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继献  王华  任廷波 《作物研究》2002,16(3):126-129
运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研究了播期、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对甘蓝型杂交油菜二次分枝产量、二次分枝数、二次分枝角果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5个栽培因子与 3个目标性状间不存在多因子的数学关系。分析各单因子对目标性状的影响发现 ,播期和施磷量对二次分枝产量的影响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 ,密度和施氮量对二次分枝数的影响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 ,各因子对二次分枝角果数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二次分枝角果数与二次分枝数间 ,二次分枝产量与二次分枝数、二次分枝角果数间 ,群体产量与二次分枝角果数、二次分枝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栽培因素对杂交油菜群体中茎枝和分枝及其各组成部分角果数的影响,1996 年,以油研7 号为材料进行了播期、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的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5 个因素对群体中主花序角果数、一次分枝角果数、分枝角果数、茎枝角果数的影响呈多因素的数学关系,而对二次分枝角果数的影响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不同产量水平下,群体中茎枝和分枝及其各个组成部分角果数占群体角果数的比例变化很小。主花序角果数、一次分枝角果数、二次分枝角果数、分枝角果数、茎枝角果数占群体角果数的比例平均分别为14.32% ,63.58% ,22.10% ,85.68% ,77.90% ,且都与群体角果数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群体角果数的增加是群体中各组成部分角果数共同增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黄土高原61%的地区,85%的耕地适宜于花生生产。采用地膜覆盖,4月下旬播种,每公顷密度12万穴以上,每公顷施N素171kg,P素342kg,采用推广的优良品种,每公顷可达4500kg产量。  相似文献   

4.
白菜型春油菜角果和种子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9份白菜型春油菜品种的研究结果表明,角果长度以中长型和短角型品种为主;角果宽度以中宽型和细角型品种为主。长角型角果(长度≥5.81cm)和中宽度角果(直径0.43~0.47cm)品种的每角粒数多,单株产量高。角果长度与角果面积、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角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座果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角果宽度仅与角果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性状相关皆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天优华占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南长沙和郴州,以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每公顷37.0万穴和22.2万穴)和不同施氮量(每公顷0,120,165和210kg)条件下.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积累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相同移栽密度下,施氮可提高超高产水稻在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积累量及产量,但各施氮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施氮还会降低收获指数。施氮对产量构成的影响存在地区间差异.在长沙增施氮肥增加了有效穗数、颖花数和千粒重,而在郴州主要是增加了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6.
为完善和推广旱地春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996年在定西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地膜小麦比露地栽培每公顷增产966kg,增产38.2%。插穴密度每平方米28穴以上,雨水入渗率达97.2%。栽培上每公顷施N,P2O5养分总量135kg,播种450万至600万粒,每穴株数15~18,选择矮秆、增产潜力大、抗病、后期落黄好的中晚熟品种。采用集雨补灌,每公顷增产382kg,水分生产效率为9.6kg/hm2·mm。  相似文献   

7.
林玉棋 《杂交水稻》2008,23(3):42-45
采用施N量(135,180,225kg/hm^2)、种植密度(10.5万,18.0万,25.5万穴/hm^2)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裂区田间试验方法,探讨超级杂交稻Ⅱ优航2号作双季晚稻栽培的合理施N量和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施N量对产量作用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作用显著,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Ⅱ优航2号在土壤肥力中上条件下作双季晚稻栽培,以每公顷施纯N135kg、种植密度25.5万穴或每公顷施纯N225kg、种植密度10.5万穴为宜。  相似文献   

8.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2005年)和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2006年),以滇杂31、滇杂32、滇杂35为试验材料,以品种、秧龄、施氮量、施氮方法和栽插密度为试验因素(研究内容),对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施氮量、秧龄、密度4个因素不同水平之间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施氮方法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影响大小排序是施氮量>秧龄>品种>施氮方法,秧龄与密度交互效应>秧龄>密度.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对结实率影响较小,除品种因素外,施氮量、秧龄对千粒重会产生一定影响.提出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播种,培育适龄壮秧,适宜秧龄35~40 d;每公顷施纯氮270 kg,氮肥宜重底早追;每公顷栽30万穴,每穴插1~2个基本苗.  相似文献   

9.
本文于1988~1990年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对影响淮北地区麦套棉花产量和效益的人为可控因子中的施纯N量、P2O5量、K2O量、密度、化控5个因子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明确了对产量和效益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密度>氮肥>钾肥>化控>磷肥,并得到了达到最高产量和效益的最佳组合方案:每公顷施纯N180~195kg,P2O530~60kg,K2O150~165kg,移栽密度5.25万~5.51万株/hm2,缩节安用量30~45g,于盛蕾期、盛花期或封顶时化调2~3次。为生产上制定技术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麦套花生优化施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三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建立了麦套花生N、P、K施肥与花生产量间的数学模型。由模型可得:(1)N、P、K三种肥料对麦套花生产量作用显著,且互作间存在较大的交互效应,因此,N、P、K需配合使用。(2)公顷产量4500~5250kg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每公顷施N109.5~147kg,P2O5133.5~186kg,K2O243~348kg;最优组合为:每公顷施N139.6kg,P2O5174.3kg和K2O323.3kg,最高产量可达5260kg/hm2。  相似文献   

11.
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双低油菜苏油1号产量及分枝习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密度和施肥水平两因子对苏油1号产量及分枝习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移栽11.25万株/hm2,施纯氮270kg/hm2是适宜苏油1号的种植密度和施肥处理,产量达到3452.0kg/hm2.(2)产量结构因子以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其次为千粒重和每角粒数。(3)随密度和施氮量增加,单位面积有效果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千粒重与施氮量关系密切,但过量施氮则降低千粒重,(4)单位面积为枝数多,分枝角果数多和分枝籽粒多是苏油1号的高产表现。  相似文献   

12.
棉田生物钾肥施用技术棉田施用生物钾肥已有报道,本试验认为,棉田施用生物钾关键要掌握两个时期,即:蕾期每公顷增施生物钾15kg;或花铃期每公顷增施生物钾15kg;可达到如下目的:l增果节、增铃数花铃期施用其单株果节56.9个,较对照增6.5一个,单株成...  相似文献   

13.
豫粳6号高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分蘖力物强、穗多粒多。其高产栽培策略应为: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发挥个体生长优势,建立高质量的群体。9750kg/hm^2以上水平的产量结构应为:每公顷有效穗数345万左右,每穗总粒数130粒左右,结实率95%左右,千粒重26.5g以上。主要技术措施有:旱育长龄健根多蘖壮秧;扩行缩墩减苗;适时适度搁田;均衡施氮,前后期施氮比例为  相似文献   

14.
优质油菜中双4号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于1995年9月~1996年6月对优质油菜中双4号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产量达2250kg以上的优化栽培方案为9月4~5日播种育苗,密度为13.39~13.75万株/hm2,施N179.10~186.30kg/hm2,P2O588.65~95.85kg/hm2,K2O176.40~190.80kg/hm2。  相似文献   

15.
油菜种植密度是影响群体产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油菜品种区试和生产推荐的种植密度一般为30万~45万株/hm2,但因天气和土壤条件较差,会影响油菜出苗。长期以来,油菜种植农户形成了大幅度增加播种量的播种习惯,如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农户播种量达7.5 kg/hm2,出苗密度达到180万株/hm2以上,现有品种是否适应这种超高密度种植尚不清楚。本研究参照农户种植习惯,对54个油菜品种(系)按随机区组设计,模拟生产超高密度群体,分析不同油菜品种在超高密度种植下的收获密度、主要农艺性状差异、产量及产量构成等重要性状。结果表明,超高密度直播下品种的无效单株密度、分枝角果数、有效单株密度和产量等性状遗传变异很大,其中株高、每角粒数、单株地上部重、有效单株密度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高产品种与低产品种相比,高产品种的平均产量增产达67.6%,平均有效单株密度、单株地上部重、株高、茎粗、主花序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多元相关分析表明,有效单株密度、角粒数和单株地上部重与产量的关系达显著水平,其中有效单株密度对产量的...  相似文献   

16.
以常规粳稻品种云粳41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密度下水稻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和分次施用尿素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对不同密度下直播稻的产量性状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方式下,密度相同时,分次施肥的处理比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和不施肥对照增产,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分次施肥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在相同氮肥条件下,直播稻产量随着直播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基本苗2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6万/667 m~2的处理产量居中,10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低。(2)在施用控释肥的处理中,密度相同时,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直播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施氮量相同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每穗颖花数刚好相反。单位面积颖花量和实际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形成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颖花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颖花量是提高直播稻产量的主要途径。(3)当密度相同时,抽穗至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群体叶面积和总颖花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本试验中,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核心的分次施肥A1RPQ4处理的群体结构优于其他处理,群体茎蘖消长动态最为平稳,抽穗期至成熟期的总干物质积累量、颖花/叶比和粒质量/叶比最大,产量最高,达到875.14 kg/667 m~2。  相似文献   

17.
选取6个试验基地(长沙、溆浦、醴陵、浏阳、沅江、南县) 2013~2017年的考种数据,进行油菜种植密度与株型性状及产量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种植密度与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和单株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分枝起点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等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并在各密度梯度间达到显著差异,分枝起点高度则呈相反趋势,而每角果粒数、千粒重在各密度梯度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结合品种、年份和种植密度在各性状间的分析发现,品种间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差异显著,年份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分枝数、分枝起点高度和单株产量上。适度提高油菜种植密度(至少大于15万株/公顷),有效降低植株高度,减少分枝数,推进机械化种植,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三熟制地区油菜育种效率,本文研究了三熟制地区不同熟性油菜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2016-2020国家冬油菜品种区试中衡阳和宜春地区试验结果为基础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研究了两个区域的油菜品种产量构成特点。结果发现,中熟组和早熟组株高、有效分枝数、菌核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密度、全生育期、含油量及产量差异显著。中熟油菜每角粒数、密度、菌核病抗性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菌核病发病率、病情指数、生育期与产量极显著负相关,密度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早熟油菜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密度、含油量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菌核病发病率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对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认为育种策略中,两种油菜都应选育抗菌核病和适合高密度种植的品种,中熟油菜应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而早熟油菜要增加有效分枝数。  相似文献   

19.
密度和氮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机械化种植油菜,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密度对直播油菜生长发育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1号为材料,在低密(15万株/hm2)和高密(45万株/hm2)两种密度下,设施氮0、90、180和270kg/hm2处理,分析施氮量与密度对油菜农学性状、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密度与油菜需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密后油菜的株高、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显著降低,分枝高度和千粒重显著增加。高密油菜群体株型结构整齐均一,更能满足机械化收获需要。高密处理油菜籽粒产量高于低密处理。施氮0~180kg/hm2时,两个密度下的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提高,但在270kg/hm2时两密度下油菜产量均有所下降。油菜氮肥表观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但是又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增加密度能促进氮素向油菜籽粒转移,降低每生产100kg籽粒油菜需氮量,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在相同的目标产量(低密下的经济产量、湖北省油菜平均单产和全国油菜平均单产)下,油菜增密后可以节约氮肥用量22.9%~30.6%,增密减氮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插植密度与插植苗数对超级稻产量和抗倒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早、晚季以常规超级稻桂农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插植密度和栽插苗数对产量、产量构成和植株抗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晚季水稻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影响,高密度有利于高产,但对早季水稻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插植苗数对早、晚季的产量影响较小,未达显著水平。(2)栽插密度对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群体颖花量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插植苗数对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影响较大,对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3)丛、株抗倒力随插植密度的增大和插植苗数的增多而下降。综上所述,对于常规超级稻品种桂农占在高肥力稻田、适宜的施N量和合理的N肥运畴条件下,早季插植密度以24万丛/hm2、每丛插3苗,晚季插植密度以30万丛/hm2、每丛插4苗,能较好兼顾高产、高效和有效防止倒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