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玉米耐旱育种中渗透调节的遗传RobertG.Guei.C.E.Wasson植物耐旱性是一个复杂的性状。对耐旱性的表达和遗传机制知之甚少。在玉米上,为了建立耐旱性的有效筛选方法,曾试图把生理和形态研究结合起来,如组织伸长速率、雌雄开花协调性、叶冠温度、...  相似文献   

2.
低温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宋立泉 《玉米科学》1997,5(3):058-060
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它原产热带,是一种喜温的C4植物。由于它对温度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在生长期内受到低温冷害的侵袭,常造成大幅度的减产。不少学者从气象、栽培的角度对低温下玉米生育期延迟、产量下降等做过详细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玉米生育期(芽期、四展叶期、小孢子形成期和灌浆期)中黑龙江省冷害年经常出现的低温对玉米光合作用、小孢子分化的影响,为有效地防御低温冷害,保证玉米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气候资源的配置与提高单产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生物学角度阐述夏玉米生育阶段对温度、土壤水分含量、降雨和光照的要求。通过对气象资料的分析认为,安徽淮北地区温度和光照能够满足夏玉米生育的需要。耕层土壤水分含量受该时段降雨量的影响,而降雨的时空分布与大小与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相吻合,是影响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根据淮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夏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淮北地区夏玉米单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喜华  史振声 《玉米科学》1994,2(3):014-016
玉米育种与其他作物育种一样,其表现型除了受基因型作用外,受自然环境干扰很大.这些环境有的是可人为控制的;如通过灌溉可增加水份和温度;施肥料增加植物营养;利用杀虫剂、除草剂和耕作方法减少病虫害.但是,象天气情况、降雨、高温、冷害和无霜期长短这些自然环境是无法控制的(Hallauef等,1988).  相似文献   

5.
在分类学、遗传学和进化学研究中,研究节间类型是很有用的。节间类型已用作苜蓿(Jones,1950)、玉米(Wellhausen等,1952)、马铃薯(Mehra等,1965)、鹰嘴豆(Rohewal等,1966)和饲用高粱(Mehra等,1969)分类的附加特性。Van Overbeck(1935)发现,与正常高度的玉米相比,遗传性矮秆玉米族所含植物生长激素较少,表明植物  相似文献   

6.
玉米蛋白质的品质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估计,人类可食用蛋白质总量的70%来自植物,在植物蛋白质中约有三分之二来自谷物,其中玉米籽粒约提供谷物蛋白质的四分之一。玉米是碳四植物,光合效率高产量潜力大,比小麦和水稻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因此玉  相似文献   

7.
东北雨养农区气候变暖趋势与春玉米产量变化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气象资料和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采用一阶差分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玉米产量波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从而分离玉米产量变化中的气候效应,评价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区域气候变暖趋势明显,玉米主要生长季节(5~9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10年分别上升0.6℃和0.8℃,生长季气候变化因素(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降雨量)可以解释近30%玉米产量的变化;玉米产量变化与生长季节平均最高温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最高温度每上升1℃导致玉米产量降低14%;最低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与产量变化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玉米丝黑穗病及病菌生理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病原菌生物学、抗病性鉴定与育种、防治、病原菌生理分化以及植物病原菌生理分化鉴定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马丽 《玉米科学》2008,16(1):137-140
玉米矮花叶病毒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重要病毒,我国已经确定可以侵染玉米的病原有SCMV、SrMV和PenMV。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是植物抵御病毒入侵、保持自身基因组完整性的一种防御机制。基因沉默的发现使人们对植物和病毒的相互关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利用PTGS抗病机制为控制玉米矮花叶病提供了新的途径。简要介绍了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害特点及其主要病原;阐述了玉米矮花叶病毒抗病毒基因工程策略研究进展,展望了PTGS在开展抗玉米矮花叶病毒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植物光合生物增效剂对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扬  刘亚亮  周奕含  张治安 《玉米科学》2012,20(4):86-89,94
以玉米和植物光合生物增效剂为试验材料,研究叶面喷施植物光合生物增效剂对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150 g/hm2和300 g/hm2植物光合生物增效剂对玉米子粒产量增加不显著;喷施450~750 g/hm2植物光合生物增效剂能够显著增加玉米子粒产量,比对照产量提高8.3%~12.0%,主要表现在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增加;还能显著提高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速度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喷施600 g/hm2植物光合生物增效剂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DA-6(又名胺鲜脂),是美国科学家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多种农作物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具有增强作物抗逆性和抗病性、改善品质、无毒无副作用等主要特点。是赤霉素类、硝基化合物类、腺嘌呤类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替代产品。通过玉米抽雄期喷洒DA-6,对玉米穗部主要性状进行观察,并对其施用效果与施用成本综合分析,表明玉米抽雄期喷洒DA-6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观测记录和拍照方式研究多功能高分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和结实的影响,分别用玉米生长、结实和产量指标、玉米品质指标以及经济效益指标与对照比较以评定试验效果。结果显示,施用试剂有利于玉米的营养和结实生长,使玉米产量增加11.06%,品质有所改善(试验组玉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所提升),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玉米主产区气候因子与玉米产量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扈艳萍  曹敏建  刘敏 《玉米科学》2008,16(3):140-146
根据辽宁玉米主产区沈阳、铁岭、鞍山3市1980~2004年的农业气候资料及玉米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模拟法分离出气象产量,并结合相关系数分析法初步分析了温度、降水两大气候因子与气象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育期内降水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0℃活动积温和极端温度;降水关键期在4~5月和7~8月,≥0℃活动积温关键期在7~8月;降水、活动积温过大和过小对玉米产量均不利;极端温度影响以最高温度影响较大,极端最低温度影响较小;极端最高温度发生几率逐年增加,极端最低温度出现的几率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4.
光周期敏感限制了温带地区对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克隆玉米光周期相关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和构建光周期调控网络,是解除这一限制的重要途径。在讨论不同植物光周期敏感调节机制保守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植物(主要是拟南芥和水稻)光周期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对玉米光周期性状的遗传特点以及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种质创新——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黎裕  王天宇 《玉米科学》2017,25(3):11-18
种质创新是链接种质资源和育种的关键环节,玉米种质创新在玉米育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基于野生近缘植物、地方品种、外来群体、杂交种和自交系的玉米种质创新进展进行评述,对今后我国玉米种质创新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张旭  赵明  李连禄  李学会 《玉米科学》2002,10(3):060-062
温度是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影响着玉米的很多生理生化特性.本文着重介绍了玉米温度因子中低温冷害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1992~1993年于哈尔滨采用四单19号玉米杂交种,进行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生理指标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生理指标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玉米抗虫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总结玉米对咀嚼式口器害虫的抗虫机制。玉米的抗虫性与丁布含量、蛋白质种类及含量、蛋白酶抑制剂、植物组织或器官硬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相关。综述玉米对4种主要害虫抗虫数量性状位点QTL的研究进展,将这些QTL与目前已知的抗虫相关基因和经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获得的候选基因进行对比,并对重叠基因进行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9.
肥料三要素对玉米杂交制种的生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立华  孙杰  杜永江 《玉米科学》2002,10(Z1):082-085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玉米杂交制种的缺少氮、磷、钾肥条件下,与氮磷钾充足条件相比较,其种子产量,幼苗生理素质、叶面积指数(LAI)、净同化率(NAR)、光合势、子粒灌浆速度以及植株体和子粒中氮磷钾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肥料中的氮磷钾三要素对玉米杂交制种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其生理学机制在于这些营养元素能够显著地影响玉米杂交制种的幼苗生理素质、光合作用、物质形成与积累、养分吸收与存贮,从而影响制种产量.这种因缺乏某些主要营养元素而影响玉米杂交制种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最终导致种子产量变化的机制符合植物生理学关于"主要营养元素作为植物体内成分并调节植物生理功能"的一般原理,为完善玉米杂交制种的施肥技术,提高其施肥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大豆生长环境动态规律及产量变化,选用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与大豆带状套作,分析了光强,光质,空气、土壤温湿度及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豆与紧凑型玉米套作下其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谱辐照度在不同高度和不同时间都高于半紧凑和松散型。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土壤水分含量从大豆行间到玉米窄行间逐渐降低,大豆与紧凑型玉米套作群体不同空间位置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而半紧凑和松散型玉米变化幅度较大。对于空气温湿度,紧凑型玉米套作下的大豆冠层空气温度最高,湿度最低。此外,大豆与紧凑型玉米套作下不同空间位置土壤0~10 cm温度高于半紧凑和松散型套作。大豆与紧凑型玉米套作下其产量显著高于与半紧凑和松散型玉米套作,但紧凑型玉米产量最低。因此,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不同配置相关研究中应当考虑玉米株型对大豆生长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