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山西农业科学》2017,(11):1837-1840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北方油松林的毁灭性害虫。为了解该虫在太行山区发生规律,在山西省晋城市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在晋城市一年1代或两年3代,以幼虫和成虫在树干基部或树根越冬;成虫每年有2个活动高峰期,即5月上旬和7—8月;林分受害情况是林缘重于林内、阳坡重于阴坡、郁闭度小的重于郁闭度大的;容易入侵长势衰弱油松,而健康树木难以成灾。  相似文献   

2.
红脂大小蠹的危害与林分生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掌握红脂大小蠢在陕西的危害规律,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在陕西黄龙林区设立20 m×30 m的样地81块,调查分析了红脂大小蠢的危害与林分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虫在陕两黄龙林区主要 为害胸径为15~32 cm油松。其中油松纯林的受害重于混交林,海拔1 270~1 420 m范围内的油松最易被害, 坡度较平缓林分中的油松被害亦较重;在山坡林中,下坡位和林缘的危害最重、上坡位次之、山脊和中坡处的 最轻,半阴坡及阴坡危害重。其原因可能与该虫的习性及对林分的湿度要求相对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营林技术措施对红脂大小蠹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停止割脂、封山育林、抚育管理、降低油松在林分中的比率4种营林技术措施对控制红脂大小蠹危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停止割脂后第3年有虫株率下降42.72%、株均虫口减少49.37%,封山育林后第3年有虫株率下降78.68%、株均虫口减少54.89%,抚育措施对该虫的危害影响较小;混交林与纯林比较,当油松在林分结构中的比例低于40%时,第3年有虫株率下降5.91%~26.27%、株均虫口平均减少6.44%~34.62%。  相似文献   

4.
关帝林区红脂大小蠹生物学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7):1011-1014
1999年在关帝林区发现部分油松林受到红脂大小蠹的侵害,2000年开始设立多个防治观察期样地,对红脂大小蠹的发生与油松受害株率进行调查和监测。多年数据表明,红脂大小蠹在关帝林区每年发生一代,世代重叠,主要为害油松纯林。有虫株率平均8%,最高达85%;油松死亡率平均为6%,最高达38%。成虫一年在林间主要扬飞2次,第1次在4—6月;第2次在8—9月。林分健康状况越差的油松林地受红脂大小蠹的为害越严重;树龄越大的油松林越容易受到红脂大小蠹的侵害;阳坡林地受害较重;林缘比林内更易受红脂大小蠹攻击;郁闭度低的林分比高的林分受害严重。  相似文献   

5.
在陕西黄龙和子午岭林区采用连续取样调查,研究了红脂大小蠹的发生危害规律。结果显示红脂大小蠹主要危害胸径20cm以上的油松;油松纯林危害大于油松与白桦、山杨、辽东栎以及灌木组成的混交林;下坡位、沟谷底部危害程度大于中、上坡位,半阳坡大于阴坡,阳坡被害最轻;林缘、路边危害大于林内。午岭林区海拔1 500m附近的油松林受害最重,黄龙山1 100~1 300m的油松林危害较重。  相似文献   

6.
红脂大小蠹是危害油松生长的第一病虫害,基于此,主要阐述了红脂大小蠹的危害和易出现虫害的自然环境。同时,通过多年工作,总结出了防治红脂大小蠹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主要目的树种的天然更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不同火烧方式、火烧强度、林分组成、坡向、坡位、郁闭度、土壤厚度、下木盖度、地被物盖度、林龄等条件下的样地的天然更新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地表火火烧迹地的天然更新效果好于树冠火火烧迹地;中度火烧迹地好于重度火烧迹地;发生火烧的林分比未发生火烧的林分天然更新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辽东3种主要林型地被可燃物载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辽东地区3种主要林型-油松,落叶松及栎类杂木林的地被可燃物载量进行了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了地被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密度,林龄及坡位,坡向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林地被可燃物载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栎类杂木林,油松林及落叶松林,并且载量的分布与林分密度,林龄及坡位,坡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林业检疫性害虫,在我国北方地区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该文总结了红脂大小蠹的特征特性,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防治红脂大小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坡向和坡位对水曲柳中龄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地形因子对水曲柳中龄林生长的作用,以帽儿山地区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中龄人工纯林为对象,研究了坡向和坡位对林木胸径、优势木高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向对林分平均胸径和优势木高的影响要大于坡位,且坡向对优势木平均高有显著的影响(P<0.05)。综合比较,西向坡林分生长状况好于东向坡,而且坡下与坡上林分生长状况的相对优劣,受到坡向的影响。林分总生物量和地上、地下各组分,均以西向坡高于东向坡。林木个体的径级分布,对林分水平上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有重要影响。虽然幼龄阶段水曲柳林分在阴坡下坡位生长不良,但在中龄林时期生长较好。这些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等立地因子对水曲柳林木生长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表明了林分生长与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也会随林龄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初步研究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次生林经40余年人工诱导形成的红松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趋势,定量地评价了不同恢复措施对其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探讨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林恢复技术及优化模式。结果表明:不同透光方式(未透光、半透光和全透光)对群落组成结构和径级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即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加,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重要值依次为49.3%、75.8%和100.0%)呈现出逐渐加强的变化规律,而阔叶树种则逐渐下降;未透光林分以中、小径材占优势(94.8%),半透光林分以中径材占优势(88.9%),而全透光林分则以大、中径材占优势(100%)。立地条件(坡位)对群落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即沿着自下而上的坡面环境梯度,半透光林分中红松的重要值在中上部坡位呈现增加趋势(61.5%、74.5%和75.8%),阔叶树种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半透光林分大径材比例呈下降趋势;全透光林分的中径材质量有所下降。半透光林分与全透光林分均呈现出更新层和演替层数量较多,主林层数量较少的分布格局,且均呈现出进展演替趋势——红松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在长武县刺槐林选取61块标准地,对其立地、现实生长状况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8年生树高能反映立地差异显著性;地貌部位是影响刺槐林生长发育的主导性因子。立地要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长武县刺槐林立地可归纳为4个立地类型:梁峁—塬坡;台地;沟坡;沟底。两个立地类型组:梁峁—塬坡—台地和沟底—沟坡。根据立地类型间和立地类型组间的林木生长状况差异显著性检测结果,同时考虑目前当地生产经营水平,将长武县刺槐林划分为两个经营类型:(1)梁峁—塬坡刺槐林;(2)沟底—沟坡刺槐林。后者的生产力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3.
干扰对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高等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表明:次生林抚育改造 32年,经过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择伐上层保留木),部分红松已进入主林层,形成优势 种群.林分乔木层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红松在林分各层均有分布.林分各层次之间在蓄积分 配上,第Ⅰ层林木蓄积最大,第Ⅱ层次之,第Ⅲ层最小,第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前蓄积比 为5∶3∶2,作业后为4∶4∶2.对林分大径木(20 cm以上)、中径木(14~18 cm)、小径 木(14 cm以下)蓄积比进行统计分析,采伐前为5∶3∶2,采伐后为4∶4∶2.同时,各试验区林木径阶呈连续分布,且中、小径木株数较多,呈现出健全的林相,为目前较理想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其林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均高于皆伐上层林木的林分,而与对照区差异较小.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在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比皆伐上层林木在保护高等植物多样性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森林低温霜冻灾害的发生并没有减少趋势,低温霜冻灾害的发生可能对林木的组织或整个幼树、幼苗产生致命伤害,进而成为林木生长发育,天然或人工更新的一个主要限制因子.森林低温霜冻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取决于林木生长复杂多变的物理环境和树木的耐冻性,前者又受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局地尺度小气候特征的影响.借助于3S技术建立复杂地形下低温和光照的空间分布模型,并结合林木的耐冻性,构建低温霜冻危害评估的概率模型,将有助于提高霜冻灾害的监测和危害评估水平.森林低温霜冻的防御应考虑将物理与生物防霜方法相结合,前者通过建防护林和采取合适的采伐措施,来改善林内地表的辐射平衡;后者则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增强林木的耐冻性.需结合霜冻灾害的监测和危害评估模型,对各种不同防霜措施的防霜效果进行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5.
红松人工幼龄林调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皆伐迹地红松人工幼龄林的透光抚育,应实行上重下轻的综合透光抚育。均匀保留上层阔叶树和带状保留上层阔叶树,这2种抚育方式都是可行的。保留上层阔叶树500株/hm^2或略高于此较为适宜。伐去全部上层阔叶树和不伐上层阔叶树都不利于人工林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思茅咖啡灭字脊虎天牛发生与危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思茅南岛河咖啡试验示范场,调查研究不同时间和不同微生境咖啡灭字脊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 Chevr)的发生危害。结果表明:咖啡灭字脊虎天牛主要危害定植后5 a以上的咖啡树。在思茅一年发生1代,幼虫期296~322 d,由于发育进度不同,世代重叠严重,一年四季均有成虫。在不同微生境中,咖啡灭字脊虎天牛主要分布于靠近杂木林及阳坡的咖啡地。成虫喜在温度高的中午及阳光直射的咖啡树上活动。天敌黑足举腹姬蜂(Prislauacus nigripea Kieff)寄生灭字脊虎天牛幼虫,对咖啡灭字脊虎天牛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92年3月20日,秦岭南坡中山地带旬阳坝林区部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遭受“雨淞+湿雪”的严重危害,局部地段受害率达80%以上。受害情况与林木的高径比有关,受害本主要是中小径木,平均高径比为117,未受害木平均高径比为96。雪折的高度随林木胸径增大而升高,与林木高径比呈负相关关系。阳坡林分受害较轻,阴坡较重。及时间伐,促使林木保特合理的高径比(<100)是减免风、雪等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两种不同干扰方式下的天山云杉更新格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该文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新疆天山中部林区天山云杉林在林冠和强度择伐干扰方式下的天然更新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冠干扰方式下,林冠空隙(林窗)内天山云杉天然更新幼树/幼苗呈现聚集分布,并在每一聚集分布中都有最大聚集强度;林冠空隙内天然更新幼树/幼苗与林冠空隙形成木呈现出在空间位置上的依存关系.这在所研究的尺度范围内(130 m×80 m标准地),强度择伐干扰后天山云杉保留木呈现聚集格局,天然更新幼树/幼苗与保留木之间依空间尺度由小到大而在空间上呈现斑块镶嵌、随机排列和空间依存,天然更新幼树/幼苗与择伐作业采伐木伐桩呈现出在空间位置上的依存关系.表明在天山云杉林分中,天然更新幼树/幼苗与强度择伐作业采伐木伐桩之间具有类似于其与林冠空隙形成木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说明在创造天然更新的条件上,强度择伐作业的采伐木具有某些与林冠空隙形成木相同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东部山地混牧林可控阈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东山区的林业和牧业一直是既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两个行业,混牧林业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通过4年时间的定位观测及调查研究。对辽宁省混牧林业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该区域森林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制定出科学、简明、具有可操作性的林牧结合阈值:(1)幼林林分伤害指数临界阈值不能高于50;(2)截取利用牧草生物量(地上部分)50%为最佳值;(3)选择混牧林的坡度应小于30度。A层土容重不应大于1.3g。  相似文献   

20.
郝姣姣  吴祥云  孙一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37-15039
为探索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的最佳配置模式,针对辽东山区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的天然次生林,选取了6个小班,设立18块标准地作为典型林分类型的代表进行群落结构分析。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分析评价了不同林分类型的群落结构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中中龄林的水源涵养能力高于近熟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胡桃楸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高于柞树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水源涵养能力的大小与枯落物厚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