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安市榆林镇大甸子村农民李文在沈阳开饭店多年,收入十分可观.去年,通过李文联系,大甸子村共有30人到沈阳打工.2004年,榆林镇通过成立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区域劳动力转移联谊会,由能人牵头,利用春节外出人员集中返乡的机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累计输出劳动力1400人,劳务收入达到1100万元,占榆林镇经济总收入的20%.  相似文献   

2.
集安市榆林镇大甸子村是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全村幅员面积1666公顷,其中山林面积1233.3公顷,耕地面积136.5公顷,其中水田654亩。全村有农户290个,农业人口1099人,人均耕地面积1.86亩,人均山林面积1.1公顷。该村自1984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以来,一直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通过大甸子村18年来的发展变化,可梗概地了解农村在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集安市大甸子村是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27年来,50户村民完整记录着农村生产生活现状,为国家提供了准确翔实的基础数据。大甸子村幅员面积22,792亩,其中,山林面积20,644亩,耕地面积1,838亩,人口1,029人,农户289户。通过十年来的调查统计显示,大甸子村农村经济总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有较大幅度增长,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5元,而2012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79元,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较10年前分别增长246%、145%。  相似文献   

4.
开化县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的源头,全县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6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8.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68%,年劳务收入10亿多元,农户打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开化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一土 《新农业》2003,(11):6-6
到2002年底,辽宁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有136.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0%,农民工劳务收入为95.2亿元,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6.
成光琳 《农业考古》2005,(6):331-332
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提高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距离.因此,政府必须统筹规划,职业学校必须抓住契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傅萍 《新农业》2007,(3):11-12
2006年,阜新县被辽宁省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试点县。一年来,该县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25个班次,招收农村贫困劳动力1227人,安置就业率95%以上。经过培训的学员大部分到沈阳、大连、深圳、昆山等大中城市就业,月平均工资1000~1200元,全年可创劳务收入1000余万元,带动了4000多人稳定脱贫。2006年8月,阜新县扶贫局被团中央、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和民进中央等七部委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主要由粮食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养殖业收入等构成.粮食收入是最主要来源,收入水平低于发达省、市.农民持续增收受粮食收入提升空间有限,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高,耕地质量状况堪忧,劳动力转移缓慢,粮食及副产品商品率下降等主要因素制约.通过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继续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构建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等途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9.
一、目标任务 2009年至2012年,全省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超过1900万人,创劳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到2012年,全省年输转劳动力稳定在50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00亿元,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71.5万人。试点地区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常年稳定型输转比例达到60%以上,有组织输转率达到60%以上,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超过50%,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新农村,就要增加农村劳动力收入,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影响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需要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把"创建学习型社会"这一思想应用到农村,顺应时代的需要,创建学习型农村,提高农村劳动力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之作为增加农村劳动力收入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玉溪市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经过多年的转移和输出,截止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人员达25.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8%.然而,在培训和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不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李志利  白雪  李涛 《油气储运》2009,(12):10-12
安丘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2008年,农村劳动力总数达45.6万人。到目前,已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50元,其中非农产业收入占57%,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3.
尝试构建包含普惠保险与劳动力流动的欠发达和发达两地区理论模型,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对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并通过建立省级面板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普惠保险推动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普惠保险是促进劳动力流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劳动力流动是普惠保险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可以通过推动劳动力合理流动,进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分析发现,普惠保险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具有更明显的缩小效应。  相似文献   

14.
充分释放劳动力回流的人才红利是实现农村家庭收入均衡增长的重要途径。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OLS模型,分析劳动力回流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探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在劳动力回流影响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劳动力回流比例为21.7%,相比于无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收入增加0.362万元,农村收入不平等水平下降0.09个单位。可见,劳动力回流能够显著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劳动力回流主要是通过增加家庭层面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来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力回流更有助于缓解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同时这种缓解作用在中低收入、务农型和务工型农村家庭中更为明显。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鼓励人才回流政策宣传和资金支持力度,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培训,提升农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5.
以宁夏为例,将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城市化水平、城乡期望收入差距、劳动力转移成本作为内生变量,建立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同时进行协整检验、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对自身有强的带动作用.市场化程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正相关,收入差距和城市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负相关.因此,应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鼓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改革户籍制度来增加劳动力流动性.  相似文献   

16.
垫江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至2006年9月底,全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3%,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7%。2005年全县劳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人均创收5263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0元,劳务输出是该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对促进该县农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现有农业人口145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700万人。到2012年全省有近500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到非农领域就业。2007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50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178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8%。山东等  相似文献   

18.
章筱淳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224-227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构建层次线性模型(HLM),分析新农保购买、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新农保的实施能通过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从而对农民家庭收入产生正向影响,即新农保的"收入"效应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这一途径表现出来.基于此,提出要始终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逐步提高养老金待遇,扩大新农保覆盖率和参保额;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2月27日,省农牧厅组织工作队在庆阳地区正宁县榆林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受到了当地科技人员和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唐海县10 a来农村劳动力变化和20 a来农民收入状况,计算了农民收入与其影响因素、构成因子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唐海县农村劳动力呈逐年增长态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逐年增长,从事农业的人员逐年减少;农民收入逐年增长,近年来增幅不大;在选取的影响唐海县农民收入的5个因素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最大,而后依次是工资性收入、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数量和粮食产量;在农民收入的5个构成因子中,家庭经营收入贡献最大,而后依次是工资性收入、种植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