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密度指数与林分测树因子数学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君然 《林业科学》1994,30(3):247-252
以落叶松(LarixgmeliniiRupr.)天然林标准地为材料,选取30块大样本标准地,通过N=aD-b得出林分测树因子数学模型。G=aSDIb(H-1.3)c式为密度指数、树高与断面积模型;以Y=aSDIbXo式为密度指数与直径、株数、断面积的模型。模型可用于编制树高标准表、直径标准表、密度标准表以及密度控制图等。  相似文献   

2.
以“林分疏密度1.0时,同一树高各地位级之林分总断面积、蓄积、形数一致;疏密度1.0、株数相同时,各地位级之平均直径一致的规律”做为编制标准表、生长过程表的理论依据。以公式∑G_(1.0)=a_m(H-1.3)(b clog(H-1.3))为树高与总断面积数学模型;同时解出各树高阶形数;据此计算蓄积(并解出相应直径、株数)得树种标准表。代入地位指数表,得各地位指数、各龄阶相应树高、活立木总断面积、形数、蓄积、直径及株数等内容。即为各地位级指数生长过程表。此法保证了树种标准表及林分生长过程表数据的一致性;经检验,精度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反映Rieneke所定义的林分充分密集条件下直径与株数间的量变关系,以杉木人工林标准地为材料.通过L=[(N/N_m)~2+(D/D_m)~2]~(0.5)式解出各标准地L值,并由大至小排序。根据统计学原理.选取30块大样本标准地求解N=D~(-h)的b值.得出标准直径与密度指数的变化规律:随着标准直径的降低,密度指数及其范围增大;反之.减小。以拓广Richard式为密度指数、地位指数、树高与断面积数学模型。检验表明.断面积、蓄积精度很高.达99%或以上.证明这些数学模型准确反映了它们之间的量变关系。根据这些数学模型及杉木人工林地位指数表或模型参数编制可变密度收获表;以最大密度指数代入模型编制密度标准表。  相似文献   

4.
标准树高曲线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Suchumacher式:H=1.3+αe^-b/D为基础,分析了模型参数a、b与林分因子(优势高Hd,断面积平均直径Dg等)的关系,结果表明:a与优势高Hd的最为密切,b与林分因子间的相关不紧密。确立了a=a1Hd^b1关系式,建立了标准树高曲线模型:H=1.3+a1Hd^b1e^-b/D(简记为smk式)。分析表明:a1、b2无地区显著差异,b地区差异显著;作为近似,同一树种各地区间都取统一  相似文献   

5.
利用疏密度编制密度表,是一种尝试。从六种数学模型中选出最佳模型编制了依林分平均胸径而变的断面积蓄积量标准表,再以此表为依据,利用疏密度编制了经营密度控制表。该编表方法比常规依林分平均高编表的方法简捷。更便于生产单位应用。  相似文献   

6.
思茅松人工林断面积蓄积量标准表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编制思茅松人工林断面积蓄积标准表,在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收集人工林标准地165块、标准木561株。经4个模型选优,最后确定了表达式,据此编制了思茅松人工林断面积蓄积标准表。  相似文献   

7.
编制森林经营密度控制表,是从6种数学模型中选出最佳模型编制了依林分平均胸径而编的断面积蓄积量标准表,再以此表为依据,利用林分疏密度编制而成的.该方法比常规依林分平均高编表的方法简捷,更便于生产单位应用.  相似文献   

8.
闽东地区木荷人工林标准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准地材料,以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为因变量,林分平均高为自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多个方程,经分析对比选择合适的方程作为编制木荷人工林标准表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有约束条件的改进单纯形法建立疏密度1.0的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模型,配合形数模型,按蓄积三要素计算疏密度1.0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据此编制了木荷人工林标准表。可为森林资源清查确定木荷人工林的蓄积量和疏密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抚育间伐对油松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蛮汉山林场油松、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间伐林分进行生长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抚育后明显促进树木直径的生长,并随着林分单位面积株数的减少平均直径增加,同时抚育强度越大,直径平均生长量也越大;(2)间伐对树高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明显,与间伐强度无明显的相关性;(3)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抚育能提高林分单株材积生长量,并且随抚育强度增大,林分单株材积生长量呈递增趋势;(4)间伐初期林分单位面积蓄积小于未间伐林分,但随着林龄的增大,间伐林分蓄积向未间伐林分渐近;间伐强度越大,年平均生长量越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树冠竞争因子确定同龄间伐林分的断面积生长过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断面积生长预估是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体系中的核心因子和基础。本文选用了包含林分密度指标、年龄和立地质量指标的Richards 模型作为断面积生长模型。利用树冠竞争因子( CCF) 能稳定反映林分竞争水平的特性,建立了CCF 与林分密度指数和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对长白落叶松和杉木得出:(1) CCF< 200 ,林分为等株数生长;(2)200 ≤CCF≤300 时,为等株数生长向自然稀疏生长的过渡期,该期间林分密度指数的变化可用等株数生长和自然稀疏生长的线性组合来表达;(3) CCF> 300 时,林分为完全的自然稀疏生长  相似文献   

11.
依据收集于我省福建柏产区的88个福建柏林分标准地资料,求算标准地蓄积量、断面积、形数,拟合断面积与树高、形数与树高的回归方程,并对 G—H平均曲线进行提高,从而编制了福建柏人工林断面积蓄积量标准表。  相似文献   

12.
曾伟生 《林业科学》1996,32(3):269-273
从“密度指数与林分测树因子数学模型”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林分密度指数与断面积,平均直径和株数之间的关系模型从数学上进行了推导,提出了正确的参数估计方法,并就拟合数学模型应注意的两个问题,即互为自(因)变量问题与参数一致性估计问题进行了综合讨论。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湿地松人工林整体生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我省湿地松人工林林分标准地调查材料 ,选用不同的数学函数模拟出我省湿地松林分平均树高、平均直径的生长模型 ,以及林分单位面积立木株数的估测模型。以立地指数、年龄和初植密度为控制因子 ,拟建了一套完整的湿地松整体林分的生长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思茅松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林分蓄积量之间的演化规律,在云南万掌山林场8、11和15 a生思茅松人工林45块样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各林分直径、树高和蓄积量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思茅松幼、中龄林分平均直径以上的林木株数占林分株数48.5%~52.5%,平均直径以下的占47.5%~51.5%,林分直径包含的径级株数序列特征,是以林分平均直径为中心的概率对称分布,林分中各径阶立木株数的变化反映了林分直径结构状态;被压木树高、直径生长较小,占立木株数的10.4%~14.2%,蓄积量占林分蓄积的3.2%~4.8%,林分蓄积量的69.2%~72.0%产生于平均直径以上的林木中。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林分生长趋势和科学制定林分密度调控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以林分平均高为辅助变量,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和形数分别为因变量,在以多个方程拟合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巨尾桉人工林分每公顷断面积和形数模型.从所收集的材料中选择3块林分断面积最大的标准地,计算提升系数,获得疏密度1.0的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模型,配合形数模型,按蓄积3要素计算疏密度1.0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据此编制了巨尾桉人工林标准表.该表经检验误差较小,精度较高,可在大面积森林资源清查中确定巨尾桉人工林的蓄积量.  相似文献   

16.
文中以杉木人工林标地为材料,求解林分自然稀疏线、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数学模型参数。据各线参数和地位指数表编制出不同初始密度的林分生长过程表;不同初始密度林分,有着不同生长进程及测树因子量变关系及规律,了解和掌握这些关系、规律对于人工林的定向培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林分密度管理图是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理论基础,由密度(即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与各测树因子(如直径、树高、材积等)新建立的数学模型编制而成。它是林分经营的重要工具,可为定量间伐、资源调查、生长予测、造林设计等工作提供依据。本图中的欧美类杨树,主要是沙兰杨、Ⅰ—214、健杨等无性系,是我市汶河沿岸主要造林树种。本文在搜集大量标准地材料基础上,编制了该类树种林分密度管理图供试用。  相似文献   

18.
落叶松人工林威布尔分布参数与林分因子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君然  赵东方 《林业科学》1997,33(5):412-417
以落叶松人工林258块标准地为材料,求解了各标准地威布尔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参数。多数普遍随上层高、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随密度增大而降低,据此构建林分因子与参数、参数间拓广Richards模型。通过精度、显著性、适用性、断面积平均直径等检验,参数模型与密度、上层高、直径模型结合最佳。模型可动态预测林分株数分布,为森林抚育间伐设计各生长阶段间伐方法、强度,预测林分蓄积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旱柳生长快,繁殖容易,生命力、适应性强,是我市汶河沿岸林地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在汶河沿岸14万亩有林地中,旱柳林面积达3万余亩,占21.4%,总蓄积量12万立方米,此林分多为中幼龄林。为了提高旱柳林生长量,缩短培育期,明确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上林分密度,制定合理经营措施,编制了旱柳林分密度管理图,作为间伐、生长预测、资源清查和造林设计的依据。 林分密度管理图是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用密度与各测树因子之间相关关系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编制的,是由最大密度线、等树高线、等直径线、经营管理线和自然稀疏线所组成。这五组线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同时,均受着林分密度限制。 一、材料收集和整理 编表材料均是取自我市汶河沿岸现有旱柳林分。基本上代表着各种林分生长状况。蓄积量按标准木解析材料计算。标准地调查因子有平均树高、优势木树高、平均直径、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蓄积量等。计算时,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杉木人工林标准地为材料,以M=aHt~b·N~c、M=aD~b·N~c式为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数学模型。经验证,此式及其参数较充分、准确地反映了林分密度与蓄积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因此,求解出即可直接绘制。此法省去了以单因子选择树种以及树种不同地区、不同生长状况数学模型之困苦,不需修匀;精度高,较为简捷。林分最大密度线,应用林分密度与平均直径的规律,以大样本饱和或接近饱和密度标地为材料,用N=aD~b式求出参数;将b值代入各标地,求出最大am值。用am、b值解出各径级最大株数,并代入等直径线数学模型,得各径级最大蓄积,联结各最大蓄积点即成林分最大密度线。经验证,此方法及结果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