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姬松茸碳源利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麦秸培养基,系统研究了姬松茸在生长期间对碳源的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姬松茸降解的有机物质绝大部分被菌体的呼吸过程消耗掉,绝对生物学效率较低;在菌丝生长阶段,木质素的降解速率大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这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十分有利;非木质纤维素组分在菌丝生长阶段被主要利用,而木质纤维素则是子实体生长阶段的主要碳源。且就整个栽培过程而言,姬松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79.86%的碳源来自木质纤维素。  相似文献   

2.
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采用袋栽研究了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菌丝生长阶段,杏鲍菇、白灵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分别为18.08,17.39 g,分别占培养料失质量的74.43%,76.01%;在子实体发育阶段,杏鲍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占培养料失质量的80.15%~94.03%,白灵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占培养料失质量的70.49%~94.56%;在整个栽培过程中,杏鲍菇、白灵菇对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分别为105.79,104.50 g,分别占培养料失质量的83.22%,80.51%。这说明杏鲍菇、白灵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83.22%,80.51%的碳源来自于木质纤维素。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培养料中木质素的分解率分别为81.31%,80.38%,对纤维素的分解率分别为72.20%,69.03%,对半纤维素的分解率分别为56.14%,59.72%,说明杏鲍菇分解利用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强于白灵菇。在试验条件下,杏鲍菇的发菌时间、出菇时间均比白灵菇短,出菇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也较白灵菇高,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杏鲍菇具有比白灵菇更强的分解利用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无腺体棉籽壳供料栽培金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方法,比较了四种母种培养基对金耳子实体组织分离母种培养的有效率,证明豆粉蛋白琼脂培养基和麦粒汁马铃薯增减基适宜于金耳母种的分离培养。采用袋霜法,以有腺体棉籽壳为对照,观察比较了四种含不同配比无腺体棉籽壳的培养料配方对金耳原种,生产种的生长发育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68%无腺体棉籽壳的培养料,其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均与对照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丰富山东省食用菌栽培品种,实现高大环柄菇的人工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和分子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烟台的1株野生大环柄菇属真菌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以菌丝生长量为指标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野生栽培。【结果】经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确定该真菌(编号EF-5)为大环柄菇属高大环柄菇,其子实体直径8.5cm,上有同心圆状排列的棕褐色鳞片,子实体中央乳头状凸起,褐色;菌柄中生,长8.2cm,直径0.8cm,上有双层移动菌环;菌褶近白色,不等长,离生,孢子印白色;菌落不规则圆形,灰白色,菌丝多分枝,具锁状联合;其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氮源为土豆浸粉,碳源为糖蜜,温度为25℃,pH为8.0,无机盐为硫酸锰;此菌在麦粒二级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时间为60d,接种栽培料后66d长满菌袋,经仿野生栽培成功获得了子实体。【结论】采集的野生大环柄菇属真菌为高大环柄菇;此菌二级种生长缓慢,栽培周期长,在实验室无法获得子实体,经仿野生栽培虽然获得子实体,但总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接菌剂对牛粪堆肥过程中温度、pH、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总氮、总磷和总钾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为接菌剂,以牛粪为主要堆肥原料,进行了59 d的堆肥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处理与对照相比,堆体温度达到50℃时间提前4 d,50℃以上的持续时间比对照长7 d,pH值下降的速度快,堆体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8%、3.51%和4.78%,接种处理促进了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降解,减少了3.9%的总氮损失,但是对全磷和全钾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烟梗中的木质纤维素含量,解决其工业利用价值低的问题,筛选具有降解烟梗木质纤维素应用潜力的细菌,利用纤维素酶筛选培养基,从昆明市的烟草栽培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烟草木质纤维素降解菌株HF-09。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分析,结合16S rRNA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在pH 5~9的范围内或75℃以下存活率均达90%以上,在培养8~20 h生长达到对数生长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经过对烟梗(红大C3F)进行10 d的降解处理,发现纤维素降解率为20.82%、半纤维素降解率为30.28%、木质素降解率为19.34%。同时,电镜扫描显示,该菌具有显著的破坏烟梗组织结构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杏鲍菇产量与培养料养分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量分析杏鲍菇采摘后培养料中水、纤维素、蛋白质的含量,分析其与杏鲍菇栽培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料中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决定了杏鲍菇子实体产量的高低;每生产100 g鲜菇,需消耗1271 g培养料水分;培养料中蛋白质含量降至37%时,产量急剧下降;杏鲍菇子实体生产过程中,优先使用纤维素为碳源物质。在基质不断被分解、同化的前提下,随着杏鲍菇收获潮次的增加,木质素含量呈上升趋势,纤维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蛋白质含量呈直线下降的趋势。提出工厂化栽培中应尽量使用纤维素含量高的有机物质作碳源,适当调高培养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培养料含水量以65%为佳,培养料蛋白质含量37%为工厂化生产的停止点。  相似文献   

8.
优良袋料栽培配方是金耳增产增效的关键因素,为探究金耳袋栽高产配方,缩短金耳生产周期、提高产量及子实体品质,试验以麸皮、豆粕、玉米粉、木屑、棉籽壳为研究因素,以金耳子实体鲜质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混料比率及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常规熟料栽培,构建研究因素与金耳子实体鲜质量的数学模型,探索不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金耳栽培基质中添加麸皮、豆粕、玉米粉均能提高其产量,其影响规律符合二次曲线规律,木屑不利于金耳产量的提高;结合当前原料价格选出金耳栽培的适宜配方,即麸皮10.30%,豆粕2.29%,玉米粉9.15%,木屑49.57%,棉籽壳26.69%,生石膏1%,蔗糖1%。采用该配方每袋可产金耳子实体264.62 g,在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更好开发利用野生博湖蘑菇资源,为博湖蘑菇的人工栽培及商品化生产提供优质的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方法】设置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值、农业有机物等培养基配方研究博湖蘑菇的菌丝体生物学特性。【结果】结果表明,博湖蘑菇菌丝生长最适的碳源为蔗糖,最适温度为22℃,最适的pH为6.0,最佳有机物配方为马铃薯加蔗糖,最佳原种培养料为谷粒和麦粒。【结论】野生博湖蘑菇菌丝能够在马铃薯加蔗糖的母种培养基和以谷粒、麦粒为主的原种培养基上良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更好开发利用野生博湖蘑菇资源,为博湖蘑菇的人工栽培及商品化生产提供优质的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方法】设置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 H值、农业有机物等培养基配方研究博湖蘑菇的菌丝体生物学特性.【结果】结果表明,博湖蘑菇菌丝生长最适的碳源为蔗糖,最适温度为22℃,最适的p H为60,最佳有机物配方为马铃薯加蔗糖,最佳原种培养料为谷粒和麦粒.【结论】野生博湖蘑菇菌丝能够在马铃薯加蔗糖的母种培养基和以谷粒、麦粒为主的原种培养基上良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苹果树腐烂病菌致病过程中对降解根皮苷发挥主要作用的物质,为揭示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根皮苷为碳源发酵培养苹果树腐烂病菌10 d后,测量菌丝干质量及病原菌对根皮苷的降解率;以淀粉为碳源获取病原菌30 d的无菌发酵液,进一步分离发酵液中的有机酸和蛋白类物质。用HPLC法分别检测病原菌、淀粉无菌发酵液、有机酸类、蛋白类物质及发酵剩余液对根皮苷的降解作用。【结果】以根皮苷为碳源发酵培养病原菌10 d后,每100 mL发酵液中菌丝干质量为48 mg,病原菌对根皮苷的降解率为92.46%,发酵液对根皮苷的降解率为99.88%。1 mg/mL蛋白类物质与根皮苷作用5 d的降解率为90.4%,有机酸类对根皮苷的降解率仅为1.6%,发酵剩余液对根皮苷的降解率为5.9%。根皮苷的降解率随蛋白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结论】在根皮苷降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物质为苹果树腐烂病菌代谢产生的蛋白,其可能为细胞壁降解酶类。  相似文献   

12.
李其利  宁平  郑露  黄俊斌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1):1682-1687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球孢链霉菌JK-1生长及其产生抗菌物质的影响,明确该菌生长及其产生抗菌物质的最适培养条件.[方法]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分别测量球孢链霉菌JK-1的菌体干重,并以稻瘟菌为指示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JK-1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结果]在供试的7种培养基中,LB培养基最有利于菌体生长,PSB培养基最有利于产生抗菌物质.JK-1在10~35℃范围内均可以生长并产生抗菌物质,25℃为菌体生长和产生抗菌物质的最适温度.JK-1在PSB中培养5d菌体干重可达最大值,培养7d抑菌活性可达到最大值.适宜于JK-1生长及其产生抗菌物质的pH值范围为6~8,最适为pH 7.JK-1能够有效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进行生长和产生抗菌物质,其中分别以甘油为碳源和酪氨酸为氮源时生长最好;以麦芽糖为碳源和硫酸铵为氮源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最强.[结论]球孢链霉菌JK-1生长和产生抗菌物质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的PSB培养基,25℃条件下培养7d,甘油和酪氨酸最适于该菌的菌体生长,麦芽糖和硫酸铵最适于产生抗菌物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展松乳菇的分离鉴定及松乳菇与马尾松的共培养研究,以期通过与马尾松共培养实现松乳菇的规模栽培。【方法】试材松乳菇子实体采自湖北恩施天然马尾松次生林,使用组织分离法获得松乳菇菌株,采用rDNAITS分子鉴定分离菌株的种属,利用One-way ANOVA分析松乳菇接种对马尾松菌根侵染率、苗木生长及氮(N)、磷(P)、钾(K)含量的影响,并利用Duncan法分析马尾松菌根侵染率与松乳菇子实体生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rDNAITS分子鉴定3株真菌均为松乳菇,其在松木屑、棉籽壳等基质上能实现菌丝体的良好生长,属于兼性腐生菌根真菌。松乳菇与马尾松共培养结果显示,3株松乳菇均与马尾松形成外生菌根,在共培养11个月后,马尾松的菌根侵染率均在95%以上,外源接种松乳菇显著增加马尾松的干重、株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数(P<0.05,下同),与CK相比,接种处理马尾松干重增加5.41%~19.25%,株高增加11.15%~20.59%,主根长增加12.58%~28.90%,侧根数增加34.88%~46.42%,地径增加幅度最大,比CK增加52.63%~68.42%;外源接种松乳菇显著提高马尾松根系和叶片的N和P含量,有利于马尾松苗木的培育。L-1无论对马尾松苗木的菌根侵染率、生长及N、P养分吸收影响效果均优于L-3和L-2处理。在共培养13个月后,获得24个松乳菇子实体,平均出菇数为2.67个/m2,产量为80.67 g/m2,其平均出菇数、总鲜重与马尾松菌根侵染率之间不显著相关(P>0.05)。【结论】 rDNA ITS方法可准确鉴定野生松乳菇,外源接种松乳菇能促进马尾松苗木的生长及对N、P等元素的利用,菌根侵染率的提高有利于松乳菇子实体形成,湖北省恩施市境内的松乳菇资源可作为驯化栽培松乳菇的潜在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杏鲍菇栽培基质不同含水率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为杏鲍菇的生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杏鲍菇PE-1菌株为供试材料,在栽培基质含水率为59.0%,60.5%,62.0%,63.5%,65.0%,66.5%和68.0%时,以该菌株生长周期、子实体形态及基质利用率为指标,研究不同含水率基质对杏鲍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当栽培基质含水率为65.0%左右时,各指标均达最大值,其中,子实体鲜质量为286 g/袋,生产周期为48.5 d,子实体密度为0.528 g/mm3,子实体长度为191 mm,栽培基质利用率为35.68%。【结论】杏鲍菇栽培基质的最佳含水率为65.0%,此时杏鲍菇的生物学效率最高、密度最大、生产周期最短、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5.
优化氮源种类及碳氮比对阿魏菇液体种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阿魏菇液体培养过程中氮源种类及碳氮比的优化研究,为阿魏菇生理活性物质代谢、分析与提取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为野生菌种质资源的保护、菌株保存和驯化提供方法.[方法]选择6种有机氮源、2种无机氮源以及8个碳氮比梯度,采用液体培养技术通过菌球直径、菌球密度、菌丝生长量等生物量指标测定,反映阿魏菇液体培养的氮代谢特性.[结果]不同氮源种类及浓度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了阿魏菇液体种的生长.黄豆、黄豆芽是阿魏菇液体种培育的良好氮源,菌球密度分别达到26.67;和24.00;,是对照的145;和131;.其次是蛋白胨、酵母片,甘氨酸与硫酸铵、硝酸钾之间差异不显著,尿素是最差的氮源.2.5;黄豆芽和黄豆均可以获得阿魏菇液体种最高的生物量,是可以取代蛋白胨的有机氮源.适宜阿魏菇液体种生长的碳氮比是20∶1.[结论]阿魏菇液体种培养过程中存在氮源的选择性差异,天然有机氮源优于其他形式的各种氮源,同时氮源浓度的变化极显著影响了液体种的生产能力,阿魏菇液体种培育过程中对氮源浓度的要求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张秀雨  马秀花  李玮  沈硕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2):3444-3452
【目的】构建芽孢杆菌复合菌群,优化菌群组合并研究其杀草谱、作物安全性及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为开发新型生物除草菌剂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以课题组前期筛选到的芽孢杆菌D30202、JZ1-1-9、JZ2-4-15和JZ2-2-1为材料,采用皿内对峙试验测定菌株间的相容性,并结合分光光度法测定菌株生长曲线,确定构建复合菌群的菌株和组合时期;通过种子萌发袋法测定复合菌群对杂草种子萌发的根长、芽长抑制率和干重、鲜重抑制率以优化菌株组合类型;采用盆栽试验对最优组合菌群进行杀草谱及作物安全性评价,测定作物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 3种防御酶活性作为对野燕麦除草活性反应的指标。【结果】待选菌株两两之间无拮抗关系且生长周期一致,由菌株D30202、JZ1-1-9和JZ2-4-15构建的复合菌群2-9-15为最优组合。菌群2-9-15抑制野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综合效果最明显,根长和芽长抑制率分别为39.17%和73.49%,幼苗鲜重和干重抑制率分别为25.11%和21.26%。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群2-9-15的除草广谱性及作物安全性均优于精喹禾灵,除禾本科作物青稞外,菌群2-9-15对玉米、藜麦、小麦、蚕豆、豌豆和马铃薯等当地主栽作物安全性高。3叶期野燕麦分别经精喹禾灵和菌群2-9-15喷施处理3 d后,叶片MDA含量、SOD和CAT活性下降趋势一致。【结论】复合菌群2-9-15具有较高的抑草活性及广谱性,具有开发为防治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杉树林下三七根系生长不良的原因,为林下三七种植过程中土壤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杉树林下三七生长正常区域的土壤为对照,测定生长不正常区域的土壤的电导率、pH和酚类化感物质及三七根系生长指标(须根数量、主根长度、鲜重和干重);采用滤纸片法,研究不同浓度酚类物质(1、5、10、15、20和30 mg/L)对三七根系活力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以及对生菜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三七生长不正常区域的土壤显著降低三七的须根数量、主根长度和根系的鲜重与干重(P<0.05,下同)。三七生长不正常区域的土壤pH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显著升高,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醛、丁香酸、阿魏酸和香草酸含量升高,且能显著抑制化感指示植物生菜根系的生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三七的须根数量、鲜重和干重均与土壤pH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下同)正相关,与土壤电导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酸含量与三七的鲜重和干重呈显著负相关。相比CK,当丁香酸、阿魏酸、香草酸及混配的浓度介于5~30 mg/L时,根系活力显著降低,当香草醛、丁香酸和阿魏酸的浓度达15 mg/L时,根系溶液的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结论】杉树林下土壤pH的降低和酚类化感物质的累积会对三七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陇棉3号为试材,采用田间随机区组排列试验,研究有机肥与化肥不同配施比例对棉花生育期、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重、叶面积指数、花铃期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延长了棉花生育期2~6 d,且用生物有机肥替代40%化肥的情况延长生育期的时间最长。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从苗期到花铃期上升,花铃期升至最大,随后在吐絮期下降。在花铃期和吐絮期,6个处理中T5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大。施用有机肥对棉花花铃期的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普通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获得与常规施肥相应的产量。而生物有机肥替代40%化肥显著增加了绒长、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结论】棉花生产过程中可以用生物有机肥来替代化肥,达到减用化肥、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磷对小麦利用土壤深层累积硝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在粮食主产区华北平原,研究磷对小麦利用土壤深层累积硝态氮的影响。【方法】采用15N微区注射技术,布置田间微区试验,将15N标记于110 cm土层处。【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能够利用注射并扩散于100~120 cm土壤层次的标记硝态氮,3种磷水平的利用率分别为6.8%、16.4%和11.2%;耕层施用磷肥有利于小麦地下部根系发育,根长密度及根干重较不施磷均有增加,提高了小麦对深层硝态氮的利用,耕层适量供磷有利于小麦对土壤剖面深层标记硝态氮的吸收利用。【结论】磷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小麦对土壤深层累积硝态氮的利用,过量施磷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