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们在大湖的鱼病调查中,发现一些嗜子宫线虫从戴氏红鮊的泄殖孔中钻出。经解剖检查,这些线虫寄生于鮊鱼腹腔中。以它们的尖锐头部钻破卵巢,经输卵管从泄殖腔排出体外,宿主体长36厘米,体重200克,卵巢严重破坏,鱼体消瘦。  相似文献   

2.
<正>刺鲃在赣南及周边省市推广很好,特别是规模化网箱养殖表现出其优良性状。然而,有的水库有嗜子宫线虫,对刺鲃的养殖危害较大。笔者走访调查了部分水产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结合对刺鲃嗜子宫线虫病的观察治疗情况,将该病的防治技术作一介绍:病原体:像鲤嗜子宫线虫,血红色,大部分虫体长5~10厘米,虫体很长的颜色更深。  相似文献   

3.
伊启荣  林兆京 《畜禽业》2006,(16):40-41
鸭前殖吸虫病是危害鸭的一种寄生虫病,属前殖科,前殖属,目前已知有六个种。前殖吸虫寄生于鸭鸡等禽类的输卵管和幼禽腔上囊,有时寄生于直肠和蛋内。多见于春夏两季,常呈地方性流行。虫体呈棕红色,扁平梨形或卵圆形,体长3~6mm,宽1~2mm。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在肠管分叉之后。两个椭圆或卵圆形睾丸,左右并列于虫体中部两侧。卵巢分叶,子宫有下行支和上行支。生殖孔开口于虫体前端口吸盘左侧。虫卵呈棕褐色,椭圆形,一端有卵盖,另一端有一小突起,内含一个胚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虫卵大小为22~29μm×12~15μm。成虫在寄生部位产卵,卵随…  相似文献   

4.
该病又称“鲤嗜子宫线虫病”。此病在长江流域、华北和东北各省区流行较广。病原:本病的病原为鲤嗜子宫线虫的雌虫。虫体盘曲在鲤鱼鳞片下的鳞囊内,成熟的雌虫体长可达10-135厘米,呈圆筒形,活体为血红色,体表分布着许多透明的疣突。雄虫则寄生于寄人的腹腔和瞟中,乳白色,体长仅为35-4.l毫米。幼虫寄生在萨氏虫然水蚤等大型剑水蚤的血腔中。鲤鱼吞食有幼虫寄生的剑水蚤而感染,幼虫通过肠壁钻到鲤鱼腹腔中生长发育。雌、雄虫在腹腔或缓中成熟交配,雌虫迁移到鳞下生长发育。该虫寿命仅一年,春天雌虫钻破鳞囊,由于水的渗透压而使…  相似文献   

5.
三代虫(Gyrodactylus)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单殖吸虫纲、三代虫目、三代虫科,一般寄生于海水和淡水鱼类的鳃、体表及鳍条。三代虫与指环虫一样具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种类较多,已报道的种类达400余种。三代虫个体大多较小,虫体长叶形,体长一般为0.2~1.0毫米,运动方式如尺蠖。虫体前端1对头器,无眼点;后端为几丁质组成的伞状后吸器,其上有1对中央大钩和8对边缘小钩;虫体中部的胚体内有1~2代子代。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衡水湖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特性,在衡水湖采集261尾红鳍原鲌,测定其年龄、体长、体重、性腺发育时期、性腺重等。结果表明,衡水湖红鳍原鲌的2~3龄为优势龄组,从4月份开始,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平均年龄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到6月份达到了最高,为1.95,之后从7月份开始又逐渐降低。红鳍原鲌的体长范围为76~238 mm,均值为119 mm;体重范围为5.5~113.1 g,均值为24.6 g。红鳍原鲌的雌性个体为正异速生长,雄性个体为负异速生长。红鳍原鲌的雌雄种群性比为0.903∶1,体长150 mm以下种群,雄性个体占据优势(雌雄比0.87∶1);体长150 mm以上的种群,雌性个体占据优势(雌雄比1.36∶1)。衡水湖红鳍原鲌的繁殖期为4—9月,主要集中在6—7月。卵径范围为0.30~1.20 mm,主要集中在0.60~1.00 mm,根据卵径的变化趋势推测其产卵类型为分批产卵。  相似文献   

7.
正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原鲌属,俗称黄尚鱼、红了、黄掌皮,是太湖水域常见的小型经济鱼类,最大个体可达30厘米,常见个体多为长20厘米,体重100克/尾左右。红鳍原鲌肉白细嫩,味美,其全鱼可作药用。红鳍原鲌体长而侧扁,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尾柄短,其长短于或等于其高。腹部自基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在湖北省武汉市(30°30′N,114°12′E)采到的嗜子宫科线虫三个未定种:嗜子宫线虫未定种1,寄生于乌鳢的肾;嗜子宫线虫未定种2,寄生于黄鳝的腹腔;布氏线虫未定种,寄生于蒙古红鲌的腹腔。后两种因只采到雌虫且不完全成熟而不宜鉴定种名。三未定种在国内均未曾有文献报道,本文给出了它们的简单描述、形态图和简单讨论,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董小英  李海云  唐胜球 《水利渔业》2007,27(5):92-92,113
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对雌性隐藏新棘虫的生殖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卵巢球和卵为圆形或椭圆形,游离在假体腔内;输卵器官各部分的分界不明显,虫体前端较粗大,到尾端变细,除了充满卵的空腔外,未发现明显的子宫钟、子宫、输卵管和阴道组织,也无肌肉组织结构,只是在含大量虫卵的体前段与虫卵很少的体末段之间有一个很窄的分界。  相似文献   

10.
<正>一、基本情况2013年9月检查盘锦市大洼区实习基地一养鱼池时发现部分青鱼鱼体消瘦,体色变黑,离群独游,在鱼池表面伴有青鱼死亡现象。随后对死亡的青鱼进行剖检,发现肠道内寄生大量毛细线虫的成虫及幼虫。虫体主要是以头部钻入青鱼(宿主)肠壁的黏膜层内,破坏肠壁组织,引起肠壁发炎。对一尾体长7.2厘米  相似文献   

11.
<正> 石斑双鳞盘吸虫(Diplectanum epinep-heli Yamaguti,1938)最早是由定名人在日本内陆海的红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鳃上发现,在我国尚未见到有此虫的报道。1979年6月我们在福建厦门沿岸捕获后暂养的红点石斑鱼鳃上看到有此虫大量寄生,特予以记录。石斑双鳞盘吸虫的虫体细长,体长0.41~0.84毫米,体宽0.15~0.21毫米。前端有4个头叶,2对眼点。虫体后部(图)覆盖  相似文献   

12.
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 careini Groliere&Leglise,1977),在生产中俗称纤毛虫,属纤毛动物门,寡膜纲,盾纤毛目,嗜污科(图见彩中插2)。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尖,后端圆,大小为(28.1~62)微米×(9.2~21)微米,胞口位于前端腹面,有3片口膜。体表有11条纵纤毛线。体后端正中有1条长尾毛,  相似文献   

13.
鸭前殖吸虫病是危害鸭的一种寄生虫病,属前殖科,前殖属,目前已知有六个种。前殖吸虫寄生于鸭鸡等禽类的输卵管和幼禽腔上囊,有时寄生于直肠和蛋内。多见于春夏两季,常呈地方性流行。虫体呈棕红色,扁平梨形或卵圆形,体长3-6mm,宽1-2mm。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在肠管分叉之后。两个椭圆或卵圆形睾丸,左右并列于虫体中部两侧。  相似文献   

14.
鱼类红线虫病又称嗜子宫线虫病 ,因其虫体细长 ,颜色鲜红故称红线虫病 ,该病又可分为鲤嗜子宫线虫和鲫嗜子宫线虫两种。下面介绍两种线虫病的区别及防治。1鲤嗜子宫线虫病症状 :该虫主要危害鲤鱼 ,雌虫盘曲寄生在鲤鱼的鳞片下面 ,使鳞片隆起。虫体经常在鳞片下蠕动 ,能破坏皮肤 ,引起皮肤发炎和出血。在皮肤发炎处往往寄生水霉病 ,引起继发性感染 ,严重时肌肉也发生腐烂现象 ,造成病鱼死亡。流行 :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鲤鱼和产卵亲鱼 ,流行季节为春季。2鲫嗜子宫线虫症状 :鲫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寄生在鱼尾鳍 ,臀鳍和背鳍鳍条间的柔软组织中 ,…  相似文献   

15.
<正> 据《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二版)一书记载:“根据目前资料,鲤嗜子宫线虫仅寄生于鲤鱼,一尾亲鱼身上最多寄生到30条(安徽省农林厅的资料),使亲鱼在产卵前就大量死亡。”据此书记载,该病的流行地区有:辽宁、湖北、河南、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山东等省市。1975年4月22日,笔者在河北省唐山地区柏各庄农场五分场渔林队,曾发现较多越冬后的亲鲤患嗜子宫线虫病,病情十分严重,引起产卵前的亲鲤大批死亡。当时,取其中一尾雌鲤(全长39厘米,体长31厘米,体重525克)进行检查,其体表竟然寄生了101条鲤嗜子宫线虫的雌虫,数量十分惊人。该虫寄生在头后  相似文献   

16.
2007年2月对衡阳市黄鳝感染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18.4%,感染强度为5.53(2~18),平均丰度为1.02±2.76;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42.7%,感染强度为3.57(1~15),平均丰度为1.52±2.49;两种蠕虫均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9%,都不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3.7%。黄鳝的感染与其体长有一定关系,对新棘衣虫,体长45cm以下86尾中仅1尾发现有感染,以上则有较高的感染率(最高为76.5%);对胃瘤线虫,体长35cm以上其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上升,感染强度则降低,以上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下降,感染强度则变化不大。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的种群在黄鳝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其中二项参数k值分别为0.16和0.49,表明棘头虫比线虫的聚集度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17.
<正> 为摸清东吾洋内湾东方对虾、长毛对虾活动规律,先后在6月4日和6月15~16日于东吾洋内湾放流经暂养的东方对虾苗17万尾(体长2.5~7.5厘米)和长毛对虾苗700多万尾(体长1厘米)之后,宁德地区、霞浦县水产局和闽东水产所在霞浦对虾基地进行两种对虾的标志放流试验。从9月5  相似文献   

18.
该病又称“鲤嗜子宫线虫病”。此病在长江流域、华北和东北各省区流行较广。病原:本病的病原为鲤嗜子官线虫的雌虫。虫体盘曲在鲤鱼鳞片下的鳞囊内,成熟的雌虫体长可达10—13.5厘米,呈圆筒形,活体为血红色,体表分布着许多透明的疣突。雄虫则寄生于寄入的腹腔和鳔中,乳白色,体长仅为3.5—4.1毫米。幼虫寄生长在萨氏虫镖水蚤等大型剑水蚤的血腔中。鲤鱼吞食有幼虫寄生的剑水蚤而感染,幼虫通过肠壁钻到鲤鱼腹腔中生长发育。雌、雄虫在腹腔或鳔中成熟交配,雌虫迁移到鳞下生长发育。该虫寿命仅一年,春天雌虫钻破鳞囊,由于水的渗透压而使虫体吸水后胀破,幼虫散入水中。鲤鱼吞食有幼虫寄生的大型剑水蚤而完成其生活史。症状与危害: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雌虫,而且主要危害2龄以上大鲤鱼和红鲤。其在鳞片下吸取鱼体的营养,并破坏皮下组织,使鳞囊长大,鳞片松散、竖起,有时导致鳞片落,周围组  相似文献   

19.
我们课题组于1998年6月进行了“黄鳝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结果人工催产130组,获卵4.5万粒,孵苗2.8万尾,有种2.16万尾,均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主要技术措施综述如下:一、亲鳝来源与选择6月初,从农贸市场和养殖的池塘内,选择青色或黄色,体长24~42厘米,体重25~75克,腹部膨大柔软,有一条紫色的横条纹,卵巢轮廓明显,腹部呈浅桔红色,稍透明,生殖孔红肿的作为雌亲鳝。体长50~75厘米,体重90~400克,作为雄亲鳝。雌雄鳝搭配比例为2:1~3:1。二、催产与孵化催产在水泥池中进行。池深1.0米,注水20~30厘米,水为经曝气…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翘嘴红鲌(Eryghroculter ilishaeformis)主要形态指标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2016年3月采集了67尾翘嘴红鲌,对其全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宽/体长、尾柄长/体长、尾柄高/体长、眼间距/头长、头高/头长、头宽/头长、吻长/头长和丰满度10项标准化比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并建立了雌雄判别方程式。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翘嘴红鲌主要形态指标可分为肥瘦程度特征、躯干部特征、尾部特征和头部特征4个方面。散布图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在尾部形态上存在差异,同判别分析结果一致。通过逐步判别法从67尾翘嘴红鲌的10项标准化性状中筛选出体高/体长、体宽/体长、尾柄高/体长和丰满度4个比例性状,建立性别判别方程,对群体识别正确率达91.0%。经T检验,除体高/体长外,其他3个比例性状在两性群体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表明雌性相较于雄性体型较宽、较丰满,但尾柄较矮。上述差异性状及雌雄判别方程式可为翘嘴红鲌性别的鉴定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