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5年在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对中棉所50进行不同密度(6.75万~12.00万株/hm2)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籽棉平均产量为4477.5 kg/hm2,8.25万~90.0万株/hm2是最适宜的种植密度,籽棉和皮棉产量都是最高,籽棉产量均在4 950 kg/hm2以上,为棉花机械化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泾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57-57,60
为了探索玉米杂交种隆平206在阜阳市的最佳种植密度,于2011年进行了隆平206密度试验,并对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隆平206在阜阳市最佳种植密度范围为52500-60000株/hm2。  相似文献   

3.
省工棉2号最佳种植密度及最适施肥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省工棉2号的高产栽培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其最佳种植密度和最适施肥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桃园县地区,省工棉2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在该种植密度下,司尔特棉花专用缓释肥的最佳施用量为900kg/hm2,籽棉产量可达3422.5kg/hm2。  相似文献   

4.
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种植模式,采用正交设计3套3因素3水平田间试验,研究了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优化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对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产量影响显著的栽培因子有品种、播期和种植密度等,DPC、N和去蕾措施等3个栽培因子对机采棉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考虑,将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栽培技术优化为:品种选用中棉所50、机收50等早熟品种,于5月下旬直播,播种密度为10.50~11.25万株/hm2,N用量为180 kg/hm2左右,DPC用量为180~270 kg/hm2,施肥和化控的具体方法要结合地力、长势、天气等因素综合考虑,条件允许时可以适当去除早蕾或晚蕾以促使机采棉成铃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麦后直播棉生育特性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麦后直播棉不同密度试验及其与麦套棉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初步探明麦后直播棉的生长发育规律,筛选出麦后直播棉适宜的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此密度下产量可达3 738.0 kg/hm2;麦后直播棉经济效益优于传统麦套棉.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短季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江苏沿海地区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000、60000、75000株/hm2)和施氮量(112.5、225.0、337.5 kg/hm2)对短季棉"中棉所50"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株生育期会略推迟,单株干物重和单位面积干物重均会增加;在同一施氮量下,随着密度的增大,棉株生育期会略提早,单株干物重会减少,单位面积干物重却增加;处理组合施氮量225.0 kg/hm2、种植密度6万株/hm2最有利于籽棉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邯棉802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棉花品种邯棉802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行长10 m、行距0.6 m条件下,设种植密度37500、45000、52500、60000和67500株/hm2计5个处理(种植密度由株距调节),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邯棉802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探索实现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最佳结合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邯棉802在种植密度为52500株/hm2时,能够实现产量与品质的最佳结合。该密度下产量较高,为4359.75 kg/hm2;纤维品质最好,其中纤维长度29.81 mm、比强度31.4 cN/tex、马克隆值4.9、整齐度49.5%。  相似文献   

8.
采用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两因素三水平研究了其对冈棉10号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冈棉10号产量的影响均极显著,最适宜的栽培模式为种植密度33 000株/hm2、施氮量225 kg/hm2,该条件下皮棉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南疆膜下滴灌常规棉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南疆膜下滴灌模式下常规棉适宜的种植密度,选用中棉所49和中棉所41为试材,设种植密度9.0万株/hm2、13.5万株/hm2、18.07万株/hm2、22.5万彬hm2、27.0万彬hm2和31.5万株/hm2计6个处理.于2008~2010年在阿拉尔市进行了不同密度对棉花籽棉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和18.0万株/hm。时能获得较高的籽棉产量,本研究条件下理想的种植密度为24.0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试验设计,通过试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研究种植密度、氮肥、钾肥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鄂杂棉30产量的影响,得出3个栽培因素对鄂杂棉30子棉产量的作用大小为:密度>氮肥>钾肥,并优选出鄂杂棉30子棉产量达4 500.00 kg/hm2的综合农艺措施:种植密度为34 748~37 530株/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郑杂棉4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试验设6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2.25万、2.70万、3.15万、3.60万、4.05万、4.50万株/hm2.[结果]在种植密度<3.60万株/hm2时,佚前桃、伏桃、总桃数、子棉产量均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加,而马克隆值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绒长和比强度变化不大.[结论]从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和群体优势及提高纤维品质考虑,在中上等水肥地,种植密度为3.60万株/hm2时郑杂棉4号可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该研究可为挖掘郑杂棉4号的增产潜力和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索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间作的棉花种植密度,以期为南疆果棉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枣棉间作条件下,设置高、中、低3个密度水平(31.27×104、25.01×104和20.84×104株/hm2),研究枣棉间作对棉花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枣棉间作条件下,25.01×104 株/hm2密度在各个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较大,蒸腾速率最低值出现时间较晚,冠层结构合理,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累积多,皮棉产量较高.[结论]枣棉间作下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棉花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而适宜的种植密度则能优化这种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棉所50在鄂东棉区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中棉所50在鄂东棉区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分别设置6个播期和6个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短季棉中棉所50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确保获得较高水平的产量,应在6月上旬之前完成播种,适宜种植密度为7.50万~9.00万株/hm~2,最适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当播期为5月25日,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其皮棉产量最高为1 445.29 kg/hm~2。  相似文献   

14.
以早熟棉冈0379品种为材料,研究麦后棉直播不同密度(4.5万株、6.0万株、7.5万株/hm2)和施肥量(75、120、165 kg/hm2)对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6.0万株/hm2,施肥量165 kg/hm2的处理,其子棉产量为3 520.95 kg/hm2,皮棉产量为1 662.0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麦后棉直播可以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5.
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2008~2009年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农场开展了麦后棉不同种植方式(直播和育苗移栽)、品种和密度试验,以中熟育苗移栽棉为对照,研究分析了麦后直播棉生育性状、结铃动态、产量和"四桃"比例与移栽棉的差异.结果表明:麦后直播棉在品种选择恰当的前提下,可获得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花相当的产量.适合麦后直播的棉花品种是早熟棉,生育期为100~105 d,试验品种中棉所50、中棉所68是理想的麦后直播棉品种,其中中棉所68增产潜力更大.生育期在125 d以上的中熟品种因霜前吐絮率低,不宜作麦后直播棉使用.江苏沿海地区麦后直播棉中棉所50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 hm267 500株左右,中棉所6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 hm260 0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16.
在山丹县高海拔地区进行不同种植密度对冠油杂701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为50万株/hm2时,经济性状表现优良,折合产量高,为3 688.9 kg/hm2。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减甘蓝型春油菜种植密度,其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减产幅度为11.4%~28.3%,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山丹县境内高海拔地区种植冠油杂701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0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7.
郑杂棉19是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培育的抗枯黄萎病、高产、稳产棉花新品质,为探索郑杂棉19在生产中的最佳种植密度,设6个密度处理对郑杂棉19进行适宜种植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3即密度为3.6万株/hm2时郑杂棉19的产量最高,早熟性突出。  相似文献   

18.
以早熟棉邯686选系HS901为试验材料,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的种植模式下,对4个种植密度(6.0万、7.5万、9.0万和10.5万株/hm2)下棉花不同时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在获得较多群体总铃数的基础上铃重没有明显降低,棉花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密度处理,子棉产量达4867.5 kg/hm2。由此提出在黄淮棉区采用早熟棉花品种,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的种植模式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使棉花吐絮期躲过雨季,减少烂铃,获得较高产量,节省人力和投入,增加棉田纯收益。其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8万5.4万株/hm2)对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5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的全生育期会略缩短,株高先降低然后略增高,单株干物重、总果节数和单株果枝台数均减少,而单位面积总干物重却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大,棉株成铃向上部、向内围集中,而且单株成铃数明显减少,铃重、单位面积总铃数和单位面积籽棉产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霜前花率则呈上升的趋势;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6万株/hm2,此时籽棉产量最高,达4292.0 kg/hm2。  相似文献   

20.
播期和密度对早熟棉新品系邯901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棉新品系邯901为试验材料,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种的植模式下,研究了不同播期(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和种植密度(7.5万、9.0万、10.5万株/hm2)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且种植密度较小时,有利于棉花单株果枝数和铃数的增加,其中5月5日播种、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指标值最高;早播种且种植密度较大时,有利于棉花总铃数、霜前花率以及霜前籽棉、籽棉和皮棉产量的增加,其中5月5日播种、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时指标值最高,但是在推迟播期(5月15日)情况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10.5万株/hm2)同样可以获得较高产量;晚播种且种植密度较大时,可以减少棉花烂铃,其中播期推迟至5月15日或种植密度增大到10.5万株/hm2时可以有效减少烂铃;试验播期和密度条件下不同水平对棉花铃重和衣分影响不大。因此建议,在黄淮棉区采用"晚密早"的栽培模式,即实行晚春播(5月15日)、增加种植密度(10.5万株/hm2)种植早熟棉品种,可使棉花吐絮期躲过雨季,减少烂铃,获得较高产量,节省人力和投入,增加棉田纯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