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苗造林是用已经形成根系和茎干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用植苗造林方法营造的幼林能够抵抗气候上和生物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干旱和杂草),使在森林植被条件较好和栽培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植苗造林所形成的林分从幼林生长初期就能生长得快,林分的稳定性上不会发生显著的降低。虽然,植苗造林的生产过程要比播种造林复杂一些,但造林成本並不一定高,特别在种子来源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植苗造林还可以节省很多种子。因此,植苗造林是应用最广而且比较可靠的造林方法,我省无论是春季造林还是雨季造林,一般  相似文献   

2.
干旱多风环境下沙棘移栽苗木致死机理与成活率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沙棘苗木萌芽过程中体内水分状况与ABA累积的关系,土壤含水量和风速对沙棘苗木含水量和水势有明显的影响,当定植后根系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低于14.5%。风速达到6m/s,可使苗体含水量占干重比值小于1.2,水势小于-2.5Mpa,芽和韧皮中ABA含量与苗体组织含水量,萌芽率及成活率呈显著负担关;在干旱多风条件下苗木成活率显著降低,即使少量成活的苗木幼芽生长缓慢。在干旱多风条件下沙棘造林宜采取截干、埋苗造林,避免苗木自身过度失水而降低成活率和成活后的生长,因此,可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菌根对直干桉在苗床时期和造林后前期的苗木生长有显著影响。在肥沃、湿润土壤上生长的菌根苗,其高生长显著高于非菌根苗。干旱、瘠薄的土壤条件抑制菌根发育和苗木生长,但有菌根则提高造林成活率。彩色豆马勃对干旱、瘠薄的土壤条件有忍耐性,又能与多种树种形成菌根,是云南高原培育菌根苗的有用菌种。  相似文献   

4.
林业是利用森林自然资源及其生物的生理机能进行生物产量和林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正常生产过程中,森林的自然状况的变化虽然重要,但作为形成森林的个体——林木的造成基础——林木苗木品质对其长远生长影响也是关键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活率,直接影响成活后的生长状态及收益。如福建洋口林场试验证明一级苗木比二级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苏联和其它国家在森林人工更新方面取得的科学成就和先进经验,特别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在节省种子的情况下,培育高质最苗木的途径。人工育林集约化的最佳方案,可以转化为森林保护工程,在整个造林生产过程中,保证对林木生长有利的生态条件。造林生产的时间,本来应当从植树开始到森林覆盖地面为止,但  相似文献   

6.
在森林培育过程中,首要的环节是为植树造林提供优质壮苗。为达到这一要求,应在育苗时适当增加苗木密度,次年进行苗木换床,从而使苗木生长健壮,达到植树造林的标准和需要,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干旱地区造林前苗木根系水浸泡处理是直接影响其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轻视或忽略将直接导致造林成功与否。通过实践证明,简单的前期苗木根系是浸泡处理,是大幅度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关键步骤,特别是在干旱地带的造林工程,对苗木的成活率、生长状况等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植苗造林是用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由于苗木是在条件较好的苗圃中培育的,已具有完整的根系和生长健壮的地上部分,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受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能够比较稳定地达到较高的造林成活率。采用大苗造林,对杂草、干旱、霜冻、鸟兽害等不良环境因子的抵抗力强,相对于同树种的小苗造林来说,郁闭早,成林快。  相似文献   

9.
根据齐齐哈尔市今春造林受严重干旱、高温、冻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造林成活率普遍不高的现象,总结出了造林中保证苗木成活的八项措施:栽植大苗、苗木浸根、适地适树、就地育苗、及时平茬、适时早栽、提倡深栽、严把苗木关等。  相似文献   

10.
培育杉木良种壮苗,提高造林成活率,是加快杉木用材林基地建设,达到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生产实践中发现,苗木粗壮、顶芽饱满、根系发达的苗木,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迅速;而纤细幼嫩的苗木,不是因受不住霜冻的袭击就是因不耐干旱考验而死亡,幸存者也是活而不长,或是生长缓慢。因此,造林成活率的高低与苗木的质量好坏有密切关系。为了提高苗木的粗壮度,以往在育苗过程中,往往是采取间苗和增肥的技术措施,化去了大量的间苗用工,育苗用种也是一笔很大的浪费。自一九七五年以来,我们开展了杉木播种量的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树木对干旱、盐碱环境的适应性,苗木时期人为制造一定程度的不良环境,饭炼苗木时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造林后林分的效益和稳定性。该试验分为前处理和本处理,前处理设淡水区、1/2海水区(含盐1.7%)和海水区(含盐3.4%),生长45d后,进行本处理,统一用舍盐浓度7%的盐水进行浇灌。结果表明:经过前处理的1/2海水区中生长的苗禾其叶、茎、根的生长量均超过淡水区中生长的苗木。说明一定程度的耐盐饿炼能够增强苗木对盐碱、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1容器苗造林的优势1.1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采用容器苗造林,容器内的水分不易散失,能够形成单株生长的小环境,而且在苗木起运、栽植过程中根系不受损伤,栽植后不用缓苗,抗性强,生长健壮,成活率高。在干旱年份,一般能保持70%以上的成活率。正常年份,造林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土壤水分状态较稳定。其次,从苗木的生理方面来看,苗木在落叶时已进入休眠状态,地上部的蒸腾量达到最低的程度,而根系在土壤中的生理活动仍在继续进行。这时栽植的苗木对来年的成活十分有利。秋季栽植的苗木,翌春生根发芽早,晚春干旱季节来临时已恢复正常生长,这样就大大加强了苗木的抗逆性。因此,各地应大力推广秋季造林。秋季造林多数地区采用植苗造林,就是在  相似文献   

14.
不同盐分胁迫对美洲红树耐盐性和耐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树木对干旱、盐碱环境的适应性,苗木时期人为制造一定程度的不良环境,锻炼苗木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造林后林分的效益和稳定性。该试验分为前处理和本处理,前处理设淡水区、1/2海水区(含盐1.7%)和海水区(含盐3.4%),生长45 d后,进行本处理,统一用含盐浓度7%的盐水进行浇灌。结果表明:经过前处理的1/2海水区中生长的苗木其叶、茎、根的生长量均超过淡水区中生长的苗木。说明一定程度的耐盐锻炼能够增强苗木对盐碱、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团状造林法”是一种模仿自然、将造林苗木相对密植成丛的造林配置方法,即将5株-8株苗木集聚在以一点为中心的区域内,形成团状(cluster)或称“植生组”,团丛与团丛之间间距较大,适宜在环境气候条件恶劣、立地条件差的造林地应用。突出优点在于,在造林后团丛内可以很快形成郁闭的森林小环境,使幼林更能经受干旱等恶劣气候条件的考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管护工作易于到位。是一种稳扎稳打、讲求实效的方法。一旦这一  相似文献   

16.
樟子松是坝上沙地造林首选的乔木造林树种。在工程造林树种选择上,樟子松容器苗占有很大的比例。根据樟子松苗木的生长规律,结合温室内的优越条件,温室育苗基本上是2年3茬,播种的季节分别是3月初的春季和夏季,在不同的播种时间播种的苗木,由于各时期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也有所区别,具体的育苗技术及管理措施总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反坡整地     
<正> 我省北部石质山阳坡,立地条件差,日照时间长而强度大,植被盖度小,土壤水分蒸发量大,致使土壤干旱贫瘠,造林保成活己成为老大难问题。造林能否成活的关键之一是栽植后苗木内部的水份平衡有无保证。即苗木本身对水分的消耗和土壤中水份的供应的矛盾能否达到统一。为解决这一矛盾,一般可采取浇水等措施来提高土壤中的含水量,或者采取其它措施来减少各因素对土壤水份的消耗,也有的通过截干、整枝、剪叶等措施来减少苗木对水分的消耗,起到缓和矛盾的目的。但  相似文献   

18.
影响造林“两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干旱等自然条件的制约,造林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造林主体不明确和造林机制不活等是制约“两率”的主要因素。本文就如何处理好这些不利因素,提高造林质量,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气候、土壤、水利和病虫害等影响杨树成活及生长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多年造林实践,总结出选用抗逆性强的良种壮苗,以秋季造林为主,采用常规、开沟、带状等造林方法,适时追肥及林农、林草间种,计划灌溉、控制灌溉量、加强苗木检疫及预测预报等适合地区特点的相应技术措施,这些措施的综合采用,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达到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上游高原丘陵区系森林生态环境脆弱带。近年来,森林因过度的采伐,使本已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变坏,传统的营林技术很难适应这一地带的森林更新,保存率极低。研究表明:影响更新的不利因素是苗木生长季有效积温偏低,迹地水份亏缺严重,苗木生长季初期水份温度不协调,牛羊对苗木的践踏等。采用严格选择更新树种和更新季节,尽量利用立地伐桩、困山木等建造有利更新的微生境,结合窄带清林,小穴整地,插枝阴蔽等技术措施,提高了更新成效。通过多项指标的测定,微生境更新技术形成的微生境有效地改善了苗木生存空间的水份热量因素,及多项抗旱性生理指标,大大地提高了更新保存率。本项技术已在当地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