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目前我国南方水稻上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为开发简便、快速、准确的SRBSDV病毒检测技术和检测试剂,以感染SRBSDV的植物粗提液为免疫原,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2株抗SRBSDV的单抗(14A8和15G6),并利用制备的单抗建立了可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SRBSDV的胶体金免疫试纸条。结果表明,2株制备单抗的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 G1、kappa链,单抗腹水的间接ELISA效价均达到10~(-7);Western blot分析表明,2株单抗均与SRBSDV的外壳蛋白亚基有特异反应,而不与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反应。以制备14A8和15G6单抗分别为捕获抗体和胶体金标记抗体,开发成能在5 min内准确、特异地检测水稻植物和白背飞虱传毒介体体内SRBSDV的胶体金免疫试纸条;灵敏度分析表明,该检测试纸条的检测水稻病叶的灵敏度达到1∶6 400倍(g/m L),检测单头携毒白背飞虱的灵敏度达到1∶51 200倍(单头/μL)。田间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试纸条的检测结果与RT-PCR的符合率达到100%。建立的SRBSDV胶体金免疫试纸条可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进行快速、特异、灵敏的诊断和检测。  相似文献   

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检测方法的最佳适用范围,对其现有检测方法Real time RT-PCR、RT-LAMP、RT-PCR的灵敏性及特异性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依据SRBSDV单克隆抗体3F1建立的斑点免疫结合印迹(dot immunobinding assay, DIBA)方法对检测植物寄主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th的特异性。结果表明,灵敏性以Real time RT-PCR方法最高,其次为RT-LAMP方法,而普通RT-PCR方法相对较低。这3种方法均可特异性检测SRBSDV植物寄主和白背飞虱;DIBA方法可以满足SRBSDV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植物寄主和白背飞虱大量样品的检测,但不能区分SRBSDV和RBSDV。Real time RT-PCR方法实现了短时间内对SRBSDV RNA拷贝数的相对定量;RT-LAMP方法全程恒温反应,无需热循环仪。  相似文献   

3.
 用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衣壳蛋白的C端12个氨基酸多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筛选、克隆,获得2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SRBSDV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株3F1、5G1。3F1、5G1单克隆抗体腹水间接ELISA效价达10-6,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G1, kappa链。 Western blot分析表明,2株单克隆抗体均与SRBSDV和RBSDV的外壳蛋白亚基有特异反应。利用单克隆抗体3F1建立的dot-ELISA检测方法能准确、特异、灵敏地检测田间稻飞虱及水稻样品中的SRBSDV和RBSDV。SRBSDV和RBSD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方法的建立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诊断、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采用RT-PCR方法扩增并克隆了2013年湖南省水稻上发生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S10片段的近全长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ega、RDP和DnaSP分析其编码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gment,ORF)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013年湖南省15个SRBSDV分离物S10编码的ORF序列同源性在99.5%以上,不同分离物中存在3~30个突变位点,绝大部分的核酸突变为无义突变,没有发现可能的重组。在系统发育树上,15个分离物聚类为2个分支,其中湖南汉寿的10个分离物和永州的2个分离物(HuNyz12和HuNyz29)与我国浙江分离物聚为1个亚组、湖南永州的其他3个分离物与我国南部的云南、海南等及越南的分离物聚为1个亚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SRBSDV随传毒介体白背飞虱迁飞从我国南部向北部扩散。  相似文献   

5.
于2012年2月对云南低热河谷地区施甸县、元江县玉米、水稻、黑麦草和稻飞虱调查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白背飞虱携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褐飞虱携带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再生稻感染SRBS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和RRSV,水稻秧苗感染SRBSDV.玉米SRBSDV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36.81%.云南低热河谷地区越冬稻飞虱是早春水稻、玉米病毒病传播的重要介体,再生稻、秧苗、玉米是病毒冬季存续循环的重要寄主和初始毒源.改秋冬种玉米为蔬菜,或推迟玉米播期,晚稻收割后及时翻耕,晚稻收割后至玉米播种期间有1个月以上的空田期,物理阻隔育秧或异地育秧,是切断病毒冬季循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水稻对非介体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在人工气候室通过刺探电位监测技术对褐飞虱在感染SRBSDV水稻植株和健康水稻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持续监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感染SRBSDV水稻植株上取食的褐飞虱其取食路径波Nc(N2+N3)(口针在维管束组织移动)的总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了116.69%,Nc(N2+N3)波形持续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数也显著提高了100.42%;而口针刺探次数和刺探时间、在韧皮部及木质部取食次数和持续时间等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水稻感染SRBSDV后对褐飞虱的取食行为影响不大,仅显著延长了其到达取食位点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的种群变异并获得S7-1原核表达蛋白,采用RT-PCR技术扩增SRBSDV安徽分离物S7片段,并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再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该分离物S7-1基因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GST上,重组质粒p ET-S7-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及Ni~(2+)-NTA亲和柱纯化融合蛋白,再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RBSDV安徽分离物S7片段与其它SRBSDV各个分离物S7片段的序列相似性极高,达99.3%~99.9%,而与斐济病毒属Fijivirus其它种之间的序列相似性较低,为35.5%~73.3%。SRBSDV安徽分离物与其它SRBSDV各个分离物聚成1个单独的分支,彼此间亲缘关系较近。试验获得了分子质量约为68 k D的S7-1融合蛋白,且GST单抗能够与S7-1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本研究得到的融合蛋白确为靶标蛋白。  相似文献   

8.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近年来在我国新发现的水稻病毒病,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媒介。2009年该病在越南北部及我国华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多个省发生并局部造成稻谷损失。  相似文献   

9.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发现并命名的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该病由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的一个建议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SRBSDV由迁飞性昆虫白背飞虱传播,所引发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已经在我国华南、华中、华东、西南等广大稻区以及越南、日本等国家的部分稻区发生。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北部晚季稻上暴发成灾,我国的受害面积30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10.
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危害趋势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由斐济病毒属(Fijivirus)暂定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水稻矮缩病,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广大稻区。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晚季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本文简介了该病害的症状、危害特点、病原病毒及其传毒介体特征,对其发生趋势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以秧苗期治虫为重点的病害防控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5-1参于SRBSDV在介体白背飞虱体内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通过原核表达蛋白制备SRBSDV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5-1的多克隆抗体,并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抗体的特异性,以注射法将来源于P5-1基因的dsRNA(ds P5-1)注入获毒1 d的白背飞虱体内,5 d后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ds P5-1对SRBSDV在白背飞虱体内增殖的影响,同时以注射来源于GFP基因的dsRNA(ds GFP)为对照。结果显示,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标记分别检测到SRBSDV侵染水稻和白背飞虱表达的P5-1蛋白,表明所制备的P5-1抗体具有特异性。ds GFP处理的对照组白背飞虱带毒率高达81%,而ds P5-1处理的白背飞虱带毒率仅为21%,且P5-1蛋白的表达和SRBSDV在昆虫体内的增殖均受到抑制。表明P5-1蛋白是病毒在昆虫体内增殖的关键因子,可作为阻断病毒在昆虫体内增殖的理想靶标。  相似文献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于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晚稻上首次发现,2008年由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等人将其命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2009年鉴定,该病己在钦州市的灵山、浦北、钦南、钦北等县区发生,发病面积4185.47ha,绝收面积275.07ha,损失2328.15t稻谷。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水稻在苗期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浸染后植株体内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和赤霉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利用q RT-PCR技术检测水稻在3叶期感染SRBSDV后的5个时期Os01g0883800、Os03g0856700、Os07g0169700三个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GH998和Y11植株感染SRBSDV后的赤霉素含量;观察GH998病株施用外源赤霉素后病症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感染SRBSDV后在GH998叶片中,以在第0天为对照组,Os01g0883800和Os07g0169700相对表达量最大分别下调25.6倍和21.1倍,Os03g0856700在第3天相对表达量下调20.5倍,在第6天上调2.3倍;在茎中,Os01g0883800、Os07g0169700、Os03g0856700的相对表达量在第3天分别下调8.5倍、6.4倍和1.4倍。在Y11叶片中Os01g0883800、Os03g0856700和Os07g0169700相对表达量最大下调分别为6.6倍,42.7倍和16.9倍;在茎中,Os01g0883800、Os07g0169700相对表达量最大下调分别为5.3倍和10.5倍;Os03g0856700在第3天时表达量上调1.5倍,在第12天下调2.8倍。GH998感染SRBSDV后植株体内赤霉素含量显著降低;施用外源赤霉素能缓解SRBSDV部分病症,表现为株高、剑叶长、剑叶宽和根长等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由斐济病毒属(Fijivirus)暂定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水稻矮缩病,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等人鉴定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广大稻区。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晚季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通过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近几年在江西的发生、预测预报情况进行综述,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期为江西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宣州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Genus Fijivirus)引起的新发生病害。该病以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播介体[1],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首次发现以来,在我国的发生范围逐年扩大,发生程度加剧。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于2009年首次发现该病的疑似病例,2010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病理室和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病理室检验,确定送检样本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水稻是本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2010年该病的局部暴发给本区的粮食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自2009年发现该病的疑似病例后,宣州区植保植检站就将其列为重点关注的监控对象。2010年,根据省植保总站的统一部署,对该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笔者仅对调查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该病的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制备的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单抗2C2为核心,建立了检测水稻叶片和白背飞虱虫中SRBSDV的dot-ELISA试剂盒。试剂盒的灵敏度分析表明,当SRBSDV感染病叶稀释到1∶10 240倍(w/v,g/m L)、单头携毒白背飞虱稀释到1∶51 200倍(头/μL)时仍能检测到SRBSDV。建立的试剂盒检测感染SRBSDV的水稻和携毒白背飞虱呈阳性反应,而检测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矮缩病毒、水稻条纹病毒、水稻瘤矮病毒、水稻条纹花叶病毒、水稻锯齿矮缩病毒的病叶和健康水稻及非携毒白背飞虱呈阴性反应。试剂盒的田间样品检测结果与RT-PCR方法的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到100%,核酸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发现RT-PCR检测阳性的样品确实感染SRBSDV。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检测试剂盒能准确、有效地检测田间白背飞虱及水稻样品中的SRBSDV,可为我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检测和诊断、预测预警及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近年来在我国新发现的水稻病毒病,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媒介.2009年该病在越南北部及我国华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多个省发生并局部造成稻谷损失.  相似文献   

18.
越南的水稻病毒病发生和防治概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等病毒病近几年在我国南方多省(自治区)发生,对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1].受农业部委派,2010年4月19~25日赴越南开展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合作项目工作,了解到近两年越南以此病害为主的病毒病在水稻上发生严重,发生区域扩大、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9.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第2组的一个新种[1].2001年首次在广东阳西县发现[2].此后,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为害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传人湖北省的新发生病害,它是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2009年在公安县晚稻田首次见病,近年来扩散蔓延迅速,由于该病害可经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进行远距离传播,扩展快,隐蔽性强,危害大,已对我省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科学、有效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全国和我省均制定了防控技术方案,但由于该病研究时间较短,一些研究还不够深入,故在防治策略和防治实践上还存在不足,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