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茵的致病机理.[方法]从不同来源的病鳖和病鳗体内分离到4株产生棕色色素温和气单胞茵,并采用平板法进行检测.[结果]对鲫鱼胸基部注射9x108cfu/ml菌悬液0.4ml后,BA10、BA15和BA16株对鲫鱼的致死率在33.3%以上,Ml株对鲫鱼无致死性.采用超声波破碎-Sl法提取外膜蛋白(OMPs),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4株温和气单胞茵的外膜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在20.1~66.2 kDa,其中1个鳗鱼分离株Ml株属OMPI型,由8条主要蛋白带组成;其余3个鳖源分离株BA10、BA15和BA16株属OMP2型,由9条主要蛋白带组成.[结论]产色素与致病性无相关;4株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之间存在共同抗原;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的OMP型可能与茵株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鸡源大肠杆菌血清型O38、O53及O75分离株的外膜蛋白型。[方法]以8株不同血清型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为试验菌株,采用超声波裂解和N-十二烷基肌胺酸钠对其进行外膜蛋白(OMP)的提取,提取产物经SDS-PAGE电泳检测后,根据OMP型模式图确定其OMP型。[结果]3个血清型的8株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共分为3个型。其中2株O75血清型大肠杆菌的外膜蛋白分别为OMP-I型和OMP-II型,1株O53血清型大肠杆菌的外膜蛋白为OMP-II型,5株O38血清型大肠杆菌的外膜蛋白分为OMP-I型和OMP-III型。[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菌株外膜蛋白可能属于完全不同的OMP型,血清学上毫不相关的分离株之间的外膜蛋白却可具有相同的OMP型。同一血清型的分离株的外膜蛋白之间可发生遗传分化,而不同血清型的分离株的外膜蛋白之间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水产动物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病鳖和鱼体内分离到7株细菌(BA1、BA3、BA5、BA6、BA7、XA5、XA13),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鉴定,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BA1和BA3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的致死率分别为66.7%、100%。免疫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BA3株与非致病性BA6株之间存在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4.
经对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分离到的110个禽病原性大肠杆菌O18和O78分离株的外膜蛋白型(OMP型)的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分离株共产生了4个OMP型,56个O18分离株可分为3个OMP型,54个O78分离株出现了4个OMP型,其OMP1~3型为二者所共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鉴定甲鱼暴发性传染病病原体,以期为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提供帮助。[方法]以市场购得的犯病甲鱼为试验材料,对其致病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试验和毒素测定,同时,利用分离菌制备高免血清,检测其治疗效果。[结果]从患病甲鱼的肝脏中分离得到9株细菌,其中7株为温和气单胞菌(JA-1),2株为豚鼠气单胞菌(JA-2)。两种菌JA-1和JA-2对鲫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每毫升各为4.3×105和5.5×107,在两种菌培养的上清液中均有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毒素。表明甲鱼的暴发性传染病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引起,用两种菌为菌种做成菌苗,结合使用免疫增效剂,免疫家兔制得血清,效价可达1:512,对甲鱼的治愈率可达100%。[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生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快速找到高免药物,阻止野生花骨鱼的不断死亡。[方法]用常规生化法和分子生物鉴定法将病死花骨鱼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用琼脂扩散法做药敏实验和体外抑菌实验,用平板法做毒素检测,用腹腔注射法做动物实验。[结果]得到12株分离菌,分离菌一致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等,不能分解乳糖;能还原硝酸盐;硫化氢、靛基质等阴性;分离菌在685 bp处均有一清晰条带;分离菌皆产生了溶血素;部分菌株产生了蛋白酶;分离菌对青霉素G、阿莫西林等耐药;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敏感;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分离菌均有抑制作用;实验动物12 h内皆死亡。[结论]12株分离菌分别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花骨鱼死亡由维氏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治疗首选药物为环丙沙星;生态防治药物可用解淀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7.
王海潮  张兴桃  廖红艳  陈红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523-20524,20651
[目的]确定锯缘青蟹黄水病致病菌的病原。[方法]对从患黄水病的锯缘青蟹体内分离出的28株致病菌株进行培养、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人工感染等试验。[结果]分离出的菌株均为弧菌科细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12株、辛辛那提弧菌8株、副溶血弧菌5株、温和气单胞菌3株。[结论]4种菌株均为青蟹黄水病的病原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8.
简要回顾和总结了气单胞菌的分布、分类地位、分离鉴定和生长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概述嗜水气单胞菌的外膜蛋白(OMP)、胞外分泌物(ECP)等致病因子、诊断技术及疫苗开发方面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三北地区鱼源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三北地区鲤、鲫、草鱼、大西洋鲑等鱼体内分离到的气单胞菌共16株,结合革兰氏染色、氧化酶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后,采用K-B药敏纸片法测定16株菌对10类25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6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氧化酶阳性细菌;Blast比对分析发现实验菌株的16S rRNA序列分别与Gen Bank数据库中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相似性达95%以上;系统发育树显示16株菌分别与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聚为一支,而与肠杆菌、志贺菌和弧菌分支较远,从而判定为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16株分离菌中有3株维氏气单胞菌、4株嗜水气单胞菌、3株温和气单胞菌和6株杀鲑气单胞菌;药敏试验中16株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阿莫西林、三甲氧苄氨啶、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氯霉素、利福平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达95%以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普遍较敏感,不同菌株之间的耐药谱存在很大差异。为气单胞菌的鉴定及三北地区淡水鱼细菌病的药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谭凤霞  陈和东  叶聪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40-17341,17349
[目的]研究戊二醛对气单胞菌的杀菌效果,为戊二醛在水产养殖上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气单胞菌属标准株ATCC7966和分离自养殖环境及患病鱼的气单胞菌为试验菌株,通过肉汤二倍稀释法研究。[结果]戊二醛在低浓度时能抑制气单胞菌的生长增殖,高浓度杀灭细菌,其对7株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7.8 mg/L,其最小杀菌浓度为62.5 mg/L(ATCC7966、Aero-monas sp.T3、Aeromonas sp.T5、Aeromonas sp.T6)和125mg/L(Aeromonas sp.T1、Aeromonas sp.T2、Aeromonas sp.T4)。[结论]为戊二醛的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的遗传相关性。[方法]对分离自保定、秦皇岛和北京3个地区规模化养鸡场的病死鸡体内的38株大肠杆菌,采用超声波裂解和N-十二烷基肌胺酸钠进行外膜蛋白(Omp)提取,利用SDS-PAGE进行Omp分型。[结果]38株大肠杆菌共有3个Omp型,其中Omp-1型为O78、O88、O2、O18、O93、O766个血清型分离株所共有,Omp-Ⅱ型多为O76血清型分离株,Omp-Ⅲ型为O93、O78、O88、O2分离株所共有。这表明同一血清型的菌株可能属于完全不同的Omp型,而血清学上毫不相关的分离株之间却可具有相同的Omp型。[结论]该研究证实了同一血清型的分离株之间可发生遗传分化,而不同血清型的分离株之间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赵山山  石楠  张利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55-4957
[目的]介绍了红酵母分离纯化的方法,菌株系统发育分析及发酵产物番茄红素的测定。[方法]从土壤及落花样品中分离纯化出7株红酵母,对其进行18S rDNA序列分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7株野生菌株的胞内色素产物进行了初步分析鉴定。[结果]18SrDNA序列分析可初步鉴定这7株菌分别属于红冬孢酵母菌属和红酵母属。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7株菌种胞内抽提物中的番茄红素含量,发现仅有菌株06944的胞内抽提物中含有番茄红素。将菌株06944发酵产番茄红素的HPLC图谱与番茄红素标准品的对比,可初步鉴定所筛出的菌株06944产番茄红素,产量为2.96μg/ml。[结论]菌株06944为红冬孢酵母属,无致病性,可直接作为工业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并优化其产酶条件。[方法]对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100余株菌进行平板筛选,获得1株产碱性纤维素酶的菌株ZJJ-1,并对其进行液体培养基成分及发酵产酶条件优化。[结果]培养基最佳配方为:麸皮0.5%,大豆粉2%,KH2PO40.2%,NaCl 0.7%;最优产酶条件为:37℃、175 r/min培养48 h,初始pH值为7。在此条件下,最高酶活水平达51.20 U/ml。[结论]为碱性纤维素酶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
王富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64-21767
[目的]研究利用马铃薯粉丝废液发酵生产天然红色素的工艺技术。[方法]由市场销售的优质红曲米中分离出产红色素的红曲霉菌株,经过液体扩大培养后,以马铃薯粉丝生产废液为主要培养基,适当补加营养盐,采用摇瓶振荡发酵培养生产红曲色素。[结果]以马铃薯粉丝废液适当补加营养盐配制发酵培养基,调整其pH为5.8,培养温度控制在30℃,振荡培养5 d生产红色素是完全可行的。发酵液pH值为5.8时,最适宜红曲霉的生长。红曲霉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3,0℃时其红色素产量最高。适宜红曲霉发酵培养的振荡器转速为160~200 r/min。红曲色素产量在发酵开始后的第5天达高峰。[结论]马铃薯粉丝废液无需再经过特殊处理即可直接用于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简化生产工艺和缩短生产周期,大大降低了天然红色素的生产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出灵菌红素产生菌,并对其色素组成进行分析。[方法]利用平板筛选土壤中产红色素细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进行初步鉴定,摇瓶发酵后提取色素,色素组分经柱色谱与薄层色谱分离纯化后以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与液质联用(LC/MS)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从南昌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产红色素的细菌NS-17,生理生化特征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吻合,从发酵后的菌体中分离得到2个具有相似UV-Vis与LC/MS特征的色素组分,组分1分析结果与已报道的灵菌红素一致,组分2具有未见报道的碱性条件下特异性UV-Vis图谱。[结论]分离得到1株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NS-17,并从该菌中分离得到2个色素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患溃疡病的黄颡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典型溃疡病的濒死黄颡鱼的心脏、肝脏及病灶等处取样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API 20NE生化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分离获得的4株细菌(YFHS01、YFHS02、YFHS03和YFHS04)对健康黄颡鱼均有很强的致病性,都是黄颡鱼体表溃疡病病原菌,其中YFHS01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YFHS02、YFHS03和YFHS04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4株病原菌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均不敏感;对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黄颡鱼体表溃疡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引起,可选用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木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高产木霉菌素菌株,提高木霉菌素产量。[方法]以从枸骨中分离到的产木霉菌素的内生真菌———哈茨木霉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线二次复合诱变处理,将筛选出的突变菌株连续转接5代,测定其遗传稳定性。[结果]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哈茨木霉的致死率增大,选取致死率为88.1%的紫外线照射45 s作为最适处理剂量进行诱变育种。经过2次诱变的菌株的产孢时间提前,长出的菌落更为致密。经过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1株高产突变株UV-5-3,其产抗生素的水平最高,为164.75μg/m l,比初次诱变筛选获得的突变株UV-3-1提高了56.77%,是出发菌株的2.3倍。传代试验表明,突变株UV-5-3的高产性能遗传特性稳定。[结论]利用紫外线二次复合诱变处理哈茨木霉可以获得高产木霉菌素菌株。  相似文献   

18.
从红曲粉中分离筛选高产红色素的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离筛选出产红色素能力强的菌株,采用不同培养基,以稀释倒平板法及平板划线法从红曲粉中分离纯化,再以红色素含量为指标,进行摇瓶发酵试验,优选出产红色素的菌株。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获得3株产红色素霉菌M1、M2和M3;发酵试验表明,M1菌株在黄豆芽汁发酵液和M3菌株在马铃薯发酵液中产红色素能力都较强,经形态学鉴定证实M1和M3菌株是红曲霉菌,且对酸和乙醇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了解黏质沙雷氏菌的抑菌机理及温度对其产生色素的影响。[方法]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产红色素细菌,对该菌进行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同时对该菌产生的红色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该菌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在28℃条件下培养红色素产量最高,37℃下仍能产生色素,说明该菌株是耐高温红色素产生菌。紫外全波长扫描分析和薄板层析结果表明,其红色色素有可能是灵菌红素。[结论]该菌对霉状杆菌和镰刀菌等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