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西桑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DNA分子水平了解广西地方桑树种质资源的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方法】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8份广西地方桑树种质资源进行SRAP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的22对SRAP引物组合从28份材料中共扩增出144条谱带,其中45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带比率为31.81%。每对引物组合的谱带数和多态性带数分别为6.55条和2.05条。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264~1.0000,平均为0.8944。UPGMA聚类结果表明,28份桑树材料可分成3类,Ⅰ类包括20份广西地方种质资源,Ⅱ类包括7份广西选育的种质资源,Ⅲ类包括1份广西种质资源。【结论】广西桑树种质资源品系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桑树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与地域性有密切关系,可为桑树种质资源的分类、保护和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西桑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DNA分子水平了解广西地方桑树种质资源的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方法】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8份广西地方桑树种质资源进行SRAP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的22对SRAP引物组合从28份材料中共扩增出144条谱带,其中45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带比率为31.81%。每对引物组合的谱带数和多态性带数分别为6.55条和2.05条。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264~1.0000,平均为0.8944。UPGMA聚类结果表明,28份桑树材料可分成3类,Ⅰ类包括20份广西地方种质资源,Ⅱ类包括7份广西选育的种质资源,Ⅲ类包括1份广西种质资源。【结论】广西桑树种质资源品系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桑树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与地域性有密切关系,可为桑树种质资源的分类、保护和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AFLP标记和ITS序列分析方法,对11份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种质进行分析鉴定,为荆芥种质资源鉴定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1份荆芥幼苗为材料,提取基因组DNA,利用6种引物组合对其进行AFLP标记分析。利用ITS引物对荆芥样品进行PCR扩增、测序,利用DNAMAN软件分析11份种质的ITS序列,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荆芥AFLP标记多态性不高,选用的6个引物组合扩增出条带241条,多态性条带154条,多态性比率为63.90%;对供试材料AFLP数据结果进行聚类,亲缘关系较近或引种频繁地区荆芥种质资源聚类在一起。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1份荆芥材料的ITS序列完全相同,表明荆芥种质间ITS序列保守性较强。【结论】同时利用AFLP标记和ITS序列分析对荆芥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可以有效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SRAP分子标记构建红麻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以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27份红麻栽培种、野生种和近缘种为材料,利用SRAP标记构建红麻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方法】利用SRAP标记对127份红麻种质进行遗传分析,计算其遗传相似系数。利用UPGMA法作聚类图,构建分子身份证。【结果】40对引物组合在127份红麻种质材料中共扩增出383条DNA片段,其中,375条为多态性片段,总的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97.9%。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似系数为0.70时,127份红麻种质资源被划分为4个类群。用SRAP特征谱带和多种引物组合2种方法可有效区分所有材料,并构建出127份红麻种质资源特异性分子身份证,置信概率达到99.99%。【结论】基于15对SRAP核心引物组合的36条谱带构建了一套127份红麻种质资源唯一性的分子身份证。  相似文献   

5.
甘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保存的甘薯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为甘薯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4份甘薯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5个ISSR引物在34份甘薯种质材料中共扩增出2 18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有1 099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3.27条多态性带,多态性百分率为50.25%;聚类分析将34份甘薯种质材料划分为4大类。【结论】明确了具有代表性的甘薯种质材料的遗传背景,为今后甘薯杂交育种提供了初步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带叶兜兰的遗传多样性,为带叶兜兰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40份采自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天然居群的野生带叶兜兰种质资源进行分析,利用Popgene软件估算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从414对SRAP引物中筛选获得30对能扩增稳定、清晰可辨条带的引物组合;30对引物组合可从40份DNA样品中扩增获得256条带,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为6~11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获得8.5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2条,多态性比例为12.50%~33.33%,平均多态性比例为24.22%。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282,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582。【结论】带叶兜兰种质资源群体个体数少,个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ISSR标记和ITS序列分析方法,对11份柴胡种质进行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为柴胡种质资源利用和进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取自不同省份的11份柴胡干品为材料,提取其基因组DNA,进行ISSR分析,利用DPS(V7.5)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利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11份柴胡样品的系统进化树。同时,利用ITS引物对柴胡样品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利用DNAMAN软件分析11份柴胡种质的ITS序列,对其遗传相似性进行鉴定。【结果】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21条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利用这21条引物从11份柴胡样品中共获得185条扩增条带,其中156条条带呈现多态性,多态性条带比例为84.3%。11份柴胡样品间遗传距离为0.458 8~0.782 2,表明这11份柴胡样品间遗传基础较狭窄;聚类结果将11份柴胡样品分成2大类,大部分来源相同或相近的柴胡样品聚在一起。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1份柴胡样品的ITS序列均长321bp,也可以分为2类,部分柴胡样品存在同质异名现象。【结论】利用ITS技术或将其与ISSR标记相结合对柴胡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分析,可以提高柴胡种质资源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4份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和杂交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毛瓣金花茶和夏石金花茶DNA样品进行引物筛选,从50条iPBS(Inter primer binding site)引物中筛选出稳定、清晰的引物对所有供试材料进行PCR扩增,利用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采用iPBS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从50条iPBS引物中筛选出10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在24份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出280条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条带数为28条,多态性条带268条,多态性比率为92.68%,平均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I)分别为1.9571、1.3544、0.2332和0.3767,表明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4份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43~0.836,在遗传相似系数0.680处,可将24份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聚为3组。【结论】iPBS分子标记多态性高,重复性好,便于操作,能有效进行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供金花茶种质资源的品种鉴定、亲缘关系分析和分子辅助育种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为紫花苜蓿分子育种提供基础。【方法】基于SSR分子标记,对20份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梯度PCR仪对50对SSR引物进行扩增筛选,筛选出多态性好的引物用于20份种质材料的研究。【结果】从50对SSR引物中筛选得到9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199个条带,多态性条带179个,多态带百分率89.95%。20份种质的遗传距离在0.010 4~0.086 0之间,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164 0和0.254 4。UPGMA聚类分析显示:20份苜蓿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57 1时可分为5个类群。【结论】来自新疆的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发生了较高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ISSR和RAPD标记构建红麻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对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1份红麻栽培种、野生种和近缘种进行遗传分析,构建红麻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方法】利用ISSR和RAPD标记对不同类型的51份红麻种质资源进行分析,计算其遗传相似系数,利用UPGMA法作聚类图,建立分子身份证。【结果】19个ISSR标记共产生113条条带,其中101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PPB)为89.38%;20个RAPD标记共产生118条条带,其中112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PPB)为94.92%。品种间多态性丰富,结合特征带、特异谱带类型和不同引物组合3种分析方法,可有效建立51份红麻种质资源的特异分子身份证。【结论】材料间遗传多样性较高,有较远的遗传距离和较宽的遗传基础,ISSR和RAPD标记技术可有效用于建立红麻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  相似文献   

11.
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SSR引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出多态性丰富的分子标记引物,为进一步研究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供参考。【方法】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选择60对核心SSR引物,对22份不同时期收集的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分析,以筛选多态性引物。【结果】60对核心引物的等位变异数为1.0~8.0个,平均为 3.5个,有23个位点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等位变异超过4个;不同连锁群上SSR位点等位变异有所不同,变化范围为1.67~5.00个,其中J连锁群等位变异最低,平均为 1.67个;B2和H连锁群等位变异最高,平均为5.00个。【结论】筛选的23对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适合用于广西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广西中华草龟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广西中华草龟的遗传多样性,为今后保护其种质资源及基因库、防止规模化养殖后造成的基因流失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中华草龟合理开发利用及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RAPD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对广西中华草龟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从7只广西中华草龟的基因组中共扩增出267条条带,平均每个个体约扩增出38条条带,平均每条随机引物获得15条以上的条带,扩增片段大小为100~2000bp,多态性频率为66.29%;个体间的遗传距离指数为0.1360~0.3609,平均遗传距离指数为0.2092±0.0623。【结论】广西中华草龟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但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变异度较小。  相似文献   

13.
广西中华草龟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学峰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9):1148-1150
【目的】阐明广西中华草龟的遗传多样性,为今后保护其种质资源及基因库、防止规模化养殖后造成的基因流失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中华草龟合理开发利用及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RAPD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对广西中华草龟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从7只广西中华草龟的基因组中共扩增出267条条带,平均每个个体约扩增出38条条带,平均每条随机引物获得15条以上的条带,扩增片段大小为100~2000 bp,多态性频率为66.29%;个体间的遗传距离指数为0.1360~0.3609,平均遗传距离指数为0.2092±0.0623。【结论】广西中华草龟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但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变异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SCo T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丝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丝瓜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80条引物和SCo T-PCR对81份丝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在优化的SCo T-PCR反应体系基础上,从80条引物中筛选获得10条多态性丰富、重复性好的引物,每条引物扩增获得10-17条100-2100 bp的条带;10条引物共扩增获得14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4条,多态性比例87.57%。81份丝瓜种质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900-0.9200,在0.5900处可将所有供试材料划分为两大类,第Ⅰ类包括46份有棱丝瓜材料,第Ⅱ类包括35份普通丝瓜材料,广西和广东的丝瓜种质材料主要聚在第Ⅰ类。在遗传相似系数0.7200和0.7900处,第Ⅰ、Ⅱ大类丝瓜材料均可划分为5个组,每组丝瓜材料主要来自相同地区。【结论】SCo T分子标记可作为ISSR、SRAP等标记的有效补充,为丝瓜种质资源的研究提供简单、可靠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西林水牛群体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为其辅助标记育种、遗传资源保护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广西西林县的8个乡(镇)采集184份西林水牛血样,采用优化后的RAPD技术检测其多态性DNA,统计多态性条带数,并应用Popgene32软件对西林水牛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从18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8条扩增产物稳定、条带清晰可辨的引物,扩增出的DNA片段分子量为100-1000 bp;从184个样本中共扩增出4968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条引物可扩增出621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频率达60.0%-100.0%,平均为89.7%。西林水牛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745,平均Nei氏基因多样度指数为0.3583,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5510。【结论】西林水牛群体的遗传变异、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均较高,但选育程度较低,育种潜力较大,有待进一步保种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鸭茅杂交种SRAP分子标记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鸭茅杂交种进行快速鉴定和遗传分析,建立鸭茅杂交种的快速鉴定体系,揭示鸭茅杂交种群体遗传信息,为鸭茅资源保护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SRAP标记技术对140个鸭茅杂交种单株及其亲本(01996、YA02-103)DNA进行扩增,分析杂交种与其亲本间扩增谱带的多态性,以鉴别真假杂交种,并结合形态标记对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从192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64对引物在杂交种和双亲间存在扩增多态性,多态性百分比为33.33%。利用能扩增出父本特征带的引物鉴定了140个杂交种,其中106个具有父本的特征带,可鉴定为真杂交种。选择16对多态性引物对亲本和106个真杂交种进行扩增,获得151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1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47.24%。【结论】SRAP用于鸭茅杂交种鉴定及多态性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新疆籽用西瓜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籽用西瓜遗传多样性,对籽用西瓜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为杂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60份籽用西瓜种质资源为材料,对ISSR引物UBC801~UBC900进行筛选。【结果】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10条。利用10条ISSR引物扩增60份籽用西瓜种质资源,共获得44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的变幅为3~7个,平均等位变异数4.4个。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4条,10条I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化范围为0.042 3~0.674 0,平均为0.358 2,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318~0.992,平均为0.779。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新疆籽用西瓜分为6大组,第一组为材料47(40036),第二组为材料8(新籽瓜8号),第三组为材料10(红秀2号)、11(普通红大片)、12(新籽瓜4号)、13(紫荆红)、14(40002)、15(40004)、16(40008),第四组为材料7(新籽瓜1号),第五组为材料52(40045),其余的都归类为第六组。【结论】ISSR对籽用西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确定相比其他分子标记更有优势,更为全面的基因组DNA信息,品种间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利用ISSR标记分析60份籽用西瓜遗传多样性,参试材料来源、籽色、大小不同,亲缘关系差异较大,新疆籽用西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猕猴桃全基因组数据,开发、筛选一批多态性高、通用性强的SSR引物,为猕猴桃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鉴定等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红阳’猕猴桃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435对SSR引物,采用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进行等位变异检测。首先,采用遗传差异较大的5份猕猴桃种质资源对引物进行有效性筛选;其次,选择9个物种或杂交组合的16份猕猴桃种质资源开展引物复筛;最后,利用所选引物对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内猕猴桃属51个类型共225份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分型及亲缘聚类分析。【结果】 从435对引物中初筛到216对有效性引物,经复筛确定分布于29条染色体上的67对引物为最终核心引物。67对引物在16份种质中共得到842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检测到等位变异6—18个,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12.5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27(A-Geo-149)—13.84(A-Geo-407)个,平均为8.18个;观测杂合度(Ho)为0.60(A-Geo-073)—0.93(A-Geo-158),平均为0.77;期望杂合度(He)为0.72(A-Geo-149)—0.92(A-Geo-101、A-Geo-158),平均为0.85;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67(A-Geo-149)—0.92(A-Geo-158),平均为0.84;Shannon’s信息指数(I)为1.47(A-Geo-149)—2.73(A-Geo-101),平均为2.22,说明引物的多态性极高,适用于猕猴桃属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225份种质资源聚类结果能明确揭示猕猴桃属植物的亲缘关系。【结论】 筛选出的SSR引物稳定、可靠,多态性与通用性高,可作为核心引物用于猕猴桃属植物种质资源鉴定、指纹图谱构建、核心种质挖掘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