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白猪与长白猪生长育肥期生长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育肥阶段大白猪和长白猪的生长性能有何差异,对大白猪和长白猪30~100 kg体重阶段主要生长指标进行了测定、记录,并用生物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测定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大白猪和长白猪在30~100kg生长育肥期内,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以及平均料重比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并且阶段间差异有显著表现(P0.05),而大白猪和长白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肥育期的大白猪和长白猪,在相同饲养环境下,生长性能的高低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台湾杜洛克猪在育肥阶段采食行为与生长性能的关系,选取体重(41.3±9.1)kg健康的生长猪134头,采用奥斯本全自动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采集猪采食数据和体重数据,通过统计猪群采食行为24 h的变化规律,对猪群采食行为和生产性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猪群在1 d中存在2个采食高峰,分别是07:00—10:00和16:00—20:00;猪日增重与日均采食量显著正相关,与日均采食次数、日均采食时长无显著相关;料重比与日增重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日均采食量、日均采食次数和日均采食时长都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养猪》2019,(2)
为探讨圩猪生长肥育期生长性能和采食行为,利用菩提果9ZC型种猪智能饲喂计料系统对30~90 kg圩猪阉公猪和阉母猪各10头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圩猪阉公猪自27.44 kg至94.58 kg阶段的日增重、料重比、日采食量、日采食时间、采食速度、日采食次数分别为366.9 g、4.24、1.556 kg、76.90 min、21.01 g/min、5.77次,阉母猪自21.19 kg至91.10 kg阶段分别为349.3 g、4.36、1.522 kg、79.18 min、19.88 g/min、5.93次,阉公猪的日增重、日采食量、采食速度略高于阉母猪(P0.05),料重比、日采食时间、采食次数略低于阉母猪(P0.05);日增重、料重比、日采食量、采食速度、日采食次数随着体重增长而增加,而日采食时间随着体重增长而降低;圩猪的采食行为多发生在白昼,阉公猪、阉母猪平均白昼采食量分别占日采食量的73.52%和73.26%,平均白昼采食时间分别占日采食时间的73.81%和74.79%,阉公猪、阉母猪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养猪》2020,(4)
为探讨定远猪新品系生长肥育期生长性能和采食行为,利用菩提果9ZC型种猪性能智能测定系统对25~90 kg阶段的定远猪新品系各30头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公猪自24.62 kg至93.06 kg阶段的日增重、料重比、日采食量、日采食时间、采食速度和日采食次数分别为547.5 g、3.36、1.840 kg、77.00 min、23.90 g/min、6.25次,母猪自23.58 kg至90.32 kg阶段分别为533.9 g、3.46、1.847 kg、82.04 min、22.51 g/min、6.48次,公猪的日增重、采食速度略高于母猪(P0.05),料重比、日采食量、日采食时间、采食次数略低于母猪(P0.05);日增重、料重比、日采食量、采食速度、日采食次数随着体重增长而增加,而日采食时间随着体重增长而降低;采食行为多发生在白昼,公、母猪平均白昼采食量分别占日采食量的74.73%和73.80%,平均白昼采食时间分别占日采食时间的73.17%和72.44%,夜间采食行为约占全天采食时间的1/4,因此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夜间补食,以满足猪群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青年公猪的采食习性,试验采用全自动生产性能测定系统将102头试验公猪(包括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随机分配到8个测定站中,每个测定站12~15头猪,自由采食及饮水,每天定时采集测定系统的前24 h的记录数据并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在30~90 kg以及91~120 kg生长阶段,不同品种公猪日均采食量、日均采食次数、每次采食所需时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91~120 kg阶段的日均采食量较30~90 kg阶段明显提高;在30~90 kg阶段,杜洛克猪每次采食所需时间显著高于大约克夏猪(P0.05),大约克夏猪的日均采食次数显著高于杜洛克猪、长白猪(P0.05);在91~120 kg阶段,杜洛克猪每次采食所需时间、日均采食量均显著高于长白猪、大约克夏猪(P0.05)。3个品种公猪在白天(06:00—18:00)对饲喂器的利用率较高,在50%以上,而在晚上(18:00—翌日06:00)较低。说明品种对采食量、采食次数、每次采食所需时间均存在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养猪》2015,(6)
采用润农种猪性能测定系统对85头新丹系种猪进行玉米-豆粕型饲粮饲料转化率性能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猪只类型40~100 kg体重期间料重比存在显著差异,阉公猪料重比最高为2.40,二元母猪次之为2.38,纯种母猪为2.31,纯种公猪最低为2.12;相关分析发现,70~80 kg、80~90 kg体重阶段的饲料转化率与40~100 kg体重阶段的饲料转化率显著相关,可以通过选择70~80 kg、80~90 kg体重阶段的饲料转化率代替40~100 kg体重阶段的饲料转化率性状。  相似文献   

7.
《养猪》2017,(3)
为评价冬季肥育猪舍内处于不同位置猪只生长性能的差异,试验选择225头日龄、健康程度一致,体重在29~33 kg的长大阉公猪,平均分布在猪舍前、中、后3个区域,即靠近水帘处75头,处于猪舍中间位置75头,靠近风机处75头。每个方位区域有5个重复栏,每个重复栏有15头肥猪。试验分为3个阶段:肥育前期,猪群体重在30~45 kg,3组均饲喂相同的小猪料;肥育中期,猪群体重在45~75 kg,3组均饲喂相同的中猪料;肥育后期,猪群体重在75~105 kg,3组均饲喂相同的大猪料。结果表明,在肥育前期、肥育中期、肥育后期,方位前组和方位后组料重比均高于方位中组,其中肥育前期,方位前组比方位中组显著提高4.48%。在肥育前期和肥育中期,方位前组日采食量高于方位中组和方位后组,但差异不显著。肥育全期,方位前组和方位后组日采食量分别比方位中组提高3.15%和0.39%,均差异不显著(P0.05);日增重,方位前组和方位后组分别比方位中组降低1.04%和2.08%,均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方位前组和方位后组分别比方位中组提高3.77%(P0.05)和2.26%(P0.05)。  相似文献   

8.
《养猪》2016,(5)
为研究大河乌猪采食特性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选择云南富源县大河种猪场饲养的日龄相近、体重30 kg左右的50头大河乌猪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头,每头均打上电子识别耳标,进入测定舍测定,试验猪100 kg体重结束试验。试验期间饲喂相同饲粮,自由采食和饮水。结果显示:1)30~50 kg与50~100 kg体重阶段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总耗料量、日增重及料重比均差异显著(P0.05)。2)双变量分析表明,30~50 kg体重阶段大河乌猪的日采食量与日增重、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60;r=0.932);总耗料量与日增重、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88;r=0.861);日增重与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845)。50~100 kg体重阶段大河乌猪的日采食量与日增重、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81;r=0.990);总耗料量与日增重、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78;r=0.984);日增重与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69)。3)30~50 kg和50~100 kg体重阶段日采食量、总耗料量、日增重与料重比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9.
《养猪》2018,(6)
为研究后备母猪60~100 kg生长阶段自由采食与限制饲喂对其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探讨合适的后备母猪饲养方式,试验选取大约克种猪80头,随机分为2组,分别按照自由采食或限饲方式进行饲喂。结果表明,在后备母猪60~100 kg体重阶段自由采食组与限饲组猪只肥育期日增重分别为947.31 g和817.78 g,差异极显著(P0.01);达10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背膘厚和料重比分别为172.4 d、9.2 mm、2.82和176.5 d、9.5 mm、2.67,差异不显著(P0.05);两试验组体尺性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由采食组后备母猪初情期和首配日龄显著晚于限饲组(P0.05);首次配种空怀及返情比例明显高于限饲组,首次配种分娩率自由采食组仅为78.9%,限饲组为89.2%。说明在后备猪生长发育后期可适当限饲,不会对后备母猪生长和繁殖性能造成不良影响,且可能使初情期提前,增强后备母猪配种前短期优饲效果,增加产仔数,但需注意妊娠阶段母猪营养的补充,降低胚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湿热环境对自由采食生长育肥猪采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旨在研究湿热环境对自由采食情况下生长育肥猪采食行为的影响。试验选取117头平均体重为(30.26±2.19)kg的健康生长猪,随机平均分到9个测定站,每个测定站采用全自动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和自动温湿度记录仪分别对采食行为和舍内温湿度进行记录。结果表明:生长育肥猪采食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06:00—09:00和15:00—19:00 2个时间段内的采食量、采食次数、采食时间显著高于21:00—04:00(P0.05),其采食行为的52%以上都发生在这2个时段;温度、相对湿度及其互作能极显著影响生长育肥猪的单位体重采食量、采食时间(P0.01),温湿指数的增加能显著降低单位体重采食量(P0.05)。综上,湿热环境对生长育肥猪的采食行为有显著影响;其采食行为呈现昼夜节律变化。  相似文献   

11.
《养猪》2017,(1)
为比较大约克及长白猪生长性能及胴体肉品质,研究选择2015年春夏季出生、生长发育良好、体重28 kg左右的大约克仔猪77头,长白仔猪55头,饲养在美国奥斯本种猪性能测定站内,当体重达100 kg左右时结束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大约克及长白猪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没有显著差异;长白猪的胴体直长、L、b、胱氨酸含量分别比大约克提高3.76%(P0.05)、9.28%(P0.05)、16.80%(P0.05)、10.53%(P0.01),其他指标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品种和能量水平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1d杂交鸡(罗曼蛋鸡×白羽肉鸡)、白羽商品肉鸡、海兰(w58)和琅琊鸡各162只(,每个品种分高、中、低三个能量处理,每个处理9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在9周的试验期内,自由采食、饮水,测定采食量和体重,计算日增重和料重比。结果表明:四个品种鸡在0~9周龄以内,体重和采食量分别呈现线性和二次增长趋势(P0.05)。本研究日粮代谢能水平范围内(0~3周:12.20~13.36MJ/kg;4~6周:12.34~13.18 MJ/kg;7~9周:12.57~13.36MJ/kg),没有改变各个品种的生长速度(P0.05),但是低能量水平增加了采食量和料重比,四个品种鸡日采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均差异极显著(P0.0001)。品种和能量水平之间采食量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3.
两个培育品种猪生长肥育早期采食行为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猪》2019,(6)
试验旨在研究苏山猪和苏紫猪在生长肥育早期的采食行为种质特性和生长相关激素水平。选取62头试验猪,其中32头苏山猪,30头苏紫猪。按品种、性别、类型和体重分成8组,每组饲养在对应的OSBORNE测定站栏中,每天测定站会获得每头猪所有的采食数据,包括体重、采食量、采食次数、采食时间等。同时,猪生长激素(GH)和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浓度在猪第100日龄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用时40 d,试验期间共获得33 195条采食数据,自由采食贯穿于全天24 h,其中下午16:00为采食峰值,其次为下午17:00和上午8:00,白天(5:00~19:00)中午11:00为采食低谷。各栏间试验猪采食数据比较结果显示,体重最高栏的猪次采食量也最高,体重最低的猪次采食量也最低,第4栏猪的次采食量、体重和次投料量均最高(P0.05);不同品种、性别和类型猪间的采食性状均差异显著,苏紫猪的所有采食性状均显著高于苏山猪。各栏间试验猪日数据比较结果显示:日采食时间和日体重均为第4栏最高,日采食量、日采食次数、日采食时间均为第2栏最低。不同品种、性别和类型猪间的日数据均差异显著(P0.05),日采食量、日采食次数和日采食时间,均为苏紫猪显著高于苏山猪,母猪高于公猪。猪生长激素(GH)浓度,第2栏最高,显著高于第1、3、4、6、7栏(P0.05),肥猪的GH浓度显著高于种猪(P0.05),苏山猪和苏紫猪间、公母猪间GH浓度差异均不显著。猪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浓度,第8栏最高,显著高于第4、6栏(P0.05),不同品种、性别、类型猪的GHRH浓度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自由采食时,猪只喜欢在16:00~17:00和8:00~9:00间集中采食,体重大的猪采食量更大,苏紫猪的所有采食性状均显著高于苏山猪,母猪日采食量、日采食次数、日采食时间均显著高于公猪,GH和GHRH的最高值不出现在同一栏猪中,肥猪的GH浓度显著高于种猪。  相似文献   

14.
《养猪》2020,(5)
试验旨在研究甜味剂—蔗糖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日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择100头体重73.0 kg左右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种肥育猪,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对照组饲粮基础上添加蔗糖1%,对照组和试验组饲粮营养水平一致。试验期23 d。试验结果表明:1)生长性能:对照组与试验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日采食量、日增重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试验组料重比降低。2)经济效益:肥育猪增重饲料成本,试验组(6.89元/kg)低于对照组(6.99元/kg)。综上所述,在炎热的季节,肥育猪饲粮中添加蔗糖,可提高猪只采食量,改善其生长性能,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河北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2014—2015年的种猪性能测定数据包括30~100 kg平均日增重、3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100 kg体重眼肌面积、饲料转化率和抗体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季节生长性能存在差异,如大白和长白品种30 kg体重日龄冬春季明显大于夏秋季(P<0.05),杜洛克品种100 kg体重眼肌面积和测定期饲料转化率冬春季明显大于夏秋季(P<0.05),不同品种种猪生长性能存在差异,如达30 kg体重日龄杜洛克明显高于大白和长白,校正达100 kg体重眼肌面积杜洛克猪>大白种猪>长白猪,且杜洛克猪与大白种猪、长白猪差异显著(P<0.05),测定期饲料转化率,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且杜洛克猪与大白猪差异显著(P<0.05)。猪群免疫合格率与死淘率呈负相关等关系,即总体免疫合格率较高的猪群,死淘率也相应较低。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三元杂交猪选育效率,试验采用B超活体测定4种三元猪80~115 kg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1)背膘厚方面:杜洛克猪(新美系)×[长白猪(新美系)×大白猪(新美系)](XN)组、杜洛克猪(老美系)×[长白猪(新美系)×大白猪(新美系)](XO)组在90 kg前缓慢增加( P >0.05),90~110 kg显著增加( P <0.05),110 kg后趋于稳定( P >0.05);杜洛克猪(加系)×[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C)组在90~100 kg缓慢增加( P >0.05),其余体重阶段显著增加( P <0.05);PIC399猪×[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P)组在110 kg前缓慢增加( P >0.05),110 kg后显著增加( P <0.05)。(2)眼肌面积方面:XN组在各阶段显著增加( P <0.05);XO、GC、GP组在110 kg前显著增加( P <0.05),110 kg 后趋于稳定( P >0.05);GP组在各阶段均显著高于XN、XO、GC组( P <0.05)。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不同而异。(3)背膘厚方面:除90 kg时XN组显著低于GP组( P < 0.05 )外,其余体重阶段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01);背膘厚与眼肌面积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 P >0.05)。结果表明:XN组适宜屠宰体重为115 kg,XO、GC、GP组适宜屠宰体重均为110 kg;GP组各阶段眼肌面积最高,建议在生产中推广GP三元杂交育肥猪。  相似文献   

17.
中心测定的种猪生长性能数据可通过统计分析挖掘信息,为实际生产提供方向性参考。对57头杜洛克猪中心测定数据分析发现,校正至100 kg体重日龄与进场日龄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校正至100 kg体重日龄与进场体重呈现显著负相关性(P0.05),校正至100 kg体重日龄与开测日龄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校正30~100 kg体重日增重和生长性能指数均与开测日龄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开测日龄与进场日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进场体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种猪企业送测的杜洛克种猪,校正至100 kg体重日龄和校正30~100 kg体重日增重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校正至100 kg体重眼肌面积和测定期料重比也呈现组间显著差异(P0.05)。猪场间杜洛克种猪生长性能指数均值最高相差13.48,相差幅度达到15%;校正至100 kg眼肌面积平均值最高相差3.44 cm2,相差幅度达到10.8%;校正至100 kg日龄最高相差21.17 d。建立种猪品牌应根据客观的测定数据作为主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养猪》2019,(6)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择150头体重70.0 kg左右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种生长猪,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半。按照等蛋白质等氨基酸配置饲粮,3组分别饲喂不同消化能水平(14.00 MJ/kg、13.80 MJ/kg、13.60 MJ/kg)的饲粮。试验期48 d。试验结果表明:1)生长性能:①在消化能值为13.60 MJ/kg时,肥育猪的日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最高。②随着饲粮消化能水平的降低,各组间日采食量和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消化能为14.00 MJ/kg和13.80 MJ/kg组料重比显著低于消化能13.60 MJ/kg组(P0.05)。2)经济效益:消化能为13.60 MJ/kg组,肥育猪单头盈利最高(1 284.66元),经济效益最佳。综上所述,该试验条件下:1)消化能水平13.60 MJ/kg时,肥育猪日采食量和日增重最高,单头盈利最高。2)消化能值为14.00 MJ/kg时,肥育猪体型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生长肥育阶段公、母分群饲养的母猪和去势公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90日龄、体重(40.80±0.10)kg、健康的生长肥育猪256头,按照相同性别随机分成母猪自由采食组、母猪限饲组、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和去势公猪限饲组,母猪限饲组喂料量是母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去势公猪限饲组喂料量是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试验于188日龄时结束,分别于90,125,170,188日龄测定各试验组猪只生产性能、眼肌面积及背膘厚度。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选取10头猪只进行屠宰并测定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结果表明: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的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母猪限饲组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最低;限饲组料重比均比其相应自由采食组低;去势公猪限饲组生产性能与母猪自由采食组接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在各阶段背膘厚度均为最高;母猪限饲组背膘厚度在试验各阶段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去势公猪限饲组在188日龄时眼肌面积显著低于母猪自由采食组和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去势公猪自由采集组屠宰率和瘦肉率最低,板油最多,母猪限饲组瘦肉率最高,板油最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肉色亮度在屠宰后1 h显著高于去势公猪限饲组(P0.05),接近PSE肉的亮度;母猪限饲组肉色红度最高,去势公猪限饲组大理石纹评分低于母猪和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说明自由采食的公、母猪增重最好,但料重比及肉质性状差于限饲的公母猪。  相似文献   

20.
限饲/再营养的饲养策略应用到养猪业,可缩短达到屠宰体重时的年龄和提高最终的日增重(ADG),改善胴体和肌肉水平的蛋白质和脂肪沉积速率,从而提高猪肉的营养价值。126头杜洛克×(大白×长白)猪(母猪和阉猪,平均体重30 kg),同窝同性别仔猪按体重随机分组,自由采食组(AL)生长期(体重30~70 kg)和肥育期(70~110 kg,n=56)均自由采食。或限饲组按平均日采食量的65%(以体重为基础)在生长期限饲,肥育期自由采食(补偿生长,n=56)。在每个饲喂体系中,15头猪体重达到70 kg时屠宰,41头在110 kg时屠宰。另外,14头猪30 kg时屠宰用来计算组织沉积速率。限饲组在生长期平均日增重比自由采食组显著降低(-35%,P=0.001),但在肥育期比自由采食组显著增加( 13%,P=0.001),主要由于限饲使肥育期(补偿生长)的日采食量(ADFI)和增重:饲料比(G∶F)显著(P=0.001)比自由采食组好。这样,限饲组达到11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早19 d。限饲组达到7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瘦肉含量高(例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11.7 mm,13.5mm,P=0.023),而限饲组达到11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背膘厚降低(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20.6mm,21.0 mm,P=0.536)。70 kg体重时,背最长肌(LM)的肌内脂肪含量(IMF)无差异(分别为1.25%,1.49%,P=0.118);但110kg体重时有差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分别为2.19%,2.53%,P=0.034)。饲喂体系影响增重的组成成分。从30~70 kg阶段,限饲减少(P=0.001)胴体中的瘦肉和脂肪组织以及肌肉中的蛋白和脂肪含量。从70~110kg阶段,限饲显著增加(P=0.016)胴体中的脂肪组织而不是肌肉组织,但是肌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不受影响。这样,限饲后的再营养促进皮下脂肪的沉积大于肌内脂肪的沉积。饲喂体系几乎不影响110 kg时的肉质。限饲显著降低(P=0.014)肉的多汁性及相关的肌内脂肪的评分,但不影响肉质其他方面的感官评分。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和提高猪肉品质或许调整限饲和再营养期的初始和持续期长短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