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野生蕉3个自然居群(福州市闽侯十八重溪野生蕉—居群1,三明市尤溪野生蕉—居群2,福州市闽侯三叠井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蕉—居群3,)共85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94条清晰且重复性较好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5条,3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率为48.53%、57.53%、66.88%;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1291±0.2705、1.2218±0.3284、1.2176±0.3239;Nei's基因多样指数分别为0.0782±0.1533、0.1337±0.1811、0.1318±0.2025;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1199±0.2250、0.1795±0.2626、0.2051±0.2608.3个居群间总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499,Nei's基因多样指数为0.190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2628,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635,说明3个居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分化系数.58.7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间,41.28%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内.Nei's遗传距离聚类表明,居群1和居群3先聚在一起,然后和居群2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研究利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21份福州地区柑橘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为福州地区柑橘的品种鉴定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试验从27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条带清晰的14条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获得162条总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9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9.63%;聚类结果显示21份资源可分为5个组,13份福橘被聚为同一组,进而可划分为4个亚组。ISSR标记能较好地区分福州地区柑橘资源,且福州柑橘地方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高抗枯萎病品种‘中蕉九号’和‘中蕉四号’、野生香蕉种质三明野生蕉及感病品种‘福州粉蕉一号’和‘天宝蕉’等5份香蕉种质根系水粗提物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ocTR4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份香蕉种质根系水粗提物对FocTR4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表现为‘中蕉九号’≈‘中蕉四号’>三明野生蕉>‘福州粉蕉一号’>‘天宝蕉’;抗病品种‘中蕉九号’和‘中蕉四号’根系水粗提物能显著抑制FocTR4孢子萌发,三明野生蕉对孢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感病品种‘福州粉蕉一号’和‘天宝蕉’对孢子萌发无抑制效果.这说明香蕉种质根系水粗提物对FocTR4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与香蕉种质对枯萎病的抗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RAPD和ISSR 2种分子标记分别对福建省7个地区8个烟粉虱自然种群的80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4条RAPD引物和4条ISSR引物,从80份样品的DNA中分别扩增2 240和1 77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分别为2 000和1 728条,说明福建地区烟粉虱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聚类分析表明,福建地区8个自然烟粉虱种群可分为2大类群,采自龙海变叶木种群单独聚为1类,说明与其他种群存在较远亲缘关系,推测为不同生物型;遗传距离分析说明福建不同种群在遗传相似性上与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山枇杷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及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以采自福建省戴云山脉九仙山山枇杷(Garcinia multiflora)自然群体的41份叶片样品为材料,比较2种改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CTAB)对其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并通过简单序列重复区间—聚合酶链式反应(ISSR-PCR)扩增反应体系分析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CTAB-2法通过适当提高CTAB浓度,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酚—氯仿—异戊醇,获得的基因组DNA纯度和质量较好;筛选的11条ISSR引物共扩增85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1条,占71.76%;NTSYS 2.10e软件设定阈值(GS)为0.78,该山枇杷样品归为4个类群,样品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88-0.929,平均为0.779,说明该群体的遗传基础较宽;利用STRUCTURE 2.2软件将样品分为4个类群,结合后验概率(Q值)分布表表明部分个体之间存在较丰富的遗传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6.
广西野生蕉种质资源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较全面地收集并鉴定广西野生蕉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为广西野生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染色体制片压片法、形态学分类法和荧光AFLP标记分别对广西境内的14份野生蕉种质进行染色体倍性、形态学分类和亲缘关系的鉴定与研究。【结果】形态学分类鉴定表明,供试的14份野生蕉种质资源染色体倍性均为二倍体,2n=22(x=11)。其中2份鉴定为M.acuminata subsp.malaccensis种,其余12份鉴定为M.itinerans种,种间形态学性状差异较大。基于AFLP标记的鉴定结果表明广西野生蕉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供试的14份野生蕉均属于芭蕉属真蕉组(Eumusa),其中2份归属为小果野蕉亚种,12份归属为阿宽蕉,该种在广西分布较普遍。AFLP鉴定结果显示广西野生蕉种质资源间遗传差异较大,与栽培蕉亲缘关系也较远。  相似文献   

7.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特色蕉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合成的35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3条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及重复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96条条带,其中91条为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性百分率达到93.69%。65份特色蕉类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79167~1.000000之间,平均为0.80472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1时,可以将基因型为ABB的大蕉及粉蕉与其他基因型的蕉类种质资源进行区分;遗传相似系数在0.74时,能够把大蕉和粉蕉区分开来。而在相似系数为0.76附近,大蕉种质资源聚成3类,在0.92附近时,粉蕉种质资源可聚为4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带叶兜兰的遗传多样性,为带叶兜兰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40份采自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天然居群的野生带叶兜兰种质资源进行分析,利用Popgene软件估算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从414对SRAP引物中筛选获得30对能扩增稳定、清晰可辨条带的引物组合;30对引物组合可从40份DNA样品中扩增获得256条带,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为6~11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获得8.5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2条,多态性比例为12.50%~33.33%,平均多态性比例为24.22%。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282,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582。【结论】带叶兜兰种质资源群体个体数少,个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中国肾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用100条ISSR引物对87份肾茶种质资源进行试验分析,发现20条引物能扩增出清晰条带。在87份供试材料中,20个ISSR引物共产生144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0条,多态率83.3%,平均每个ISSR标记能产生6.0条多态性片段。87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48~0.98,但6份栽培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88~0.98,显示出栽培种的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利用UPGMA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可聚为2类,其中栽培品种单独聚成1类,野生材料聚为1类。结果显示,中国野生肾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贵州5种忍冬属药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为忍冬属药用植物鉴定、良种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贵州6份忍冬属药用植物材料的嫩芽为试验材料,采用SRAP分子标记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并利用NTSYS-pc2.1计算各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利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154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5对重复性好、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且扩增条带(100~1000 bp)数目≥5的引物组合.15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197条带,其中17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0.36%,平均每对引物扩增11.87条多态性条带.引物组合Me8-Em10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数最多(16条);引物组合Me2-Em2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最少(8条);引物组合Me4-Em2扩增条带数为15条,均为多态性条带,但从5种忍冬属药用植物的扩增条带数不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份忍冬属药用植物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213~0.8477,平均0.5672;其中,野生忍冬与栽培忍冬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8477),二者亲缘关系最近,灰毡毛忍冬与野生忍冬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4213),二者亲缘关系最远.在遗传相似系数0.4873处,6份忍冬属药用植物分为两大类,第Ⅰ类包括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和黄褐毛忍冬,均为山银花的基源植物;第Ⅱ类包括野生忍冬、栽培忍冬和红白忍冬,均为金银花的基源植物.[结论]贵州5种忍冬属药用植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RAP分子标记能有效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其引物组合Me4-Em2可用于鉴别5种忍冬属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