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水流刺激对不同体重(小、中、大3种规格的体重分别为13.348g±1.751g、21.71g±1.247g、30.308g±3.009g)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运动行为的影响,研究了幼蟹在水流刺激(23cm/s)1h及恢复12、24h时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氧氮比和血蓝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中、大3种规格幼蟹最大耐流流速分别为23.0、26.7、31.0cm/s,水流刺激对幼蟹的运动行为影响显著。当流速为23.0cm/s时,3种规格的幼蟹均在水槽底部顶流爬动;流速高于23cm/s时,小规格组幼蟹趴于拦网区不动。幼蟹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随体重增大而降低,在水流刺激1h后,3种规格幼蟹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和血蓝蛋白含量均下降,而氧氮比升高;静水中恢复12h,其氧氮比恢复至正常,耗氧率、氨氮排泄率和血蓝蛋白含量升高,至24h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水流刺激1h后和恢复12h时幼蟹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差异显著(P〈0.05),恢复24h后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正> 从蟹苗到第Ⅱ、Ⅲ期幼蟹的育成率很低。为了提高该阶段幼蟹的育成率,我们根据蟹苗脱皮变态、生长发育成幼蟹的这一特点及其所需环境条件,进行了不同的饵料、底质和水体等因素影响蟹苗发育成幼蟹的试验。从中找出影响蟹苗育成第Ⅱ、Ⅲ期幼蟹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其成活率提供科学依据。一、材料与方法 (一) 试验容器。标本瓶16个,其中直径12厘米、高24厘米的8个,直径12厘米、高36厘米的8个。每瓶装同一塘水1000毫升,进行不同底质及不同饵料影响蟹苗变态为幼蟹的成活率试验。  相似文献   

3.
黎宗强  曾素先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11):1423-1426
【目的】探讨食蟹猴精液低温保存液的最佳配方,为食蟹猴精液冷冻保存和品质鉴定奠定基础。【方法】测定生理温度(37℃)、常温(15~25℃)和低温(0~5℃)3种状态下,食蟹猴精子在不同保存液中的存活时间及存活指数。【结果】生理温度(37℃)和常温(15~25℃)下,食蟹猴精子在TALP液中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2.94±5.57和58.59±40.91 h,存活指数分别为4.88±1.97和24.48±17.94;而低温(0~5℃)下,食蟹猴精子在TRIS液添加20%蛋黄的保存液中存活时间及存活指数分别为596.00±83.35 h和283.05±49.4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结论】TRIS液添加20%蛋黄是食蟹猴精液低温(0~5℃)保存液的最优配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形态学参数对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幼蟹进行家系鉴别的判别分析。【方法】对中华绒螯蟹6个家系中每只幼蟹分别度量了18个形态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来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家系、f家系趋异程度较高,a家系、b家系、d家系、e家系形态差异不大。判别分析显示:选用10个贡献大的参数建立的判别函数,a、b、c、d、e、f家系判对概率分别为:83. 3%、93. 3%、96. 7%、93. 3%、0%、100%,平均拟合概率为77. 8%,交叉验证平均拟合概率为61. 1%。但实际验证结果并不理想,其中a (e)家系幼蟹容易判入e (a)家系,b家系判对率为53. 3%,c家系判对率为80%,f家系判对率为60%,d家系判对率为0%。【结论】因此基于形态参数的家系判别分析并不适用于本育种群体全部家系,形态差异很难作为本育种群体家系鉴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合浦绒螯蟹的营养品质,对其性腺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为其营养价值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体质健康的合浦绒螯蟹雌雄各30只,测定其形体指数,性腺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结果】合浦绒螯蟹雌蟹的总可食率和性腺指数显著高于雄蟹(P<0.05,下同),较雄蟹分别增加20.16%和244.56%;而肝胰腺指数、肌肉可食率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雌蟹性腺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雄蟹分别显著增加57.60%和1546.30%,肌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较雄蟹分别显著增加3.90%和22.81%。雌蟹性腺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总氨基酸(TAA)和鲜味氨基酸(DAA)含量均显著高于雄蟹,分别增加85.99%、21.61%、41.24%和13.74%;雄蟹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62.09 mg/g)显著高于雌蟹(60.27 mg/g),增加3.02%,而总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依据氨基酸评分(AAS)标准和化学评分(CS)标准分值,以AAS进行评价时,合浦绒螯蟹肌肉和性腺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半胱氨酸;以CS进行评价时,肌肉和性腺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半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雄蟹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85.12)高于雌蟹(79.13),而雌蟹性腺必需氨基酸指数(89.35)高于雄蟹(77.01)。雄蟹性腺的饱和脂肪酸(S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显著高于雌蟹,分别增加26.25%和11.93%,而肌肉中二者无显著差异;雌蟹性腺和肌肉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显著高于雄蟹,分别增加23.01%和9.38%;雄蟹性腺和肌肉的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含量(15.15%和13.08%)均显著高于雌蟹(13.18%和10.97%),雄蟹肌肉不饱和脂肪酸∑n-3/∑n-6比值(1.06)显著高于雌蟹(0.86)。【结论】合浦绒螯蟹雌蟹的总可食率、肌肉和性腺的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及性腺氨基酸营养价值优于雄蟹,而雄蟹肌肉的必需脂肪酸营养价值优于雌蟹。因此,合浦绒螯蟹是富含优质脂肪酸和均衡氨基酸的大型食用蟹类。  相似文献   

6.
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敏  马旭洲  王武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9):1828-1835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处理单元格面积为50 m2,其中养蟹田每试验小格放养规格为12 000 只/kg的幼蟹(Ⅲ期仔蟹)900 只,生长周期共137 d。于水稻的4 个生长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每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 个采样点,每点连续选择10穴水稻,分别测定记录水稻茎蘖情况、生物产量、植株性状指标及水稻产量。【结果】与不养蟹稻田相比,相同水稻栽培密度下养蟹稻田可以增加约0.17个有效蘖/穴,提高水稻植株生物产量3.3%,对水稻茎秆构成影响不显著,但对水稻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影响较显著,同时可以增加约11.5%的水稻产量;养蟹稻田内各试验处理间水稻分蘖数受每穴栽插株数影响显著,单穴四株有效穗数最高且显著单穴双株和单穴单株,水稻生物产量以单穴四株最高,水稻茎秆性状则随水稻栽插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弱化趋势;单穴单株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较其他处理则分别提高6-26个、1.2%-3.6%、1.5%-3.3%,其他性状指标则要低于平均水平。【结论】基于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植株性状要优于其他处理,水稻产量则以养蟹田单穴四株水稻产量最高;基于幼蟹产量及效益考虑,单穴单株幼蟹产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单穴单株水稻性状优势明显且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规格与其形态特征及组织系数的关系,本研究综合运用形态特征量化分析及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了不同规格河蟹(雄体:100~400g;雌体:50~300g)的形态特征差异,同时比较了不同规格河蟹的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出肉率(MY)及总可食率(TEY)等组织系数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河蟹体质量、壳长及壳宽等形态参数与其性腺发育状态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规格雄蟹有13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而雌蟹仅有11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大规格河蟹与头胸甲侧面相关形态特征的数值显著较高,而与头胸甲宽度和步足长度相关形态特征的数值显著较低(P < 0.05);(2)形态特征主成分散点图显示,不同规格河蟹虽有部分个体相互重叠,但大体可以形成较为集中的区域;(3)就组织系数而言,大规格河蟹(雄体≥300g、雌体≥150g)GSI显著较低,但HSI、MY及TEY等指标显著较高(P < 0.05)。综合分析表明,不同规格河蟹的形态特征及组织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河蟹规格及头胸甲尺寸与GS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为商品蟹的选购及亲本蟹的挑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20种溪蟹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并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溪蟹科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不同种类间的亲缘关系,探究CO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在溪蟹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同时为溪蟹科的物种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2种龙溪蟹属(Longpotamon)代表种的线粒体COI基因全序列,结合GenBank中已公布的18种溪蟹科COI基因全序列,利用MEGA X计算其碱基组成、保守位点和遗传距离,采用MatGAT 2.02进行多序列相似性比较分析,并以PhyloSuite构建贝叶斯树(BI)和最大似然树(ML),探究溪蟹科物种内部的亲缘关系。【结果】20种溪蟹的COI基因序列全长1534~1539 bp,连续编码511~512个氨基酸残基,所有物种均以ATG为起始密码子;碱基含量略有不同,分别为35.9%~40.7%(T)、16.4%~20.2%(C)、26.8%~28.9%(A)和14.7%~17.2%(G),呈明显的AT偏向性。COI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分别有577和98个变异位点,表明密码子存在简并性。20种溪蟹的线粒体COI基因遗传距离、序列相似性及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均显示,长安龙溪蟹(Longpotamon changanense)与龙溪蟹未定种(Longpotamon sp.)的亲缘关系最近。虽然采用不同方法基于不同数据集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在拓扑结构上有所不同,但所有树型均显示龙溪蟹属(Longpotamon)的小龙溪蟹(L.parvum)并未与该属其他物种聚类在一起,华溪蟹属(Sinolapotamon)、近溪蟹属(Potamiscus)和小石蟹属(Tenuilapotamon)物种也散布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不同分支中,暗示这些物种在分类鉴定上为非单系群,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结论】20种溪蟹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平均种间遗传距离为0.173,均具有区别于其他种类的特异位点,即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可作为溪蟹科物种鉴定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
培育蟹种如何控制小绿蟹江苏省金湖县水产养殖试验场(211600)潘志远培育蟹种如何控制小绿蟹·生产加工·培育蟹种如何控制小绿蟹江苏省金湖县水产养殖试验场(211600)潘志远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常有规格在15克~40克左右的蟹种就达到性成熟,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塑料大棚培育幼蟹是河蟹多种模式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基础,是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苗种成活率的重要一环。其原理是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其生长、蜕壳所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的代谢生理状况,为其人工育苗和规模化养殖提供依据,采用不同生态条件对岩扇贝幼贝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盐度、pH和体质量对岩扇贝幼贝耗氧率、排氨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试验温度为6~22℃时,岩扇贝幼贝单位体质量的耗氧率、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经回归分析,体质量(X)与耗氧率或排氨率(Y)均呈负相关幂指数关系,岩扇贝幼贝单位体质量的耗氧率、排氨率随体质量的增大而降低;岩扇贝幼贝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先随盐度(24~30)的升高而增大,在盐度为30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盐度(30~36)的升高而降低;岩扇贝幼贝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先随pH(7.0~8.0)的升高而增大,在盐度为8.0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pH(8.0~9.0)的升高而降低;岩扇贝幼贝一昼夜的耗氧率及排氨率最高峰均在13:00,耗氧率和排氨率最低峰均在1:00。本研究结果可为岩扇贝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温度、盐度和体重对美国红鱼幼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及体重对美国红鱼幼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体重对试验鱼耗氧率、排氨率影响显著 (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呈指数相关。10~30℃时,排氨率和O/N比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升高,并且排氨率与温度呈幂函数相关。呼吸Q10处于正常水平,而排泄Q10较低。当盐度10~40时,耗氧率和O/N比先降后升再降,排氨率先降后升;试验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呈幂函数相关,但O/N比变化不显著。 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及体重对美国红鱼幼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体重对试验鱼耗氧率、排氨率影响显著 (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呈指数相关。10~30℃时,排氨率和O/N比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升高,并且排氨率与温度呈幂函数相关。呼吸Q10处于正常水平,而排泄Q10较低。当盐度10~40时,耗氧率和O/N比先降后升再降,排氨率先降后升;试验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呈幂函数相关,但O/N比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豹纹鳃棘鲈幼鱼由盐度为30向低盐(盐度为25、20、15)及向高盐(盐度为35)突变过程中其耗氧率、排氨率、代谢率、排泄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改变后,豹纹鳃棘鲈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现升高趋势,突变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盐度突变范围的增大,变化趋势更为明显。O:N比无论向低盐度或高盐度突变均降低。在各突变盐度水平下,豹纹鳃棘鲈基础代谢消耗的底物以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糖类为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规格罗非鱼种池塘围栏的越冬技术,为罗非鱼养殖提供低成本、高收益的安全越冬技术。【方法】在3个池塘中设置隔水围栏,越冬期陆续抽取地下温水补充注入围栏内,并对围栏内与外塘相近区域水温及水体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越冬期,除2号池塘外,围栏内水温保持在16~18℃,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范围为3.5~6.0 mg/L,氨氮平均值低于0.5 mg/L,亚硝酸盐氮低于0.06 mg/L;3个池塘罗非鱼鱼种成活率分别为98.0%、62.0%和99.0%。【结论】采用池塘围栏与抽取地下温水注入相结合的越冬模式,能确保大规格罗非鱼种安全越冬且生长效果较好,可在广西范围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沙鳖良种选育技术,为建立黄沙鳖良种场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从广西横县、灵山、桂平及南宁明阳农场等黄沙鳖养殖产区挑选黄沙鳖表型特征明显、体重1.0 kg以上的亲鳖200只,雌雄比3∶1,不同地方的雌雄鳖分别配对(A♀×B♂或B♀×A♂),人工繁殖,根据表型特征、遗传性状和生长性状等进行选育,挑选色斑清晰对称、体型圆、体色黄、裙边宽、生长快的个体进行养殖。【结果】经稚鳖、幼鳖、成鳖、后备亲鳖等生长阶段的筛选,其选留率和成活率分别为35.3%、69.6%、80.7%、91.3%和82.1%、81.6%、95.7%、97.2%,最终选育获得黄沙鳖纯系亲鳖450只,且经繁殖验证,选育亲鳖繁殖的鳖苗具有明显亲体遗传性状,合格率达90.2%。【结论】采取群体选育的方法,从不同群体挑选亲鳖进行繁殖,通过对其后代各生长阶段不断地筛选,可选育出种质优良的黄沙鳖纯系群体。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稻田中用网箱养殖的不同规格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稻田中4种杂草和水稻的选择性及摄食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稻田杂草的摄食存在明显的选择性,对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var.sinensis的摄食量最大,对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和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的摄食量相对较少,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的摄食量最差。不同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对杂草的摄食率有所不同,20-30 g的中华绒螯蟹对野慈姑的摄食率最高,与其它3种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0 g以上的中华绒螯蟹对鸭舌草和眼子菜的摄食率均最低,与其它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1-10 g的中华绒螯蟹对稗草和水稻的摄食率最高,与其它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中华鳖、黄沙鳖及黄沙鳖F1代群体的生长性状,以期获得黄沙鳖的性状评价指标,为黄沙鳖优良生长性状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中华鳖、黄沙鳖和黄沙鳖F1代种群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养殖1年和2年时分别测量3个鳖群的体重、体长、体宽、裙边长和裙边宽,并进行各性状指标的优劣分析。【结果】中华鳖、黄沙鳖和黄沙鳖F1代种群在相同条件下饲养1年后,3个鳖群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体长、体宽、裙边长和裙边宽指标方面,黄沙鳖F1代极显著优于中华鳖(P<0.01);饲养2年后,黄沙鳖F1代比中华鳖更具生长优势,黄沙鳖F1代与黄沙鳖的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项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结论】对黄沙鳖的后代不断进行筛选,可获得性状优良的黄沙鳖群体。  相似文献   

18.
多因子对凡纳滨对虾仔虾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不同温度、盐度、pH值和摄食状态的处理,研究凡纳滨对虾(L.vannanei)仔虾在不同条件下的无机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结果表明,温度、盐度、pH值和摄食状态对其代谢存在影响。在15—30℃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仔虾磷、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均上升,30℃时,氮、磷释放率最大;盐度在5~35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增加,仔虾氮、磷的释放率提高,但盐度为30时,仔虾氮、磷释放率最低,其中对氨氮的释放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pH值在6.5~9.0的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磷的释放率显著降低(P〈0.05),硝酸氮和氨氮释放率极显著增加(P〈0.01),pH值8.5时,氨氮释放率达到最大,亚硝酸氮释放率无明显变化;摄食状态对仔虾代谢有明显的影响,饱食状态下磷、亚硝酸氮、硝酸氮和氨氮的释放率比饥饿状态下分别提高了76.2%,50.0%,60.0%,94.7%,表明仔虾摄食时蛋白质代谢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3种水产药物对新疆裸重唇鱼的急性毒性,为新疆裸重唇鱼苗种培育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在水温(12.2±0.2)℃,pH(8.6±0.1),溶氧(8.4±0.3)mg/L的静水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甲醛、食盐和高聚碘对体质量(75.23±5.08)g新疆裸重唇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新疆裸重唇鱼幼鱼在甲醛、食盐和高聚碘中24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89.27、13 580.67和、44.89 mg/L;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9.21、13 010.59、38.46 mg/L;72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6.23、12 824.48和、34.74 mg/L;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8.07、12 621.56和、32.42 mg/L;其安全浓度分别为12.48、3 582.37和、8.47 mg/L;新疆裸重唇鱼幼鱼对3种药物的敏感性为:高聚碘>甲醛>食盐,均为防治新疆裸重唇鱼幼鱼疾病较好的药物。【结论】高聚碘、甲醛对新疆裸重唇鱼幼鱼属中毒性药物,而食盐属低毒性药物,在幼鱼疾病防治中,严格控制药物剂量浓度及浸泡时间。  相似文献   

20.
预冷对哈密瓜采后乙烯释放和呼吸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潘俨  车凤斌  吴斌  张婷  张健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8):1391-1396
[目的]以研建哈密瓜预冷工艺为目标,依据预冷对果实采后呼吸与内源乙烯的影响,确定哈密瓜采后预冷工艺的基本参数.[方法]测定中熟品种抗病86哈密瓜预冷过程果实温度、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的变化.[结果]3℃条件通风预冷过程中,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与温度同步下降,果实各部位降温速率大小顺序为:果皮>近果皮果肉>近种腔果肉>种腔;温度、呼吸强度与乙烯释放量下降的最快时段为预冷的前4h,果实各部位降温幅度为39.55;~66.42;,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降幅分别达到82.69;和56.41;,随后各指标降幅明显减小.[结论]预冷12 h左右,果实各部位的温度、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下降幅度均超过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