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五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632户牧民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户满意度较高,均值为2.61;2)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政策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沙地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草原(P<0.01),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3)户主年龄、草场流转情况、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家畜数量变化情况和政策执行情况对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4)政策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牧民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政策实施无差异的良好特性;三类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与草场资源拥有量和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呈逆向关系,与政策实施效果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五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632户牧民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户满意度较高,均值为2.61;2)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政策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沙地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草原(P0.01),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3)户主年龄、草场流转情况、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家畜数量变化情况和政策执行情况对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4)政策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牧民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政策实施无差异的良好特性;三类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与草场资源拥有量和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呈逆向关系,与政策实施效果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家庭牧场的调研数据和植被监测数据,通过植物群落数量特征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数,构建草畜平衡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比较第一轮、第二轮草畜平衡奖励在草地植被、草畜能量平衡和经济收入层面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四子王旗草畜平衡区载畜率显著下降,植被高度、盖度、物种数、生物量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增加;草畜能量呈夏季能量充足,冬季能量不足的不均衡态,但全年草畜能量趋于平衡;影响牧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由成本类逐渐转变为牧业规模类和收入类,补贴收入开始显著影响牧民收入。草畜平衡奖励有利于当地植被的生长与恢复,缓解了草畜能量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并改变了牧民收入的经济结构,促进牧民增收和收入结构多元化,补贴收入成为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整体而言,草畜平衡奖励在当地已有一定成效。未来草畜平衡奖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加强对草畜能量季节不平衡等问题的研究,精细化补助方案,以促进家庭牧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为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推动牧区更快更好发展,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自治区等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履行禁牧和草畜平衡的牧民分别给予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同时安排绩效奖励资金,由地方政府统筹用于发展生态保护建设和草牧业发展。2019年,按照新的机构改革后的职能划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中用于对农牧民的补贴部分,包括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继续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落实,称为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草原畜牧业长期以来一直被一个恶性循环圈所困扰,即"超载-草原退化-载畜量下降-牧民收入降低-增加饲养量-再超载."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包括200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草畜平衡条例,退耕还草、退牧还草、休牧、禁牧政策,草原保护和草场建设项目等,对草原生态恢复、畜群结构调整和牧民增收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草原退化、载畜量下降和牧民增收困难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典型牧户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区423户牧户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牧民收入仍以卖畜产品为主,但草畜平衡区牧民收入高于禁牧区,而政府补贴已成为牧民第二大收入来源。目前存在禁牧区与草畜平衡区均有超载现象;牧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禁牧区与草畜平衡区相比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等问题。建议国家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提高补奖政策补贴标准,应形成逐年提高的动态补助机制,以保障牧民的收入水平不降低并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黑水县生态安全,促进我县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政策、安排奖励资金。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实施好这项政策,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完善措施,牢牢把握当前的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切实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县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工作中采取的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牧户调查访问数据,定量分析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以来牧户家庭的牲畜变化情况、牧户家庭的收支结构及其变化,并结合定性分析阐释了牧民对该政策的满意度及政策落实后对牧民生产生活影响的感知,剖析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落实中的问题并提出五点对策:(1)强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长效机制和递增机制;(2)加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生态监测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3)加大对后续产业发展投入力度,推进草原畜牧业升级转型;(4)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奖机制的相关配套政策;(5)加紧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并加强草原监管职能。  相似文献   

9.
正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与牧民征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包括四川在内的8个主要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2014年,四川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对凉山州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国务院日前决定,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政策、安排奖励资金.  相似文献   

11.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综合补贴政策、安排奖励资金.  相似文献   

12.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两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综合补贴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安排资金166.49亿元,用于对牧民实行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和牧民生产资料补贴,以及通过绩效评价奖励,支持草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财政部表示,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自2011年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在8个牧区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2年,政策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探讨我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4年以来,该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对象(牧民)对该政策的反馈情况,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该政策的建议。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牧户对该政策持支持态度,但牧户认为养畜标准、补贴金额、实施年限等方面应定期进行修订;部分牧民对生态环境逐渐恢复与该政策之间关系的认识仍不明确;该政策实施过程中涉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梳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长效机制,适当调整草畜平衡标准,建立草原补贴奖励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白爽  何晨曦  赵霞 《草业科学》2015,32(2):287-293
本研究采用内蒙古地区9个市(盟)160户牧户的调研数据,运用描述统计方法和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针对草原生态补偿奖励政策中的生产性补贴政策,进行了牧民的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牧民对于生产性补贴的评价并不十分满意,该政策仍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牧民对该政策的满意度评价主要受到有无草地管护员、草地管护员的作用、生产性补贴总金额、生产性补贴领取是否方便和补贴对收入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本研究依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草畜平衡情况,试验通过对该地区2019年饲草料资源和畜禽养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NY/T 635—2015)为测算依据,根据《苏尼特右旗2019年夏季牧业普查资料》《苏尼特右旗2019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和《苏尼特右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资料,统计畜牧饲草需求量,利用草场载畜量、饲草量核算可载畜量了解当地草畜平衡情况。结果表明:全旗2019年暖季草场适宜载畜量为110.41万羊单位,冷季草场适宜载畜量为38.81万羊单位,暖季全旗超载10.42万羊单位,冷季全旗超载42.11万羊单位;全旗2019年饲草需求量为64.16万t,全旗天然草场饲草料缺口总计21.43万t,缺口量达畜牧饲草需求量的33.15%。说明整个苏尼特右旗草畜不平衡情况较为明显,需要合理规划农牧业发展,增加饲草料供应量,实现草畜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畜牧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系统工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包括很多项目、机制等,如以草定畜工程、退牧还草项目、三江源项目、牧民定居工程、生态补偿奖励机制等等。在减人、减畜、建立草畜平衡的长效机制为要务下,以畜种改良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手段,是实现草场资源永续利用、提高畜牧  相似文献   

18.
乐都县根据《海东地区2011年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方案》的要求,在认真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建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牧民实行草原草畜平衡奖励、牧业生产补贴等政策措施,现就乐都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是自2011年起实施的草原地区资金规模最大、受益农牧户最多的惠民政策,是通过给予农牧民补助奖励,支持鼓励农牧民合理利用草原、加快发展草牧业,解决人草畜矛盾的关键措施。中央政府不断完善政策内容、加大扶持力度,并按照"四到省"和"五到户"的原则,由地方政府结合地域实际创新性地落实政策,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与补奖前的2011年相比,草原鲜草产量提高了9.07%,植被综合盖度从51.0%提高到55.3%;政策执行以来,牛出栏率提高了1.3%,羊出栏率提高了4.2%,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草食畜总量增加0.27亿头(只),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经济目标;政策通过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牧区人口转移,牧民对政策满意度高。当前,草原地区生产生态还不够协调平衡,人草畜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需要进一步完善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对甘肃省清水县梁家村草畜平衡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草场及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理论载畜量的计算,进行了草畜平衡评估,并分析了影响草畜平衡的各种因素,针对性提出了解决草畜不平衡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