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感病雪莲果叶片的病斑上分离得到一种病原菌,根据病害症状特点、病原菌培养性状、病原菌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真菌;药剂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镰刀叶斑病病原菌的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苯醚菌酯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和400 g/L氟硅唑乳油,以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199 2 mg/L。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香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和5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73.99%和69.50%。  相似文献   

3.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试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卫平 《农技服务》2014,(4):70-70,72
为筛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理想药剂,选用6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乳油、12.5%氟环唑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高效、安全药剂,持效期长,在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选用新型杀菌剂40%氟硅唑乳油、40%嘧霉胺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20.67%氟硅唑+噁唑菌酮乳油、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50%烟酰胺水分散粒剂和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对黄花乌头叶斑病病原菌进行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以上7种药剂对黄花乌头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菌作用明显,EC50分别为1.8572μg/mL、30.804μg/mL、26.319μg/mL、3.1541μg/mL、0.82186μg/mL、76.326μg/mL和15.657μg/mL。本试验结果为黄花乌头叶斑病的田间药剂防治和药剂轮换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试验药剂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40%氟环唑悬浮剂、50%苯甲丙环唑水乳剂4种杀菌剂不同剂量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拔节初期,选用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0 m L/hm~2、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50 g/hm~2、40%氟环唑悬浮剂150 m L/hm~2、50%苯甲丙环唑水乳剂300 m L/hm~2药效最佳,对小麦安全。  相似文献   

6.
5种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种杀菌剂进行防治水稻稻曲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2.5%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最佳,病指防效达81.72%,可推荐为稻曲病防治的首选药剂。75%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剂、12.5%氟环唑悬浮剂、45%咪鲜胺水乳剂和45%苯甲·丙环唑悬浮剂等4种药剂,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也均在50%以上,生产中可与32.5%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交替使用,可避免抗药性菌株的形成,有利于稻曲病的可持续性控制。  相似文献   

7.
以桃树枝枯病病菌为试验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5种杀菌剂对桃树枝枯病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40%氟硅唑乳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己唑醇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45%咪鲜胺乳油共10种杀菌剂对桃树枝枯病病菌具有较高的毒力,可在大田防治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5种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的田间防效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及安全性好的药剂。方法:采用50%氟环唑悬浮剂、24%井冈霉素A水剂、20%井冈霉素A·200亿枯芽菌可湿性粉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效比较试验。结果:上述5种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穗率防治效果在70.46%~83.01%,病粒率防治效果在88.14%~92.20%,以30%苯甲·丙环唑乳油的防效最好。结论:上述5种杀菌剂均可以作为防治水稻稻曲病的药剂,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但应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防治稻曲病效果及安全性好的药剂。方法:采用50%氟环唑悬浮剂、24%井冈霉素A水剂、20%井冈霉素A·200亿枯芽菌可湿性粉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和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上述5种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穗率防治效果为70.46~83.01%,病粒率防治效果为88.14~92.20%,以30%苯甲·丙环唑乳油的防效最好。结论:上述5种杀菌剂可作为防治水稻稻曲病的药剂,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但应交替轮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评价了7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35%噻呋·氟环唑悬浮剂、32%噻呋·戊唑醇悬浮剂、30%戊唑·嘧菌酯悬浮剂、5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这5种杀菌剂混剂对水稻纹枯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在0.057 2~0.226 5 mg/L之间。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第2次药后7 d,对水稻纹枯病防效最好的药剂为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防效为95.02%;30%戊唑·嘧菌酯悬浮剂、32%噻呋·戊唑醇悬浮剂、35%噻呋·氟环唑悬浮剂和5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的防效分别为93.15%、92.53%、92.26%、91.81%;在第2次药后14 d,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等5种杀菌剂混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均达到93%以上。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引起艾蒿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5种杀菌剂对艾蒿叶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出的艾蒿叶斑病菌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 alternata).室内毒力实验结果表明,抑菌率最高的药剂是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和25%戊唑醇药剂.病原菌的EC50值结果表明,艾蒿叶斑病菌对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和25%戊唑醇EC50值最小,分别是0.04 mg/mL和0.28 mg/mL,说明这两种药剂对艾蒿叶斑病菌的抑菌性最强,可以作为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的备选农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对烟草靶斑病防治效果好的药剂,选用70%甲基硫菌灵等15种不同的药剂对烟草靶斑病进行了室内抑菌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抑菌试验通过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各种药剂对烟草靶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EC(爱苗)、20%噻氟酰胺SC(满穗)等13种药剂对烟草靶斑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可用于田间药剂防效试验。在辽宁丹东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种药剂对烟草靶斑病的相对防效在50%以上,其中30%苯甲·丙环唑EC(爱苗)和20%噻氟酰胺SC(满穗)的防治效果最为理想,且持效时间长,第1次施药7 d后对烟草靶斑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46.71%和46.56%,第2次施药7 d后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76.95%和72.33%。可见,这2种药剂适合于丹东地区防治烟草靶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供试5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为甘蔗黑穗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药剂或药泥浸泡甘蔗种茎处理、甘蔗收砍后药液喷淋蔗桩处理等方法进行5种杀菌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300 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和250 g/L丙环唑乳油)对新植蔗、宿根蔗黑穗病的防治试验。【结果】在新植蔗试验中,播种后240 d调查,250 g/L丙环唑乳油250mg/kg、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125 mg/kg、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66.7 mg/kg、300 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0mg/kg和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216.7 mg/kg处理在网室无病试验地对黑穗病的防效均达90.00%以上,在有病试验地的防效分别为73.37%、80.63%、83.43%、84.06%和87.61%,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125 mg/kg药泥浸泡甘蔗种茎处理的防效为89.57%,显著好于单纯药液处理。在宿根蔗黑穗病防治试验中,用上述药剂在甘蔗砍收后次日喷淋蔗桩,于甘蔗分蘖期调查的防效分别为75.51%、81.90%、81.53%、83.61%和85.83%。5种杀菌剂对甘蔗生长均安全。【结论】5种参试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甘蔗黑穗病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柑橘煤烟病杀菌剂供柑橘生产使用。【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柑橘煤烟病菌的室内毒力作用。【结果】6种杀菌剂对柑橘煤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不同,50%多菌灵WP的抑菌作用最强,其EC50为1.8165×10-4 μg/mL;70%甲基硫菌灵WP次之,其EC50为0.2051 μg/mL;80%代森锰锌WP的EC50值为1.3470 μg/mL,其抑菌作用也较强;75%百菌清WP的抑菌活性最差,其EC50为348.2487 μg/mL。【结论】5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和80%代森锰锌WP对柑橘煤烟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进一步进行大田试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柑橘煤烟病杀菌剂供柑橘生产使用。【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柑橘煤烟病菌的室内毒力作用。【结果】6种杀菌剂对柑橘煤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不同,50%多菌灵WP的抑菌作用最强,其EC50为1.8165×10-4μg/mL;70%甲基硫菌灵WP次之,其EC50为0.2051μg/mL;80%代森锰锌WP的EC50值为1.3470μg/mL,其抑菌作用也较强;75%百菌清WP的抑菌活性最差,其EC50为348.2487μg/mL。【结论】5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和80%代森锰锌WP对柑橘煤烟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进一步进行大田试验。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北京藜麦的发病种类并筛选出对黎麦病原菌有效的杀菌剂种类,在藜麦病样中分离出黎麦筓霉茎腐病菌,并在室内测定了4种杀菌剂——戊唑醇、氟吡菌酰胺·肟菌酯、甲基硫菌灵以及多菌灵对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这4种杀菌剂对藜麦筓霉茎腐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且随着杀菌剂浓度的增大抑菌效果逐渐增强,其中25%戊唑醇悬浮剂和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较高浓度的70%甲基硫菌灵,杀菌效果最差的是50%多菌灵.  相似文献   

17.
圆斑病是三七生产上的一种重要毁灭性病害,为筛选防治三七圆斑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本研究评估分析了7种杀菌剂和避雨培栽对林下三七圆斑病防治效果估。结果显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4000倍、400克/升氟硅唑乳油8000倍、450克/升咪鲜胺乳油15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倍和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1000倍防治效果分别为89.26%、87.26%、86.30%、87.82%、78.80%、81.58%和85.66%,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的防治效果最好,避雨栽培的防治效果最高可达86.66%,7种杀菌剂和避雨栽培对三七圆斑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对三七生长无不良影响,在生产上可以推广使用,研究结果为三七病害的有效防治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以樱花典型褐斑病叶片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并结合SSU、LSU、ITS、GAPDH、TEF、RPB2、Alt al和His 3等基因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10%苯醚甲环唑水粉散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108 cfu/g木霉可湿性粉剂、500 g/L异菌脲水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325 g/L苯甲?嘧菌酯水悬浮剂、430 g/L戊唑醇水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水悬浮剂等8种药剂的敏感性,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和木霉等对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001、0.022 mg/L和0.168个孢子/mL。推荐这3种药剂作为江西樱花褐斑病防治的优选药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对芒果红点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杀菌剂,为芒果红点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国内常见杀菌剂对芒果红点病菌的抑菌效果,以灭菌水为对照。【结果】45%咪鲜胺水乳剂(450 μg/mL)、25%丙环唑乳油(250 μg/mL)、12.5%腈菌唑乳油(250 μg/mL)、25%苯醚甲环唑乳油(100 μg/mL)处理的菌落生长抑制率均达100.00%;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600 μg/mL)、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3.5 μg/mL)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 μg/mL)处理的菌落抑制率分别为89.83%、76.34%和75.79%。【结论】45%咪鲜胺水乳剂、25%丙环唑乳油、12.5%腈菌唑乳油、25%苯醚甲环唑乳油、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7种杀菌剂均可在芒果红点病防治中交替或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20.
以酵母菌为载体,废弃烟叶提取物为还原剂,制备酵母菌载纳米铁(TB–Fe/SC NPs),并探究其去除水中2, 4, 6–三氯酚(2, 4, 6–TCP)的性能。结果表明:负载在酵母菌上的纳米铁为粒径(77.6±16.1) nm的球形颗粒;TB–Fe/SC NPs去除2, 4, 6–TCP主要包括吸附和氧化降解2种途径,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溶解氧和羟自由基在TB–Fe/SC NPs氧化降解2, 4, 6–TCP中起重要作用;TB–Fe/SC NPs对2, 4, 6–TCP的去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2, 4, 6–TCP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少,而反应体系的pH值对TB–Fe/SC NPs去除2, 4, 6–TCP的影响较小;TB–Fe/SC NPs用量为1.0~3.0 g/L时,2, 4, 6–TCP的去除率随TB–Fe/SC NPs用量的增大而增大;Fe3+、Mg2+、Ca2+和SO42–能促进TB–Fe/SC NPs去除2, 4, 6–TCP的反应,HPO42–、HCO3–和腐殖酸则对反应有抑制作用,而K+、NO3–和Cl–对2, 4, 6–TCP的去除影响不明显;TB–Fe/SC NPs能在室温下稳定储存6个月以上,重复使用6次后,2, 4, 6–TCP的去除率由80.54%下降到28.75%;在25 ℃和pH=5.0的条件下,3 g/L TB–Fe/SC NPs对20 mg/L 2, 4, 6–TCP的去除率和去除量分别为(80.54±0.39)%、(5.23±0.03) 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