋脂总量增加。综合试验结果可知,控释尿素50%+常规尿素50%为最佳混施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