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旱地小麦产量特征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以抗旱闻名的山西省旱地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在雨养和灌溉2种水分处理下分析了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年代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探明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提升的生理及形态机制,对未来旱地小麦育种的性状选择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山西旱地小麦品种平均产量随年代逐渐增加,1990s前产量的年均增益明显高于1990s后,1990s-2010s间产量增加差异不显著;有效穗数和千粒重随年代呈增加趋势,而穗粒数和抗旱性随年代呈波动性变化。山西省旱地小麦产量整体偏低,通过遗传改良提升产量仍具有较大的空间。综合产量因素的改良趋势,在今后的旱地小麦育种中应继续增加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以提高小麦穗粒数作为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近年审定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对2013-2017年山西省审定的41个小麦品种进行产量、品质与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各麦区审定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年度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均呈逐步上升趋势。南部水地和中部水地审定小麦品种产量三因素中穗数变异系数均为最大,南部旱地和中部旱地审定品种则是穗粒数变异系数均为最大,因此,水地小麦育种应在提高穗数的基础上,协调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旱地小麦育种应在提高穗粒数的基础上,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从品质类型看,强筋和中强筋小麦比例很少,中筋小麦比例较多,区组间品质差别较大,达标品种(包括强筋、中强筋和中筋)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南部水地>南部旱地>中部水地>中部旱地。审定品种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指标均相对较高,但有61.0%的品种面团稳定时间较短,低于中筋小麦标准,故应把提高面团稳定时间作为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山西省近年审定品种总体的抗病性较差,没有兼抗两种病害的品种,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抗病品种占审定品种比例分别为2.4%、0和12.2%。需要引进抗病资源,同步提高产量和品质水平,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正河南省是全国小麦生产大省,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惟平均单产较临近省份低,其原因是旱地麦田的产量占全省小麦总产量的40%左右。由于旱地受自然降水的制约,产量低而不稳,加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增加,各种建设占地猛增,耕地面积锐减,复种指数提高,致使干旱缺水愈加突显,旱地小麦产量变幅加剧。为  相似文献   

4.
1997 ̄1998年,在山西省襄汾县解村以露地条播为对照,就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条,穴播的增产效应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膜条,穴播方式在冬前,返青期及拔节之前有较好的增温效果,在小麦生育前中期有效地改善了旱地麦田蓄水和供水的关系,提高了水分生产效率,该覆盖方式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小麦产量三要素,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优于对照,达到小麦亩产163.6kg,该项研究为我省旱地冬小麦实现高产稳产寻找  相似文献   

5.
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晋麦97号选育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小麦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的育种和生产需求,以临丰3号为母本,临优145为父本,采用系谱远缘杂交育种法,通过异地鉴定、生态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手段选育而成小麦新品种晋麦97号。试验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含有7个抗旱节水相关基因和10个与水分高效利用紧密连锁的标记。2013年、2014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域试验中,2年区试平均产量4 546.5 kg/hm2;比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9.2%,株高75 cm左右,穗长7 cm左右,千粒重41 g,生育期236~240 d,粗蛋白18.09%、湿面筋37.9%、Zeleny沉淀值43.0 m L,抗旱性好品质优。由此可知,品种晋麦97号适宜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渭北旱塬等黄淮旱地麦区引种种植。本研究解析了晋麦97号育种策略,对黄淮旱地小麦育种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为培育突破性旱地小麦新品种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6.
1997—1998年,在山西省襄汾就从国外引进的冬丰1号小麦品种进行了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年型肥沃旱地条件下,冬丰1号小麦品种的产量与晋麦47号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主要农艺性状优于晋麦47号。建议在我省南部中熟冬麦区肥沃旱地及扩浇地积极示范。  相似文献   

7.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年均气温11.25℃,无霜期198d,年均降雨量611mm.2015年小麦播种面积1.57万hm2,其中旱地小麦面积占70%.旱地小麦产量的稳定和稳步提高,对陇县乃至全省小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筛选了近年陕西省审定的一批旱地小麦新品种进行展示试验,根据适应性、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进行筛选评价,以期选择出适应陇县及其周边区域的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1998—2000年开展了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小麦适时有限补灌、选用抗旱节水生态型品种、适宜的播期密度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乖水分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由被动防旱转向主动抗旱提出了新的思路,是旱地小麦进一步提高单产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近年来山西省冬小麦生产现状,对山西冬小麦水肥管理进行科学指导,2011—2014连续3年在山西小麦种植面积第一大县闻喜县调查冬小麦水肥管理状况。结果表明,闻喜县冬小麦产量随年际间降水量波动变化较大。由施肥情况分析可看出,水地冬小麦农户平均施氮(基肥+追肥)324 kg/hm~2,72%农户氮肥投入很高,平均施磷(基肥+追肥)141 kg/hm~2,18%农户未施磷肥,49%农户施磷很高,最终氮、磷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16.83 kg/kg、49.63 kg/kg。旱地冬小麦农户平均施氮(全部基肥)152 kg/hm~2,59%农户氮肥投入偏低,平均施磷(全部基肥)120 kg/hm~2,54%农户施磷适中,13%农户施磷很高,最终氮、磷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15.71 kg/kg、23.29 kg/kg。由灌水情况分析可看出,平均灌水次数增加,水地冬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由投入产出分析可看出,水地冬小麦施肥、灌水分别占总投入金额比例为:27%、32%,纯收入为:4285元/hm~2;旱地冬小麦施肥占总投入金额比例为:39%,纯收入为:1150元/hm~2。总之,产量和收入主要因年际间降水量差异较大而不稳,磷肥重视程度提高,但氮肥投入不合理,水地过高、旱地过低,制约产量提高;水地冬小麦施肥和灌水投入、旱地冬小麦施肥投入占总投入比例均较高,对农户收入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覆膜栽培对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及硫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并明确旱地覆膜栽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硫吸收累积和转运及籽粒硫含量的影响, 调控作物硫营养, 提高籽粒硫含量和营养品质, 对旱地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有重要意义。2014—2015和2015—2016两年在西北三省七点进行田间试验, 比较不覆膜(传统平作栽培)和覆膜(垄覆沟播或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模式的小麦生物量、产量、产量构成, 以及籽粒硫含量和硫吸收利用。与不覆膜相比, 覆膜栽培提高了小麦穗数, 使籽粒产量提高13.7%, 但籽粒硫含量却降低9.0%。覆膜栽培能提高旱地小麦开花期地上部硫累积量, 茎叶、穗和地上部硫累积总量分别提高19.9%、16.1%和19.2%, 并使花后硫转运量和转运率提高36.2%和17.9%, 但开花期土壤有效硫却因覆膜降低24.5%, 花后硫吸收也降低77.9%, 结果使成熟期地上部硫累积总量和硫收获指数未因覆膜而增加。籽粒硫吸收量没能随产量同步提高, 致使籽粒硫含量因籽粒产量增加引起的稀释效应而降低。因此, 在西北旱地小麦覆膜栽培中要注意加强土壤硫的补充, 改善旱地小麦籽粒硫营养, 提高小麦的营养和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山西省气候条件和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总结具有增产增效的旱地小麦栽培技术和生产中应注意的技术要点,并提出相应的推广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旱地小麦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水肥藕合对旱地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旱地小麦晋麦4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水肥藕合方式对旱地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水肥藕合对旱地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和产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拔节期水肥藕合方式(补水20 m3+N20P20K16)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分别比对照(不补水+N20P20K16)高出41.46%,31.79%,105.28%和97.8%.产量比对照高出30.5%.小麦增产影响因素通径分析为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作物产量及肥料效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伯仁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322-326
摘要:通过对红壤旱地13年连续监测研究,发现在红壤地区红壤旱地上: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其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表现为逐步下降的趋势。在N处理中,前5年比CK处理,玉米平均增产213%,小麦增产96%;10年以后,玉米平均减产45%,小麦减产85%;在NP、NK、NPK处理中,与N处理具有相同的趋势;在NPKM、M处理中,玉米和小麦产量表现为平稳和轻微的上升趋势。肥料的利用率变化与产量变化具有同一性。为提高红壤旱地玉米和小麦子粒的品质,使用化学氮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同时化学氮肥对玉米和小麦子粒品质提高效果大于有机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区生产上常因夏玉米收获较晚而导致冬小麦播种亦较晚,进而引起小麦产量降低的问题,探讨山西省南部播期配套播种方式的最优模式。研究基于山西省垣曲县晋垣惠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旱作麦田,研究了3种播种处理10月13日+小麦宽窄行机械化探墒沟播,10月23日+机械化垄盖地膜沟播,11月7日+机械化露地条播对小麦品种烟农21农艺性状、产量及干物质累积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前,垄盖地膜沟播有利于促根生蘖积累干物质,然后依次是探墒沟播和露地条播;灌浆期,探墒沟播小麦的茎高明显高于垄盖地膜沟播和露地条播,随灌浆进程推进,探墒沟播小麦的功能绿叶面积持续时间长,且灌浆高峰开始早,因而利于增加小麦穗粒质量,提高产量,比露地条播增产53%。探墒沟播方式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区的旱地麦田具有推广应用潜力。为我国一年两作区旱地冬小麦建立一套适合的高产高效播种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凹凸棒石保水剂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凹凸棒石保水剂不同用量对旱地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5个处理,进行大田和盆栽试验,分别测定了凹凸棒石保水剂不同施用量(0kg,0.5kg,1kg,1.5kg,2kg/667m~2)下旱地小麦的灌浆速率、出粉率、粗蛋白、吸水率等品质指标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小麦灌浆速率、产量指标和出粉率、粗蛋白、吸水率、软化度等品质指标均表现为T3T2T1CKT4。面团形成和稳定时间两品质指标大小顺序为T4CKT1T2T3。其中,T3用量的凹凸棒石保水剂对旱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效果最好,产量增加10.9%,出粉率提高4.8%,粗蛋白10.6%,软化度、沉降值、湿面筋值各提高7.3%、9.7%、13.9%。  相似文献   

16.
晋南旱地小麦区试品系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晋南旱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06—2015年晋南旱地小麦区试参试的12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最大(29.74%)。产量三因素变异系数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产量与有效穗数(0.869**)、株高(0.878**)、穗粒数(0.775**)、有效分蘖率(0.735*)、千粒重(0.593**)、穗长(0.519**)和最高总茎数(0.371**)极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0.191*)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0.291**)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有效分蘖率和生育期对单位面积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依次为有效穗(0.591)穗粒数(0.373)千粒重(0.266)株高(0.093)有效分蘖率(|-0.069|)生育期(0.059),它们决定了单位面积产量97.65%的变异。2006—2015年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是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千粒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晋麦78号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育种研究室以扬麦5号为母本、晋麦50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冬性,中早熟,平均生育期236d。幼苗叶色淡绿,抗寒耐冻,分蘖力强,株型较松散;株高75~80cm,穗长方形,穗粒数28~35粒,千粒重37~41g;具有抗千热风耐高温、耐旱、落黄好等特点。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试中平均单产达3666.6kg/hm~2,较对照晋麦47号平均增产6.52%,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达4165.5kg/hm~2,较对照平均增产7.0%;适宜晋南麦区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对套作条件下不同品种(系)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其生育时期与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正负)相关性,初步探讨四川丘陵旱地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结果表明,适于四川丘陵旱地套作种植的小麦品种(系)为绵麦367和川麦104。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随着气候变化,灌溉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加剧。挖掘旱地小麦生产潜力成为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旱地小麦提高产量的关键是合理运筹,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实现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小年际间的产量波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旱地开发的进展,结合前期研究提出了通过深松耕作实现土壤增蓄扩容能力的关键技术,概述了山东旱地小麦耕作、播种、水肥管理等栽培环节的技术特点,为旱地小麦稳产高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12—2013年在陕西三原县(水地)和永寿县(旱地)进行土壤扩蓄增容肥应用效果试验,研究了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冬小麦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水地较对照净增产1304.06 kg/hm2,增产幅度为16.8%;旱地较对照增产224.70 kg/hm2,增产幅度为8.6%。同时,土壤扩蓄增容肥处理的水地小麦多个品质指标较对照显著降低,其中蛋白质含量降低4.2%,硬度降低2.2%,湿面筋含量降低4.6%,沉降值降低11.6%,面团流变学特性中除吸水率外均显著减少;但土壤扩蓄增容肥对旱地小麦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