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了提高黄鳍鲷、褐篮子鱼在 1 000 m2 斑节对虾南海 2 号养殖池塘内的生态效益。【方 法】试验比较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南海 2 号 - 黄鳍鲷(Sparuslatus)(混养黄鳍鲷处理)、斑节对虾 南海 2 号 - 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混养褐篮子鱼处理)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变化、颗粒物质含量、浮游 藻类、浮游动物以及养殖生物生长性能等指标在 105d 的变化。【结果】整个实验期间混养黄鳍鲷处理和混养褐 篮子鱼处理池塘水体中氨氮(NH4 +-N)、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 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实验中后期,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低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然而 TN 含量却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至试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时,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 含量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表明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较高的 TN 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两口混养池 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 a 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6.83~18.65 μg/L 和 5.34~16.24 μg/L,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 论】试验结果表明,黄鳍鲷的扰动作用可以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 NH4 +-N、NO3 --N 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池塘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斑节对虾南海 2 号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黄鳍鲷和褐篮 子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对养殖池塘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 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池塘养殖条件下黄唇鱼幼鱼的周年生长特性,掌握其早期生长特点,丰富其养殖生物学基础数据,为黄唇鱼人工池塘养殖和繁育提供参考,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黄唇鱼种质资源。【方法】以人工繁育的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0 +龄幼鱼为研究对象,1 年内定期测量池塘养殖条件下黄唇鱼幼鱼的体长、体质量等生长参数,分析其在人工池塘养殖条件下的周年生长规律。【结果】黄唇鱼幼鱼平均体长 4.56(±0.54) cm、 平 均 体 质 量 10.63(±0.91) g, 经 365 d 的 养 殖 试 验, 个 体 生 长 为 平 均 体 长 30.22(±4.32) cm、 平均体质量 1 085.73(±328.55)g,体长增长 562.16%,日均增长 0.07 cm,体长特定生长率范围在 0.08%/d~1.08%/d,体长变异系数范围在 7.83%~14.31%;体质量增加 10 117.06%,日均增长 2.95 g,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范围在 0.68%/d~2.77%/d,体质量变异系数范围在 8.53%~33.37% 之间;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和变异系数大于体长的特定生长率和变异系数,肥满度周年变化范围为 2.21%~11.18%。黄唇鱼幼鱼周年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m=0.3783L2.2363 (R2=0.9705,b=2.2363 < 3),呈负异速生长;全长与体长呈线性关系:LT=1.1918L+0.2809(R2=0.9986),全长与日龄拟合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LT=-0.0002t2+0.159t+4.6652(R2=0.9791),体长与日龄拟合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L=-0.0002t2+0.1294t+3.7988(R2=0.9865),体质量与日龄拟合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m=0.0076t2+0.0618t+28.915(R2=0.9956)。【结论】在人工池塘养殖 1 年,黄唇鱼幼鱼生长良好,处于负异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5年(1—12月)伯利兹船队在帕劳群岛共和国生产作业的渔捞日志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ANOVA)比较了月光天(农历初八至二十二)与月黑天(初一至初七、初二十三至三十)、不同投绳时间之间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渔获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渔获率在月光天和月黑天均无显著性差异;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不同投绳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黄鳍金枪鱼的渔获率则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月相对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渔获率无显著影响。为了获得较高的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实际作业中应选择02:00—08:00(当地时间)作为投绳时间。  相似文献   

4.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渔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 《世界农业》2002,(12):23-25
中西太平洋(WCPO)的金枪鱼渔业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太平洋国家在沿海水域作业的小型的、手工作业,以及在太平洋国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水域的大型的、工业围网、竿钓和延绳钓作业。金枪鱼渔业的主要目标种类是鲣(Katsuwonuspelamis)、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大眼金枪鱼(T.obesus)和长鳍金枪鱼(T.alalunga)。一、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渔获量自1991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渔获量比较稳定以后,从1998年以来,在WCPO中,4种主要金枪鱼(鲣、黄鳍、大眼和长鳍金枪鱼)的年渔获量明显增加。2000年在WCPO,金枪…  相似文献   

5.
黄鳍金枪鱼是东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主要渔获种类之一。根据1975-2004年东太平洋(30°N~25°S,75°W~145°W)黄鳍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Nino3区的指数,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ENSO现象与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及时空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ENSO现象对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围网资源丰度及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在大部分厄尔尼诺年时,黄鳍金枪鱼围网作业重心会向东、向北移;而拉尼娜年则向西移。Nino3指数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存在负相关关系。此外,黄鳍金枪鱼围网作业重心在年内也呈现出规律性变化,春夏季向西、向北移;秋冬季向东、向南移。春夏季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高于秋冬季。  相似文献   

6.
室内低盐度饲养大黄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低盐度(盐度为10)条件下,室内养殖8月龄大黄鱼幼鱼的摄食、生长及存活率情况。低盐驯化30 d状态稳定后的8月龄大黄鱼幼鱼经8 h长途低盐度运输,养殖在盐度为10的室内半封闭循环水系统内,经5 d环境适应阶段和80 d饲料投喂阶段后,幼鱼平均体长由原来的5.31 cm变为8.36 cm,增长率为0.04 cm/d,平均体重由原来的2.59 g增加到8.50 g,增重率为0.07 g/d,存活率为70.5%。由于投喂饲料的单一性以及幼鱼的低摄食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鱼生长缓慢。实验为在河口入海地区及沿海围垦的低盐度水域的大黄鱼养殖奠定了基础。研究亮点:首次在室内循环水系统养殖条件下,采用低盐咸水驯化养殖的方式研究了大黄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探讨了大黄鱼淡化养殖的可能性,为我国的大黄鱼低盐度水域的推广养殖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为例,应用Grainger和Garcia提出的年渔获量相对增长率(RRCI)的概念,估算其最大可持续产量(MSY)近似值,并与利用其它方法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RRCI=O时,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MSY近似值为33.75t,比PeUa—Tomlinson模型的预测结果低3%。用本文方法只需计算年渔获量相对增长率,即可获得MSY的近似值,因此本方法可作为对常规评估模型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台湾农业探索》2005,(2):37-37
台湾水产试验所2005年1月发表黄鳍鲔的人工养殖技术成果。该所生物技术组前后耗费2年多时间,成功将黄鳍鲔的幼鱼从不到1公斤重养殖至30多公斤重的上市规格,这是台湾鲔类养殖技术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台湾在未来2~3年内就能达到完全养殖黄鳍鲔目标,从自行繁殖鱼苗到控制成鱼产量及品质,对台湾整体产业发展及海洋鲔类复育工作都具有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宇 《世界农业》2001,(5):33-34
近年来,斯里兰卡的金枪鱼渔业发展较快,金枪鱼产量成倍增长。据斯里兰卡国家统计,1995年斯里兰卡金枪鱼的渔获量为19万t,但是到1999年则达到55万t。这主要是由于当地企业和外国捕捞船的联营捕捞增加了工业捕捞。斯里兰卡金枪鱼的主要种类为鲣鱼、黄鳍金枪鱼和肥壮金枪鱼。据报道,40%的鲣鱼和20%的黄鳍金枪鱼是由小型双体船捕获的。1997年鲣鱼的上岸量为22 754t、黄鳍金枪鱼为13 000t、肥壮金枪鱼为500t。约50%的鲣鱼捕自该国西南部海域,另外30%捕自东部海域。鲣鱼全年都可捕捞,而黄鳍金枪鱼和肥壮金枪鱼的捕捞期则主要在6~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眼斑双锯鱼幼鱼在自然海水和人工海水养殖环境下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 律。【方法】对眼斑双锯鱼进行自然海水、人工海水养殖试验,分别在放养 6、24、48、96 h 时进行取样分析, 测定个体胃蛋白酶、肠淀粉酶以及不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主要包括肾、脾、肝脏、鳃丝及肌肉的超氧化物歧 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结果】不同养殖 环境对胃蛋白酶影响显著(人工海水养殖条件下胃蛋白酶活性较高),而对淀粉酶影响不显著;不同养殖环境下, 幼鱼抗氧化酶活性均存在组织差异性;人工海水养殖环境下,抗氧化酶活性虽然随时间呈波动变化,但其变化 无明显规律。其中,人工海水养殖幼鱼胃蛋白酶活性仅于 6 h 低于自然海水处理,其他各时间点高于自然海水处 理,而淀粉酶活性情况相反,即仅于 6 h 时高于自然海水处理;SOD 活性最大值(36.70±3.55 U/mgprot)来源于 人工海水养殖 48 h 后取样的肌肉组织;鳃和肌肉 POD 活性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自然海水养殖 96 h 时,其他各组 织 POD 活性最大值均出现在人工海水养殖处理;脾组织 CAT 活性最大值出现在自然海水养殖 24 h 时,其他各 组织均出现在人工海水养殖处理;脾和鳃 GSH 活性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自然海水养殖 96 h 时,其他各组织 GSH 活性最大值均出现在人工海水养殖处理。【结论】眼斑双锯鱼幼鱼在人工海水养殖下存在一定应激,而个体亦 对该应激存在一定调节作用,且不同组织所具调节功能不同。  相似文献   

11.
溶解氧垂直结构是影响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垂直活动的重要因素,为了解中西太平洋围网黄鳍金枪鱼渔场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围网渔业生产的影响,基于WOA18溶解氧三维数据集和中西太平洋2008-2017年间围网黄鳍金枪鱼渔业的生产数据,分析渔场区溶解氧浓度的垂直结构特征及其与渔获量(catch 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氨氮胁迫影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幼鱼生长同时降低其免疫力的生理生化机制,为罗非鱼的科学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尼罗罗非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养殖水体中设置0(对照组)、3.49(A1处理组)、6.99(A2处理组)、13.97(A3处理组)和27.94(A4处理组)mg/L共5个氨氮胁迫浓度,饱食投喂30 d后,测定尼罗罗非鱼的生长、血液常规参数及肝脏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长期氨氮胁迫下,尼罗罗非鱼的体表黏液增多,游泳缓慢,各鳍条出现缺损,胸鳍基部有充血现象,有的死亡个体尾部溃烂,鳃部充血,剖解发现肠道内食物很少,肝脏发白,其中以A4处理组(27.94 mg/L)尼罗罗非鱼的症状最明显。随着养殖水体中氨氮胁迫浓度的升高,尼罗罗非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呈下降趋势,白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血红蛋白含量(HGB)显著低于对照组(降幅为8.98%~15.50%),红细胞压积较对照组也有所下降(降幅为5.80%~12.06%)。在肝脏酶活性方面,经氨氮胁迫30 d后,尼罗罗非鱼的肝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谷丙转氨酶(GP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长期氨氮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血液常规参数及肝脏酶活性有明显影响,鱼体的免疫能力、抗应激能力和抗病能力下降。在日常养殖生产中,必须密切关注池塘水体氨氮的变化,降低氨氮胁迫对罗非鱼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南海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食品安全性,对大、中、小3种体型的南海黄鳍金枪鱼肌肉与肝脏中8种重金属(Cd、Ba、As、Cu、Fe、Cr、Se、Zn)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体型的变化,各重金属元素的累积特征不同,肌肉中Fe、Se和Cd的含量随着体型变大而不断增加;Zn与Cu则相反;而As、Ba、Cr的含量在3个体型组中无显著变化。在肝脏组织中,Fe、Se、Cu和Cd的含量随体型变大而不断增加;Cr累积趋势相反;Zn、As、Ba的含量在3个体型组中无显著变化。在3个体型组的肝脏中Cd、As、Cu、Fe、Se和Zn含量均显著高于肌肉对应金属元素含量,而Ba、Cr的含量在肌肉与肝脏中无显著差异。在重金属食品安全方面,可食用部分(肌肉)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低于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但Cd与 iAs的单因素污染指数表明南海黄鳍金枪鱼存在轻微的重金属安全风险,因此,建议成人和儿童每日摄入南海黄鳍金枪鱼应分别小于120.00和37.71 g。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利用水泥池高密度养殖两广地区特色淡水养殖品种黄颡鱼的养殖模式,为养殖户因地制宜开展黄顙鱼养殖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从广东地区引进规格为2.5g-3.5g/尾全雄黄颡鱼苗3万尾,分别在三口面积同为72m~2的内循环水泥池中养殖,对其养殖密度、饲料选择、投喂方式、水质调控、病害防控、生长性能等因素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适合的养殖模式。【结果】内循环水泥池中高密度饲养黄颡鱼,养殖周期7个月,72m~2单池产量超过1100kg,与传统池塘养殖黄颡鱼的667m~2产量相近(1200kg/667m~2),个体平均规格超过150g,养殖成活率90%以上。【结论】内循环水泥池高密度饲养黄颡鱼,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和商品鱼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适宜水层的空间分布,分析黄鳍金枪鱼垂直空间分布对渔获率的影响,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挖掘热带中西太平洋17℃和距海洋表层水温8 ℃(△8℃)的月平均等温线场,网格化计算17、△8℃等温线深度值和下界深度差,量化黄鳍金枪鱼游动水层,并结合中西...  相似文献   

16.
以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及蓝鳍金枪鱼Thunnus maccoyii为例,围绕金枪鱼生物学中的鱼龄与生长、摄食及繁殖3个方面,综述了现阶段金枪鱼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与主要的研究成果,即金枪鱼为提高种群的合适度,形成的多个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如多生长增速拐点、机会捕食者及多种繁殖策略等。同时,针对金枪鱼生物学研究领域现存的不足,从研究方法、设备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 5 种投饲率黄颡鱼养殖塘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投饲率的黄颡鱼养殖塘水质动态变化,探索不同外源饲料输入量对黄颡鱼养殖 塘水质的影响,为黄颡鱼规模化养殖塘生境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 5 种投饲率(1.0%、1.5%、2.0%、 2.5% 和 3.0% )对黄颡鱼进行池塘养殖,定期监测各组塘主要环境因子,以主成分分析(PCA)结合灰色关联 分析法评价各塘水质健康状况。通过水质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提出基于良水质的黄颡鱼养殖塘饲料输入模式。 【结果】 CODMn、DO、TN、TP 及 NH3-N 是黄颡鱼养殖塘主要环境因子;pH 值与其他环境因子均存在极高相 关性,TN 与 TP、NH3-N 均呈显著相关性;5 个试验处理中,A 组塘(投饲率 1.0%)、B 组塘(投饲率 1.5%)、 C 组塘(投饲率 2.0%)、E 组塘(投饲率 3.0%)各阶段水质均达Ⅲ类,符合水产品养殖水质标准,而 D 组塘(投 饲率 2.5%)在养殖中期水质级别达到Ⅳ类水,且水体中的 TN、TP 等因子含量超标,水质污染较严重,同时 A、 B、C 组塘主成分综合得分较低,分别为 1.2704536、1.2704664、1.2704642,水质状况良好。【结论】投饲率 为 1.0% ~ 2.0% 的处理组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最好,过高的投饲率会降低养殖水体的水质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工集鱼装置(FAD)在热带大洋海域的广泛使用,金枪鱼围网渔业产量大幅增加,但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生态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工集鱼装置对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生物学与生态学产生的影响,从人工集鱼装置下黄鳍金枪鱼的行为方式,生物学与生态学影响,以及全球针对人工集鱼装置的管理等方面,总结了近30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工集鱼装置与黄鳍金枪鱼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人工集鱼装置的大规模使用可能会潜在地影响黄鳍金枪鱼原有的行为规律,但因标志、个体数量和试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影响的程度和方式尚需进一步研究;人工集鱼装置会影响到黄鳍金枪鱼种群的健康与生长以及摄食习惯;一些新技术和手段(水下声学装置、标志放流、卫星定位等)的发展也促进了该领域的研究,但无法掌握鱼群较长时间内的行为规律,标志放流技术,尤其是档案式标志放流将成为将来研究的主要方式,同时应将研究重点从对单个人工集鱼装置的研究提升到对网络式分布的人工集鱼装置上,从而阐明人工集鱼装置是否会对黄鳍金枪鱼的行为产生交互影响,漂流人工集鱼装置的相关研究也应进一步加强;全球针对人工集鱼装置渔法的管理日趋严格,各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和沿海国出台的相关措施也使得人工集鱼装置渔法的前景呈现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水培蔬菜对循环养殖水水质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验研究水生蔬菜对水产养殖循环水水质改善效果,为水生蔬菜在养殖废水生态修复方面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试验以不种菜为对照,在温室大棚内研究空心菜、薄荷2种蔬菜对高密度水产养殖循环水氮、磷和BOD_5的去除效果。【结果】空心菜和薄荷在循环养殖水中生长正常,二者对养殖水总氮、氨态氮、硝态氮、总磷和BOD5去除效果均较好,最高去除率分别高达77.89%、83.18%、95.55%、93.43%、95.55%和77.56%、80.97%、94.95%、83.94%、91.94%。【结论】空心菜和薄荷对循环养殖水N、P和BOD5的去除效果都较好,其中空心菜去除效果略好于薄荷。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高密度和常规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营养成分的差异,评估高密度养殖刀鲚幼鱼是否存在环境拥挤胁迫。【方法】采用池塘高密度(108 240 尾/hm2)和常规密度(62 505 尾/hm2)模式养殖刀鲚0+龄幼鱼,测定鱼体鲜样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及干样中常见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及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等评价幼鱼肌肉的营养品质。【结果】高密度模式养殖刀鲚幼鱼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4.07%和2.50%)均较常规密度养殖模式(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16%和3.97%)显著降低(P<0.05),而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高密度养殖模式的精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组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其余15种氨基酸的含量在两模式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刀鲚幼鱼干样中常见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H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鲜味氨基酸(DAA)、EAA/TAA、EAA/NEAA和DAA/TAA在两模式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种养殖密度模式下刀鲚幼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F值均非常接近。在检测到的28种脂肪酸中,有22种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在两模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要脂肪酸中,高密度养殖模式的C18:1n9c、C16:1、C18:3n3、C20:2和C20:5n3(EPA)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C18:0、C22:2、C20:4n6、C22:5n3(DPA)和C22:6n3(DHA)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高密度养殖模式的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结论】池塘高密度养殖不会造成刀鲚幼鱼鱼体蛋白质品质的下降,但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鱼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MUFA显著下降,PUFA和n3PUFA/n6PUFA显著升高,说明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已经受到环境拥挤胁迫,因此刀鲚幼鱼的池塘养殖密度以不超过108 240 尾/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