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花卉盆景》2006年6期所载《古寨春晖》,以粗壮高大,雄伟壮丽的老榆树根,制作成寨头大门,新颖奇特,别具一格,令人赞叹。但有几点美中不足:一、新建楼房的屋顶最下一层与城墙的夹角太大,左面向天空翘起,给人以要向右倾倒之感,此屋顶应视为平面,与上面几层的底线也不平行。  相似文献   

2.
正斗转星移,岁月如歌。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步伐,《农药市场信息》也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三十年携手并进,我们高兴地看到《农药市场信息》砥砺前行,见证了她不平凡的发展轨迹,也见证了她为农药植保事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所做出的非常大的贡献。我们为之高兴,为之振奋!在三十年喜庆到来之际,我作为她的读者和作者,在此表示热烈地祝贺!《农药市场信息》是一支精英聚集的团队。翻开我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史册,处处可以看到我伴随着  相似文献   

3.
有一天,校南池塘边一棵大柳树颓然倒下。是白蚁吸干了它的汁,蛀空了它的干。我从塘边走过,那立在水里的半截树干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树干千洞百孔,沟纹交错,嶙峋斑驳,酷似那山的皱褶、峰的纹理。白蚁这可恶的生灵,在毁灭柳树的同时,却又“创作”出这等美好的作品! 我心中涌起一种冲动,脑中忽生一丝灵感。我迫不及待锯下这半截柳树,连夜构图、截锯、拼截,摆放于汉白玉盆中,放上竹筏渔翁,“建起”江亭人家。晨鸟鸣啼时,一堆朽木化为一盆山水,取名《峡江筏歇》。你看那  相似文献   

4.
“一定要做点什么!为了因为地震而无法继续上课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为了不幸失去家园的受灾同胞!”这是四川省花卉协会零售业花艺分会发起的《希望之花全国千家花店及花卉界同仁“5·12”灾后重建希望学校行》倡议书中最让人感动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归乡行》这件作品还是较成功的。作者选用一株三干式榆桩作主景,此桩一俯二仰,仰者潇洒自然,有一股浩然正气,透视着阳刚之美;俯者优柔飘遗,临水而出,给山川平添一抹秀色。再配上长方白色大  相似文献   

6.
读《中国花卉盆景》九三年第一期彩页金牌奖作品《风在吼》。一触即发我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洞庭湖畔之行,有感那“狂飚怒发,树木弓身、坡石欲飞、涛浪拍岸……风在吼、浪在啸……”作者在盆中仅用三苗数石,巧集天成,一盆微微静物,读来让人心潮搏动,不能不赞叹贺老创作之佳妙!  相似文献   

7.
冯德珍老师离开我们两年了。冯德珍老师当过《中国花卉报》总编辑,也当过《中国花卉园艺》杂志社执行总编。按我国现行的称呼习惯,当称她“冯总”才是。然而,在我国花卉界,几乎所有认识或不认识她的人,都称呼她为“冯老师”。我也称呼她为“冯老师”。我想,人们之所以称呼她为冯老师,完全是出于一种自然的尊重、敬爱和亲切的感情。我也是这样。冯老师去世时,我不在北京,没能向她作最后的告别,我很遗憾,更多的则是痛苦和悲伤!冯老师去世一周年时,我就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然而一想到文章的题目,又陷入了无比的痛苦之中。因为我离开《中国花…  相似文献   

8.
盆景缘     
打开记忆的小窗,往事扑面而来,历历如昨。记得那是1987年早春,爸爸订阅的《中国花卉盆景》刊物邮寄我家(其实,爸爸从86年就开始订阅,因爸特爱花卉。那时我还在就读中学,未曾和本刊谋面而已)。其中的彩图有一整页“贺新春”的年历和一幅《冬山归樵》图,画面古朴自然,宁静致远,隐隐约约的樵夫、参天葱郁的“松”,白雪皑皑的山石,溪流也凝止了,好一幅冬景山林图。爸爸说这是盆景,仅一眼我就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她,真可谓“一见钟情”,并和《中国花卉盆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当《中国花卉盆景》邮到我家时,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那漂亮别致的封面、精彩纷呈的插图,总让我惊叹不已、爱不释手。随时光推移,思想也渐趋成熟,置身于芜杂的红尘之中,未免感到心灵之疲  相似文献   

9.
拜读余寒同志《师法造化回归自然——浅议配件的合理应用》一文(1996年7期《中国花卉盆景》)特别是文中指出冯舜钦先生的《独钓寒江雪》的瑕中之疵一节,使我陷入了沉思:1992年秋,在南京举行的一次盆景盛会上,我和余寒同志都曾聆听过冯先生的雪景专课。对冯先生的成名之作评首论足,似有不恭之嫌。但余寒同志为艺术而不避嫌,也就引发了笔者的话题:以古诗词句题名或再现古诗词中之景,必须理解原作,开掘内涵,才能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勿容置疑,在诸多以钓叟作配件或题名与“钓”有关的盆景作品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独钓寒江雪》了。该作曾数次修改。故有几种不同的照图。《中国盆景佳作赏析与技艺》收录的为其一,马文其  相似文献   

10.
朱子安先生的榆树盆景《一枝呈秀》(见照图),苍古奇特,像一曲顽强的生命与峥嵘岁月激烈搏斗的壮丽交响乐,令人心胸振荡.浮想联翩……一见那劫后余生的树体片皮之态,便知大树是一件万古之物。看那扭曲翻转、高高悬起的露根,更能想象出大树曾经在狂风暴雨中经历了多么艰难的摸爬滚打!树冠被掠走了,树干也毁掉了,  相似文献   

11.
猴年伊始,接读刚出版的《中国花卉盆景》杂志。那朱紫欲滴的花卉封面,那苍翠典雅的盆景封底,令人游目骋怀。这时我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印象:戴着金边眼镜的老者,目光炯炯有神地射向远方。斯人也,正是《中国花卉盆景》的创办者苏本一。这本杂志,他20年前创办,20年后更加生机勃勃,绚丽多姿。『其人比五更三老,厥德如翠柏苍松。』这是我家曾有过的一副楹联。字是辛亥革命元老、大书法家张树侯写的,峭拔劲挺,沉雄飞动。我当时年少,不知何为五更三老。听长辈说,五更三老是古代年高德韶的贤士,其智足为国师。时间虽然流逝了六十余年,但对这副楹联我却记忆犹新。庆贺《中国花卉盆景》创刊20周年,把『五更三老,翠柏苍松』之词,献给苏本一,应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2.
马陵读茶     
正一冲泡的沸水止了,杯中的茶叶却慢慢地开了,舞之蹈之。从条索紧密到如苞绽开,像从冬天赶到春天的少女急不可待地早早穿起了盛装。此时,氤氲的水气已经在杯唇慢慢凝结为珠,挤挤捱捱地沿着杯口一溜排开,透明的茶汤也仿佛洇染了窗外青山绿水的颜色,又浅又淡的鹅黄中晕着诱人的绿意儿,吮吸着你的心思,让你忍不住想要轻轻地一嘬,像那初吻时的心情,紧张却又羞涩。我就在这样的情景中饮了故乡的马陵春芽,带着一种惊讶,一种兴奋,当然也带着一种欣慰!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茶是有气质的水,因之古典、蕴藉、内敛,我甚至把它当成美丽且有涵养的女子,最重要的是,她身上有着不可多得的诗意!  相似文献   

13.
纤夫     
我生长在黄河岸边,叫着号子拉船的纤夫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他们几乎裸体,躬腰向前,头部似要着地,两条有力的腿一左一右曲直交替,浑身上下曝筋突骨。何等的力度!何等的美的造型! 我幼时对船工的印记,雀梅质地的内力与智感,十多年前我得的这株桩子又几近形似,三者合一名之《纤夫》。  相似文献   

14.
想不想让你的沙漠玫瑰也拥有这种令人震撼的美?那就好好读读这篇文章,学学修剪的技巧吧。当你看到照片上怒放的沙漠玫瑰时,一定会兴奋不已。我家里也养沙漠玫瑰啊,怎么就没见开出这么多花呢?实在太漂亮啦!可是,我怎么才能养出一盆也这么繁花满树的沙漠玫瑰?告诉你,要想让它  相似文献   

15.
1992年第8期《中国花卉盆景》封二上胡乐国的盆景《英姿秀丽》中五针松的枝条处理,值得研究。我的意见是:最下边的一枝,无比有更佳!实在是不如砍去为好! 从形式美的角度来看,有此一枝,构图均衡,层次清楚,粗看是成功的。但看多了,总觉有些别扭!细细分析起来,此松是立姿,重要态势是高耸,是挺拔!而这最下一枝的态势却是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侧下。这样一来,分散了观众对作品主题的注意力,结果使得作品主题:松树的挺拔、伟岸不能更好地突出来。如果我们将这一枝砍去,那么,松树的挺拔,伟岸的气势及松树的高风亮节全突出来了。砍去一枝后的《英姿》(建议不要秀丽二字)可以说是封二的四  相似文献   

16.
吾对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之诗词很是偏爱,尤其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更情有独钟。因鄙人是位“盆景迷”,总想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这首词的意蕴。此作品(见图照)是意在笔先,根据词之意境为盆景立意。选材时心思:是作山水式、水旱式或是树石式呢?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制作树石式。素材采用自培自育的双株珍珠黄杨,一高一低,树叶细小,整体观赏较有节奏感。此特征较符合此作空灵之意境。采用若干块黛青色斧劈石,经敲打锯截,做平远式连绵起伏的山脉,有聚有散,有远有近,正符合盆景平远空旷之意境。放上几只小帆船配件,给作品增添  相似文献   

17.
梁悦美女士是享誉世界的盆景艺术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共同的盆景艺术大师。她的佳作不断问世。笔者在此仅选择一件真柏盆景(见照图),加以欣赏。这件真柏盆景造型奇异壮美,尽管未作艺术题名,仍充满了诗情画意,盆中古树那如同双龙拥抱的艺术形象,似在诉说着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感人至深!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有以下特点:一、展现动态之美,讲求重心平衡  相似文献   

18.
这是周木采先生的一盆新作品。读后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将一株奇特的搂石古榆桩作为古寨大门,再配上两堵围墙,构成凤凰古寨的主体。寨外有宽敞的鹅卵石铺成的村路、绿化林带、卡车,以及寨内的新老房子都作为附属体,二者进行精巧合理的布局、编排,构成一幅既古老又充满朝气的古寨。在制作的主导思想上,作者紧紧扣住“古”与“春”二字作文章,而“春”又是该主体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小幽默     
设计缜密一直觉得《西游记》有个说不通的地方: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他为什么不咬自己一口?咬完任各路妖魔能奈我何呢?后来我想明白了,觉得吴承恩的设计非常缜密,原来,和尚不能吃肉。我的爸爸老师发下作文本时,问一学生:"你爸今年才40岁,怎么参加了二战呢?"该生答:"那是我爷爷。""可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没错,这是我爸爸写的。"  相似文献   

20.
1984年金秋时节,四川省首届盆景艺术展览在成都百花潭公园举行。当省委书记谭启龙同志步入德阳展厅时,在一盆景名为《望归》的作品前驻足观赏,连声称赞:“还是自然式好!”这盆作品出自中年知识分子、二重绿化科科长万海清之手。作品刊登在《四川画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