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北京4个常见树种空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4个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洗称重法研究各树种对PM>10(粒径>10 μm的颗粒物)、PM2.5~10(粒径>2.5 μm且≤10 μm的颗粒物)和PM2.5(粒径≤2.5 μm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并采用扫描电镜对各树种叶片表面特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各树种颗粒物滞留能力为油松>侧柏>核桃>银杏,针叶树种的颗粒物滞留能力较强;对于PM>10和PM2.5~10粒径范围较大的颗粒物而言,道路边叶片的滞留量明显高于距离路边较远的叶片,对于PM2.5,道路边和植物园内叶片的颗粒物滞留量变化并不显著;与蜡质层和角质层的形态相比,气孔的分布对叶片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3个苹果品种气体交换特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对3个苹果品种(富士、早富一号、新富一号)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的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光响应曲线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个苹果品种均是高光合、高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品种,富士光饱和点(LSP) 和光补偿点(LCP)分别为1 542.8 μmol·m-2·s-1、30.4 μmol·m-2·s-1,早富一号LSPLCP分别为1 618.8 μmol·m-2·s-1、26.6 μmol·m-2·s-1,新富一号LSPLCP分别为1 189.4 μmol·m-2·s-1、41.8 μmol·m-2·s-1。2)富士的PnTr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早富一号、新富一号的Pn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分布,并且存在光合“午休”现象。3)影响富士PnTr日变化的主要内外界环境因子及作用大小的顺序分别依次为:PPFD>GsRH>Tair >Gs;影响早富一号PnTr日变化的主要内外界环境因子以及作用大小的顺序分别依次为:PPFD >Gs>RHRH>Tair>Gs>PPFD;影响新富一号Pn、Tr日变化的主要内外界环境因子以及作用大小的顺序分别依次为:PPFD >Gs > RH>TairRH>Tair >Gs> PPFD。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河北省张家口市常见绿化树种叶片特征及滞纳大气颗粒物能力的差异,以张家口市人民公园6种常见绿化树种为对象,通过观测叶片特征,测定不同月份叶片PM2.5和PM10滞纳量,分析不同树种及月份叶片滞纳大气颗粒物能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张家口地区6种常见绿化树种4—10月份叶面积平均每月PM2.5滞纳量为(0.35±0.21)~(0.80±0.35)μg·cm-2,PM10滞纳量为(1.31±0.68)~(2.64±1.32)μg·cm-2,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滞纳量最大,银杏(Ginkgo biloba)最小,且两者差异显著(P<0.05)。针叶树种PM2.5及PM10滞纳量均大于阔叶树种。10月份PM2.5和PM10滞纳量均最大,分别为(1.07±0.37)、(3.33±1.13)μg·cm-2;8月份均最小,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基于西安市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颗粒物浓度数据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探索大气污染的时空差异及其与土地利用指数的深层量化关系,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大气污染浓度呈现冬、春、秋、夏递减的季节特征;大气污染站点浓度表现出高值、低值相聚、北高南低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站点的PM10、PM2.5浓度在城市平均水平6.7%~9.7%、6.4%~6.8%浮动。2)PM10、PM2.5浓度与G-PLAND、R-PLAND相关性显著,与B-PLAND不相关,与G-LPI、G-DIVISION、G-ED、G-AI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负相关。表明绿地斑块越大、优势度越高、分离程度越低、边缘密度越高、聚集度越高、道路斑块越小越有利于颗粒物的减少。与B-AI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建设用地的聚集度越大,PM10、PM2.5浓度越高。3)当G-PLAND每增加10%,PM10 、PM2.5分别消减11.29%、8.6%;当R-PLAND每增加10%,PM10、PM2.5分别增加5.39%、6.03%,表明绿地对PM10的沉积作用强于PM2.5,道路与PM2.5的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5.
将武汉市洪山区巡司河风情公园作为典型道旁绿化带,通过在其中4种结构绿地(草坪、疏林、密林、广场)内设置监测点,监测分析不同结构绿地内PM2.5和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以揭示不同结构道旁绿地对空气细微颗粒物的消减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PM2.5和PM10浓度日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单峰单谷”型,其质量浓度在9:00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至15:00达到最低值,之后一直呈上升趋势;2)4种绿地对粉尘颗粒物的消减作用存在明显差异,PM2.5和PM10的消减率大小排序一致,表现为密林>疏林>草坪>广场,表明郁闭度高的多复层结构的植物配置模式对空气颗粒污染物的消减作用明显优于单层结构;3)在空间变化上,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消减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绿化带宽度的增加而升高,当宽度在15~25 m时,能较好地消减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浓度;4)4种结构绿地内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均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风速和车流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开展城市绿地滞尘效应研究对指导城市绿地建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了研究城市交通主干道周边绿地的滞尘效应,以太原市森林公园西侧紧邻滨河东路南北长600 m,东西宽100 m的针叶混交林带为研究对象,在林带最西侧与道路交界处设对照点(0 m),由西向东垂直于路面在林带内分别设置20、40、60、80 m 4个监测点,用中流量大气PM2.5采样器(100 L/min)在各点对PM2.5进行日间采样,分析林带内PM2.5浓度的变化特征并计算林带对PM2.5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1)林带宽度影响其对大气PM2.5的净化效率,从20~60 m的净化效率逐渐提高,80 m处略低于60 m;2)林带对局部空气PM2.5净化效率与区域空气质量呈负相关,当空气质量为优良时,林带可以有效地降低局部PM2.5,当空气质量为中重度污染时,林带20~40 m宽处会聚集较高浓度的PM2.5;3)林带内分时段净化效率显示,9:30-11:00的净化效率最低,12:30-17:00净化效率较高,且15:30-17:00林内PM2.5质量浓度最低,提示该时段适宜市民在公园内活动。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5-2018年气象和环境数据, 分析影响北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空气质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研究发现, 北仑区PM2.5、NO2、SO2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环境状况日益改善, 且污染物浓度具有较明显时间特征。气温、风速的日变化趋势与SO2的日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与NO2和PM2.5相反;相对湿度与NO2和PM2.5比较一致、与SO2相反。根据大气环境承载力, 需要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控, 提高作物生长质量, 保证农业经济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济南市大气污染物在春节期间的变化特点,利用2014—2016年济南市16个国控监测站数据,以济南市天桥区、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历城区5区作为研究对象,对春节期间的PM2.5、PM10等6项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气象因素及相关政策影响,不同年份、不同污染物在春节期间的平均浓度逐日变化特征并不相同。且烟花爆竹燃放对PM2.5、PM10、SO2逐时变化特征影响较大,对NO2、CO影响较小。与其他污染物相比,O3变化较独特。在空间分布规律方面,PM2.5、PM10及SO2表现较为一致,NO2分布具有一定对称性。CO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特点。O3则呈现西北及东南高,东北及西南处低的特征。综合考虑6项污染物日均浓度,可将16个监测站总体分为4类。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覆盖栽培竹林生理生态变化机制,给竹林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提供依据,分别对覆盖0、3、6、9 a和12 a雷竹林光合性状和光响应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林净光合速率(Pn)随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在覆盖6 a时显著减小;气孔导度(Gs)随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覆盖9 a时显著减小;覆盖6 a后竹林胞间CO2浓度(Ci)均高于覆盖0、3 a竹林;蒸腾速率(Tr)总体随竹林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在覆盖3 a时即显著减小;竹林水分利用效率(WUE)以覆盖3 a竹林最高,覆盖12 a竹林最低;PnGs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r呈显著正相关,与Ci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竹林光响应过程中,光合有效辐射(PAR)达20 μmol·m-2·s-1后,覆盖3 a竹林Pn均高于其他竹林,PAR升高至400 μmol·m-2·s-1后,各竹林Pn以覆盖12 a竹林最低;覆盖3 a竹林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最大,覆盖12 a竹林最小;覆盖0 a竹林光补偿点(LCP)最低,覆盖6 a后竹林LCP均在10.000 μmol·m-2·s-1以上;覆盖6 a竹林光饱和点(LSP)最高,达737.703 μmol·m-2·s-1。结论认为:覆盖对竹林光合作用起到制约作用,覆盖时间越长,竹林越难以形成可持续生产力;竹林覆盖至第6年,光合生理发生显著减弱,竹林种群受覆盖胁迫越来越严重,此时,需要及时养竹以更新竹林和采取有效的竹林恢复措施,同时,要重点开展竹林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以促进实现竹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0.
总结城市绿地内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影响OC和EC质量浓度变化的因素,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依据。选取4种绿地(居住绿地、商业绿地、广场绿地和公共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智能中流量TSP采样器采集绿地空气中的PM2.5,通过热光反射法(TOR)检测样品上OC和EC的质量浓度,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4种绿地内OC和EC质量浓度季节变化一致,均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春、夏、秋3个季节OC和EC质量浓度日变化均呈“一日双峰”型,8:00-12:00和16:00-20:00为早、晚高峰,12:00-16:00和20:00-次日8:00出现低谷值。二次有机碳(SOC)质量浓度为春季(2.84±0.27 μg·m-3)、夏季(2.82±0.32 μg·m-3)、秋季(2.99±0.34 μg·m-3)和冬季(3.15±0.25 μg·m-3),分别占OC质量浓度的29.50%、11.96%、25.47%和32.12%,表明二次污染在各季节均存在。冬季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排放是PM2.5中OC和EC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严重污染过程大气温度与污染物的特征,选取杭州临安近3 a中一次严重大气污染过程,利用MTP5温度廓线仪数据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气温和污染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逆温现象主要集中在清晨和傍晚,全天温差超过7.0℃未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底高和顶高通常为400和700 m。②逆温厚度最大值为700.0 m,平均逆温厚度为359.9 m。逆温温差最大值为3.7℃,平均逆温为0.7℃。逆温温差与逆温厚度极显著相关(R2=0.914,P<0.01)。③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料物(PM10)是主要污染物。该次严重污染期间,PM2.5和PM10质量浓度分别超过115和250 μg·m-3;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等4种气体在这次污染过程中始终处在优良状态。④PM2.5和PM10与逆温底高具有极显著正相关,逆温顶高与2种颗粒物质量浓度不存在显著相关。造成污染的原因之一是逆温底高度下降,垂直方向上颗粒物扩散受阻而产生大量聚集。  相似文献   

12.
冯万富    申明海    单燕祥    沈新志  张建设    李月凤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3):37-44
利用鸡公山林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2019年监测数据,对PM2.5污染及与气象因子在全年时尺度上的变化和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 林区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34.48 μg·m-3。2)降水对PM2.5污染具有显著的去除作用。3)全年PM2.5时均质量浓度与对应的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和风速4个气象因子间存在极显著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且单气象因子对PM2.5时均质量浓度值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 在时尺度上,各单气象因子与PM2.5质量浓度间的回归模型精度较低。为此,采取各单气象因子的等值点、小梯度递增与对应的PM2.5质量浓度值域一并平均后再回归,显著提高了两者间的回归精度,更适于通过单气象因子估算PM2.5质量浓度。研究结果揭示了林区PM2.5污染特征,可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和景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对鸡舍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诱导鸡胚肺损伤的缓解作用及机制,为预防和缓解鸡舍PM2.5污染引起的鸡呼吸道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4日龄鸡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鸡舍PM2.5诱导鸡胚肺组织损伤模型,再利用鸡胚肺损伤模型研究TBHQ的缓解作用。在建立鸡舍PM2.5诱导鸡胚肺组织损伤模型试验中,选取不同浓度的PM2.5(0、0.25、0.5、1 mg·mL-1)在14日龄鸡胚卵白处注射,5 d后,观察鸡胚存活率以及鸡胚肺组织形态,选取合适的PM2.5处理浓度(0.25 mg·mL-1),建立鸡胚肺损伤模型。在TBHQ对PM2.5诱导鸡胚肺损伤的影响试验中,将14日龄鸡胚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PM2.5组(0.25 mg·mL  相似文献   

14.
利用CIRAS Ⅱ光合测定系统对塔河中游不同生境下生长的中龄林天然胡杨林光合生理参数进行测定比较,探究天然胡杨林对不同生境适应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中生生境条件下的天然胡杨林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极显著高于其他生境下生长的胡杨林,旱生生境下天然胡杨林LSP、LCP和Rd显著低于中生和水淹生境。天然胡杨林除了Tr外,Pn、胞间CO2浓度、Gs和WUE对光强敏感,其中胞间CO2浓度与光强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不同生境下Tr、胞间CO2浓度和Gs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Pn和WUE差异不显著(P>0.05),但其大小有差别。中生生境下天然胡杨林表现较强的生活力,表现为更高的光合速率(16.71 μmol·mol-2·s-1)、水分利用效率(2.40 μmol·mmol-1)以及低蒸腾速率(6.33 mmol·m-2·s-1);旱生生境下通过关闭气孔来降低水分散失并使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CO2减少、引起Ci下降,致使Tr下降(17.18%)大于Pn降幅(7.20%),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干旱环境;水淹生境下天然胡杨林的大部水用以维持其较高蒸腾,用于合成有机物的水分较少,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塔河中游的天然胡杨林在高温、高湿、光照强烈和干旱的生境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生态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