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粮食生产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利用1984-2013年28个省(市、区)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和气象数据实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性。研究表明:1)降水增加和气温上升均对粮食产量变动产生了正向影响。降水量每增加100mm,粮食产量增加0.67%~0.85%。温度每上升1℃,粮食产量增加0.35%~0.41%。同时,降水量和气温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2)降水增加和气温上升抑制了南方地区粮食产量增长,但对北方地区却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春麦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并与沙尘暴源区、路径区、多发区基本重合。根据沙尘暴形成机制、时空分布规律以及环境的暖干化趋势 ,历经 1 0多年的田间种植试验和推广证实 :我国沙尘暴多发区的春麦区改、扩种冬小麦可以在沙尘暴多发期增加地面植被覆盖 ,有效遏制扬沙条件 ;同时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和光热利用率 ,进而提高粮食产量 ;推动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贯彻落实全省种子、植保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一年。中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而全县1.06万hm^2中稻经受了多种病虫害并发、多发、局部暴发的考验。在省、市农业部门指导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始终把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作指导农村工作的大事来抓.农业部门不放松每一个病虫防治环节,抓调查,抓预测预报,抓防治指导,抓检查督办,使全县中稻病虫为害基本控制在《责任状》允许范围之内,确保了中稻生产安全,据初步预测,今年中稻产量达1.8亿斤左右,比上年增产1000万斤。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粮食产量时空变化、驱动因子和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甘肃省粮食产量时空变化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粮食产量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并利用GM(1,1)模型对单产、年末总人口、粮食总产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甘肃省粮食产量变化的总体特征为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各市(自治州)粮食生产变化空间差异性明显;(2) 粮食单产、年末总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年末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等是粮食生产的主要驱动因子;(3)模拟预测表明,粮食总产量增长幅度不大,而人口的增长相对较快,因此,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要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  相似文献   

5.
旱灾对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稳定和提高粮食总产量,分析旱灾对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影响。根据1970-2008年甘肃省旱灾受灾面积及粮食产量资料,运用减产系数法估算出因旱灾所损失的粮食产量;运用C-D生产函数法计算出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增长贡献率。结果表明:旱灾受灾面积与粮食产量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970-2008年间旱灾受灾、成灾面积、成灾率...  相似文献   

6.
运用灰色斜率关联度和生产函数2种方法,分析了新疆1980~2009年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2种方法分析结果一致地表明,新疆1980~2009年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三个方面;分时段来看,有效灌溉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对新疆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强,而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  相似文献   

7.
宣恩县地处鄂西南山区,是云贵高原东北延伸部,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hm^2左右,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水稻面积呈逐年减少,2009年水稻种植面积8932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3.80%,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40.74%,属纯中稻种植区。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海伦市粮食产量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对1978~2005年海伦市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确定粮食产量在时序上的波动特征以及引起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这种波动与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密切相关,其中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大;从种植结构上分析,粮食产量的波动主要来自玉米和小麦的单产以及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单产与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很高的关联度;有效灌溉面积、实际机耕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和农机总动力等农业投入对粮食产量提高影响重大;耕地面积和劳动力对粮食产量具有一定的制约;自然条件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剧烈变动。在此基础上提出平衡粮食产量波动和结构调整,提高粮食单产和科技支撑水平,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切实落实粮食生产保护政策,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咸阳市建国60年来耕地利用因素与粮食生产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从粮食产量计算模型中解析出耕地利用4因素,即耕地利用广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利用结构以及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而采用相关分析法求得各阶段耕地利用4因素与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并参考其偏相关系数,研究建国60年来耕地利用这4方面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1)不断加强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始终是第一位的贡献因素,但其影响趋势缓慢减弱;(2)耕地利用广度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趋势减弱,二者互动效应不明显,然而,在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和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力增强;(3)耕地利用程度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增强趋势凸显,从而,加大耕地利用程度成为推动粮食生产的有效新动力。(4)耕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粮食产量的贡献减弱,然而其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性渐强。  相似文献   

10.
收集整理1949—2003年新疆耕地、人口与粮食等资料,定量分析耕地的数量变化、质量状况。用线性回归法预测人口变化趋势。对粮食生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分析表明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农业现代化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大,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对粮食生产不会有更大的影响。提出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发展节水农业等挖掘耕地潜力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为新疆今后农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对山东省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和粮食产量稳定具有极大影响。文中采用山东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分析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首先,从粮食单产量入手,将粮食单产量分解为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影响粮食单产量的首要因素,具体影响程度约为59.50%;其次,运用脱钩理论分析了山东省自然灾害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表现为扩张耦合的关系,粮食总产量仍受到自然灾害的强力束缚。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十五”期间,山西省各级植保部门通过开展重大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植保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测等工作,共计挽回粮食损失100亿kg以上,相当于全省1年的粮食总产量,为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稳步提高本省粮食产量和品质发挥了巨大作用。农业进入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成为当前植保工作的重点。1进一步确立植物保护工作的地位1)植物保护工作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需…  相似文献   

13.
50年来榆林地区粮食生产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地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又是能源富集区。建国以来土地整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但是仍然属于落后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利用多年统计资料分析了榆林地区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榆林地区的粮食产量逐步提高,但仍不稳定,波动较大。而且榆林地区的粮食生产与外部联系越来越密切。影响因素有人口、基本农田建设、科技投入、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因素等。  相似文献   

14.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重心迁移模型、比较优势模型以及统计学和GIS分析方法,探讨了1980-2009年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生产总体变化显著,粮食产量呈波动增长趋势,但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将危及区域粮食安全;根据粮食产量高低和生产稳定性特征,将陕西省分为高产低变型(宝鸡、咸阳、渭南、汉中)、低产低变型(安康、商洛)、高产高变型(西安)、低产高变型(榆林、延安、铜川)四个粮食类型区;各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较大,铜川、西安和商洛粮食紧缺,宝鸡、咸阳、渭南和榆林粮有盈余,延安、汉中和安康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生产总体分布不均衡,南北差异较大,重心移动的阶段性明显,总体呈"北上东进"的移动趋势;各类粮食作物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小麦、玉米和大豆、稻谷生产具有优势的地区分别在关中、陕北、陕南。研究结果以期为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区域粮食生产宏观布局与优化以及农业的结构调整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州市中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州地处鄂北,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级市,所辖的曾都区是全省第1个单季中稻过吨粮的县市,主要的栽培模式是中稻小麦,无早稻和晚稻。全市常年中稻种植面积为11万hm2左右,产量达90余万t,中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70%。病虫危害是我市中稻生产中的重要障碍因素。受气候、作物品种布局和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稻病虫害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二化螟成为螟害之首;纹枯病成为病害之首;穗颈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曲病几乎是连年暴发。全市每年中稻病虫害发生面积在35~40万hm2,虽经广大干群的大力防治,实际损失仍可达4~6万t。在中稻病虫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粮食生产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的粮食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河南省29年粮食产量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进步和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主要成分。根据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提出了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和对策,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稻纵卷叶螟主害代为害中稻损失测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些年来,已经由过去的偶发性害虫上升为常发性害虫,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2010年,孝感市稻纵卷叶螟偏重至大发生,市植保站在孝南区新铺镇设置的中稻病虫防治对比展示区中的不防治区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大。  相似文献   

18.
水稻纹枯病危害损失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纹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近30年来孝感市每年均为偏重以上程度流行,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2011年孝感市植保站在孝南区新铺镇设置的中稻病虫防治对比展示区中的病虫不防治区域纹枯病发生严重,田间各种级别均有表现,我们对不防治区纹枯病不同发生级别的危害损失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叶尔羌河流域粮食生产状况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气象、农业数据,结合线性趋势、累积距平、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近60多年来研究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气候资源、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的影响,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拟预测未来粮食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近60多年来研究区表现出明显的暖湿化趋势。气温增长倾向率为0.24℃·(10a)^-1(P〈0.01),降水量增湿倾向率为4.49 mm·(10a)^-1(P〈0.05),日照时数呈减小趋势,倾向率为21.06 h·(10a)^-1。气温在1996年发生突变,降水量、日照时数未出现明显突变点。(2)随着气候变暖,近60多年≥10℃积温持续时间延长了19 d,负积温持续时间缩短了8 d。(3)除负积温外,粮食产量与气温、日照时数、≥10℃积温、播种面积及单产、化肥施用量呈正相关。(4)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在不考虑其他要素的前提下,引入的7个自变量因子可以解释粮食产量变异的99.70%。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1983~2004年陕西粮食产量与主要投入要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陕西省1983~2004年粮食年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成灾面积、农业劳动力数量等6项投入要素的关联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以了解近22年产投结构变化情况及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限制和推动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数、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始终是影响陕西粮食产量前三位的投入要素,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成灾面积三种投入要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稳定耕地面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是增加陕西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