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论述了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已经取得的进展,以及近年出现的新的蓄积量遥感估测方法。随着改进型的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森林蓄积定量估测领域应用的研究将会是森林蓄积量遥感定量估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森林蓄积量是评价森林资源数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结合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数据估测森林蓄积量受遥感影像、遥感因子、预处理方法、估测方法等多方面的影响。为研究国产GF-1遥感影像估测森林蓄积量的最佳遥感因子组合方式和较优估测方法,并绘制森林蓄积量空间分布图,为我国森林蓄积量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为研究GF-1遥感影像估测森林蓄积量的遥感因子和估测方法,以湖南省醴陵市为研究对象,以国产GF-1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对遥感图像预处理,获取光谱信息、纹理因子、植被指数作为特征变量,结合同时期的二类调查样地数据,从GF-1遥感影像像元与样地不匹配角度出发,应用移动窗口的方法解决像元与样地的对应关系,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对研究区森林蓄积量进行估测,采用建模精度和估测精度进行分析评价。实验结果表明:1)3个模型选择的因子都包含了NDVI、 Band2、DI3、CO1和DVI等5个遥感因子,说明其对森林蓄积量的估测比较敏感;2)随机森林模型优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其决定系数R2为0.73、估测精度为83.69%。利用GF-1遥感影像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应用于森林蓄积量的估测结果趋于真实分布,效果较理想;采用移动窗口法,利用国产GF-1遥感影像并结合随机森林进行森林蓄积量估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是一项周期长、任务重、劳动强度大,需大量经费的工作。随着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特别是森林蓄积量的遥感估测,将比传统方法省时、省力,节约经费。目前,利用遥感进行森林蓄积量的估测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文章则简要综述了国内外在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范围内的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生物量估测对于了解和监测全球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香格里拉市的森林作为研究对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角规控制样地蓄积量为实测数据参照,美国Landsat8卫星遥感图像为矢量数据来源,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获取了多光谱影像的波段光谱值,运用SPSS软件以组合植被指数(DVI、RVI、A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多波段线性组合指数(VIS123)为自变量,建立了蓄积量估测模型,探索了将纹理特征应用到森林蓄积量估测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从结果与验证可以看出:利用Landsat8全色波段的纹理特征建模进行蓄积量估测是可行的,能够达到对蓄积量估测的精度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旺业甸林场为研究区,结合地面调查,对高分二号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提取光谱信息、植被指数及纹理信息等48个遥感因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筛选出8个因子进行建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多层感知机、K-近邻、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模型估测森林蓄积量,得到研究区内森林蓄积量反演图。结果表明:1)高分二号影像提取的遥感因子中,基于二阶矩阵的纹理特征均值(Mean)与森林蓄积量的相关性较高;2)随机森林相对于多元线性、多层感知机、K-近邻、支持向量机等方法具有更好的森林蓄积量估测精度,其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为25.40%;3)研究区内森林蓄积量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南部;森林蓄积量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中部及北部,与实际调查情况一致。国产高分二号影像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在森林蓄积量反演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森林生态系统蓄积量的空间分布及反演研究对碳储量估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森林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尤其是对人力所不能及的热带原始林区,森林调查数据缺失,森林蓄积量的估测和反演存在巨大挑战。以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塞皮克省18.80万hm~2的热带原始雨林区为研究区,利用高分遥感影像RapidEye,QuickBird与Landsat TM,结合野外地面调查数据,对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进行分类。基于遥感影像得到森林植被参数信息,提取各波段地表反射率、各种植被指数和其他光谱变换形式等遥感因子,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构建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模型,估算研究区森林蓄积量,并结合GIS技术分析其小班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可以分为低海拔平原森林、低海拔高地森林、低山森林、稀疏森林、沼泽森林和其它类型共6种,分类精度达79.2%;2)蓄积量遥感反演模型的多元回归模型R~2为0.694,对森林蓄积量有较好的反演精度;3)研究区森林蓄积量的分布特点表现为中部高于周边、北部和中东部山区明显高于西北和东南地区,其与研究区的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相对应。构建的森林蓄积量反演模型对全球热带原始林区的森林资源蓄积量估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森林蓄积量受遥感因子与地形因子的影响,但这些因子间存在多重相关性,会影响模型稳定性与精度。针对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自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采用异于传统最小二乘的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密云县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模型。先对可能影响蓄积量的因子进行分析,选取既存在相关性又对模型显著性有影响的因子为森林蓄积量估测的自变量。用预留的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预测值与实测值相比精度达到90.1%。将通过检验的模型对整个密云县进行反演,得到密云县估测森林蓄积量为2 447 695.203 m3。  相似文献   

8.
以“3S”为基础的森林蓄积动态监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系统研究的目的以“3S”为基础的森林蓄积动态监测系统 ,即利用遥感 ( RS)、地理信息系统 ( GIS)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 GPS)信息 ,结合少量地面样地资料 ,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森林蓄积估测方程 ,进行蓄积预报。其主要目的是 :尽量减少地面调查的工作量 ,快速、准确进行森林总蓄积预报 ;通过少量的地面调查资料或地面临时样地资料 ,对林班或小班的蓄积进行估测 ,以提高局部地段蓄积可信度。2 系统组成及功能如图 1所示 ,整个系统包括 :RS及 GIS信息提取、变量优选、蓄积估测 3大部分。图 1 系统组成2 .1  RS及 GIS信息提取如图 …  相似文献   

9.
利用遥感数据估测森林蓄积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吉林省柳河县为研究区,以Landsat-5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提取相关因子,建立柳河县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模型,经过精度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82.36%。利用模型进行森林蓄积量反演,得出该县森林蓄积量为1 226×104m3,实际精度为80.00%。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蓄积量估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印度遥感卫星数据,以云南省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阔叶林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置可能影响森林蓄积量估测的遥感信息因子和可通过GIS获取的因子为自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域阔叶林蓄积量估测模型.结合小班面积估测值,计算了各小班相应的蓄积量.  相似文献   

11.
灰色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森林资源预测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人工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对山西省森林资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对误差低于灰色理论,拟合性高。采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森林资源变化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且对数据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人工神经网络更适合于短期预测,而灰色理论适合于中长期的预测。在进行森林资源预测时,应根据不同目的把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赛罕乌拉4种典型林分为对象,对其林下植被及枯落物层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林分结构越复杂,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越大,其截留降雨的能力也越大。②4种林分枯落物的蓄积量范围在12.44~31.60t/hm2,针叶林枯落物的蓄积量明显高于阔叶林。③枯落物持水率大小顺序为山杨林>白桦林>山杨白桦林>落叶松林,山杨林分枯落物的最大吸水率(511%)为落叶松林分(280%)的1.8倍。④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的大小为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枯落物最大拦蓄量大小表现为:针叶林>阔叶混交林>阔叶林。落叶松林的有效拦蓄量最高(为6.56mm),白桦林分有效拦蓄量最小(为3.38mm)。  相似文献   

13.
江汉平原落羽杉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江汉平原引种栽培的落羽杉人工林进行试验调查和树干解析,研究探讨了落羽杉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落羽杉树高前期生长较快,之后逐渐减慢;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其中10~15 a生长最为迅速;材积生长在9 a前较慢,连年生长量在21 a达到最大,在28 a左右达到数量成熟龄,笔者对江汉平原落羽杉试验林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落羽杉的引种栽培,造林规划和科学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测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年龄的池杉、水杉、湿地松和杨树人工林的地径、胸径和树高,建立了地径估测林木材积的数学模型。所有的模型都进行了回归分析t、检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模型都有很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同时经过适应性检验,其系统误差低于3%,符合有关规定。可应用于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解析木及一类林业调查样地材料碳储量及碳密度的研究,求出树木碳增量的年降水、材积及时间阀值,得出落叶松碳密度增长的材积限制条件年生长量现实林为2.84m3/hm2,近自然林6.837m3/hm2,理想林8.052m3/hm2,均不能高于这一阀值;时间限制条件为近自然林为区间(3.58a,19.95a),理想林为(6.4a,20.33a);降水量限制条件为年降水量区间现实林为(586.18mm,756.86mm),近自然林(435.55mm,1508.1mm),年降水量高于690.3mm,出现负相关,理想林(0,958.87mm),年降水量高于690.5mm,出现负相关,因此年降雨量超过690.3mm,不宜进行浇水作业,即使进行浇水,也不要高于这一当量。平均递增速度最快的年份近自然林为16.14a;即时递增速度最快的年份为8.07a。过多的人为干扰使树木适应的生态位宽度(包括时间生态位、降雨量生态位、材积生长量等)明显变得狭窄,引起蓄积量及碳密度拓展空间明显变小,因此发展近自然林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白桦次生林4个林龄0~30cm土层水源涵养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兴安岭地区白桦次生林4个林龄为研究对象,对其凋落物持水量、土壤贮水性能、土壤特性等进行研究.试验表明:4个林龄凋落物的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是70 a为最低,40 a为最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在各林龄间变化呈波动性,30 a白桦次生林0~30 cm土层非毛管孔隙最小,不利于水分下渗,40 a白桦次生林0~ 30 cm土层非毛管孔隙最大,有利于降水的下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大小排序为40 a(3 276.820 t·hm-2)<30 a(3 434.626 t·hm-2)<50 a(3 525.015 t·hm-2)<70 a(3 629.445 t·hm-2).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规律,在桂西北乐里林场设置了3个固定样地,对马尾松人工幼林(4~11a生)的胸径、树高等进行了连续8年的监测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胸径逐年总生长为5.50~12.27cm,与林龄的关系式为YDBH/cm=3.9383Ln(X林龄)+3.7132,连年生长和年平均生长分别为0.77~2.23cm和1.10~1.31cm。2)树高逐年总生长为3.53~11.73m,与林龄的关系式为YH/m=1.2186 X林龄-1.5443,连年生长和年平均生长分别为0.73~1.47m和0.88~1.08m。3)林分逐年总蓄积量为6.5~137.8m3/hm2,与林龄的关系式为YV/m3/hm2=0.0932X3.1119林龄,连年生长和年平均生长分别为5.0~25.0m3/hm2和1.6~12.5m3/hm2。研究充分说明,该区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较为缓慢,林分蓄积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抚育间伐对人工红松林生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间伐强度后40 a的人工红松林,连续抚育3次的长期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抚育间伐对人工红松单木胸径和材积、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林分枯损和总收获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可以增加单木平均胸径和材积的生长率,且不同间伐强度表现为相同的规律,即中度(33.2%)强度(43.4%)弱度(23.1%)对照(0.0%);间伐后林分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具有相似的自然规律,间伐样地的生长率均高于对照;林木枯损率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间伐后的林分总收获量平均增加11.6%,间伐林分之间差别不明显。在整个研究阶段,不同的抚育阶段表现不同的规律,抚育间伐可以延缓单木胸径和材积生长速度的降幅;而不同抚育阶段内,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均为增长,也就是说,在一定阶段内间伐可以有效地提高林分平均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从林分枯损状况来看,应该减少间伐间隔期。  相似文献   

19.
对广西钦州市北区平吉紫胶林场尾巨桉( DH32 - 29)和尾叶桉(U6)人工林一代林与二代林(第一代萌芽林)蓄积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尾巨桉(U6)第二代林木单位面积年均蓄积生长明显低于一代林木,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对地力衰退影响也较大;而尾巨桉( DH32 - 29)第二代林木单位面积年均蓄积量与第一代林基本持平.说明尾巨桉人工林更适合在试验区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冻土融沉系数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效宾  杨平 《森林工程》2008,24(5):18-21
为促进人工冻结技术在地下工程地基处理中的推广应用,在综合分析人工冻土融沉系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人工冻土融沉系数的预测模型。用南京地区典型土质淤泥质黏土、粉质黏土和粉砂的试验数据作为网络模型的学习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对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人工冻土融沉系数,结果准确可靠,更接近于实际,是一种很好的预测人工冻土融沉系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