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乙醇为夹带剂进行超临界CO_2萃取石榴皮原花青素的工艺研究。采取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法对石榴皮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试验得到石榴皮中原花青素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5%,CO_2流速为5L/h,提取时间58min,料液比1∶1.3,提取温度48℃,提取压力35MPa,此工艺条件下原花青素的提取率可达3.40%。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对超临界CO2萃取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的乌饭树叶总黄酮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条件为:萃取压力18MPa,萃取时间1.5h,萃取温度50℃,夹带剂乙醇浓度75%,CO22流量20kg·h-1,夹带剂添加量5mL·g-1.验证试验表明,乌饭树叶总黄酮平均提取率为73.10%(n=3,RSD=3.58%),证明该条件确为最佳提取条件.  相似文献   

3.
橙皮果胶和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橙皮为原料,对橙皮果胶和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胶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浸提剂pH值1.5,温度85℃,时间2h,果胶得率23.43%;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以体积分数95%乙醇为浸提剂,按料液比(W/V)1:3的比例投料,在55℃下浸提8h,色素得率27.14%。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取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苦参中苦参碱的最佳工艺,采用响应面法(RSM)进行试验设计,以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和夹带剂用量为考察因素,以苦参碱萃取率为响应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因素对苦参碱萃取率的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夹带剂用量;获得的苦参碱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66℃、萃取压力32 MPa、萃取时间230 min、夹带剂用量为物料质量的3.5倍,在此条件下,苦参碱的萃取率为2.38%,与模型预测结果相符。说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预测性较好,可为苦参中苦参碱的提取工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化从柠檬籽中提取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生产工艺。[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考察了萃取时间、夹带剂浓度、萃取压力和萃取温度等单因素对柠檬籽中柠檬苦素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萃取柠檬籽中柠檬苦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3.6 h、夹带剂乙醇浓度为95%、萃取温度55℃、萃取压力31 MPa。[结论]研究可为柠檬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菠菜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β-胡萝卜素,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确定菠菜中β-胡萝卜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夹带剂用量10%,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时间120 min.按此工艺条件提取β-胡萝卜素,提取率达5.04 mg/100g.  相似文献   

7.
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当归中阿魏酸的最佳工艺条件、有效物质定量方法及萃取物组成.采用正交试验法,使用乙醇为夹带剂,以收膏率和提取物中阿魏酸含量为目标函数,对药材粒度、夹带剂(乙醇)浓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等当归超临界萃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GC-MS分析和比较夹带剂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优选出最佳超临界萃取条件是:药材粒度0.30~0.85 mm、夹带剂(乙醇)浓度80%、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60℃-50℃-45℃;纯CO_2超临界萃取物鉴定出 62个组分,使用夹带剂的超临界萃取物鉴定出83个组分,两者有54个相同组分;优选超临界萃取工艺所得的挥发油及阿魏酸提取量较高,使用夹带剂有利于阿魏酸等极性物质的萃取.  相似文献   

8.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法提取豆粕中卵磷脂的工艺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35MPa,萃取温度为40℃,夹带剂乙醇添加量为25%,夹带剂乙醇的浓度为90%,卵磷脂的得率可达到3.61mg/g,纯度可达到33.6%。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CO_2萃取乌饭树叶总黄酮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对超临界CO2萃取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的乌饭树叶总黄酮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条件为:萃取压力18 MPa,萃取时间1.5 h,萃取温度50℃,夹带剂乙醇浓度75%,CO2流量20 kg.h-1,夹带剂添加量5 mL.g-1.验证试验表明,乌饭树叶总黄酮平均提取率为73.10%(n=3,RSD=3.58%),证明该条件确为最佳提取条件.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技术,研究超临界萃取姬松茸酚的最佳工艺.对影响超临界CO2萃取酚类物质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研究,并优选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研究,得到较适宜的萃取工艺条件为:夹带剂为60%乙醇,萃取温度75℃、萃取压力40MPa、CO2流量为20L/h、夹带剂用量120ml.然后再进行了动态萃取与静态萃取的比较,得出先静态萃取1h后再动态萃取1h,萃取率最高,酚类物质的得率达2.431%.超临界流体CO2萃取较优化后的乙醇浸提法姬松茸酚得率高出14%,且夹带剂用量少,萃取时间短,萃取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陈明  熊琳媛  袁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61-263,269
[目的]进行超临界CO2萃取茶多糖的条件研究,确定超临界CO2萃取茶多糖的最佳萃取工艺参数,为提取茶多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蒽酮-硫酸法测定茶多糖含量,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茶多糖,对茶粉颗粒度、夹带剂及夹带剂的用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获取最佳萃取工艺参数。[结果]在颗粒度为40目茶粉,20%无水乙醇夹带剂,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0h的试验条件下,可获得最佳的茶多糖提取效果。[结论]在最佳超临界CO2萃取条件下,茶多糖提取率可达92.5%。与传统方法相比,在保持茶多糖生物活性的基础上,提高了茶多糖的提取率,为茶多糖提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开发、利用扶桑花天然色素资源,研究在超声波作用下扶桑花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扶桑花样品与提取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下称料液比)对提取效率的影响极显著;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提取效率有影响,但不显著;当提取溶剂为0.1%HCl-95%乙醇(体积比70∶30),料液比为1∶150,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60 ℃时,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为24.28%;通过不同pH下色素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谱图及颜色比较可初步推断扶桑花色素的主要成分为花色苷;扶桑花色素为水溶性色素,易溶于极性溶剂,难溶于非极性溶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紫色玉米芯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乙醇浓度、柠檬酸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温度4个因子对提取紫色玉米芯色素的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做正交试验,以确定玉米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4个因子中料液比对色素提取影响最大,其次为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和柠檬酸浓度。最佳的提取条件是:乙醇浓度60%,柠檬酸浓度0.8%,料液比1∶10,提取温度为80℃。[结论]紫色玉米芯色素的提取工艺简单,安全无毒,材料丰富,色素含量高,是很有应用前景的天然色素资源。  相似文献   

14.
刘鹏举  付志慧  薛小刚  刘慧  阚国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121-6121,6159
对鸢尾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采取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对鸢尾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多糖得率的因素依次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鸢尾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0,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90℃,95%乙醇沉淀。在此工艺条件下鸢尾多糖的得率为4.95%。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述茶叶中多糖的提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茶多糖超临界萃取初步试验。[方法]分析各种传统茶多糖提取技术的原理、过程以及超临界萃取多糖类物质的应用现状和机理,分析超临界萃取提取茶叶中多糖的可行性。[结果]在茶粉颗粒度为40目,20%无水乙醇夹带剂,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 h的条件下,茶多糖的提取率可达92.5%。[结论]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可有效提取茶叶中的多糖,并最大限度保持了提取茶多糖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6.
王金恒  展现明  闫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80-17081
[目的]筛选适合工业化生产玉米黄色素及醇溶蛋白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玉米淀粉的副产物玉米黄粉为原料,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玉米黄色素、醇溶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玉米黄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55℃、提取时间2h、固液比1∶4、pH值5.5,各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乙醇体积〉提取时间〉pH值〉温度。醇溶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50℃、酒精度70%、固液比1∶4、浸泡时间6h、pH值5.0,各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浸泡时间〉乙醇体积〉温度〉酒精度〉pH值。[结论]该研究为玉米黄色素及醇溶蛋白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苦瓜皂甙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中松  丁文  彭密军  黄维  魏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4):608-608,627
研究了苦瓜皂甙的提取工艺和测定方法,以提取温度、浸泡时间、乙醇浓度分数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乙醇浓度60%,温度70℃,浸泡时间2h,料液比11∶0;通过正交实验及方差分析确定影响提取的主次因素,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苦瓜中皂甙含量进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红叶杨红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鸣  涂炳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205-2206
[目的]探讨影响色素得率的因素和工艺条件。[方法]以红叶杨新鲜叶片作为原料,研究了4种浸提剂(水、乙醇、石油醚和丙酮)、5种乙醇溶液浓度(15%~100%)、不同波长,浸提温度、料液比和pH值对红叶杨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红叶杨色素提取的最佳条件组合。[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最佳浸提剂、乙醇溶液浓度、吸收波长、浸提温度、料液比和浸提pH值分别为乙醇、75%4、50 nm、70℃1、∶75和1;正交试验表明,提取红叶杨色素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0.5 h、料液比1∶100、75%乙醇浸提剂和浸提pH值为1。[结论]该研究为红叶杨色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提取葛根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其抗氧化性能。[方法]用乙醇提取葛根总黄酮,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影响葛根总黄酮提取率的因素,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用硅胶柱层析法纯化葛根总黄酮提取物,采用BPCL法测定葛根总黄酮的抗氧化性能。[结果]正交实验表明,影响葛根总黄酮提取率的4个因素的强弱顺序为:温度>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次数。提取葛根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固液比为1∶8,提取次数3次,每次3h,温度80℃,葛根总黄酮的提取率为22.9%,样品纯度为15.5%。[结论]利用BPCL法测定葛根总黄酮对超氧自由基(O2-·)和羟基自由基(·OH)的抑制率,结果证明葛根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荞麦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提取荞麦粉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在标准液的制备及标准曲线的制作基础上,选用4个试验因素(浸提温度、乙醇浓度、浸提时间及乙醇用量)进行3水平正交试验优选,确定提取荞麦总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4种因素对荞麦粉中总黄酮提取结果影响依次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0倍体积的75%乙醇溶液在65℃下浸提4 h。在此工艺条件下,荞麦总黄酮得率平均为2.91%。荞麦总黄酮的加样回收率为97.41%,RSD为0.847 2%,其吸光度在1 h内稳定,操作过程不影响测定结果。[结论]该试验优选的提取工艺结果重复性好,回收率高,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