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被机械损伤或天牛咬食后,复叶槭叶片中酯氧合酶的生化特征及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pH值备件下,受损植株中酯氧合酶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并且酯氧合酶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0。在植株受损后的72h内,酯氧合酶米氏常数最低,活性最高。这表明,复叶槭通过激活酯氧合酶途径,对不同形式的损伤作出了反应。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复叶槭在损伤后不同时间挥发物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己二酸二甲酯、丁二酸二异丁酯、乙酸-3-己烯酯、6-甲基-5庚烯-2酮、蒈烯、苯骈噻唑、苯甲酸和吲哚等挥发物是复叶槭遭受机械损伤后被诱导合成的,这些物质在复叶槭中可能具有直接防御、间接防御和作为报警信号分子在植株间传递伤害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光肩星天牛对损伤后复叶槭植株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该文利用Y型玻璃嗅觉测定仪对光肩星天牛的趋性行为进行了研究 .诱源为受不同机械损伤和天牛咬食损伤处理后不同时间内整体复叶槭植株释放的挥发物 .结果表明 ,正常条件下生长的复叶槭对光肩星天牛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但经机械刻伤复叶槭木质部及损伤叶片、或天牛咬食复叶槭后 ,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 ,复叶槭对光肩星天牛的引诱作用逐渐减弱 ,驱避作用逐渐增强 .在咬食创伤 2 4h后复叶槭挥发物对天牛的驱避作用达到了差异显著的程度 ,48h后达到最大值 ,72h后驱避作用明显降低 .而叶片损伤处理 4h时 ,复叶槭就表现出较强的驱避作用 ;木质部刻伤引起的驱避作用则要于 4h后才出现 .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亚油酸钠为反应底物,研究了牡丹花瓣脂氧合酶(LOX)的酶学特性并建立了其测定体系。结果表明,牡丹花瓣脂氧合酶反应的最适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45℃,最适底物浓度为0.594 mmol/L。该酶有着较好的热稳定性,90℃保温1 h后仍保持较高活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亚油酸钠为反应底物,研究毛尖茶叶中的脂氧合酶(LOX)的酶活性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毛尖茶叶中的脂氧合酶的最适pH值为6.3,最适温度为50℃,在底物300μL时酶活性最好,且有较好的热稳定性,60℃保温1 h后仍具有一定活性。  相似文献   

6.
低温胁迫及CaCl_2处理对青竹复叶槭抗寒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竹复叶槭叶片为材料,测定了不同低温处理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温度的降低,CaCl2处理的青竹复叶槭SOD,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且高于同期对照;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上升比率逐渐增大。胁迫解除后,两种酶活性有所回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下降至植物正常生长水平。表明青竹复叶槭在经历短暂的-24℃低温后还可以维持生长,具有较好的抗寒能力;外施CaCl2还可帮助青竹复叶槭抵御低温逆境。  相似文献   

7.
从不同处理的青豌豆中提取酶液,进行脂肪氧合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青豌豆酶提取液中脂肪氧合酶作用的最适pH值为6.25,米氏常数Km=2.15×10~(-3)(mmol油酸/mL);过氧化物酶最适pH值为5.5Km=1.07×10~3(mmolH_2O_2/mL);青豌豆在95℃热烫5min,过氧化物酶完全失活,脂肪氧合酶仍有8%左右的残余活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pH值对卡拉白鱼消化组织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和pH值范围内,各消化组织内淀粉酶的活力均随着温度和pH值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温度和pH值对卡拉白鱼消化组织内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较大(P〈0.05),肝胰脏、前肠、中肠与后肠中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均为40℃;肝胰脏、前肠、中肠与后肠淀粉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7.4、7.4、7.0和7.8。  相似文献   

9.
贵州疣螈冬眠期消化系统蛋白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条件下对冬眠期贵州疣螈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冬眠期贵州疣螈胃、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脏蛋白酶最适pH值分别为2.2、8.2、7.4、7.8、2.2,最适温度分别为45℃、50℃、30℃、30℃、45℃。在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条件下,蛋白酶活性分别为1 600.04、2 102.62、124.89、90.50、95.33个酶活性单位,蛋白酶活性最高的是前肠,最低的是后肠。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条件下对繁殖期贵州疣螈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繁殖期贵州疣螈胃、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脏蛋白酶最适pH值分别为2.2、8.2、7.4、7.8、2.2,最适温度分别为45℃、45℃、30℃、30℃、45℃。在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条件下,蛋白酶活性分别为4 818.46、3 941.33、202.72、208.82、878.45个活性单位,蛋白酶活性最高的是胃,最低的是中肠。  相似文献   

11.
干旱胁迫对3种槭树科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爪槭Acer palmatum,复叶槭Acer negundo和羽毛槭Acer palmatumDissectum 2年生实生苗为试材,采用聚乙二醇6000(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方法,研究干旱胁迫对鸡爪槭、复叶槭、羽毛槭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3种槭树科Aceraceae植物幼苗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根生物量呈降低趋势;根冠比、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脯氨酸(Pro)质量分数逐渐增加;鸡爪槭和羽毛槭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复叶槭过氧化物酶活性持续升高;羽毛槭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他2 种则持续升高。3种槭树科植物幼苗均可通过调节自身生物量、MDA质量摩尔浓度、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以及提高保护酶活性来适应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环境;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分析,3种槭树科植物幼苗耐旱性由强到弱为复叶槭>鸡爪槭>羽毛槭。图4表2参11  相似文献   

12.
损伤与邻近健康复叶槭植株内脱落酸和茉莉酸含量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该研究以复叶槭 (Acernegundo)为材料 ,用GC MS检测了人为机械损伤 2、3、5、9、2 4、4 8h后损伤叶片、同株未受损伤叶片、邻近健康植株上的叶片中脱落酸 (ABA)及茉莉酸 (JA)的含量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损伤均可引起 3种叶片中ABA、JA含量增加 ,证明植物体受伤后 ,在损伤部位产生的某种原初信号分子启动了体内的防御系统 .这种防御反应不仅在受损伤的植株体内发挥作用 ,而且可通过空气中的某种物质传递到邻近的健康植株 ,引起邻近植物产生抗性 .  相似文献   

13.
复叶槭落叶乔木,生长迅速,树形美观,羽状复叶,抗病虫害能力强,很适合青海省庭院及城镇绿化栽植,可作行道树和庭园树种,在大通植物园进行大棚和露天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复叶槭的播种育苗可行。  相似文献   

14.
光肩星天牛咬食复叶槭后植物体内诱导的信号传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与分析表明光肩星天牛咬食复叶槭后,植物体内茉莉酸(JA)含量和脱落酸(ABA)含量在短时间内增加,而水杨酸含量则减少,JA和ABA是抵抗伤害反应的信号传递物质,因此JA和ABA的增加表明该植物存在防御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15.
NaCl胁迫下青竹复叶槭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青竹复叶槭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的生理反应。结果显示: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青竹复叶槭保护酶活性变化明显,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MDA含量增幅平稳,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后降。表明青竹复叶槭在NaCl胁迫下有较强的自我保护系统,具有较强的耐盐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典型黑土区主要水土保持树种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在器官水平的分配规律及其种间差异,以期为水土保持植物的科学选择与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典型黑土区5种水土保持树种(小叶锦鸡儿、榆叶梅、白桦、糖槭和红皮云杉)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植物叶片、枝条、干材、树皮及树根,测定并比较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及总NSC的含量。  结果  (1)NSC含量在树种和器官之间均差异显著(P < 0.05)。5种树种中叶和根的NSC含量较高,树干中可溶性糖含量最低,根中淀粉含量最高,叶片中含量最低。红皮云杉叶和枝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糖槭干和根淀粉含量和NSC显著高于其他树种。(2)不同生活型树种的NSC及其组分的含量和分配也有明显差异,乔木叶片的可溶性糖和NSC含量高于灌木,乔木淀粉含量均表现为落叶树种大于常绿树种。(3)红皮云杉将更多的NSC分配到地上部分,榆叶梅将更多的NSC分配到地下部分。(4)落叶灌木将大多数的NSC分配到细根和中根上,乔木(红皮云杉)选择将细根作为根系储存NSC的主要组织。  结论  可溶性糖和淀粉在各器官中分配不同,叶和根分别是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储存结构,乔木树的NSC分配利于叶片碳同化和光合作用。在5种树种中,红皮云杉、榆叶梅和糖槭均具有抗旱性,此外,红皮云杉还具有良好的耐寒性,可以更好地适应低温干旱的生长环境,因此红皮云杉、榆叶梅和糖槭是研究区域适应能力相对较强的水土保持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