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纤维作物,因此,国内外众多的工作者都试图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棉花的遗传研究和育种工作。自五十年代开展棉花胚的离体培养以来,迄今已在愈伤组织培养、胚珠和胚培养、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胚状体发生等6个方面有过报道。特别是在胚殊和胚培养方面,成功地克服了种间杂交的不亲和性,获得了大批种间杂种,效果显著。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玉米籽粒离体培养技术及其在子粒发育生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果穗离体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离体培养中遗传变异性的性质及其选择试验的结果做了客观的阐述.体细胞克隆变异的遗传分析和他分子研究表明,离体培养的突变谱与自然变异和诱变剂诱变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近年来该领域主要研究焦点是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抗性的选择.本文结论中提出了改良选择技术的方法,阐明了离体培养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因型依赖及白苗再生等问题限制了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潜力的充分发挥。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提高花药离体培养效率,国内外学者采用传统遗传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分子标记、基因克隆、转录组学及蛋白组学等方法,在小麦、大麦及小黑麦花药预处理、胚状体和愈伤诱导、绿苗再生及白苗形成遗传控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粉胚状体的诱导频率,进行了花药接种前的低温处理和接种后的高温处理,试验采用了五种不同温度的分段培养,对比了变温处理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油菜花药培养,对变温处理的反应有差异;低、高温处理花药,对胚状体的类型有明显的影响;根据胚状体的形状和大小不同可分为五类,它们的再生植株能力不同。变温处理可以提高甘蓝型油菜花粉胚状体诱导频率和正常胚比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高效的小麦花药离体培养体系,对6个小麦品种(系)的5个花药离体培养性状进行了鉴定,并利用6种不同时间的低温预处理对两个小麦品种幼穗进行了处理效果的探讨。结果表明,6个品种(系)的出愈及绿苗分化能力均较强,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绿苗产率分别达到116.48%、5.79%和10.25%以上,初步建立了小麦花药液体漂浮离体培养体系,其培养效果好于固体培养方式。6种不同时间的低温预处理培养结果表明,幼穗经4 ℃低温预处理后,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及绿苗产率与对照相比均表现下降的趋势,白苗分化率及白苗产率具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未进行低温预处理的适期幼穗培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我们曾报道过棉属种自交和种间杂交授粉后两天的胚珠离体培养及幼苗培育的研究(《棉花》1980,5:1—3),阐述了培养的方法、过程与结果,但未谈及胚胎发育的情况。从本文开始将介绍授粉后离体培养的胚珠胚胎发育的情况。从胚胎发育观察的结果表明,授粉后胚珠离体培养的技术,可将品种自交的及种间杂交的尚处于合子—受精卵或发育最早期的原胚培养为成熟的胚,进而萌发及培育为植株。这是采用一般的幼胚离体培养技术不能达到的。这一技术为更好地克服棉属种间杂交不亲和性或将某些野生棉的有益性状转育至栽培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报道陆地棉自交授粉后两天,胚珠离体培养下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离体组织培养方法保存和加速繁殖珍贵基因型和良种已在农业科研和生产上取得了良好的开端。我们于1981年进行了红麻子叶的离体培养,以红麻品种72-2的种子为材料,按常规法进行种子消毒,将消毒好的无菌种子接种于加有激素的MS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添加激素和不添加激素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对春石斛试管苗离体再生的影响。【方法】以春石斛(玫瑰红)原球茎为试验材料,通过添加激素和不添加激素交替继代培养,研究其对春石斛原球茎增殖和小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不添加激素培养30d后转至不添加激素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30d的试验处理对春石斛原球茎增殖的综合效果最佳而对春石斛小苗生长的影响试验中发现,添加激素的培养基培养30d后转至添加激素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30d,其对春石斛小苗生长的综合效果最佳。【结论】优化了春石斛试管苗离体再生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春石斛试管苗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过改进培养基的配方,控制2,4-D和蔗糖浓度以及培养时间,获得了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体胚发生各个阶段即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子叶形胚、成熟体胚等阶段高度同步化的胚性培养物;对龙眼胚性培养物进行了DNA、RNA提取方法研究,获得了完整、高质量的DNA和RNA,摸索出一套简便、快捷、有效的DNA提取方法,并对提取的RNA进行了反转录及PCR扩增试验,为龙眼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茶叶文摘     
茶离体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组织细胞学的研究王毅军关于茶树离体培养胚状体的发生,曾在子叶阳刚片中有过报导,但有关叶片离体培养的胚胎发育过程,目前尚没有详细的报导和确切的细胞组织学证据,为此,我们对茶树叶片培养中愈伤组织通过胚状体发生途径形成小植株这一过程,进行细胞组织学观察,为进一步研究茶树抗性突变育种、快速繁殖及细胞工程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与结果:以茶树叶片为外校体,以MS培养基附加4mg·L-16-BA,2mg·L-1IAA,3mg·L-1GA3和0.2-0.3%活性炭诱导出愈伤组织开’”状体、进一步形成小植株.切片…  相似文献   

12.
非洲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非洲菊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各个生长阶段不同培养基、培养条件对培养效果的影响以及移栽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提高小麦×玉米产生的单倍体成胚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为了提高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的频率,采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的室内离体培养法和田间常规杂交法诱导小麦×玉米单倍体,研究了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成胚率、环境温度对离体培养法成胚率以及T>10℃有效积温对常规杂交法成胚率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就平均成胚率而言,室内离体培养法(23.6%)高于常规杂交法(18.1%),且以20℃、光照3 000 Lx、12 h/d、相对湿度70%条件下离体培养杂交穗14 d获得的成胚率最高(28.6%);授粉后足够的T>10℃有效积温是高成胚率的必要条件,获得最高成胚率的T>10℃有效积温在187.9~254.9℃之间;授粉后环境温度是影响成胚速率的重要因素,以20℃最佳。  相似文献   

14.
影响柑桔球形合子胚离体培养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柑桔球形合子胚不同发育期的分离培养、不同基本培养基及附加物、蔗糖浓度等因素对柑桔合子胚离体培养影响的研,结果表明:授粉后50d是柑桔合子胚离体培养的最适时期;Whiet基本培养基比MS基本培养基更适于柑桔球形合子胚离体培养。适当增加培养基的渗透压和添加水解乳蛋白,特别是袖子胚乳 ,可提高幼胚的诱导率,有利于柑桔球形胚的发育。比较适宜的蔗糖浓度为10%一 15%,水解乳蛋白浓度为400mg/L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君子兰花粉和柱头为材料,研究君子兰花粉活力检测的适宜方法和柱头可授性.[方法]比较TTC、I2鄄KI、亚甲基蓝、醋酸洋红、卡宝品红5种染色法和离体培养法鉴定君子兰花粉活力,并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其柱头可授性.[结果]I2鄄KI染色法、卡宝品红、醋酸洋红染色法和离体培养法是君子兰花粉活力测定的适宜方法,离体...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小麦穗粒发育的生理调控机制,有必要使麦穗或小穗在离体状态下生长至籽粒成熟。本文介绍了开花前麦穗、开花后麦穗及开花前小穗离体生长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包括马铃薯四倍体、普通栽培种及其双单倍体和野生二倍体马铃薯在内的15个品种及品系进行了花药培养试验,其中20个材料分别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产生了胚状体。诱导马铃薯产生胚状体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培养前期35℃高温预培养可明显地提高胚状体数量。“组培能力”基因与外界环境存在着强烈的互作。本试验进一步证明此能力是可遗传的,可以通过杂交传给后代。这一特性对马铃薯花药培养及马铃薯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离体茎尖生长点对几种培养因子的生长反应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 ,对培养条件和几种主要培养因子的生长反应十分敏感。以MS培养基为基本成分 ,与几种附加成分组配了 5种培养基 ,对马铃薯茎尖进行离体培养。结果发现 :光照、温度、湿度、激素、肌醇对茎尖的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小孢子和花药培养技术在作物定向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剑华 《作物研究》2007,21(3):167-169
介绍了小孢子/花药离体培养系统的特点以及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的优点;回顾了研究室已有的单倍体细胞工程及育种的一些进展;对小孢子/花药离体培养系统在作物定向遗传改良应用的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椰子离体胚培养基中的糖浓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椰子离体胚培养中不同糖浓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糖浓度为5%的培养基最有利于椰子合子胚的离体培养,糖浓度为3%的培养基不适于椰子离体胚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