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国第五次Bt乳剂应用协作会于1986年11月1~3日在武汉市召开,会议交流了各地使用Bt乳剂防治农林害虫的经验。吉林省飞机喷施Bt乳剂防治玉米螟面积18万余亩,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每亩投资0.70壳,挽回损失4.90元,投资与收益之比为1:7。南方地区应用Bt乳剂防治园林害虫,茶毛虫、稻苞虫、芦毒蛾、苹果卷叶蛾、杨尺蠖等,效果相当于  相似文献   

2.
1985年6月25—27日,在湖北省农科院和北京市农业局的主持下,召开了Bt乳剂研制及其应用成果鉴定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30多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有关工厂的63位代表。代表们听取了“Bt乳剂研制及其应用”等4篇专题报告;参观了Bt乳剂防治玉米螟、菜青虫、国槐尺蠖现场;还观察了目标害虫超微结构的病变,证明Bt乳剂完整地保持了苏云金杆菌的生物活性;最后对Bt乳剂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苏云金杆菌乳剂(简称Bt乳剂)于1982年试制成功。产品含孢子数 为120亿/克,1982年-1984年在16个省市,对菜青豆、玉米螟、杨小舟蛾、杨尺蠖等害虫进行防治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过去,我市主要用化学农药防治菜青虫,由于产生抗药性,农药使用浓度越来越高,喷药次数越来越高,仍难以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1982—1985年,我站从湖北省农科院引进Bt乳剂防治菜青虫试验示范,经多次反复试验证明,对菜青虫有强烈的毒杀作用,72小时防效为85.7—97.3%。4年来,兰州市用Bt乳剂防治菜青虫81200亩次。  相似文献   

5.
室内、田间试验表明,菜地用Bt乳剂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爪蛸螟等食叶害虫,天敌数量比化防区增长13.2倍;棉田用Bt乳剂防治二代棉铃虫,药后10天的天敌数量比敌杀死施药区增长11.3—16倍,保持下来的天敌有瓢虫、草蛉等,对蚜虫有控制作用,蚜害减轻,省去治蚜用药,呈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是黑龙江省玉米的主要害虫。据1986~1990年5年统计,平均每年发生1014万亩,防治457万亩,占发生面积的45%。其中生物防治只26.8万亩,仅占防治面积的5%。为了加快玉米螟生防步伐,认真落实“八五”期间在“东北玉米带,重点推广玉米螟生物防治(Bt制剂、白僵菌、赤眼蜂)技术”的要求,黑龙江省1991年首次组织了防治玉米螟“生防  相似文献   

7.
番茄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夏、秋蔬菜之一,栽培面积大,近年来受棉铃虫为害日趋加重,轻则造成孔洞畸形,重则发霉腐烂,有的蛀果率高达25%以上;严重影响番茄品质和产量。1985—1986年我们用“HD—1”乳剂,分别在保定,邯郸郊区进行防治试验,结果如下: 一、供试药剂 Bt乳剂和复方Bt乳剂(含菊脂0.2%)为湖北省农科院微生物实验工厂  相似文献   

8.
甜玉米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田间抗螟性人工接虫鉴定结果表明,甜玉米710A和普通玉米自交系丹340的食叶级别为9级,即高感玉米螟,而单交种邢抗5号和邢抗2号的食叶级别为5级,为中抗型。与普通感虫和中等抗虫性玉米品种相比,取食甜玉米的玉米螟幼虫存活率高3~7倍,发育速度更快,提前约4~8天(1~2个龄期),说明甜玉米比普通玉米感虫。甜玉米比普通玉米及早播比晚播田更吸引玉米螟产卵。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化学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比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的好,以氯菊酯喷雾防治效果最好,虫孔减退率达90%;其次是杀螟灵颗粒剂、Bt喷雾和Bt颗粒剂;而白僵菌的防治效果较差,喷雾防治效果好于颗粒剂。大田防治效果与小区试验基本相同。同时还分析了氯菊酯防治甜玉米玉米螟的防治策略、防治时期、施用次数等。此外,对Bt制剂作为化学杀虫剂的取代品及与其它生物防治方法协调使用的优点与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护西红柿的产量和品质,生产“无公害蔬菜。”几年来我们用苏云金杆菌制剂“HD-1”(下称Bt)乳剂,在河北省保定、邯郸两市郊区西红柿田防治棉铃虫,取得较好效果。 菌剂 湖北省农科院微生物厂产品。有Bt乳剂和复方(含氯氰菊酯2%)Bt乳剂两种。每毫升含活孢子100亿。使用浓度100~400倍喷雾,在卵高峰期部份幼虫初孵时进行防治,以辛  相似文献   

10.
1990年,在如皋县宏坝、新民两个蔬菜队,利用Bt乳剂防治菜青虫、小菜蛾死亡率达70-96%。试验表明以下条件有助于发挥Bt乳剂杀虫效果。 适期用药 根据虫情测报,初卵期喷施800倍Bt乳剂,防治效果为10%:孵化盛期至一龄幼虫盛  相似文献   

11.
试验表明,在二代棉铃虫卵高峰期用Bt乳剂防治,一般年份用200倍,大发生年份用100倍,防治效果达75%以上,虫口密度被压低到百株2—3头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生防田主要捕食性天敌比化防田高3倍左右。  相似文献   

12.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Bt伴孢晶体毒素蛋白质,最低可检值7.79ng/0.15ml,灵敏、精确,具高度专化性。测定标准品HI—1—S—1980和Bt乳剂产品中伴孢晶体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08.06mg/g粉剂和4.57—6.17mg/ml乳剂。用标准品与待测样品(Bt乳剂)的晶体蛋白质含量,就可计算出待测样品的相对毒力效价。ELISA与昆虫生测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我国北方春玉米区种植Bt玉米条件下主要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Bt抗性风险,探索合理的Bt玉米种植比例,根据亚洲玉米螟的特点构建种群动态与遗传模型,对不同的Bt玉米种植比例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当以种子混合种植75%的Bt玉米+25%的非Bt玉米庇护所时,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控制时间,即亚洲玉米螟种群密度下降到每百株玉米植株30头幼虫以下的时间,为1~2年,而害虫的抗性时间,即亚洲玉米螟种群抗性基因频率达到50%的时间,在1代区为40年、在2代区为20年。当以种子混合种植20%、15%、10%、5%的非Bt玉米庇护所时,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控制时间仍为1~2年,而害虫的抗性时间缩短,在1代区分别是29、21、15、9年,在2代区分别是14、10、7、4年。表明在研究区域内以种子混合种植20%以上的非Bt玉米庇护所可维持对亚洲玉米螟的Bt抗性管理至少14年。  相似文献   

14.
王乃淑 《植物保护》1985,11(4):11-11
玉米螟在怀来县1年发生2代,对玉米产量响影很大,第二代发生严重的年份多,损失也大。准确地预报二代玉米螟卵盛日是关系到防治二代成败的关键。特别是用生物防治,如用赤眼蜂防治,卵盛日掌握不准,会造成防治效果的显著降低。 自1977至1984年以来作者逐年深入田间调查,将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77—1984年二代玉米螟卵盛日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为推动玉米螟的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残毒,保护环境,自1991年起开展了玉米螟“生防杯”竞赛活动。凡当年采用BT 乳剂、白僵菌、赤眼蜂等生防手段防治玉米螟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防效超过60%的县(市)均可获得奖金为0.2万—1万元的“生防杯”奖。  相似文献   

16.
利用赤眼蜂、BT乳剂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赤眼蜂、BT乳剂防治玉米螟赵九昌(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哈尔滨150036)1玉米螟的危害不容忽视玉米是重要的粮食,我省常年播种面积240万hm2。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的最重要害虫。每年玉米螟达到防治指标的就达66.7万hm2。据调查,达到防治指标而不...  相似文献   

17.
吕祖益 《植物保护》1981,7(3):29-29
“1605颗粒剂”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制的一种新型有机磷颗粒剂。含1%1605,以石腊为粘结剂,用包农法制成。规格为16—60目。 河南,辽宁在舂,夏玉米上防治玉米螟,均采用心叶末期一次施药,直接撒入心叶丛  相似文献   

18.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为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为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G033A(Bt G033A)对2代区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效,分别于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应用Bt G033A对1代和2代亚洲玉米螟进行了防治示范,测定田间平均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率及产量...  相似文献   

19.
杨玉洁 《植物保护》1991,17(3):47-47
Bt乳剂(湖北农科院微生物厂,活孢子含量120亿个/ml)200、250、300倍,二代棉铃虫卵盛期施药,亩喷稀释药液50公斤。1987-1988年在肥乡、临漳、曲周、成安4县进行Bt乳剂防治二代棉铃虫和控制伏蚜的试验。 生产示范,每县示范点面积30亩,Bt乳  相似文献   

20.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根据四川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在多点试验、示范了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性诱剂诱杀、应用生物制剂白僵菌、Bt等防治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并对单项绿色防控技术和不同技术集成模式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