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汶口文化时期是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该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者梳理近年来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安徽淮河流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阶段实现生业经济由低水平食物生产向原始农业为主体的转变,粟、黍的种植在本地区不断普及,与原有的稻作农业传统融合,呈现出以稻粟并重为特色的稻旱兼作种植模式。原始农业的发展受到气候变化和文化传播、发展的双重影响,大汶口文化晚期气候条件的改善和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原始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2.
中原大地地处黄河中游、这一地区,地面覆盖着很厚的第四纪黄土,土质肥沃,境内河流交错,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地理环境很适于农业耕作,因此它是我国原始农业种植出现较早,而且发展较快和比较发达的地区。依历史传说记载,中原大地是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从考古资料看来,中原地区的原始农业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至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相当发达。因此,中原大地的原始农业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无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对推动中华民族较早地进入文明时代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  …  相似文献   

3.
郭世玉 《农业考古》2004,(3):190-192
在我国悠久的农业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两汉时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作为两汉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淮海地区,则是当时最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淮海地区农业经济的发达离不开牛耕的推广普及。随着牛耕的推广普及,这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反映到思想艺术领域,如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等。随着淮海地区农业考古的不断深入,在该地区发现了许多的牛耕画像石。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地区,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和日本。原始农业是人类农业发展史的初始阶段。就东北亚地区而言,它包括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由于中国中原地区铁器的传人和开始使用,东北亚地区便先后告别了原始农业阶段而进入了古代传统农业阶段。这里,就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主的东北亚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地区,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和日本。原始农业是人类农业发展史的初始阶段。就东北亚地区而言,它包括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由于中国中原地区铁器的传人和开始使用,东北亚地区便先后告别了原始农业阶段而进入了古代传统农业阶段。这里,就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主的东北亚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山东地区,位于黄河下游,早在距今约九千年的后李文化时期,既已出现较早的原始农业类型,是我国重要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时期几千年发展进步,至汉代该地区的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自近代田野考古学传入山东,特别是近50年来,山东地区的汉代考古工作,在几代考古人的艰辛努力下,取得丰硕成果,为我们全面系统的研究汉代农业,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文以出土文物为依据,并兼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试从农耕、水利、农作物、储藏与加工、家畜家禽等方面,对汉代山东地区的农业,进行初步…  相似文献   

7.
林蔚文 《农业考古》2002,(3):138-151
福建地区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时期,以闽江流域为主要活动区域的原始人类已经有了一些原始农业生产活动。迄今为止各地考古发现的资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不过他们的生产形态相当落后,大致上还处于刀耕火种和渔猎采集并重的原始阶段。秦汉以后,随着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输入,福建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至宋元明清时期,各地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基本稳定和成熟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农业文化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农业文化述要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冬生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因此,由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农业文化应是各种历史文化的重心。在史前,生息在先齐地区的东夷族先民曾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对此已有学者根据出土的大量考古...  相似文献   

9.
采集经济的高度发展,导引出了原始农业,狩猎经济的长期经验积累,使人们知道了动物的驯养。中国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两者都已具备了,无论是母系氏族制全盛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还是父系氏族制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都是在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互相结合的类型。因为以农业为主,所以豢养的家畜以猪为多,这个时期的畜牧业依附农业并且以提供肉食为主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在此以后,龙山文化阶段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牧两者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因此畜牧业较前也有较大的发展,牲畜品种增多了,数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与中华农业文明发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和西北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独特 ,新石器时代的粟作文化和稻作文化交相辉映 ,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农业起源以相对定居为前提 ,而农业的不断开发又促进了定居生活的巩固和文明的进步。西北黄土高原有利于人们早期的定居生活 ,尤其适宜使用木石工具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 ,因而这里的原始农业发展较快 ,成为中华农业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西部其它地区的原始农业亦因自然条件的差别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 ,形成一定的发展特色。当今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分析和总结西部地区在中华农业文明起源进程中…  相似文献   

11.
以国内森林空气负离子资源开发为视角,介绍了空气负离子在森林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并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小陇山林区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和深度开发空气负离子旅游资源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认为深度开发森林旅游资源是小陇山林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允世 《北京农业》2012,(3):122-123
针对加强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山地区的林业产业化进程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加快推进黄龙山地区的林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日照地区烤烟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日照烟区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烟草炭疽病、烟草病毒病(CMV、TMV、PVY)、烟草黑胫病、烟草赤星病、烟草野火病,非侵染性病害主要为烟草气候斑点病。本试验结合当地生态和有关试验及调查结果,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该技术在日照烟区对烟草主要病害的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成兆金 《湖北农业科学》2016,(15):3872-3874
为了确定山东省日照市暖冬特征,探索暖冬对冬小麦造成的影响,以日照市3个大监站为例,利用1951-2015年气候探测资料以及历年冬小麦生长发育期等观测资料,依据GB/T 21983-2008中暖冬计算公式,对历年来日照市冬季平均气温以及出现的暖冬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日照市单站暖冬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东港区暖冬阈值为0.4℃、莒县和五莲县均为0.5℃。其中1951-1985年为偏冷振荡期,全地区共出现18个单站暖冬,东港区占89%;1986-2015年为偏暖期,全地区共出现50个单站暖冬,17个区域暖冬,均出现在1978年以后,其中1991-1995年为连续5年区域暖冬年份,2013年则为1987年以来的惟一1个单站、区域冷冬年份。暖冬会造成冬小麦冬季分蘖增多,易出现旺苗。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龙山县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原则和主要措施,通过实践,百亩示范区的防治效果达到80%,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15%以上,防治成本降低15%,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到3%~5%,辐射带动了周边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日照烟区烤烟最佳栽植密度。[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农艺性状趋差,单株叶面积减小,公顷叶面积增加,干物质积累量降低,经济性状综合表现变好。[结论]NC55品种在栽植密度为2.1×10~4株/hm~2时较为适宜,可以获得较好的产质量。  相似文献   

17.
何见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0):61-63
在调查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掌握了湿地公园的湿地类型、面积分布、动植物资源及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分析了湿地公园的主要胁迫因子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日照烟草公司的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日照烟叶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并利用SWOT 分析法深刻剖析了这些因素对日照烟叶发展造成的影响,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对日照烟叶的发展战略进行动态调整。本研究尝试提出可操作的具体发展对策,通过提高烟农整体素质、烟叶生产技术和烟叶生产机械化水平,以及建立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烟叶生产保障机制等措施,促进日照烟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水文和资源优势,山东省日照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该文在分析日照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阐述当前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对日照特色农业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龙山植烟土壤有机质分布及其对主要养分的影响,2014年对龙山县300个土壤样品有机质含量及土壤主要有效养分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龙山植烟土壤有机质平均为27.15 g/kg,仍有39.00%的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龙山不同母质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洪积物(38.33 g/kg)残积物(27.71 g/kg)坡积物(26.96 g/kg);龙山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升高有机质呈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海拔837 m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拐点;植烟土壤主要养分与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对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在23.00和29.00 g/kg附近有2个极显著的拐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