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筛选对荔枝蛀蒂虫成虫有较好触杀作用的杀虫剂,为荔枝蛀蒂虫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2日龄荔枝蛀蒂虫成虫为对象,用13种杀虫剂以不同稀释倍数设37个处理,采用室内喷雾法进行不同处理对荔枝蛀蒂虫成虫触杀效果测定。【结果】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 5000倍、5%多杀霉素SC 4000倍、480 g/L毒死蜱EC 4000倍、35%硫丹EC 4000倍、1.8%阿维菌素EC+480 g/L毒死蜱EC(1∶1)4000倍、10%联苯菊酯EC和20%甲氰菊酯EC 2000倍及4.5%高效氯氰菊酯EC 1000倍处理对荔枝蛀蒂虫成虫的24 h触杀死亡率均可达100.0%;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0%虫螨腈SC、20%氯虫苯甲酰胺SC和240 g/L氰氟虫腙SC等4种杀虫剂对荔枝蛀蒂虫成虫的防效则低于60.0%。【结论】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10%联苯菊酯EC、480 g/L毒死蜱EC及1.8%阿维菌素EC+480 g/L毒死蜱EC混配剂对荔枝蛀蒂虫成虫有较好的防效,可作为荔枝、龙眼产区防治荔枝蛀蒂虫成虫的首选药剂;10%联苯菊酯EC、20%甲氰菊酯EC和4.5%高效氯氰菊酯EC可作为备选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荔枝蛀蒂虫的生物防治应用技术问题,在室温27(±3)℃条件下,用10种供试的赤眼蜂种类(或种群)对荔枝蛀蒂虫卵寄生能力进行筛选试验结果发现,仅小灰蝶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hypsipylae Nagaraja和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 2种可寄生荔枝蛀蒂虫卵前者为中国新纪录种,其寄生率较高,达到49.89%这一突破为利用该蜂种进行荔枝蛀带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可能性,但2种赤眼蜂均不能在荔枝蛀带虫的卵内羽化出蜂进一步的研究将探索小灰蝶分索赤眼蜂不能羽化出蜂的原因并对其进行驯化改良,期望培育能持续自然控制荔枝蛀蒂虫的小灰蝶分索赤眼蜂新种群.  相似文献   

3.
正荔枝蛀蒂虫又名蒂蛀虫、爻纹细蛾,是荔枝、龙眼的重要害虫。荔枝蛀蒂虫以幼虫蛀食果实,一旦蛀入果内,现有的杀虫剂均无法将其杀灭。蛀入果内的蛀蒂虫一方面直接引起小果脱落而减产,另一方面造成大果"虫粪果"使果品质量下降乃至整个果园的荔枝失去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4.
应用逐日查蛹羽化进度法对荔枝蛀蒂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的发生期进行了预测预报,并分别评价了根据预测预报施药防治荔枝蛀蒂虫和非测报常规用药防治荔枝蛀蒂虫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预测预报,在荔枝蛀蒂虫成虫产卵高峰期施用浓度为6mL·L-1与3mL·L-1的0.3%印楝素乳油,可有效防治荔枝蛀蒂虫的为害,保果效果分别为95.75%和93.33%;喷施1.5mL·L-1与0.75mL·L-1的0.3%印楝素乳油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保果效果分别为87.88%和70.30%。在常规施药区中,施用20%氯虫苯甲酰胺0.5mL·L-1、10%高效氯氟氰菊酯1.0mL·L-1、0.3%印楝素1.0mL·L-1的保果效果分别为100%、91.69%和47.46%。可见,根据预测预报的结果,应用印楝防治荔枝蛀蒂虫效果远远高于无预测常规施用印楝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利用Y形嗅觉仪测定了荔枝蛀蒂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对寄主植物不同组织挥发油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荔枝果肉挥发油和龙眼果肉挥发油对交配前荔枝蛀蒂虫的雌成虫引诱率最大,分别为76%和68%,而荔枝叶挥发油和龙眼叶挥发油对该虫的引诱率最低,分别为32%和40%.雌成虫交配后,荔枝果皮挥发油和龙眼果皮挥发油对其引诱最大,引诱率分别为72%和60%,雄成虫交配后,寄主不同组织挥发油对其引诱率均低于32%.可见,荔枝蛀蒂虫雌、雄成虫对寄主植物的不同组织挥发油的行为反应存在差异性,交配前和交配后的雌、雄成虫对寄主植物挥发油的选择也存在差异性.荔枝蛀蒂虫在交配前对寄主植物的果肉挥发油有明显的趋向反应,而交配后对寄主植物的果皮挥发油有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荔枝蛀蒂虫触角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荔枝蛀蒂虫雌雄虫触角上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荔枝蛀蒂虫雌虫和雄虫触角都分布有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3种感器,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雌雄虫触角感器在形状上没有明显差异。同时还描述了各种感器的形态特征和着生规律。  相似文献   

7.
荔枝蛀蒂虫又名爻纹细蛾 ,对桂西地区荔枝龙眼生产危害极大。该害虫生活周期短、世代重叠 ,危害所造成的落果、虫果甚多 ;果品质量、商品率降低 ,果品价格大打折扣。桂西地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特点 ,周年气温较高 ,雨热同季 ,非常适合该虫的生长繁殖。根据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该害虫的生活习性。1 荔枝蛀蒂虫在桂西地区的发生危害情况1 1 桂西地区有早、中、迟熟荔枝龙眼品种品系混栽的习惯 ,各品种品系梢期、花果期不一致 ,便于害虫繁殖并交叉危害 ;此外 ,连年来冬暧春暧天气不断 ,一些果园大量萌发冬梢 ,为该害虫提供冬季食物源 ,开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荔枝树"开天窗"修剪,并对修剪后的荔枝园内炭疽病和蛀蒂虫这2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经过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开天窗"修剪能有效减轻荔枝树叶片和果实炭疽病的发生,对为害荔枝果实的蛀蒂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光环境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影响,为荔枝蒂蛀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依据广西南宁市日出日落时间及荔枝蒂蛀虫常住地光照强度,在室内条件下研究6个光照时长及8个光照强度处理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影响;在荔枝收获前一个月开始果园夜晚亮灯,调查荔枝落地果及树上果的蛀果率变化.[结果]室内试验结果显示,全亮(24 h光照)条件下荔枝蒂蛀虫产卵前期为10.67 d,显著长于其他处理(2.00~4.67 d)(P<0.05,下同),卵期为1.33 d,显著短于其他处理(9.67~12.33 d),每雌产卵量为0.47粒/头,显著低于常规处理(136.33粒/头);在6:00—19:00光照强度500 lx、19:00—次日6:00光照强度10~900 lx时,荔枝蒂蛀虫产卵量为每雌0~0.47粒/头,显著低于常规处理(136.33粒/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夜晚光照强度为70~130 lx和2~70 lx时的荔枝蒂蛀虫平均蛀果率分别为2.91%和3.65%,均显著低于常规处理(25.87%).[结论]在荔枝收获前一个月开始果园挂灯,每日19:00—次日6:00光照强度2~70 lx的光环境可有效抑制荔枝蒂蛀虫产卵,进而极大降低荔枝蒂蛀虫蛀果率,可作为荔枝蒂蛀虫绿色防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又称爻纹细蛾,隶属于鳞翅目细蛾科,是为害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以幼虫钻蛀荔枝和龙眼的果实、花穗、新梢和嫩叶[1,2,3].一般年份,荔枝、龙眼的虫果率为10%~20%,严重年份达60%~90%.为害嫩梢可造成嫩梢枯萎死亡,幼果期和成熟期受害,造成大量落果;转色成熟期受害,严重影响食用和商品价值,影响果品出口外销,造成重大经济损失[4].飞机草等提取物对荔枝蒂蛀虫具有良好的产卵驱避作用[5],常规浓度下机油乳剂对于介壳虫、螨类、蛀果虫类等多种害虫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替代广谱性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有利于果园天敌的生存、繁殖,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果园生态环境[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沙鳖良种选育技术,为建立黄沙鳖良种场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从广西横县、灵山、桂平及南宁明阳农场等黄沙鳖养殖产区挑选黄沙鳖表型特征明显、体重1.0 kg以上的亲鳖200只,雌雄比3∶1,不同地方的雌雄鳖分别配对(A♀×B♂或B♀×A♂),人工繁殖,根据表型特征、遗传性状和生长性状等进行选育,挑选色斑清晰对称、体型圆、体色黄、裙边宽、生长快的个体进行养殖。【结果】经稚鳖、幼鳖、成鳖、后备亲鳖等生长阶段的筛选,其选留率和成活率分别为35.3%、69.6%、80.7%、91.3%和82.1%、81.6%、95.7%、97.2%,最终选育获得黄沙鳖纯系亲鳖450只,且经繁殖验证,选育亲鳖繁殖的鳖苗具有明显亲体遗传性状,合格率达90.2%。【结论】采取群体选育的方法,从不同群体挑选亲鳖进行繁殖,通过对其后代各生长阶段不断地筛选,可选育出种质优良的黄沙鳖纯系群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西灵山县蔗区甘蔗木蠹蛾发生及为害情况,为防治甘蔗木蠹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调查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及实践经验,分析灵山县甘蔗木蠹蛾发生为害特点及发生原因。【结果】灵山县甘蔗平均虫害株率达25.63%,其中木蠹蛾平均为害株率占总虫害株率的58.94%。【结论】灵山县蔗区甘蔗木蠹蛾为害比较严重,已给当地甘蔗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应采取蔗种调运检疫、农业防治、灯光诱杀、人工捕蛾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西灵山县蔗区甘蔗木蠹蛾发生及为害情况,为防治甘蔗木蠹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调查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及实践经验,分析灵山县甘蔗木蠹蛾发生为害特点及发生原因。【结果】灵山县甘蔗平均虫害株率达25.63%,其中木蠹蛾平均为害株率占总虫害株率的58.94%。【结论】灵山县蔗区甘蔗木蠹蛾为害比较严重,已给当地甘蔗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应采取蔗种调运检疫、农业防治、灯光诱杀、人工捕蛾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花穗修剪与多效唑处理对妃子笑荔枝花穗生长的影响,为解决荔枝花而不实、坐果率低的问题提供依据。【方法】以15年生妃子笑荔枝为试材,设计花穗不经过处理(CK)、人工短截、机械短截、多效唑处理、多效唑处理+机械短截、多效唑处理+人工短截6个处理。盛花期、收获时分别调查各处理花穗生长情况、每穗果数及单株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在正常管理水平下,妃子笑荔枝花穗不经过处理和仅用多效唑处理的单穗坐果率及产量均较低;而经过短截修剪的荔枝单穗坐果率、产量及经济效益均较高。其中以多效唑处理+人工短截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但其人工支出大、工效低,仅适宜小面积应用;而采用机械短截花穗所需人工较少、效率高,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结论】通过花穗修剪和多效唑处理可以调节荔枝的坐果率,只要运用得当,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暗期闪光处理对菊花进行光周期诱导,从而控制菊花花期并降低菊花周年生产成本。【方法】以神马菊花为试验材料,在自然短日照条件下,设主处理:光强I1 150 W、I2 300 W两个水平;副处理:闪光开始时间B1 22:00、B2 23:00、B3 00:00 3个水平,持续时间D1 5 min、D2 15 min、D3 30 min 3个水平,研究闪光处理对神马菊花花期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暗期闪光处理能有效抑制神马菊花现蕾,抑制效果达94.44%以上;经处理后的鲜切菊花具有较高的品质,其一级率达61.11%,二级率达38.89%。【结论】综合评价以处理I2B2D1表现最佳,即光强300 W、闪光开始时间23:00、闪光持续时间5 min处理可有效控制神马菊花花期,切花品质达到一级,且能节约大量电能,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新的小菜蛾生物防治方法,为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0种产于广西的楝科、番荔枝科、无患子科和报春花科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进行室内产卵忌避作用试验。【结果】以地黄连(Melia sinica)、香椿(叶)(Toona sinensis)、番荔枝(Annona squamosa)、四瓣米仔兰(A.terapetala)、灵香草(Lysimachia foenum-graecum)等植物提取物处理后48 h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忌避率分别为86.21%、94.69%、97.92%、98.91%和100.00%。【结论】地黄连、香椿(叶)、番荔枝、四瓣米仔兰、灵香草等5种植物对小菜蛾成虫有强烈的产卵忌避作用,在蔬菜害虫生态控制中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10年12月中下旬~2011年1月上旬严重霜冻和长时间低温对广西荔枝、龙眼生产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面上调研、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按荔枝、龙眼冻害分级标准对广西北缘产区藤县、桂平、平南、武宣和象州等县(市)荔枝、龙眼的冻害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被调查的5个县(市)荔枝、龙眼总受灾面积为13358 ha,约占总面积的30%,其中象州、武宣和藤县受灾最重,冻害面积分别为670、1667和2887 ha,分别占种植面积的100%、100%和67%,末次梢受害率达79.07%~100.00%;其次是平南和桂平,冻害面积分别为3467和4667 ha,分别占种植面积的22%和20%,末次梢受害率达76.45%~99.62%。冻害特点为荔枝比龙眼受冻程度重,低洼果园比高坡果园受冻程度重。【建议】抓好受灾果园管理,适时适量供水,及时对树盘松土、覆盖,勤施薄施水肥,并根据不同冻害程度进行分级护理,以及加强受冻植株病虫害防治,争取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椰子在我国的适生区,为椰子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已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获取椰子在我国的已知分布点,结合环境数据,使用OpenModeller-GARP模型预测椰子在我国的可能适生区域.[结果]椰子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为:广东的湛江市、徐闻县、雷州市、遂溪县、廉江市、化州市、吴川市、高州市、茂名市、阳江市、阳春市、江门市(南部)、开平市、中山市、珠海市、深圳市、惠州市(南部)、汕尾市、汕头市;广西的北海市、防城港市、东兴市、靖西县、那坡县;云南的勐腊县、景洪市、普洱市、江城县、绿春县、金平县、屏边县、河口县;西藏的聂拉木县、普兰县;海南、香港、澳门及台湾全省.[结论]在我国除了海南、台湾、云南的西双版纳州、广东的雷州半岛、广西的北海外,尚有广西、广东、云南、西藏、香港、澳门等6省区的28个市(县)适合椰子栽培,可在这些地区进行适应性栽培后发展椰子生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甘蔗马铃薯间套种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广西赤红壤蔗区土壤条件下甘蔗马铃薯间套种高效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间套种设置常规土栽、盖薄土叶、无土厚叶、薄土白膜等4个处理模式和无间套种作对照(CK),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模式马铃薯和甘蔗生长及产量水平.[结果]增加覆盖的甘蔗马铃薯间套种模式均比常规土栽模式显著增产,薄土白膜模式、薄土叶模式和无土厚叶模式比CK分别增25.39%、19.95%和13.51%,其中又以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而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未见对甘蔗产量及品质有影响,粮食作物马铃薯的收获有利于缓解蔗粮争地矛盾,增加蔗地单位面积收益,提高蔗农收入,值得在广西蔗区推广.[结论]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未见对甘蔗产量品质有影响,而间套种马铃薯采用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