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草地生物固氮与集约化草地畜牧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草地生物固氮不仅是草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输入过程的重要部分,而且与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建立和退化草场的恢复有重要的关系。在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的3种方式中,豆科植物根瘤生固是重要方式,细菌自主固氮值得重视,而联合固氮在草地生物固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潜力。  相似文献   

2.
氮素(N)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且最易缺乏.研究表明氮素含量直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一生产力,且退化草地无一例外地表现为土壤氮素严重缺乏.在天然草地的氮素输入途径中,生物固氮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早已开展,但草地非共生固氮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些研究亦有报道,即使在极地,沙漠等特殊环境也存在着活跃的非共生固氮,因此加强草地非共生固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兆红 《青海草业》2007,16(3):59-60,55
生物固氮对自然界的氮素循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估计,每年全球的生物固氮量为175×107t,是工业固氮的3倍。其中农田固氮约为9×107t,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能力居各类固氮体系之首,约为3.7×106t。近年来,共生固氮资源的人工开发利用成就显著,花生、大豆、紫云英、三叶草、直立黄芪、苜蓿、红豆草等根瘤菌接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南方荒山和北方黄土高原飞机大面积播种豆科牧草技术的推广起了关键性作用。但开发利用生物固氮资源及人工草地栽培豆科牧草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美国每年从豆类生物固氮获取240×104t氮素,俄罗斯为260×104…  相似文献   

4.
人类活动及化石燃料应用的加剧增加了大气中的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过程造成了显著影响,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稳定性。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因为人们的过度利用及保护意识不强,造成资源损失、养分失衡,严重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探究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对提高草地生产力,合理开发与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追踪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大部分氮添加抑制了生物固氮过程,促进了土壤的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矿化作用,并抑制了固氮微生物活性,增加了硝化功能微生物氨氧化细菌(AOB)、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nirKnirSnarGnosZ的丰度。但是因为草地本底氮营养差异及施氮措施的不同导致少数研究中土壤氮循环对氮沉降的响应出现不同结果。通过总结已有研究发现:1)土壤本底营养及氮吸收阈值的不同造成氮沉降对氮循环的影响存在差异;2)微生物作为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对不同施氮时间、频率、数量等的响应存在差异;3)土壤中氮循环的各环节紧密耦联,相互影响,但现有的研究大多只针对某一环节开展,研究结果不具有全面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针对不同营养水平的草地,加强氮控制条件下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变化的研究,关注多环节的耦联关系,对于提高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并减轻氮素损失对环境造成的威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地区禾-豆混播草地生物固氮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平  周道玮  姜世成 《草业学报》2010,19(6):276-280
 本研究以羊草-沙打旺、羊草-兴安胡枝子、羊草- 花苜蓿和羊草- 紫花苜蓿混播草地为对象,比较4种豆科牧草在松嫩平原半干旱地区的生物固氮能力、氮素转移能力以及生物固氮量对草地氮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羊草-沙打旺、羊草-紫花苜蓿混播草地氮产量显著高于单播羊草草地,草地粗蛋白含量的增加显著改善了草地质量。沙打旺、兴安胡枝子、花苜蓿和紫花苜蓿生物固氮率为35%~40%,大气氮是豆科牧草生长不可缺少的氮素来源。豆科牧草向羊草转移氮素2~12kgN/(hm·a),占羊草氮产量的5% ~24%。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增加了草地氮素资源,沙打旺、兴安胡枝子、花苜蓿和紫花苜蓿生物固氮量分别占其混播草地总氮产量的20.30%,17.78%,11.29%和31.77%。  相似文献   

6.
生物固氮技术应用于苜蓿生产 ,可提高苜蓿的成苗率 ,增加苜蓿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同时 ,还可增加土壤肥力。1 生物固氮技术在苜蓿生产中的作用生物固氮包括共生固氮和自生固氮。本文论述的是豆科牧草苜蓿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根瘤菌与苜蓿的共生固氮 ,是指苜蓿根瘤菌侵染苜蓿根部形成根瘤 ,通过根瘤固氮酶的作用 ,将空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为氨态氮 ,并提供给苜蓿利用。同时 ,苜蓿将光合作用产物提供给根瘤菌 ,作为根瘤菌生长及固氮的能量来源 ,这就是共生固氮作用。每个根瘤就是一座微型氮肥厂 ,根瘤菌给苜蓿生产氮肥 ,不会污染环境 ,不需长…  相似文献   

7.
<正> 建立围栏系统划区轮牧是合理利用人工草地的重要手段。围栏放牧可节约劳动力,减少家畜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然而,围栏放牧最主要优点是可以提高草地的载畜量,并使土壤—牧草—家畜生态系统达到平衡。增加草地载畜量,可使家畜粪便较为均匀地排回草地,促进了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有利于牧草的再生;增加了载畜量可控制家畜对专一牧草的选食,有利于豆科牧草固氮,并保持牧草一定的可消化性;较高的载畜量使家畜个体营养摄入量减  相似文献   

8.
阿克苏地区天然草原有11个草地大类,温性荒漠类草地是其中之一,其面积134.19万hm2,占全地区天然草地总面积的37.92%。温性荒漠类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是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重要的禁牧区,是天山南坡平原绿洲的保护屏障,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查清温性荒漠类草地的分布、特征,为该草地的利用、保护和维护温性荒漠类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草地火的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道玮 《草业科学》1994,11(2):10-14
火烧在草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各种证据表明火在大多数草地上周期性发生,是草地生态系统独特的自然生态因子。草地火能产生产多方面的生态作用。草地植物具有适应火烧的多种途径和机制。火烧季节和周期是影响草地群落稳定的重要因素。过并放牧以及防火都能民火烧周期回在,乃至不发生。因而,造成植物群落改变,环境衰退,出现一定程度的木本化群落。  相似文献   

10.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的固氮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樊江文  高永革 《中国草地》1994,(6):64-69,73
对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的固氮价值,影响豆科牧草固氮作用的主要因素,豆科牧草种的固氮能力及其固氮效益进行了综合探讨,指出应利用植物潜在的固氮价值更经济地进行草地生产。  相似文献   

11.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简称豆/禾牧草)之间的氮转移在草地农业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系统和豆科/禾谷类作物间作系统存在一种氮素共享的通道,即在间(混)作中,豆科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前提下,还通过各种途径为伴生的禾本科植物提供氮源。在混播草地中氮素转移途径主要分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途径主要是豆科牧草的地上部分经放牧家畜采食后粪便归还土壤,后又被禾本科牧草吸收利用或者地上凋落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矿化释放出有效氮被另一种植物吸收利用(反之亦成立)。地下途径相对复杂,可能有以下3种:1)通过植物根际沉积氮转移。2)通过菌根真菌的菌丝传递。3)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氮化合物来转移。目前的研究虽然明确了有可能转移的途径,但哪一种途径是主要的方式?在氮素转移的过程中,某一途径会部分的发生,还是好几种途径同时发生,每一个途径的贡献为多少?这仍缺少关键的证据。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生物固氮、豆/禾牧草间氮转移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混播草地中豆/禾牧草之间的氮素转移数量、转移途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可能存在的氮素转移机理进行了综述,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下一步通过将豆科植物引入我国农牧业种植结构来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2.
分类论述了生物固氮细菌在农业作物上、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动物消化道的固氮作用,同时分析和评价了生物固氮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地耳生物固氮特性及其在内蒙古草原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地耳进行地上生物量、生理生化特性及固氮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耳在晴天、早、晚是固氮能力最强的时间,中午几乎测不到固氮活性,而夜间气温不低于 5℃时仍能固氮。夏季雨天24h均能固氮。根据地耳在不同草原的分布及生物量、固氮活性昼夜变化、季节动态和年降水天数,估算出地耳在内蒙古草原的固氮量为1~4kg/hm2·a。  相似文献   

14.
草地生态系统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边疆稳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和过度的人为干扰打破了草地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及稳定性,造成草地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现象严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的稳定是保证草地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凋落物分解过程是草地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对降水格局变化、大气氮沉降增加及放牧干扰的响应已有较多的研究。对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发现降水、氮沉降和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地理位置和气候变化以及草地类型的异质性而不同,也有针对同一地区开展的研究呈现不同结果的现象。目前对这三种干扰因素中的两因素或三因素交互作用对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而研究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的影响对正确理解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草原生态服务价值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尹剑慧  卢欣石 《草地学报》2009,17(2):174-180
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其生态服务价值巨大。而构成草原生态服务功能的指标具有多种,本研究选取较为常用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固碳吐氧、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生态旅游、废弃物处理、营养物质循环8项指标进行了评价。通过价值评估方法的优缺点比较以及核算方法的筛选,选出可行又简捷的核算公式,最终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操作的价值评价体系,为核算我国草原生态服务价值奠定基础,也为将草原资源纳入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都兰县天然草地植被固定CO2释放O2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被在固定CO2释放O2和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间的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反馈和调节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体现出生态服务价值。根据青海省都兰县草地资源调查及相关资料,计算各种草地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长量,进而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其固定CO2和释放O2的物质量及其价值量。结果表明,都兰县草地植被年净初级生长量为364.04万t,固定CO2593.38万t/年,释放O2436.85万t/年。根据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估算出都兰县植被固定CO2的价值为10.3385亿元/年;利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出释放O2的价值为16.4457亿元/年。都兰县草地植被固定CO2释放O2物质量和价值量中,干荒漠类草地贡献率最高,其次是高寒草原类、山地草原类、沼泽类和高寒草甸类。  相似文献   

17.
氮(N)是蛋白质、核酸、酶、激素、叶绿素等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组成和功能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以及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许多大型研究计划均把氮素循环过程作为其核心研究内容。草原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宝贵的自然资源,其功能的发挥对于维持全球及区域性生态平衡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对草地氮循环关键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CO2浓度升高、温度与降水变化、氮沉降)以及人类活动(放牧、开垦、火烧等)响应与反馈的认知远不及对草地碳循环过程那么系统与深入,迫切需要开展相关领域系统的科学试验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因子对草地氮循环过程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其主要影响途径以及关键机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剖析,并对未来研究中迫切需要关注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土壤联合固氮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临人类社会普遍出现的粮食、人口、环境、能源、资源等问题的困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生物固氮逐渐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测试技术的进步及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出现使生物固氮的研究日趋深入。通过阐述生物固氮中细胞联合固氮的研究现状及其方法与手段,为与之相关的研究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