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东北典型湖泊山口湖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指数、有机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及地累积指数评价研究区域沉积物氮磷和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对沉积物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丰水期和枯水期沉积物TN含量均值分别为3968 mg·kg~(-1)和5780mg·kg~(-1),TP含量均值分别为1557 mg·kg~(-1)和1787 mg·kg~(-1),丰水期沉积物中TN、TP含量低于枯水期。丰水期沉积物C/N均值为20.76,说明沉积物中污染物主要来自外源性颗粒态有机物的输入;枯水期沉积物C/N均值为8.91,说明水体中藻类、水生动植物是沉积物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无论是枯水期还是丰水期,山口湖沉积物氮污染处于Ⅳ级水平,受到一定的有机污染,丰水期沉积物TN、TP含量较高的区域位于上游湖叉入湖口,枯水期沉积物TN、TP含量较高的区域位于山口湖主河道及下游。不同水期沉积物中Cd的污染水平相对较高,而Cu、Ni、As、Zn基本未受到污染或污染水平相对较低,枯水期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高生态风险,丰水期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很高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崇明岛河流氮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迁移情况,以不同时空条件下崇明岛河网水质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崇明岛水体氮营养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岛内河流氮营养盐污染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崇明岛内河流水质恶化日益严重,不同级别河流的总氮(TN)含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均处于富营养化发生的风险范围,岛内不同级别河流的氮营养盐均值在不同降水期变化显著。溶解态无机氮(DIN)是崇明岛氮营养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其中以硝态氮为主,平均占到DIN的50%以上。同时,不同空间条件下水体氮营养盐含量变化复杂,氮营养盐的主要来源为农田径流、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相似文献   

3.
于2013年1月(枯水期)、6月(丰水期)对赣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24个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分析研究了赣江水体NO3--N、NH4+-N以及NO,--N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赣江水体无机氮的主要形式为NO3--N,约占78%,其次为NH4+-N,NO2--N含量很小,平均浓度低于0.02 mg/L.赣江枯水期NO3--N平均含量为1.86 mg/L,略高于丰水期的1.74 mg/L;枯水期NH4+-N含量为0.59mg/L,高于丰水期的0.45 mg/L.枯水期赣江流域上游到下游NO3--N和DIN含量呈现先下降后逐渐上升的趋势,NH4+-N含量在赣州附近出现最大值,其次在南昌下游赣江南支,其他地区含量较小,反映了城市污水排放对NH4+-N的影响.丰水期上游至下游NO3--N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但降幅不大,NH4+-N含量变化趋势与枯水期相似.主要支流中枯、丰水期以S06样点(桃江)的DIN含量和NO3--N含量最高,主要原因为桃江流域农业化肥的氮输入;其次为S18样点(袁水),可能与新余市大量排放工业废水有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贵阳市城郊区浅层地下水的调查及采样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浅层地下水中NO3--N含量出现较大差异,与林地相比,城市生活用地、耕地和工业用地的地下水硝态氮平均含量分别增加2.47倍、3.88倍和2.25倍。丰水期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普遍高于枯水期。以NO3--N为评价指标,耕地、城市生活用地、工业用地地下水质在枯水期均为Ⅳ类,而丰水期地下水质均为Ⅴ类;林地地下水的NO3--N浓度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均小于10 mg/L,水质达到Ⅲ类。  相似文献   

5.
于2010年7~9月对珠江水产研究所内养殖池塘的水质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池塘夏季氮的昼夜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氨氮(NH(4)(+)-N )、无机氮(DIN)、总氮(TN)均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水体NH(4)(+)-N与DIN浓度在14:00~18:00时段处于一天中的最低值,而在20:00后浓度逐步上升.3个池塘中,NH(4)(+)-N是DIN的主要形式.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单养罗非鱼的池塘水中NH(4)(+)-N和DIN浓度值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混养鱼类池塘.TN浓度平均值在1.473~1.907 mg/L之间,其中DIN含量在TN中所占的比例不高.相关分析表明:水体NH(4)(+)-N、DIN含量较高的池塘,NH(4)(+)-N、DIN含量均与DO、pH、水温(T)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呈显著正相关.TN含量与DO、pH、T等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大沽河溶解态无机氮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入海河流的氮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关注。大沽河是胶州湾最大的入海河流,河口附近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多年不达标,已成为陆源污染物控制入海的关键区域。为此,本研究分别于2018年8月、10月和2019年1月在大沽河流域开展河流水样及可能污染源的样品采集工作,运用非参数检验、聚类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大沽河河流溶解态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浓度的时空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主要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DIN浓度在研究期间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P<0.05),枯水期最高,丰水期最低,主要是受到降水、气温、溶解氧(DO)等因素的影响。DIN浓度的空间差异也比较明显,其中,上游水体NO3--N浓度较高,主要是受农业化肥施用和农村生活污水等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支流水体NH4+-N含量相对较高,主要受畜禽养殖废水等非点源和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厂出水等点源污染的共同影响;中下游干流处DIN浓度较低,主要是受闸坝的拦截和滞留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贵州高原湿地草海的可持续发展,改善草海水环境状况,恢复草海保护区的湿地功能,研究了草 海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底泥及上覆水的氮磷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以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曳作为评价依据对草 海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个时期草海底泥TN 和TP 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丰水期草海底泥TN 的空间 特征是S 区跃N 区跃E 区,丰水期和枯水期底泥碱解氮含量为S 区跃N 区跃E 区;丰水期底泥有效磷含量分布规律为E 区跃N 区跃S 区,枯水期底泥有效磷含量为E 区跃S 区跃N 区。丰水期和枯水期草海底泥TN、碱解氮含量由南至北逐渐 升高,西至东逐渐升高。草海的东水域区的各项指标数值都比西水域区高。草海底泥及上覆水中主要是草海周边农 田化肥、周边村落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尿和居民的生活污水。应重视农业生产中对废弃物和废水排放量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观山湖湿地公园水体质量。[方法]以观山湖湿地公园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时期的采样监测,研究湿地水体氮、磷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结果]湿地水体中氮、磷无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TN浓度丰水期大于平水期,TP浓度丰水期小于平水期;2014—2016年除下湖的TN浓度呈下降趋势外,下湖的TP浓度和上湖的TN、TP浓度均呈增加趋势。富营养化评价综合指数表明,观山湖湿地水体在时空尺度上均处于轻富营养化状态,且磷为湿地水体的营养盐限制性因子。[结论]为防止观山湖水体进一步富营养化,应控制氮、磷的引入,尤其是磷的引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岩溶流域不同湿地水体中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风险,为岩溶地区的湿地和水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方法】以滇东南典型岩溶流域普者黑为研究区,通过对流域内沼泽湿地、库塘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的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水质进行监测,测定不同湿地水体中氮(总氮(TN)和氨氮(NH_3-N))、磷(总磷(TP)和正磷(PO_4~(3-)-P))和溶解氧(DO)质量浓度的变化,并利用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对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普者黑岩溶流域不同湿地水体中氮、磷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明显,在丰水期最高,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枯水期最低。湿地水体中,TN、NH_3-N和TP、PO_4~(3-)-P最高质量浓度均出现在丰水期的河流湿地中,分别达到1.72,0.95和0.113,0.035 mg/L,DO质量浓度在平水期的库塘湿地最高,达7.97 mg/L;枯水期湖泊湿地水体中TN、NH_3-N和TP、PO_4~(3-)-P质量浓度最低,分别为0.18,0.13和0.016,0.006 mg/L,在丰水期的沼泽湿地DO质量浓度最低,为4.39 mg/L。在不同类型的湿地中,氮、磷质量浓度由高到低表现为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湿地大部分水体在不同时期均处于中等营养化状态,属磷限制状态。【结论】普者黑岩溶流域4种湿地水体在丰水期的富营养化程度为中等等级,面临水质恶化的风险,因此需合理利用及保护现有湿地,保证岩溶水资源有效补给,同时减少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模式对烟草耕层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贵州省烟叶主产区植烟土壤碳氮变化规律及其培肥途径。[方法]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有机和常规施肥模式(以不施肥作对照)下烟草耕层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氮、总有机碳氮及其比值的变化规律。[结果](1)常规施肥模式土壤中的DOC、DON、TOC、TON含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降低趋势;而有机施肥模式土壤中的DOC、TOC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以旺长期含量最高)趋势,DON、TON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以旺长期含量最低)。(2)有机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烟草生长各期土壤中TOC含量及生长中后期(旺长期和采收期)土壤中DOC含量,在团棵期和旺长期常规施肥模式土壤中的DON、TON含量显著高于有机施肥模式和对照,在采收期,常规和有机两种施肥模式土壤中的DOC、DON、TOC、TON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3)常规施肥模式土壤中DOC/DON、TOC/TON的比值随生育期的推进呈逐渐增加趋势,而有机施肥模式和对照则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旺长期碳氮比达最大值)。在团棵期、旺长期和采收期,土壤中DOC/DON、TOC/TON的比值均表现为YJCKCG。[结论]有机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烟株生长中后期土壤中活性碳氮、总有机碳氮含量和土壤的碳氮比,有助于烟株生长中后期营养的均衡持续供应和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11.
万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01-6803
根据烟台四十里湾海水增养殖区8个监测点的水质调查结果,分析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性无机氮(DIN)、总氮(TN)、活性磷酸盐(PO4-P)和总磷(TP)浓度的季节变化,估算了贝类养殖的排泄物对海水污染的贡献率;采用营养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进行了水质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夏季各化学指标的浓度明显高于春季,COD、DIN和PO4-P浓度与往年同期相比有明显升高;TN和TP浓度超过海水水质二类标准值,TN值最高超标140%;整个海湾夏季富营养程度比较严重,平均E值为3.58,有机污染指数平均值为3.40,有机污染程度达到4级,属中度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岩溶湿地生态环境的营养状况及污染物来源,以贵州威宁草海岩溶湿地为例,通过对其不同水文期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分布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稳定氮同位素(δ15N)和C/N的分析,探讨了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丰水期TOC、TN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75%~32.71%和0.39%~2.90%,平均值分别为14.34%和1.52%;枯水期TOC、TN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26%~34.11%和0.18%~2.49%,平均值分别为12.46%和1.12%;丰水期TOC、TN含量略高于枯水期,这与丰水期大量降雨带来的陆源输入有关,同时在空间分布上二者在两个水文期均表现为西南和湖心区域大于东部和西北区域。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丰水期δ13C、δ15N分布范围分别在-2.55%~-1.97%和0.03%~0.37%,平均值分别为-2.23%和0.24%;枯水期δ13C、δ15N分布范围分别在-2.75%~-1.96%和0.10%~0.46%,平均值分别为-2.35%和0.30%;其中δ13C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东区较西区明显偏负,说明东区污染严重,这是由于东区毗邻县城,污染物来源复杂,沉水植物遭到破坏,使得湖泊自身生产力降低。通过端元混合模型对沉积物来源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土壤有机质、浮游藻类及淡水水生植物,同时由于草海岩溶湿地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沉积物中有机质来自内源的贡献大于来自外源的输入。  相似文献   

13.
拉林河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质现状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07—201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拉林河流域4个省界缓冲区的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拉林河吉黑缓冲区1和牤牛河吉黑缓冲区能够达到所在水功能区水质标准,拉林河吉黑缓冲区2水质状况相对较差,超标因子为氨氮和总磷,其中氨氮和总磷全年过半数月份超标,氨氮最高超标1.4倍,总磷最高超标2.55倍。2007—2015年拉林河吉黑缓冲区2水质为Ⅲ~Ⅳ类,枯水期和丰水期水质超标原因分别氨氮污染和COD污染,其中枯水期氨氮浓度比年均值高0.07~1.2倍,丰水期COD浓度比年均值高0.5~1.3倍。  相似文献   

14.
28条环太湖河流沉积物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测定了太湖流域不同污染控制区中28条主要环湖河流河口处表层0~10cm沉积物中氨氮(NH3-N)、硝氮(NO-3-N)、有机氮(Org-N)及总氮(TN)含量,揭示氮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各形态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环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TN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污染控制区>北部区>湖西区>浙西污染控制区,平均958.70mg.kg-1,且以东部污染控制区中吴溇河口最高,污染最重。NH3-N含量远高于NO-3-N,平均200.29mg.kg-1;Org-N含量及分布与TN相似,平均758.40mg.kg-1,占TN的39.27%~95.12%。NH3-N是可交换态氮(EN)的主要存在形式,Org-N是沉积物中氮的主导形态,沉积物中TN只有极少部分在成岩过程中发生矿化。  相似文献   

15.
高太忠  张昊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89-17592
通过室内土柱淋滤试验,揭示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在潮土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确定迁移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施氮周期内,淋出液氨氮浓度最高为15.86 mg/L,最低为0.09 mg/L,平均为2.02 mg/L,超标10.1倍;亚硝酸盐氮浓度最高为37.456mg/L,最低为0.002 mg/L,平均为4.854 mg/L,超标242.7倍;硝酸盐氮浓度最高为16.35 mg/L,最低为2.12 mg/L,平均为6.51 mg/L,未超标.当潮土中硝化作用强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升高,氨氮浓度降低.当反硝化作用增强时,硝酸盐氮浓度降低,氨氮浓度升高.地下水中主要的污染物质为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低于Ⅲ类标准).氮在河北平原潮土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过程可以用所建模型进行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16.
施氮量对太湖地区设施菜地年氮素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设施菜地一年三季作物(番茄-莴苣-芹菜)氮素淋失特征.结果表明:太湖地区设施菜地氮淋失以NO3--N为主,氮素淋洗量受施氮量的直接影响,以农民习惯施氮量(N5)处理下的淋洗总量最高,全年TN淋失总量高达193.6 kg· hm-2.在N5基础上减施N40%(N3)可分别减少番茄、莴苣和芹菜季TN淋洗损失40.4%、49.2%和57.5%,同时可分别增产15.1%、39.0%和27.8%.设施菜地氮素淋洗高峰发生在揭棚期(7—11月),其中包括揭棚休闲期和莴苣生长前期.揭棚期淋洗液TN平均浓度为51.1 mg·L-1,是盖棚期TN浓度的1.7倍;TN淋洗量为129.2 kg· hm-2,约占全年总氮淋洗量的66.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深刻认识环境因子对湿地土壤碳、氮积累的影响,是理解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过程的基础.基于鄱阳湖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以及具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交替出现的独特水文特征,是研究水文急剧变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动态变化的天然实验室,探讨季节性积水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沿高程梯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蚌湖、常湖池和泗洲头季节性积水湿地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于鄱阳湖枯水期(2018年11月—2019年3月)开展野外调查并采集土壤样本,测定土壤理化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判别不同湿地类型环境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土壤碳、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集成推进树算法量化环境因子对湿地表层土壤碳、氮的相对贡献.[结果]蚌湖、常湖池和泗洲头湿地表层(0~20 cm)SOC和TN含量随着高程梯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高程梯度13~14 m或14~15 m的洲滩区域.蚌湖(SOC:(9.47±2.97)g/kg,TN:(1.14±0.32)g/kg)和常湖池(SOC:(7.92±3.20)g/kg,TN:(1.05±0.28)g/kg)比泗洲头(SOC:(2.36±0.49)g/kg,TN:(0.27±0.06)g/kg)具有更高的SOC和TN含量(P<0.05).SOC和T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并且分别与坡度、湖底高程、土壤含水量、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和碳氮比存在显著负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因子得分显示,蚌湖、常湖池和泗洲头的环境性状具有明显分异,表明湿地类型与表层土壤碳、氮的分布具有密切联系.优化的集成推进树算法显示,所选环境因子中,湿地类型、高程梯度、土壤含水量、土壤碳氮比、铵态氮、硝态氮和全磷对SOC和TN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pH、湖底高程和坡度的相对影响微乎其微.其中,铵态氮、高程梯度是影响SOC积累的主要因素,湿地类型、土壤全磷是影响TN积累的主要因素.[结论]鄱阳湖碳、氮与磷的变化关系密切,湿地类型、高程梯度对鄱阳湖湿地土壤碳、氮的积累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马岭河回水区水文参数和溶解态氮、磷营养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在马岭河丰水期(2016年9月)和枯水期(2017年2月份)进行分层采样,现场测定水体理化性质及实验室分析水中营养盐浓度。结果表明:水温夏季出现明显热分层:0~10 m为表水层;10~20 m为温跃层;20~50 m为底温层;pH值7.85~8.16,水体呈弱碱性,丰水期氧化还原电位(ORP)在底部出现负值。氨氮(NH_4~+N)、硝态氮(NO_3~--N)、磷酸盐(PO_4~(3-)-P)两期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18 mg·L~(-1)、5.77 mg·L~(-1)、0.07 mg·L~(-1),除PO_4~(3-)-P之外,NH_4~+N、NO_3~--N均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流域内非点源污染和底泥沉积物氮、磷营养盐释放是回水区氮、磷元素的主要补给源。  相似文献   

19.
于2008年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对北部湾大型水库——洪潮江水库水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该水库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养殖、面源污染与富营养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水库总氮浓度0.15~1.30mg/L,硝氮与氨氮是氮的主要形态:总磷浓度0.03-0.07mg/L,总氮、总磷浓度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水体处于中营养或富营养化状态。研究发现水产养殖的饲料和排泄物、生活生产的废水以及旅游业的污染是造成该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通过生态工程来治理水污染。  相似文献   

20.
浮萍净化N·P污染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斌  蔡树美  郎莎莎  钱晓晴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102-10103
[目的]明确浮萍净化污水TN和TP的特点,筛选高效净化氮磷有机污水的浮萍优化品种。[方法]从扬州市和昆山市各采样点选取的当地3种有代表性的浮萍品种为供试材料,以经稀释5倍、10倍的牛场厌氧废水为供试污水,设置5种不同浮萍对2种不同浓度污水的10组净化处理,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不同浮萍品种对不同浓度污水氮和磷的净化效果。[结果]污水TN和TP浓度随浮萍处理时间(0~10d)增加而持续降低;紫萍属浮萍对TN和TP的净化能力优于浮萍属浮萍;浮萍对稀释5倍的供试污水TN和T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71.14%和81.00%;浮萍对稀释10倍的供试污水TN和T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2.18%和91.33%。[结论]紫萍属浮萍可作为适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效净化氮磷有机污水的浮萍优化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