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EM(有益微生物菌群)调节蟹池水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目前河蟹池塘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养殖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河蟹品质和食用安全性的问题,探讨在河蟹养殖过程中采用EM(有益微生物菌群),调节池塘水质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比试验,测定了池塘水化学因子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变化的原因,为河蟹养殖过程中有效调节池塘水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宋长太 《内陆水产》1996,21(6):24-24
池塘养蟹应重视水质管理河蟹习惯于生活在湖泊,草荡等天然水质清新的大水面中,而池塘水体中的溶氧。pH值以及其它因子很容易变化,轻则河蟹停止摄食,影响生长,严重时能导致成批死亡.笔者在1995年曾碰到典型的因池塘水质恶化而造成河蟹死亡的事故,现介绍分析如...  相似文献   

3.
不同养殖密度对文蛤生长与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种不同池塘养殖容量条件下的文蛤在生长期的生长情况与相应的水质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了解不同养殖容量文蛤生长期间水质的变化情况对文蛤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换水次数和换水量对保持水质的高溶解氧,补充小型饵料生物,控制池水浮游生物浓度和排出一部分代谢产物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并确定了池塘养殖贝类保持快速生长的养殖容量范围。  相似文献   

4.
池塘养蟹是一种新型的河蟹生产模式。由于市场对河蟹需要量的增加,池塘养蟹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我省大力推进水产养殖结构调整进程中,河蟹的养殖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养殖实践探索,在池塘结构、防逃设施、水质管理和饲养投喂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和资料,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河僭喜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草茂盛、底栖生物丰富、透明度高的水域中生长生活,为此,围绕改善池塘水体水质条件,创造适合于河蟹生物学特性的养殖环境,是河蟹生态高效养殖的关键。具体在养殖生产中,须要重点把握好以下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从2008年开始,芜湖县花桥镇一养殖户利用地下井水养殖河蟹,两年来的养殖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笔者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跟踪走访,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供渔民参考。一、养殖池塘条件养殖池塘为长方形,蟹池面积1公顷,面积太小,水温、水质变化快,不利于河蟹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生  相似文献   

7.
进入夏季以来,池塘水温升高,气候不稳定,雨水偏多,极易引起对虾养殖池塘的水质突变,进而诱发大规模的暴发性虾病,给养殖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必须仔细观测水质的变化,做好预防工作,严防养殖池塘水质突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顾建华 《科学养鱼》2000,(12):46-46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河蟹身价越来越高,河蟹养殖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养殖形势多种多样,养殖技术不断完善。但随着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水域环境的污染,苗种质量的下降,河蟹养殖的病害日趋严重,商品蟹的质量和养殖效益均有所下降,特别是池塘养蟹,这些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各地都在探索和总结优质蟹的池塘养殖技术,来提高商品蟹的规格、质量,提高养殖效益。池塘优质蟹养殖,除了选好水域、塘址,合理规划,设计蟹池,搞好防逃设施,还必须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一、清塘消毒   结合冬季干池修埂,清除过多的淤…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整个河蟹养殖周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于2019年5—11月在上海宝山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对4个典型河蟹养殖池塘和引水水源进行了1个养殖周期内4个阶段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1)水源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TN),平均值高达2.79 mg/L,说明引水水质氮超标较严重;池塘水主要表现为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钾指数(COD_(Mn))超标,平均值分别为2.29、0.24和8.71 mg/L,说明池塘水除了N、P超标,也存在有机污染;(2)池塘组养殖初期水质指标超标个数和超标倍数均较高,此阶段水质最差;养殖末期水体中N、P指标及COD_(Mn)均低于初期,TN从(5.93±0.03)mg/L降低到(1.53±0.01)mg/L,TP从(0.33±0.00)mg/L降低到(0.13±0.00)mg/L,已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因此河蟹生态养殖不会对周围水环境造成N、P污染;而COD_(Mn)虽从(9.54±0.11)mg/L降低到(8.28±0.09)mg/L,但仍远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因此,养殖尾水如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可能会造成水体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0.
高效水质净化剂对池塘河蟹养殖水体的化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自行研制的高效水质净化剂应用于河蟹池塘养殖,结果表明,该水质净化剂可明显地降低三态氮,有机耗氧量及水中的致病菌数量,可明显提高溶解氧和水体透明度,说明所研制的高效水质净化剂有良好的净化水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光合细菌在河蟹养殖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方地区在进行池塘河蟹养殖过程中,因水源短缺,换水困难,加之北方地区气温较低,养成期短,导致河蟹成活率较低,河蟹生长缓慢、规格小、品质较差、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不高,同时,还容易出现水质恶化、疾病多发等现象。近年来,许多资料报道,光合细菌在水域中能利用多种有机物和铵盐而迅速增殖,从而可降低养殖水域中的COD和NH_3—N含量,并增加溶氧量,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笔者去年在秦皇岛市某养殖场利用光合细菌进行了河蟹养殖的水质净化试验和饵料添加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池塘水质的调控和管理是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池塘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的成败。每年7-9月,由于高温、多雨等原因,池塘水质变化异常,易造成病害频发,因此,加强养殖中期的水质管理尤为重要。一、养殖用水主要水质理化指标溶解氧:对虾养殖过程中溶解氧最好能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一般不应低于3.5毫克/升。  相似文献   

13.
三种不同养殖品种池塘水质变化特征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养殖泥鳅、翘嘴红鲌和青虾池塘的水质变化特点,并用VIKOR算法比较了三种养殖品种的池塘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三种养殖品种池塘的水质变化特点基本相同,但是三种池塘中,青虾养殖池塘水质最优,泥鳅池塘次之,翘嘴红鲌池塘最差。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质养殖生产的发展,养殖水体的水质变化频率的加快,造成池塘水质富营养化,再加上现今池水污染源的增多,水质管理比过去更为重要,水质的好坏与养殖产量、病害和经济效益关系十分密切.水质管理要采取综合管理,使水质条件满足水产养殖对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种不同增氧方式9个标准化河蟹养殖池塘整个养殖周期(5-10月份)的水质监测,比较研究了曝气复氧对河蟹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因子分析表明曝气复氧对水质的影响可概括为营养盐和氧化还原状态两个公因子,其中7-9月份高温季节,微孔组总氮、总磷、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机械组和对照组(p<0.05),且相应指标微孔组<机械组<对照组,说明曝气复氧可以有效控制养殖水体总氮、总磷、氨氮含量在较低水平,显著改善池塘养殖水质,养殖用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6.
底层微孔曝气增氧在河蟹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刚  刘林 《水产养殖》2010,31(3):7-8
<正>封闭式池塘养蟹过程中主要问题是水质管理,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基本上不换水或减少换水的情况下,以水质调控处理为主,增加池塘溶氧,以期达到控制病害的发生,促进河蟹快速生长,实现稳定  相似文献   

17.
对虾养殖的水质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连民 《河北渔业》2007,(9):31-31,45
池塘水质的调控和管理是对虾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池塘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虾养殖的成败.目前,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水质污染日趋严重,造成病害频发,因此,加强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管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河蟹肉质细嫩鲜美,营养非常丰富,药用价值高,是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的美味佳肴和滋补保健品。河蟹是重要的名优养殖品种之一,池塘养殖河蟹以其投资少、易启动、风险低、效益高的优势,成为水产养殖的重要项目之一。但将河蟹生态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池塘条件河蟹喜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草茂盛、底栖生物丰富、透明度高的水域中生长生活。因此,饲养河蟹池塘需要一定的水深和蓄水量,水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池塘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水质情况,开展了对两种模式水质监测。采用2019年5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结果表明,试验期间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含量一直高于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且溶解氧低于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成蟹池塘养殖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成蟹池塘养殖中的水质理化因子、蟹种的放养密度、投饵量、河蟹的生长速度、死亡率以及河蟹的产量、质量、经济效益等,为河蟹养殖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