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去年,我县大丰乡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社员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很高。可是,大多数蚕户都因设备和技术短缺,造成不加温养“冷蚕”,不加网不提青,蚕儿发病多,蚕茧产量低,卖不起价。群众反映说:桑树好种蚕难养。为此,公社多种经营服务公司决定用开“蚕店”卖小蚕的办法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在益丰村副业场专门划出三亩桑园作为蚕店的专用桑园,选聘了四个有丰富养蚕经验的同志担任“蚕店”的专业饲育人员,辟出了五间专用的小蚕饲育  相似文献   

2.
邓小娟 《广东蚕业》2001,35(2):47-47
由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立项资助,华南农业大学蚕业服装系研究人员经过近10年研究的“小蚕每日一回,大蚕每日二回平面育”于2000年底在广州通过了由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该研究成果改进传统的养蚕方法,变多回育为少回育,大大降低养蚕劳动强度,既省工又省力,养蚕用工比传统的养蚕法节省30~40%,养蚕成绩与普通育  相似文献   

3.
<正> 蚕病是影响蚕茧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在全年多次养蚕条件下,如何控制蚕病为害,夺取蚕茧优质丰产,这是广大养蚕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就当前生产上蚕病为害的情况和消毒防病存在的问题,谈几点意见。一、主要蚕病的传染与为害的先决条件蚕病通常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前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发病后传染蔓延迅速,对生产威胁极大,后者多由虫害寄生  相似文献   

4.
<正> 蚕病是影响蚕茧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在推广全年多次养蚕的条件下,如何控制蚕病为害,夺取蚕茧优质丰产,这是广大养蚕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就当前生产上蚕病为害的情祝和消毒防病存在的问题,谈几点意见。一、主要蚕病的传染与为害的先决条件蚕病通常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前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发病后传染蔓延迅速,对生产威胁极大;后者多由害虫寄生或药物中毒而致,发生为害有一定的范围。传染性蚕病的发生,一般都需具备三个先决条件:①病原体的存在;②病原体通过一定的  相似文献   

5.
万家集 《四川蚕业》2009,37(4):8-10
<正>栽桑养蚕起源于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丝绸和丝绸文化经古"丝绸之路"输往世界各地,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栽桑养蚕。蚕丝业含蚕业和丝绸业。历经欧洲近代蚕业和日本现代蚕业的兴衰,丰富了丝绸文化的内涵。进入21世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德清县城关、洛舍两个公社对增加养蚕生产设备问题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的结果证明:以蚕具为主,大搞养蚕基本建设,彻底消灭地蚕,是实现多养蚕、养好蚕、张张高产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广东蚕业主产区由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老区迅速向粤北、粤西等新区转移,1985年新区产蚕量已占全省产茧量的80%左右;饲养的蚕品种,也由传统的以多化性品种为主转为以二化性蚕品种为主,1985年已实现全省全年饲养二化性品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养蚕形态也由专业性大规模集体养蚕转变为副业性的分散性个体养蚕。在养蚕地区的生态条件,蚕品种和养蚕形态发生很大变更的条件下,为了解我省蚕区蚕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正小蚕共育是指把一定数量蚕在小蚕期集中饲养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由单位组织人员(联户)饲养小蚕,或由蚕室设备齐全、有相应桑园面积、技术过硬的养蚕户(专业户)饲养小蚕,3龄饷食或4龄饷食第二次给桑后分给蚕户饲养大蚕的一种养蚕法。小蚕共育有利于集中消毒和小蚕生长,有效防止蚕病发生,蚕体强健好养,确保稳产高产;有利于节省劳力、房屋、燃料、桑叶及消毒药品等,降低养蚕成本,增加蚕农收入;有利于栽桑养蚕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9.
德清县油车乡过去是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饲养小蚕,农业蚕桑分线作战,实引家庭式承包责任制后,承包户要挑起农业和蚕桑两付担子,特别是养蚕技术性强,有的劳力少或外出人员多的家庭以及缺少养蚕技术和设备的户养蚕发生了困难,尤其是夏蚕和早秋数量较少,夏收夏种劳力紧,出现了有叶不养蚕的情况.而有些家庭劳力多,设备条件好,有技术的养蚕能手,也愿意多养一些  相似文献   

10.
<正> 目前,壮蚕饲养技术落后,仍然延用片叶平面多回育,一次性给叶量多,蚕食桑时踏叶与排粪污染桑叶严重,造成蚕不能饱食和桑叶浪费。改革现行养蚕技术势在必行。我们于1990年9月开展了大蚕立体片叶少回育养蚕技术试验,以期改进养蚕技术,提高养蚕效益。  相似文献   

11.
如东县蚕桑生产基本状况及蚕病疫情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如东县农村蚕桑生产以及蚕病疫情的发生情况,选取了30个农户调查了蚕桑生产的基本现状及蚕病疫情。结果显示,蚕农平均年龄55.7岁,平均养蚕年数达26.5年。养蚕户平均拥有桑田0.128ha,全年平均亩桑养蚕4.16张,产茧166.51kg;蚕种全年平均孵化率为97.21%,平均发病损失率5.28%,平均结茧率为84.95%,平均遗失蚕率为9.77%;全年农药和空气污染等中毒损失最多,占总损失的69.64%,其次是病毒病,僵病在晚秋蚕期威胁最大。年中养蚕次数多,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养蚕量和蚕茧产量,年养蚕4批蚕的农户,平均每亩桑园养蚕4.55张,产茧185.54kg,比平均水平高出11.43%,比3批蚕户分别高出23.64%和26.24%;比养2批蚕户分别高出48.69%和38.14%。如东县养蚕消毒总体规范,但仍有使用非蚕药药剂、已淘汰蚕药或未通过农业部兽药审定蚕药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正> 提高养蚕单产,在蚕品种相同、卵量标准一致的前提下,一是提高蚕种实用孵化率;二是使蚕儿良桑饱食,增加单粒茧重;三是减少蚕头损失,有更多健壮蚕结茧。要做到这几点,养蚕人员应具有一定技术水平,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加强饲养管理。还应具备好的养蚕条件。近年,我省养蚕蚕茧单产几乎年年下降。1987年全省平均蚕茧单产仅23.66公斤,虽比1986年提高0.32公斤,但与1980年相比,降低了  相似文献   

13.
<正> 省丝绸公司蚕茧部与省蚕学会养蚕专业委员会联合,于本年5月上旬在隆昌县召开了全省养蚕技术配套暨小蚕片叶立体育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市、地、州丝绸公司(农业局、蚕桑局)蚕桑科(站)长以及科研,教学单位的人员和养蚕专委会代表等共80人。与会代表参观了“小蚕片叶立体育”和“大蚕蚕台隔沙育”以及桑树肥培管理等现场,围绕养蚕技术配套进行学术交流。代表们一致认为:养好小蚕应以“共育”为主体,推广薄膜覆盖防干育,对分散、量少  相似文献   

14.
我市的蚕茧商品生产,过去多是生产队蚕桑专业组承包经营,现在已承包到户,千家万户种桑养蚕.这样一来,出现了养蚕分散,蚕户设备条件差,消毒不彻底,蚕病难防治,尤其新养蚕户,普遍存在不重视消毒防病,产量不稳定,甚至造成减产,挫伤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为了蚕作稳产高产,推广小蚕共育已势在必行.我市推广小蚕共育,曾经试行了几种组织形式:1981年在蚕桑生产新区西牛脚公社的红湾、联民、红路三个大队推广小蚕共育试点,效果不错,平均单张产茧19.7公斤.这种共育室是国家出钱办.小蚕集中管理,大蚕分到各专业组饲养,共育室的人员由各  相似文献   

15.
<正> 四川省蚕桑学会,经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川科协学[88]字第182号文批准更名为“四川省蚕学会”。学会设置成立“栽桑、养蚕、蚕种、蚕病、茧丝、蚕业经济”六个专业委员会和“刊术、科普、组织、财务审计”四个工作委员会,并在养蚕专业委员会中增设了“野蚕、蚕桑综合利用”两个学组,学会和各个委员会已分别遴选了组成人员,制订和落实了1989年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16.
河口大队是个老蚕区。种桑养蚕历史悠之。据说在清雍正年间已有种桑养蚕,素有“蚕乡”之称。解放后,党和政府鼓动发展蚕业生产,种桑养蚕已成为我大队一项重要的付业生产。近几年来,全大队每年养蚕三千多张,出售鲜茧在千担以上,成为平南县蚕茧生产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根据陕西蚕区生产实际,设计了小蚕叠放式木框和大蚕竹制多层蚕台两种轻简养蚕用具。经过生产应用效果比较,木框小蚕共育比蚕匾育蚕具费用节约83.3%,蚕室节省1/2,能耗减少50%,提高劳动效率1倍以上;使用竹制多层蚕台蚕具投资减少73.3%,养蚕工效提高1.5倍、张种产茧量增加1~2kg。  相似文献   

18.
夏秋蚕主要蚕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夏秋蚕从6月中、下旬开始,陆续饲养到10月中、下旬。在此期间,由于气温高,桑叶和蚕的生长快,可进行多次养蚕,这是提高桑叶、蚕室、蚕具利用率,提高亩桑产茧量的有效途径。但夏秋期随养蚕次数增加,病原积累多,扩散面广,新鲜且致病力强,导致夏秋蚕生产不稳定。掌握夏秋蚕发病规律,认真做好养蚕前后及养蚕期中的消毒防病工作,是夺取夏秋蚕高产、稳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养蚕布局的的不断调整,秋蚕饲养量加大,养蚕物件不配套,秋蚕重叠饲养,大、小蚕套养,蚕室、蚕具、簇具套用,导致了蚕病的多发,尤其是僵病。(秋季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适宜僵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 岩手县夏蚕约占全年养蚕收蚁量的10%以下。夏蚕劳动力容易安排,蚕作也比较安定,随着多回育养蚕的普及在夏蚕期饲育春用种有增加的倾向。关于春用品种在夏蚕期饲育的适应性,从养蚕方法方面正在进行探讨,但是从蚕作安定方面适应性的报告较少。因此,选择近应于夏蚕期的蚕品种及制种时期(越年或者即时浸酸种)作为一个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