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产工业》2021,58(8)
以改善粉状脲醛树脂复水性能为目的,探讨聚乙烯醇对粉状脲醛树脂复水后液体胶的黏度、沉降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树脂固体含量、氯化铵、聚乙烯醇各因素对板材胶合强度的影响,确定胶合强度最优时各因素的主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聚乙烯醇的加入可提高粉状脲醛树脂胶黏剂的黏度。当聚乙烯醇加入量为10%时,固体含量为70%的粉状脲醛树脂胶黏剂黏度可达47.92 s。聚乙烯醇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粉状脲醛树脂的复水性能。在粉状脲醛树脂复水后液体胶固体含量为60%、氯化铵为1.5%、聚乙烯醇为3%条件下,制得的三层杨木胶合板胶合强度为2.113 6 MPa,达到GB/T 9846—2015Ⅱ类胶合板要求。  相似文献   

2.
玉米淀粉改性UF树脂胶合高含水率单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君友 《木材工业》2005,19(5):13-16
采用半酯化的玉米淀粉与脲醛树脂(UF)共聚改性,探讨加入量、脲醛树脂的量比、混合比、热压条件等对胶液的黏度、稳定性、固化时间及胶合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板含水率提高到16%~18%时,用改性UF树脂生产的多层胶合板,其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达到GB/T 9846.1~12-88中Ⅱ类胶合板的要求,并大幅度地降低了胶合板的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3.
在胶合板工业中脲醛树脂由于制造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色浅,耐水性、胶合强度等性能较好,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据统计在我国胶合板工业中,脲醛树脂用量占80%左右。但是,由于脲醛树脂的基本原料为尿素和甲醛,因此在脲醛树脂制备及胶合板热压过程中都有大量的甲醛释放,另外在胶合板成品使用过程中也会不断地释放出少量游离甲醛。释放出的甲醛不仅污染空气,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地影响了人体的健康。现世界各国都对游离甲醛释放量严格控制,并对带有游离甲醛的产品使用场合严格限  相似文献   

4.
林利民  王戈 《林业科技》1995,20(5):43-45
本文描述了落叶松脲醛树脂胶合板的开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胶合板比椴木胶合板,桦木胶合板,水曲柳胶合板和杨木胶合板的耐老化性能和耐水性能强,并且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阻燃复合胶合板的试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述了FR改性脲醛树脂、硼类复合物、缩合磷酸胍3种阻燃复合胶合板的试制,并对各种复合胶合板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上述3种阻燃复合胶合板阻燃性能良好,后2种与普通复合胶合板相比,各项力学性能虽略有降低,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实验采用不同种类助剂合成了改性低甲醛释放脲醛树脂,并主要针对其固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添加助剂1+2+3的脲醛树脂呈现出最快的固化速率,比空白样品提高了约15%,但是力学性能较差。因此在添加助剂1+2+3的基础上又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三聚氰胺能有效降低脲醛树脂的甲醛释放量,添加3%wt后甲醛释放量仅为0.28 mg/L;2增加树脂黏度能有效提高胶黏剂的胶合强度,二次缩聚黏度上升到25 s后,湿强度达0.74 MPa,达到了国家胶合板Ⅱ类板标准,优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庞小仁 《木材工业》1991,5(4):54-54,49
作为胶粘剂使用的脲醛树脂,其终点控制决定着产品的物理力学性能,准确地控制反应终点,就能制出好的产品来。而要准确地控制反应终点,首先要选择好的控制方法。本文将对脲醛树脂生产中通常使用的终点控制方法作一简单介绍,并就控制方法提一点个人认识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绪言胶合板生产大量使用脲醛树脂胶。但在制备脲醛树脂胶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制造的困难和胶液的稳定性。因而通常把尿素与甲醛的克分子比,控制在1:2.0左右。根据过去所发表的报告,若采用高克分子比反应时,树脂的游离甲醛就多。同时由于存在-CO-、-CH_2OH等亲水性基团,使胶合板的湿状胶合强度下降,这也是造成脲醛树脂老化的原因。另外,树脂的游离甲醛含量高,制成的胶合板有较大的甲醛味,  相似文献   

9.
陈静  陈红  马军宝  刘浩娜  朱丽滨 《森林工程》2013,(6):156-158,190
采用纳米层蒙脱土(MMT)改性脲醛树脂制备胶合板,研究MMT在脲醛树脂合成过程中的加入方式、种类以及加入比例对胶合强度和甲醛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MT在脲醛树脂合成中加入第一批尿素(U1),其干湿强度达到最高,游离甲醛含量最低,且都满足国家标准.对于5种不同处理MMT改性脲醛树脂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加入纳米蒙脱土后,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均比脲醛树脂有所提高,游离甲醛有所降低,并达到E0级国家标准.综合强度和成本问题编号为DK-1N的MMT制备的胶合板,其干湿强度分别达到了3.74 MPa和1.79 MPa,板材的游离甲醛含量为0.494 mg/100 g.  相似文献   

10.
改善E1级胶合板用UF胶粘剂预压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氧化淀粉在树脂合成后期、API在调胶时加入分别对脲醛树脂进行改性,探讨改性UF对胶合板预压强度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法对比改性后胶合板的预压性能和改性后胶合板的甲醛释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API量的加大,胶合板的预压性能得以提高;而氧化淀粉改性后则随着量的加大,一定范围内胶合板的预压性能得以提高,加入量继续加大后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1.
胶合板用改性脲醛树脂预压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三聚氰胺及PVA对脲醛树脂进行改性,探讨改性脲醛树脂的合成工艺和性能与预压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较大三聚氰胺加量不利于板坯预压强度的提高;PVA能明显改善树脂的初粘性,但初粘性不决定预压强度;反应终点温度对预压强度影响较大,粘度对预压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高固体含量树脂的预压强度低;较快固化的树脂预压强度较好;低醛树脂中的游离甲醛对预压强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低毒脲醛树脂配方设计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低毒脲醛树脂的配方设计进行了研究,应用均匀设计法设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低毒脲醛树脂的合成温度应控制在85~90℃;二次缩聚时,一次甲醛的投入量以60%为佳;反应的终摩尔比应控制在0.95~1.05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formaldehyde/urea (F/U) mole ratio on pene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ea–formaldehyde (UF) resin into softwood tissues, a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UF resin penetration into radiata pine (Pinus radiata) tissues from the bond-line was undertaken. Four different F/U mole ratios (1.6, 1.4, 1.2, and 1.0) of UF resins with different viscosities and two levels of hardener (NH4Cl) for two extreme F/U mole ratios (1.6 and 1.0) were studied. Firstl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were used to localize UF resins in the bond-line for the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resin penetration. Then light microscopy was employed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resin penetration and bond-line thickness. A decrease in the F/U mole ratio of UF resin that proportionately decreased the resin viscosity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the average resin penetration and a decrease in the bond-line thickness. Higher hardener level provided a greater resin penetration with all F/U mole ratio UF resin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F/U mole ratio had an impact on the penetration and bond-line thickness of UF resins, owing to differences in the reactivity of resins, with higher F/U mole ratio resins being more reactive.  相似文献   

14.
以F/U的终摩尔比、F/U的初摩尔比、缩聚阶段pH值、缩聚阶段温度为变量,UF中游离甲醛含量和羟甲基含量为考核指标来设计正交试验,优化脲醛树脂合成工艺参数。最佳工艺参数F/U的终摩尔比1.05:1、F/U的初摩尔比2.2:1、缩聚阶段pH值5.1~5.3、缩聚阶段温度88℃~90℃。其产品游离甲醛含量小于0.15%,羟甲基含量大于10.5%。  相似文献   

15.
利用羧基丁苯胶乳对脲醛树脂胶粘剂进行改性,同时在脲醛树脂合成过程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玉米淀粉等改性剂,进一步提高改性脲醛树脂的综合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羧基丁苯胶乳改性脲醛树脂胶粘剂具有游离甲醛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等特点,生产出的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和甲醛释放量均满足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6.
比较加入不同量的纳米二氧化钛与普通级二氧化钛对脲醛树脂性能的影响及用其制造胶合板的甲醛释放量和胶合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级TiO_2加入量为2%时,树脂胶合强度最大,但对板材甲醛释放量没有显著影响;纳米级TiO_2加入脲醛树脂中在日光下搅拌20min能有效提高脲醛树脂的胶合强度,加入量为0.5%时,对用甲醛与尿素物质的量比为1.3:1的脲醛树脂胶压制的胶合板,其板材各项性能指标都超过国家标准E_1级板材要求。  相似文献   

17.
稻草中密度纤维板用改性脲醛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比三聚氰胺、二甲基硅油、硅树脂和偶联剂KH-550四种改性剂改性的脲醛(UF)树脂性能的差别及其对稻草中密度纤维板性能的影响,并进行经济评价,最终确定适用于稻草纤维板的改性UF树脂的工艺条件,同时借助于红外光谱(FT-IR)和差热扫描分析(DSC)研究最佳改性UF树脂的结构和固化特性.结果表明,三聚氰胺改性脲醛(MUF)树脂不论是对树脂性能、板性能改善还是从成本分析方面均为稻草纤维板最佳的胶黏剂,FT-IR显示出与未加三聚氰胺相比,加入三聚氰胺后树脂的羟甲基含量降低了10 %,DSC分析则表明其峰值温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放出的热量较少.加入三聚氰胺改性的UF树脂其表面张力变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在脲醛树脂中加入MS—03改性三聚氰胺树脂的方法,此法可以降低模压木制品的吸水厚度膨胀,提高产品的耐水性,使所得制品适用于我国南方湿热地区。  相似文献   

19.
采用脲醛树脂(UF)/聚合异氰酸酯(PDMI)组合胶黏剂,以不同的组合配比在较低热压温度(160℃)条件下用高含水率(9.0%)杂木刨花制备刨花板,检测其静曲强度、内结合强度以及2h和24h吸水厚度膨胀率。结果表明:聚合异氰酸酯(PDMI)的引入,可以显著提高刨花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将刨花终含水率提高至9.0%可节约刨花干燥能耗达13.0%以上;与脲醛树脂胶黏剂(UF)相比,使用PDMI/UF配比为1∶9的(10.0wt%PDMI)组合胶黏剂可以提高刨花板静曲强度80%,提高内结合强度150%;在不添加防水剂的条件下,可以将板材的2h吸水厚度膨胀率由31.0%提高至21.0%。该研究可为刨花板节能环保生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引入高分子量、高支化度以及端基为尿素的高支化聚脲(HBPU)用于低摩尔比脲醛树脂(UF)改性,利用HBPU与游离甲醛的反应以及与UF组分的共缩聚反应实现树脂耐水性能的提升和人造板甲醛释放量的降低,有效平衡胶合性能和甲醛释放量之间的矛盾。在无溶剂、无催化剂条件下,通过尿素(U)与三(2-氨基乙基)胺(TAEA)的脱氨缩合反应,一步合成了具有尿素端基的HBPU,并对HBPU的分子量分布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HBPU水溶液,采用UF合成反应后期加入和共混2种方法对UF进行改性,通过胶合板性能测试以及甲醛释放量测定,考察了HBPU添加量和添加方式的影响。凝胶渗透色谱和碳-13核磁共振分析表明,通过本研究的合成方法可以获得具有高分子量、高支化度、尿素为端基且水溶性良好的HBPU,并且随着U与TAEA摩尔比的提高,更多尿素封端产物形成。电喷雾电离质谱对改性树脂的分析结果表明,HBPU不仅与UF中的一部分游离甲醛发生羟甲基化反应,同时与UF组分反应生成了部分共缩聚产物。胶合板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共混以及反应后期加入HBPU两种方式得到的改性树脂耐水性能均显著提升。同时,使用添加5%HBPU改性树脂制备的胶合板甲醛释放量较未改性树脂制备胶合板降低41%。HBPU改性同步实现胶合性能的提升和甲醛释放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HBPU在提高树脂支化程度的同时,还起到捕捉游离甲醛的作用。解决UF胶合性能和人造板甲醛释放量之间矛盾的关键在于提升树脂的支化程度,同时降低树脂中游离甲醛的含量,而引入高分子量、高支化度、具有类似尿素反应活性的聚合物是同步实现胶合性能提升和甲醛释放量降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