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少花蒺藜草,俗名草蒺藜,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少花蒺藜草的果实成熟后其刺苞的刺非常硬。为了弄清其对羊、鹅、牛的危害,我们于2005年7月下旬开始分别对羊、鹅、牛进行饲喂试验,观察少花蒺藜草对羊、鹅、牛的危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牧草对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的竞争影响,采用3种优质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与少花蒺藜草混播,测定混播模式下少花蒺藜草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土壤pH、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3种牧草混播均显著提高少花蒺藜草根际土壤的酶活性;在紫花苜蓿与羊草混播,少花蒺藜草根际土土壤的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在开花期最高,磷酸酶活性在苗期最高,而与草木樨混播,少花蒺藜草根际土的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在全生长期内均有大幅提高,脲酶活性在开花期时显著提高,草木樨更能激发少花蒺藜草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少花蒺藜草的竞争最为激烈。混播模式激发少花蒺藜草的自我保护机制,明显提高少花蒺藜草根际土壤酶活性,增强其自身的竞争能力,避免竞争胁迫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少花蒺藜草开花习性与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少花蒺藜草小穗结构与分布、小花开花习性的观测表明:少花蒺藜草是雄花两性花植物,每小穗由两朵小花构成,第一朵小花是两性花,第二小花是雄性花.自花传粉是其主要的授粉方式,小花沿着穗顶部依次向下开放,具有2个小穗的刺苞在穗部所占比例为61.88%.种子的生长部位和大小影响其发芽率、平均发芽速度.去除刺苞中成熟较晚的小穗可提高成熟较早的小穗中种子的发芽率,而去除刺苞中成熟较早的小穗不会影响成熟较晚的种子的发芽率,但种子变成狭长形.  相似文献   

4.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入侵物种之一,内蒙古西辽河平原的科尔沁沙地是其入侵的重灾区,近年来呈逐步扩散趋势,对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沙丘、草地、林地和农田4种生境中的少花蒺藜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少花蒺藜草表型性状分析比较,探讨了其表型特征和生物量分配对生境的响应,有助于全面认识少花蒺藜草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对揭示科尔沁沙地少花蒺藜草的入侵机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亦能为其相关生态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生境对少花蒺藜草表型性状有显著影响,其表型可塑性较高,4种生境所有表型从大到小依次为农田>沙丘>林地>草地。2)同一表型的变异系数在不同生境中无显著差异(P> 0.05),但相同生境不同表型间差异显著(P <0.05)。3)生境对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影响(P <0.05),4种生境中,农田生境的茎叶比最高,而根冠比和刺苞比最低。4)生境对根冠比的变异系数没有影响(P> 0.05),但对茎叶比和刺苞比有显著影响(P <0.05)。少花蒺藜草通过...  相似文献   

5.
正少花蒺藜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通过有性繁殖保持入侵种群的建立和延续,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其能够快速入侵的原因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吉林省南部三省交会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分布在通辽市科尔沁区。为进一步了解少花蒺藜草在我市的分布、生长繁殖及危害情况,2017~2018年通辽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对全市多个旗区进行了少花蒺藜草调查,探讨其在科尔沁沙地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 Cav.)原产于北美洲,上世纪80年代侵入科尔沁草原并在全国多地快速蔓延,成为科尔沁沙地的一大草害.本文通过羊草播种、刈割试验,旨在探索高效、经济控制少花蒺藜草的技术.结果表明:播种30 kg/hm2的中科1号羊草第1年对少花蒺藜草密度抑制率为26.96%;第2年两时期株...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给当地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本文综述了少花蒺藜草入侵现状、适应机制和防控策略的相关研究,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应着重考虑的科学问题。受农作措施和干扰的影响,不同生境少花蒺藜草的土壤种子库的差异较大。自然状态下,水热条件、种子类型、盐胁迫和干旱胁迫是少花蒺藜种子萌发的限制因素,土壤质地和埋种深度对种子萌发几乎无影响。少花蒺藜草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生活周期与降雨期高度吻合和对光能的高效利用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活史。生物防控、机械防除和化学药剂防除是少花蒺藜草的主要防控方式,但每种方式适用的生境不同。少花蒺藜草对降水与氮沉降的响应和表型可塑性的调控机理、对胁迫和干扰的响应机制,以及探索不同生境少花蒺藜草的科学防控方法在未来研究应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8.
苜蓿不同播种行距对防控少花蒺藜草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严重侵染区,采用3种不同行距种植多年生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生物控制试验,旨在探索有效控制少花蒺藜草扩散技术。结果表明:苜蓿种植第2年,不同播种行距均能够抑制少花蒺藜草的发生数量,其中以行距30 cm的效果最好,减少至1 200株/hm2左右。对于少花蒺藜草形态特征及繁殖特性的影响效果,不同播种行距处理间存在差异,其中在30、40 cm行距处理苜蓿地中发生的少花蒺藜草均表现出胁迫态,播种行距为50 cm时,少花蒺藜草株型多为半直立或匍匐型,分蘖(分枝)能力较强,繁殖能力也较强。综合分析,采取30 cm行距种植多年生苜蓿能够更有效的控制少花蒺藜草肆意扩散,可以在少花蒺藜草防控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 florus Benth.)的入侵特征,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科尔沁沙地人工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黄柳(Salix gordejevii)2个固沙林群落中少花蒺藜草种群动态及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于6月初开始出现于2个群落中,7月份种群高度、盖度、频度、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成为固沙林草本群落中的优势种,8月底完成生命周期;少花蒺藜草入侵地物种稀少,7月份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达到最大,仅为2.23,0.89,0.50(小叶杨草本群落)和1.89,0.84,0.41(黄柳草本群落).分析认为少花蒺藜草的入侵对群落的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影响了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10.
乙草胺及其复配剂对少花蒺藜草的防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长期缺乏对草原毒害草的重视,少花蒺藜草在彰武县全县范围内扩散蔓延,并已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给草原生态生产环境带来极大影响。本文通过喷施乙草胺单剂和乙草胺同精喹禾灵、烟嘧磺隆、烯草酮混合的3种复配剂来研究其对少花蒺藜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喷施乙草胺单剂及其3种复配剂乙草胺+精喹禾灵、乙草胺+烟嘧磺隆、乙草胺+烯草酮40 d对少花蒺藜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都在75%以上。说明喷施乙草胺土壤处理剂及其和茎叶处理剂的复配剂可作为防除少花蒺藜草的手段之一,这对于草原上入侵生物少花蒺藜草的安全、有效防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草场的少花蒺藜草及其危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少花蒺藜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在辽宁省草场上的分布和对畜牧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业  王亚东  任秀珍  田迅 《草地学报》2016,24(6):1272-1277
为了解替代牧草对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的竞争作用,测定了营养生长中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根和茎叶水浸提液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紫花苜蓿2种浸提液各浓度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均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但作用强度和效应存在差异,其中紫花苜蓿茎叶浸提液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根浸提液,以0.1 g·mL-1紫花苜蓿茎叶浸提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强,发芽率仅为51.12%,比对照低了44%;发芽指数为16.37,比对照降低了35.37%;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同浓度浸提液对少花蒺藜草胚根的抑制作用大于胚芽;浸提液处理过的少花蒺藜草幼苗中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对照,且随着浸提液浓度的提高MDA含量增大。初步确定紫花苜蓿可作为替代控制法防控少花蒺藜草的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13.
张志新  章恺  田迅 《草业科学》2012,29(12):1899-1902
2008年9月20日,在通辽市南郊南沙坨子对干旱与灌溉两个生境下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种群随机取样,并对其不同部位的生物构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溉生境下,少花蒺藜草主株和分蘖的果穗及种子成熟度高于干旱生境,主穗宽、有效穗个数、种长、种宽、种子数均显著高于干旱生境(P<0.05);少花蒺藜草分蘖数、叶面积、主株叶片数、分蘖叶片数、节长、节宽均高于干旱生境,且除分蘖叶片数和节长外均差异显著(P<0.05),根长显著低于干旱生境(P<0.05)。两种生境下少花蒺藜草叶面积最大值出现在第6、7片叶上。这种生长策略反映了少花蒺藜草对水分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张志新  田迅  刘勇  黄贝梅 《草业科学》2015,(9):1392-1398
2008年7-8月用样方法对科尔沁沙地通辽市及周边地区森林公园、高林屯、建国村和巴胡塔4个不同人工干扰地区的入侵种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及其伴生种进行调查,分析了各地区物种组成、盖度、高度、密度、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数,以阐明少花蒺藜草及其伴生种在科尔沁沙地的多样性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在建国村的入侵程度最严重,而对森林公园样地的影响最小。少花蒺藜草入侵严重的样地物种相对较少,植被分布不均匀,植被盖度低,受人工干扰大且多样性指数降低。受人工干扰较少的生境系统在少花蒺藜草的入侵时更稳定。此外,植被分布方式与少华蒺藜草分布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经过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精喹禾灵和磺酰脲类除草剂烟嘧磺隆对入侵杂草少花蒺藜草防除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有效地控制其生长和危害,19 d相对防除效果均达80%以上.此外,咪唑乙烟酸和烯禾啶对少花蒺藜草也有较好的防除效果,19 d相对防效也可达65%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为防治和遏制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生长及扩散,对分蘖期的少花蒺藜草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成熟期测定其株高、分蘖数、穗长、穗数、穗粒数和各器官生物量,计算茎叶比、根冠比和各器官贡献率。结果表明:多效唑浓度为100 mg·L-1时,对少花蒺藜草株高抑制效果最明显;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大,少花蒺藜草的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根系生物量显著下降,茎叶比和根冠比显著下降(P<0.05);当多效唑施用浓度达到300 mg·L-1时,少花蒺藜草的穗数最少,根系生物量、根冠比和茎叶比最小;当施用400 mg·L-1的多效唑时,叶片生物量最大,穗粒数最少。综合来看,低浓度的多效唑可有效降低少花蒺藜草株高,而较高浓度的多效唑,可抑制少花蒺藜草分蘖,减少有效穗数及穗粒数。  相似文献   

17.
少花蒺藜草具有化感作用。少花蒺藜草茎叶水提液可提高马唐种子萌发率,对其胚根生长抑制作用明显。根系及根际土壤水提液对马唐胚根生长均表现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为促进作用,而对马唐种子萌发影响不显著。在少花蒺藜草茎叶、根系及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出34种化学物质,其中一些曾被报道为化感物质,且不同组织(含根际土壤)中化感物质的种类与含量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刈割对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再生生长及繁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吕林有  赵艳  王海新  王巍 《草业科学》2011,28(1):100-104
为探索有效控制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恶性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扩散技术,在其严重侵染区开展不同时期刈割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在整个生长季里均可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刈割后具有超强的再生能力和明显的季节效应,其中分蘖期和拔节期刈割少花蒺藜草再生生长节律与自然生长的相一致,表现出快...  相似文献   

19.
辽西北草甸草原少花蒺藜草的生态防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一套科学有效的草甸草原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的生态防控措施对于保障草原的生态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大面积试验证明采用机械翻耕可显著降低少花蒺藜草的出苗率,翌年出苗率可降低64.16%;连续刈割清穗3年,入侵地少花蒺藜草出苗率可降低85.21%;补播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沙打旺、小冠花、沙生冰草、黑麦草、羊草和披碱草对于抑制少花蒺藜草株高、分蘖数、刺苞数及颖果数等生长发育指标均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的化感潜力,试验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25%、50%、75%、100%)的少花蒺藜草种子水浸提液对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梯牧草(Phleum pratense)及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种子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种子水浸提液对3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不同影响。少花蒺藜草种子水浸提液对无芒雀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无显著影响,但对其根芽比有显著影响;少花蒺藜草种子水浸提液对梯牧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影响不大,但对根芽比影响显著(P〈0.05);少花蒺藜草种子水浸提液对冰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及根芽比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100%水浸提液浓度下发芽率仅为18.6%,比对照组低56.8%,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为6.7%、3.24,比对照组分别低39.3%、8.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