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两系杂交水稻组合聚两优53是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用两系不育系RGD-7S和水稻恢复系汕恢53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其丰产性较好、米质较优、抗性较好,2023年5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20220088。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主要农艺性状、试验示范表现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2.
徽两优8061是江苏红旗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籼型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1892S与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恢复系R8061配组而成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2019年10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196114)。  相似文献   

3.
F两优6876是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两系不育系F168s作母本、优质恢复系R8476作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15年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国审稻2015029。介绍了该组合亲本的特征特性和其在信阳地区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4.
兴两优 578 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主选育的两系不育系兴 1S 和恢复系贵香 578 组配而成的优质迟熟籼型两系杂交稻新品种,米质等级为优质米一级,食味好、口感佳。2023 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 20230021。  相似文献   

5.
Q 两优丝苗是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其自育抗倒、高产、优质不育系全 151S 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米质优、抗性好的恢复系五山丝苗配组选育的两系杂交中籼水稻组合,2019 年通过国家审定。对该品种的亲本特征特性、亲本选育过程及在南方基地的安全、高产、优质制种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开展优质高产多抗两系杂交中籼新品种选育工作。目前进展迅速,已获得了一批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的材料和品种,其中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温敏核不育系新二S,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常规中籼新品种h0998杂交组配的新两优998品种,经多年试验,表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1选育经过1.1母本新二S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新安S//新安S/2301S选育而成,2004年春季在海南配组,当年秋季用新安S回交,冬季种植BCF1群体22株,2005年种植BCF2从  相似文献   

7.
两系杂交中稻C两优608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育荣 《种子科技》2012,30(6):42-43
C两优608系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用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两用不育系C815S与自选恢复系R608配组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5)。松溪县2010年引进试种,2011年较大面积示范推广,表现熟期适中、丰产稳产性好、抗倒、耐高温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现将其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琼香-1S是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利用国外优质旱稻资源选育出来的优质籼型香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琼香-1S在海南稳定的不育期较长,从5月至10月下旬具有稳定的不育期,制种安全可靠,繁殖敏感转换期适宜在11月中旬至3月上旬。  相似文献   

9.
徽两优106是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江西农嘉种业有限公司、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共同选育的两系杂交一季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丰产稳产性好、熟期适中、稻瘟病抗性较强、适应性广、适宜母本直播制种等特点。2018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两系杂交早稻株两优02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株两优02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用自育的早籼新品系ZR02与株洲市农科所选育的两系不育系株1S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该组合熟期适中、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米质较优、适应性广,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2005年在湖南省绥宁县安排该组合的大面积制种114hm2,平均产量4.76t,最高产量达5.86t,现将其高产制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新桂  唐平徕  胡仁科  覃明  丁国生  刘应胜 《种子》2007,26(11):106-107
株两优100系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配的优质两系杂交中熟早稻组合,2004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加快该组合的推广步伐,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优质合格种子,根据两系种子生产的基本条件和要求,2005-2006年在湖南攸县,广西南宁对该组合制种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研究和大面积生产。现将其高产制种技术总结如下:1基本情况2005~2006年本公司在湖南攸县、广西南宁连续两年进行小面积试制和大面积制种,基本情况和结果列于表1株两优100制种技术总结@王新桂$湖南攸县农业技术中心!湖南攸县412300 @唐平徕$德农正成长沙水稻研究所!长沙410000 …  相似文献   

12.
龚新  刘玉龙  郭爱军  邓猛  刘岸  涂文 《中国种业》2022,(12):126-127
蓝两优 1314 是岳阳市金穗作物研究所利用安徽超美农业投资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两系不育系蓝 9S 为母本,以湖南鑫盛华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恢复系 R1314 为父本配组,选育出的优质两系中籼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生育期适宜、米质优,适宜作优质一季晚稻种植。2022 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湘审稻 20220010。  相似文献   

13.
金优 527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湖南省常德市农科所选育的优质不育系金 23A与本所育成的蜀恢 527配组育成的优质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于 2002年 3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因在米质、产量、抗性和适应性方面表现突出,被列为四川省"十五"重点示范推广组合,由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独家经营. 2004年 6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株两优312的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株两优312是德农正成种业长沙水稻研究所用湖南株洲市农科所选育的低温敏广亲和两用核不育系株1S/和自选的两系早稻父本R312配组选育而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早稻中熟组合。2006~2007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早稻区试,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在国家区试中表现理想。为了该组合早日走进市场,为市场提供优良的合格种子,我们在湖南、广西进行了大面积制种,一般产量200kg/667m^2以上,经过认真分析制种技术与制种基地当地气候和栽培习惯,我们基本掌握了株两优312的亲本特征特性及该组合高产制种技术,现将该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隆两优305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安徽隆平高科(新桥)种业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感温型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丰产性好、抗稻瘟病、耐逆性较好等特点。202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介绍了隆两优30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黔两优58是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利用两用核不育系2136S与恢复系M86配组而成,于2004年4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两年贵州省早熟组杂稻区试鉴定。平均单产8.51t/hm^2,生产试验平均单产8.28t/hm^2;2002-2004年,在贵阳进行3年高产栽培试验,平均单产达10.985t/hm^2。2003-2004年实现12.0t/hm^2的超高产。  相似文献   

17.
坤两优3号是广西恒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育籼型紫色稻温敏核不育系坤S与自育恢复系恒恢3号配组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该品种为籼稻糯粘混合型紫黑色糙米,其杂种优势强、株叶形态理想、适应性广。2018年5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株两优30是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两系杂交中熟早稻,于2006年2月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早熟、高产、稳产、多抗、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中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独家买断、独占经营.  相似文献   

19.
隆两优1377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用温敏两系核不育系隆科638S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抗病常规品种黄粤丝苗(R1377)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高产稳产,品质优,适应性广,抗倒性强,熟期适宜,农艺性状优良。2017年分别通过了国家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中下游中籼迟熟、华南感光晚籼组审定;2018年通过了广西省桂南晚稻组新品种审定,2018-2019年累计推广面积逾13.3万hm2,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准两优527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自选不育系准S与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强恢复系蜀恢527配组而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2003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武陵山区、长江中下游中稻),并被农业部推荐为超级稻推广品种,2006年通过福建省审定及国家审定(华南稻区早稻)。2004年江西引进准两优527参加高中低不同海拨的单季稻区域试验,2005年示范推广1600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